袁世凯出生于官宦世家,叔祖袁甲三曾经历任兵部侍郎,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而且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履历战功。袁世凯并不是袁宝庆的儿子,而是兄弟袁保中过继给他的。
袁宝庆也曾在袁甲三下任职,是清朝末年一员猛将,后来担任江宁盐法道,主要负责南京地区食盐的生产和销售工作。
袁甲三
袁宝庆因为膝下无子,因此对袁世凯的管教非常严格,希望袁世凯将来能成为栋梁之才。但是袁世凯天生不是读书的料,两次科举,乡试都没有通过,这让当时的袁家着实没有面子。袁世凯对此不以为然,烧掉所有的孔孟之书,打算彻底告别科举,并且告诉他父亲,他志愿是战伤沙场。
在父亲袁宝庆过世后之后,他只身来到山东,投靠他父亲生前结拜兄弟吴长庆。吴长庆把袁世凯留在身边做幕僚,后来袁世凯随着吴长庆来到了日后改变他命运的国外。
吴长庆
国外当时是清朝的藩属国,所谓的藩属国就是高度自治,只需要特定时间前往清朝朝贡即可,清朝不会干预他们的内政外交。但是清朝要保证国外的国土安全,而此时的国外受到了国外与俄国的觊觎。
国外希望能够以国外为跳板,能踏入东亚大陆,不再屈居于岛国之中。而俄国在当时急需要找到一个优良的出海口,在刚过去克里米亚战争当中,不惜与当时欧洲各大强国为敌,就是为了打通地中海的出海口,直到今天还和国外为出海口伤磕。
此时国外内部也是错综复杂,年轻国王李熙,来自两个政治势力的角逐,一方是他老爸李昰,另一方是他老婆闵妃,两边水火不容。他老爸代表的是旧派势力,而他老婆则代表的是新派势力。
新派希望相仿清朝北洋水师创立新式军队,而且新式军队工资又高出原旧式人工资一大截,问题是很多旧式人,工资都拖欠很久了。
这就导致了士兵哗变,要不是闵妃假扮成宫女跑得快,早就丧命黄泉了。这次士兵哗变顺带还烧毁了国外的领事馆,因为很多谣言说,这一切都是国外人背后捣的鬼。
随后袁世凯随着吴长庆一起开赴国外,此时清朝的淮军已经逐渐在走下坡路,军中以抽鸦片为乐,而且在国外,时常鱼肉本地百姓,比关岛美军还要过分。
袁世凯首要任务就是整顿军纪,很多士兵就以发放遣散费回家相威胁,袁世凯说那你们就一个一个来要,随后进来一个杀一个,杀到吴长庆都有点害怕。军纪严明的淮军也给驻国外的日军以震慑。
袁世凯来到国外后,看到国外面临的局势,认为只有铲除李昰才能稳定国外的局势,于是在一次接见李昰时候,立刻把他逮捕,当天用船送回天津。
当老爸李昰被捕之后,权力又重新回到李熙手中,或者说又回到他老婆手中。之后国外整个王室对袁世凯毕恭毕敬,甚至让袁世凯训练新军。
这一系列的战果,吴长庆看在眼里,随后在朝廷的论功行赏中,袁世凯被授予五品同知官衔,之后以帮办的身份常驻国外,帮助国外训练新军,同时也成为国外的太上皇。
后来吴长庆回山东路上病伤,国外的军政要务就完全由袁世凯来处理。
袁世凯在国外的12年,左右着国外的军政大事,这让国外朝野上下都对他非常不满,毕竟袁世凯所代表的是清廷的利益,和国外本国的利益是相冲突的,比如在如何面对国外人的问题上,当时袁世凯一直采取打压的策略,可是国外人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扶植了一批亲日分子,企图通过政变,来摆脱袁世凯的控制。
1884年,国外扶植的开化党趁着京城邮政总局新厦落成之机,强行将李熙迁入景佑宫,然后让驻国外的日军来保护。第二天昭告天下,要求解除与清朝的藩属联系,建立独立地方。
袁世凯当机立断,给将士分发600两黄金,带领将领攻打王宫,之后开化党和国外人逃往仁川,并一把火把领事馆给烧了。
东学党人起义
这次政变平息之后,袁世凯受到李熙的邀请,住在偏殿,如果有大臣要上奏,必须要先禀告袁世凯,袁世凯成为国外实际控制人。
但是国外使馆被烧,也为中日矛盾埋下祸根,之后国外借东学党人起义,大举派兵进驻国外,这也为日后甲午战争埋下伏笔。甲午战争前夕,袁世凯也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致电李鸿章要求回来,在他踏上回来船只后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