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我国
江南制造局
为美国人建造了4艘万吨轮,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造的最大的船,也是中国从未签订过的最大的造船合同。
清朝末年,由于戊戌变法以及洋务运动,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先觉者提出了“学以夷技以制夷的救国理论。并得到了当时一批开明的务实大臣的支持,当时两江总督李鸿章就禀报朝廷成立了江南制造局。
从此,江南制造局就为中国的工业化留下了种子,为后续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场所。
虽然江南制造局在近代慢慢没落,但在历史上它承前启后的作用不容忽视,正是因为有了江南制造局,才使得我国在工业化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提到江南制造局,就必须说到一个人徐寿,他是清末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中国造船工业的先驱。
中国第1台蒸汽机就有他的参与;中国第1艘机器轮船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完成;编辑出版了中国早期自然科学期刊《格致汇编》,传播科技知识;改进我国黑火药的技术。他的学术地位和技术才能在当时首屈一指。
这样一个人,大家也许觉得他的家境会非常好,其实他出生在一个比较贫苦的农民家庭。只是徐寿的爷爷在务农的同时做点小买卖,家境也算殷实。徐寿的父亲是徐家第一个读书人,但在26岁时就去世了,当时徐寿年仅四岁,母亲宋氏含辛茹苦将他和两个妹妹抚养成人,在17岁时他的母亲也去世了。
父母过早的去世,使得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开始经商,要知道,母亲去世时徐寿已经娶妻,并且有了一个儿子,显然,八股诗文解决不了一家人的饿肚子的现实,所以年纪轻轻的他一边务农,一边往上海贩运粮食,在此期间,
生活磨练了他的意志,经商充实了他的眼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徐寿家乡无锡是著名的鱼米之乡,也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徐寿从小爱好工艺制作,因此涉猎极广,博览群书,为他后期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由于当时洋务运动思想盛行,加上他的兴趣极为广泛,在数学、天文历法、物理、音律、医学、矿学等等领域,他都无一不喜,
凡有涉猎无一不好
。
鸦片战争失败的耻辱,促使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兴起一阵办洋务的热潮。由于人才难得,徐寿就被当时的洋务大臣重视,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都很欣赏他。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设了以研制兵器为主要内容的军械所,他以研精器数、博学多通的荐语征聘了徐寿和他的儿子徐建寅。
当时中国国门大开,外国的轮船在中国内河横冲直撞,徐寿和他的同事们,决心为中国制造蒸汽机。但是,一无图纸,二无资料,仅仅从《博物新编》这本书上看到一张蒸汽机的略图,又到停泊在安庆长江边的一艘外国小轮船上观察一天,经过反复研究,精心设计,花了三个月的时间,
终于在1862年7月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这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1866年,随着蒸汽机试制成功以后,中国的第1艘蒸汽动力船一“黄鹄”号,终于在徐寿的主持下制造出来。“黄鹄”号长55巿尺,排水量45吨,木质外壳,主机为斜卧式双联蒸汽机,每小时可行约12.8公里,共耗白银8000余两。
“黄鹄”号首航,曾国藩出席仪式,在解释船名的意义时,曾国藩说:“古书说,黄鹄,大鸟也,一举千里者。”中国军队的第一艘蒸汽船,中国近代的造船工业正是从这里启航。
第一,清朝是我国可造轮船
徐寿主持的江南制造局,是中国正式建造机器动力兵船的开始。从1867年到1884年,
徐寿主持了10余艘兵轮的设计建造,从明轮到暗轮,从木壳到铁甲,从600吨位到2800吨位,为中国人自己建造轮船做出了巨大贡献。
1868年,建成的中国第一艘木质机动兵轮“恬吉”号试航时,轰动了上海。船长185尺,宽27.2尺,马力392匹,载重600吨,船身木质,锅炉自造。
此后,江南制造局又建造了“海安”、“驭远”等多艘兵船,锅炉与主机都是自造,船上能装配26尊大炮、载容500名水兵。更是在1876年,江南制造局诞生中国第一艘铁甲军舰“金瓯”号。
1905年至1911年的6年间就造船136艘,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后来军事疲弱不堪的中国,当时的军工业居然处于亚洲顶尖、世界前列。
第二,民国军工反倒不如清朝
俗话说:“历史的潮流滚滚向前,科技越发展越先进”。可是,为何民国的军工业反倒不如清朝,逆着历史潮流?
首先,清朝当政者昏庸无能。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满清八旗子弟,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遛狗斗鸟,将大量的税收用于建设园林,用极其奢靡的生活,过度消耗了大量用于科研开发以及建造兵团的费用。
其次,人才储备不足。
都知道科研最重要的是人才,但是当时国内普遍识字率不高,唯一的知识阶层都是以研究八股文为主,看似人很多,但实际用于科研的人才却弥足珍贵。后续储备人才致使科研断代严重,加之战乱不休,人民生活极不稳定,使得明国时期人才流失更是严重。
最后,外国列强不允许。
都知道,科学研究是一项长期工程,投入时间漫长,因此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但清朝末年开始到民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悲惨的时期,外国列强垂涎我们的财富,根本不允许我们建立自己强大的军工企业。
结语:
江南制造局在解放之前的84年里,几经改名,屡遭磨难,但“江南”这两个字始终未改。
除军舰之外,中国第一门钢炮、第一支后装线膛步枪,这些超脱了冷兵器痕迹的近代意义上的先进武器都出自江南制造局。从林明敦式后装线膛枪,到德国的新毛瑟枪;从强装线膛炮,到后装线膛阿姆斯特郎炮,江南无不在仿制中很快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但真正实现江南创立之初“日省月试,不决效于旦夕,增高继长,尤有望于方来”的理想的,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新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