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被很多人称为是可以和孔子、王阳明齐名的“圣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将为帅为相一完人”。
面对这样一个历史猛人,你一定想不到的是:他曾经参加了六次秀才考试,居然都没有考中!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他的一生贯穿了清末的道光、咸丰、同治三朝。
那是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鸦片战争、列强入侵、太平天国、捻军起义.....他以一己之力,在无兵、无饷、无军事经验的条件下,克服重重苦难,建立湘军,终于击败太平天国,为如鲠在喉的清朝延续生命六十年。
因此他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他培养出的学生幕僚占据着晚清的政治舞台,甚至影响到整个民国。他被人称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将为帅为相一完人”。而面对这样一个历史猛人,你一定想不到的是:他曾经参加了六次秀才考试都没有考中!
清代科举制度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童试考中是秀才,乡试中榜叫举人,会试过关叫进士,就可以做官了。殿试是皇帝亲子主持的考试,目的是对会试合格的人才再做一次筛选,我们熟知的状元、榜样、探花都是通过殿试产生的。
殿试中的部分优秀人才可以进入翰林院,俗称叫“点翰林”,主要负责替皇帝写诏书、陪皇子们读书、编写史书等工作。
翰林们官阶高、工作清闲,职场前景还超好,最重要的是,对十分看重“盖棺定论”的古人来说,只有拥有翰林背景的官员,死后的谥号中才可能被赐“文”字。
曾国藩呢?先剧透一下:曾国藩考中了翰林,他的谥号是“文正”。
不对呀,前面不是说他考秀才六次都没考中吗?这是怎么回事呢?
幼年时的曾国藩,被爷爷和爸爸寄予十二分的厚望。因为老曾家从宋朝开始,五六百年了,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不要说出个做官的人,就是连一个秀才都没有考中。所以到了爷爷这一辈,发誓要供出个读书当官的孩子。
可是,读书当官哪有那么容易,很多人穷尽一生,连个秀才都没中,这是普遍现象。曾国藩的爸爸历经17次考试、在43岁那年才终于考中秀才!
而这一年,曾国藩和爸爸同入考场。放榜后,曾爸爸过关了,中秀才了,高兴的不得了!小曾呢?对不起,落榜了!而且这已是他第六次秀才考试落榜了!
清代科举考试场所 - 号舍
难道自己也要步老爸的后尘?曾国藩不禁落寞伤感,此时,更打击他的是,他的答卷被“悬牌批责”了。什么意思呢?就是被考官当作反面教材张贴公布了。理由是文理不通。就是文章没有逻辑,不知道你到底想说啥。
被“悬牌批责”,这在当时相当于是游街示众,基本上是全省读书人都知道了。羞愧难当啊!换做一般人,仅存的一点自信肯定早被打击没了,认定自己不是读书这块料!不行回家种地吧!
曾国藩深受刺激,他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黯然伤神了好久。
这时,遗传在骨子里的老曾家的倔劲又上来了!曾国藩的爷爷是一个特别倔强的人!老头平生有“三不信”:不信算命的地仙、不信医生、不信和尚道士。只相信人定胜天!别人能做到的,凭啥我做不到!就是凭着这股子倔劲和不服输的精神,曾爷爷勤劳致富,家庭也从贫下中农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地主!
爷爷深深影响着曾国藩。于是,很快他就开始反思、琢磨:考官说我文理不通,到底哪里不通呢?他把自己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不断琢磨。
其实曾国藩之所以屡次失败,主要原因在于长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曾国藩开蒙后,很长时间都是父亲亲自教授。而父亲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就是“死记硬背”。
这虽然给曾国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禁锢了他的灵性,行文四平八稳,但是笔力孱弱,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曾国藩不断总结后,开始在文章布局、气势上下功夫,终于在第七次考中秀才。一通百通,掌握了应试技巧的曾国藩,就想开了挂一样,第二年又中了举人,此后中进士、点翰林,而且文章深受道光皇帝喜爱!
他的考场经历,激励着近代以来的无数读书人。每每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我都会联想到曾国藩的六考不中。
他让我深深明白:核心问题 + 刻意练习 = 突破卡点
在一个地方跌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在一个地方跌倒了两次。人生最怕的是没有思考的努力、没有总结的勤奋!
只要你想升级就一定会遇到卡点,不然为啥叫突破呢?
2021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场上,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83秒打破亚洲纪录,并以小组第一的身份昂首挺进决赛。
这是该项目设立以来,决赛圈首次出现黄种人的身影。苏炳添不仅实现了奥运会前的梦想,更是当之无愧为“亚洲之光”、“亚洲飞人”。
日本记者感慨说:“真的很兴奋,太棒了,日本选手可能未来10年也跑不出这样的成绩。”
然而,此时的苏炳添已经32岁“高龄”,而且为了这一天,他曾经赌上了自己的运动生涯。
原来,之前他一直是用右脚起跑,渐渐发现最高纪录一直卡在瓶颈,无法取得突破。
直到外籍教练发现他天生的起跑脚应该是左脚。于是摆在他面前的是两个选择:
要么“将错就错”,继续用右脚起跑。可能成绩无法提升,但这确是个稳妥的选择。
要么“一切从头开始”,更换起步脚为左脚。成绩虽然有提升空间,但却意味着要放弃之前十多年的肌肉记忆,风险巨大。
苏炳添选择了后者,决定放手一搏。
这个过程的困难可想而知,就像我们习惯了用右手写字,突然有一天要改成左手一样。
但苏炳添做好了心理准备,在教练的悉心指导下,他经年累月对每一个动作去刻意练习,不断总结反思,改进提升,速度逐渐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并实现突破:
2015年尤金站比赛,他跑进10秒,用时9.99秒;
2017年尤金站比赛,又跑出了9.92秒;
2018年,马德里国际田联世界挑战赛和巴黎国际田联钻石联赛,苏炳添连续跑出9.91秒的个人最好成绩;
2021年东京奥运会,苏炳添跑出了逆天的9.83秒,一战“封神”。
苏炳添是一个逆天改命的典型。他和曾国藩一样,告诉我们:在核心问题上刻意练习,可以助力我们,实现突破,从优秀到卓越。
朋友,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