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蒙古往事:成吉思汗子孙不敌也先的子孙!喀尔喀蒙古被逼投奔清朝

蒙古往事:成吉思汗子孙不敌也先的子孙!喀尔喀蒙古被逼投奔清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2513 更新时间:2024/1/27 2:00:23

在上一篇小哥(

准噶尔汗国是如何达到极盛状态的?我们从一位蒙古大汗的贪婪讲起

)中,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喀尔喀蒙古内部的爱恨情仇,重点讲述了土谢图汗与噶尔丹之间的仇恨起源,而今天的这篇小哥,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准噶尔汗国与喀尔喀蒙古之间的战争经过。

战争开始前的势力分布图

战争开始

公元1688年春,准噶尔汗国大汗——噶尔丹以土谢图汗伤害自己亲弟弟和使节团的名义发起复仇之战,突然率领三万劲旅越过杭爱山征讨喀尔喀蒙古,并扬言所借国外兵将至,而土谢图汗等喀尔喀蒙古公则猝不及防。

注意看地图上的势力分布

当时土谢图汗的大部分军队都在色楞格斯克与殖民的沙俄军队对峙,身边兵弱将寡,猝不及防之下,成吉思汗的子孙不敌也先的子孙,其组织的5000名士兵刚一与准噶尔人遭遇,就被打得大败,军队统帅仅以身免,其部众或遭俘杀、或逃散。之后土谢图汗率部败退,溃卒部民弥漫山谷,昼夜不绝。

噶尔丹随即分兵两路,一路由其亲率,越土拉河,直趋克鲁伦,乘势一举击溃了车臣汗部,劫掠其牧地,另一路则由丹津鄂木布率领,直抵额尔德尼昭,企图擒获驻扎在当地的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为人质,但结果却让活佛提前跑掉了,气的准噶尔人一把火烧掉了额尔德尼昭泄愤。

1688年3月,为了更好地在喀尔喀蒙古建立统治,噶尔丹开始实行招降安抚新规,将劫掠的一部分牛羊财物归还给投降的喀尔喀蒙古贵族。

注意准噶尔汗国的势力范围

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的收获很大,但让噶尔丹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场征服战争中,他受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阻挠,首先最令噶尔丹难受的一点就是,当地的蒙古人在宗教上并不亲近他,他的前活佛身份和达赖的支持在当地并不是特别好使,既不能影响蒙古上层,也不能让普通蒙古牧民心服口服。

这是因为喀尔喀的蒙古人信奉别的活佛,有着自己的宗教领袖,这位活佛就是土谢图汗的亲弟弟——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活佛(简称哲布尊丹巴,乃是漠北蒙古藏传佛教最大的活佛世系,属格鲁派),而且人家还有清政府的支持,因此在噶尔丹这个过江猛龙不守规矩到喀尔喀蒙古抢地盘时,当地的蒙古宗教贵族和封建贵族们大都站出来与准噶尔人相争,怎奈实力不济,实在打不过勇猛的准噶尔人。

而除了当地的蒙古王公们不配合外,沙俄还趁着喀尔喀蒙古人战败之机,其上层人物威逼利诱,劝他们投降俄国以寻求保护。一些蒙古王公对沙俄的提议动心了,开始商量着去投奔沙俄,但是在活佛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的倡议下,喀尔喀蒙古王公们最终决定举旗投清。

毕竟清朝皇帝虽然之前不许喀尔喀蒙古人主动攻击准噶尔汗国,错失了战机,后来噶尔丹打过来时也不主动发兵救援,让一些蒙古王公心怀不满,但是清朝皇帝非常强大,比噶尔丹还要强大,而且还很尊崇喇嘛教,对蒙古人也很友善,一直以来对蒙古各部都多加照顾。于是喀尔喀蒙古诸部的首领们最终决定举部内迁,他们一边扔下肥沃的草原,组织十数万部众兵分多路南下涌入内蒙古,以寻求庇护,一边向清廷告急求援:

“(土谢图汗)臣自昔诚心职贡,以为或遇勍敌,至于危机,希得救援,今噶尔丹兴兵攻我,事势危急,我兵虽少,且与噶尔丹一战决之,恐不能御,伏乞天朝发兵救援。”

