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名士之鬼谷苏秦:佩六国相印,组建合纵联盟对抗强秦

战国名士之鬼谷苏秦:佩六国相印,组建合纵联盟对抗强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939 更新时间:2024/1/22 3:04:21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正是战国时代的真实写照。

君侯公伯,大国小国,纷纷称王,竞争激烈而残酷,而以学有所长以入仕,寻求平台以施展的战国士子们,则如同鱼跃入水,鸟归山林般自由,这里正是他们可以一展才华抱负的地方。

[var1]

波澜辽阔而又纷纷扰扰的战国时代中,众多学子名士出将入相,短短二百年间,有太多可以细说的战国名士,比如今天要讲到的鬼谷苏秦,就是其中最杰出,经历最丰富的一位。

这位出身于战国先贤鬼谷子门下的士子,出身低微,师从高人,出山以后历经坎坷,寻官而不得,入仕而无门,顿挫之下,结庐三年,潜心治学,再出山之时,让天下闻名,让风云色变。

这就是战国的魅力,但这无疑也是战国文化的魅力。

鬼谷一门,纵横同修

苏秦,字季子,东周人。

[var1]

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与字,是一种格外与众不同的文化,名与字分两说,名为大名,字是供内亲与好友相称,各论各的,马虎不得。

而且此时的字,并不同后世一般,是名的延伸,或者名的修饰,此时的字,作用反而偏向于好记好用。

比如苏秦,字季子,此处的季子,没什么具体的内涵,纯是好记好用,季是第二的意思,是说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苏秦的父亲兄长都可以称他为“季子”,而他的弟弟妹妹则需称他为兄长或“二兄”。

[var1]

苏秦家庭条件一般,以务农为生,苏秦的父亲是个内敛木讷的庄稼人,半生经营,只得薄田三亩,勉强拉扯大了苏秦及手足。

苏秦有兄弟三个,一个憨厚老实的大哥,一个年龄稍小的弟弟。

弟弟年幼不足以支撑,而兄长木讷不足以继家,苏父把振兴家族的希望放到了苏秦的身上。

虽然家里基本是一贫如洗的状态,但是苏父仍然咬着牙,坚持供苏秦认字。

[var1]

之所以说是认字,而不是读书,是因为那时候的平头老百姓,是根本没有机会读书的,拿钱都读不到书。

当时的书,及一切纸面上的文字资料,都是珍贵的东西,因为生产资料有限,没有廉价的书写载体,人们用各种东西来记录和传播文字。

比如竹简,比如金属片,又比如最珍贵的羊皮纸,因为当时的人大多不吃猪肉,认为其“臭而肉腥”,羊才是主要的肉食,牛是主要的耕田劳动力,轻易不能杀。

[var1]

正因为文字的传播和记录成本很高,所以读书成了老百姓奢侈而不得的事情,就算是苏秦的父亲咬牙坚持,也只能请得起村里的先生来给苏秦口述传达几个字。

不过,苏秦的命是好的,在他少年时期,遇到了他的恩师,也是改变他命运的贵人,纵横家创始人鬼谷子。

鬼谷子是个奇特的人。

论学问,他不在同时期的墨子、孟子之下。

[var1]

论地位,他开宗著书立说收徒甚广,地位堪比儒家创始人孔子

论成就,此时人最好的成就就是立身一国,施展抱负,而鬼谷子的成就,是教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韩非子李斯等影响战国格局,修改战国走向的战国名士。

可以说,鬼谷子的地位是超然的,甚至可以说的可怕的,因为他的弟子们,前赴后继,在战国大舞台上发光不适,各自施展才学,相互斗法,一点一点改写了我们二百年的历史。

[var1]

但是最奇特的是,鬼谷子从来不出山,他的弟子们纷纷成就将相伟业,鬼谷子却久居深山,从不参与弟子们的事业,也不跟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终年所做之事不过两件,收徒,著书。

鬼谷子每次下山收徒,少则一人,多则三四人,收徒之后回山,闭门教育,直到把徒弟带到成才,下山以后,鬼谷子才会再次入世,寻找合格的徒弟。

鬼谷子路过东周洛阳城,在破败荒夷的古老城邦中,看到了聪慧而质朴的苏秦,便与苏秦的父亲说,要收苏秦为徒,进山修习学问。

[var1]

苏秦的父亲是没什么文化,但半生为人,阅历几多,到底是有着识人能力的,他看鬼谷子仙风道骨,慈眉善目,而且谈吐斯文,温文尔雅,便坚信鬼谷子是个饱学之士。

于是,年幼的苏秦便跟着鬼谷子进了山,在鬼谷修习。

而与他一同进山,共同修学的,便是他的师兄,也是他后来入仕以后最大的对手,张仪。

[var1]

苏秦比张仪年纪稍长,两人以师兄弟相称,修学期间,相互扶持,感情甚笃。

不过下山之后,他们则要各奔东西,各不联系,天各有命,不问东西,这是鬼谷一门的规矩,也是鬼谷子的规矩。

出师遇挫,结庐潜心

苏秦张仪下山以后,喝了最后一顿践行酒,在这顿有酒无菜的践行宴上,这对师兄弟做了一个约定:两人各奔一国,各立一说,哪怕将来互为敌对,也只正当斗法,不偷奸耍滑。

[var1]

告别之后,苏秦先是回家报平安,然后便准备钱财盘缠,准备到山东六国寻找前途。

对于目标,苏秦完全没有考虑过正在崛起的秦国,只向往文华富庶的山东六国。

苏秦便带着满腹的志向与韬略,准备寻找到一个同样志在崛起的地方,施展才学。

[var1]

可是,苏秦不知是运气不好,还是初出茅庐太过青涩不被看重,总之,他每到一国,对君王长陈己见,说得也是热血沸腾,所言皆是真知灼见,可见他理念完善,信心长足。

但是,无论苏秦的表现怎样好,可山东六国就是没有人对他高看一眼,更别说纳他为官,奉以高位了。

苏秦的心志遭到一挫再搓,终归是落到了谷底,出山之时的那点踌躇满志,也是全部消散,他甚至有些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说辞,甚至怀疑