收到蒙古草原消息的康熙帝一边接纳难民,将其安置在苏尼特部牧地(今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右旗一带),一边命令内蒙古的翁牛特、巴林、克西克腾、四子部落等派兵暂驻苏尼特一带防守,这既是为了防护噶尔丹,也是为了监督这些难逃的喀尔喀蒙古人,防止其作乱。

但康熙帝却绝口不提派兵支援喀尔喀蒙古人的事,因为这与清朝的利益存在冲突,其中的猫腻以后单独出一篇小哥介绍。

3月份时,康熙帝遣使责问噶尔丹为何擅自开战,要求他结束战争,噶尔丹对清廷使者很是礼遇,不过却没有罢兵,而是将战争责任全推给土谢图汗,请求康熙帝交出战犯土谢图汗:

“倘折卜尊丹巴往投皇上,或拒而不纳,或擒之畀我。”

清朝军队

否则自己绝不放弃战争,绝不接受调停,而只要清廷交出战犯土谢图汗,那么噶尔丹就愿意在佛像面前发誓,自此不与清有军事冲突。但是康熙帝在经过仔细考虑之后拒绝了噶尔丹的提议,这得到了喀尔喀蒙古部众的感激。

3月14日,得知噶尔丹兵已至呼伦贝尔地方,康熙帝命盛京(今沈阳)兵1000名,会合科尔沁部兵1万开始紧急布防。

3月份时,看着清廷的动作,噶尔丹随后由呼伦贝尔撤走,并好巧不巧地在鄂罗会诺尔与土谢图汗部遭遇,随后展开决战,双方鏖战3日(3月28日~30日)。结果喀尔喀蒙古人最终不敌准噶尔人,其驻扎的营地被准噶尔人夜袭突破,土谢图汗大败,部众四散而逃。最终土谢图汗只得带领部众越过沙漠去苏尼特部找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随后也被清廷安置于苏尼特地界。

穿黄袍的便是噶尔丹

当年3月,相继来归的喀尔喀蒙古首领举行盟会,决议归附清朝,而噶尔丹也以征讨仇人土谢图汗和其弟弟哲布尊丹巴活佛为名,分兵三路沿途劫掠继续追赶难逃的蒙古人,清廷则在边境一带不断调兵遣将准备防守。

为了不与清朝在此时开战,同时也为了解决内部出现的分裂问题(噶尔丹的侄子在他外出征战之机造反了,下一篇小哥细讲,求关注~),噶尔丹遂罢兵退回草原。

后续影响

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噶尔丹占领了喀尔喀蒙古大部,让他的准噶尔汗国达到了势力的最高峰,势力范围仅比清政府差那么一点,称其为大帝国一点也不为过。

而清廷绝对无法容忍草原上再崛起一个成吉思汗式的人物,不会允许草原上的蒙古部落重新统一,这是清政府的国策和底线,关乎着地方的生伤,两强即将开战!

小贴士:噶尔丹在喀尔喀蒙古的征战,还直接影响了清政府与沙俄关于北方领土的谈判,致使清政府在之后的尼布楚条约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清军与准噶尔人对决

更多文章

  • 李元霸打不赢的3位隋唐好汉,第二位实力超群,却不如弟弟出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隋唐中有几人可以挡住李元霸,隋唐力大无穷的李元霸,李元霸是隋唐18好汉之一吗

    李元霸作者为何要虚构“李元霸”这个人物?读者朋友们可能认为李元霸是隋唐中最厉害的存在,然而事实上,他并非第一,因为隋唐的英雄们个个身怀绝技,武艺其实也不相上下,若是实打实的计算,李元霸绝对不是第一,至于为什么虚构出李元霸这么个堪称“牛批”的角色,其实也是为了与他的历史背景相对应,你们想啊,李元霸是隋

  • 民间传说雍正登基之谜:是合法即位?还是密谋篡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林乾认为雍正篡位,香港电影雍正篡位片段,民间传说雍正弑父篡位

    雍正杀父一说是难以成立的。经过众多学者对于历史资料的研究表明,康熙深通医道,对医学和药学很有研究,并且,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敬一碗有毒的人参汤,也不是那么容易就敬得上的,还有人要试药的,所以雍正用人参汤把他父亲毒伤,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第二种说法:雍正串通‬掌管京师兵权的国‬舅‬隆科多,篡改了遗诏‬。

  • 为何说在玄武门事变中,李世民最想对付的不是李建成,而是李渊?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李建成为啥路过玄武门,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视频,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李渊怎么样了

    ① 李渊的烦恼自古以来皇位的传承都是立嫡立长,李渊立嫡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可以用顺理成章来形容。只是没想到在后来的统一战中,二儿子李世民功高震主,风头完全盖过了皇太子,甚至盖过了自己。面对战无不胜的二儿子李世民,李渊一开始是非常欣慰的,授予李世民前无古人的称号“天策上将”。欣慰过了头,也就变成了忌惮

  • 清朝能造出军舰,为何民国连火炮都造不了?难道民国还不如满清?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民国时期自己造的军舰,t92火炮,晚清的军舰能造吗

    1918年,我国江南制造局为美国人建造了4艘万吨轮,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造的最大的船,也是中国从未签订过的最大的造船合同。清朝末年,由于戊戌变法以及洋务运动,一批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先觉者提出了“学以夷技以制夷的救国理论。并得到了当时一批开明的务实大臣的支持,当时两江总督李鸿章就禀报朝廷成立了江南制造局。

  • 历史上李渊为什么要造反?是迫不得已还是早有预谋?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李渊出生在北周时期,祖父李虎是北周元勋,后来被追封为唐国公。由于父亲早逝,李渊在七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唐国公,年纪轻轻便成为一方诸侯。隋文帝时任千牛备马(相当于皇帝的贴身侍卫),隋炀帝即位时升至二品,任山西太原留守。他和隋朝皇室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是皇亲国戚,按理说这样的人是不可能造反的,除非是万不得已

  • 康熙的老丈人要扶持太子谋反,却被康熙察觉饿伤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1661年,顺治皇帝出家为僧,将皇位传给了只有8岁的儿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康熙。这时候顺治担心年幼的玄烨担当不了如此大任,为了天下稳定,选出了四个辅政大臣,他们是鳌拜,苏克萨哈,索尼和遏必隆。他们四个人都是当时朝中的中流砥柱,四个人之间相互制约,维持稳定,有利于权力的制衡。但事实证明,这四位辅政

  • 唐太宗武则天洞房那天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太宗跟武则天的关系,曾仕强唐太宗武则天,武则天当时是嫁给唐太宗了吗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美若天仙,便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从她的封号就可以看出,武则天有多么漂亮!入宫之后,武则天被安排侍寝,心里非常高兴,本想因此地位上升,但是没想到居然在侍寝之际,一道大雷劈在他们的婚房之上,房梁瞬间塌了。武则天下意识地推开了李世民,躲开了

  • 浅析唐代守选专设起始时间考制度,人才选拔的“停年格”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除了经济方面的强大,还有被视为封建王朝中璀璨瑰宝的科举制的发展。图源网络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还是一代女皇武则天,都对科举制的完善倾注了大量心血。尤其是有着“停年格”之称的守选制度,一经推出,极大地推动封建王朝中对官员及人才的优选优用。不过,如此前所未有的新制度,是如何产生并运用实际的?又如何给

  • 秦桧后人成清朝状元,在岳飞坟墓前作了一句诗,在场众人拍手称赞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岳飞与秦桧生平简介,为啥秦桧不杀岳飞就不用学英语,秦桧子孙在岳飞墓前写诗

    前言乾隆年间,有一名为秦大士的才子高中状元,被乾隆皇帝亲自召见。秦大士才华横溢、文采斐然,且难得的是德才兼备,与之交谈,令人如沐春风。如此出类拔萃的人才,却并没能让乾隆皇帝满意。究其原因,秦大士乃是南宋大奸臣秦桧的后人,家族历史实在算不得荣耀。秦桧的后人成了清朝的状元,这难免让人颇为感慨。而秦大士也

  • “天下之道途,毕出于邦畿之内”,唐代邮驿体系究竟有多完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与外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交通和通讯在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核心命脉,只有条条大路都通往“罗马”,老百姓才能真正有机会到达“罗马”。(唐朝疆域)在经济高度发达、文化高度繁荣的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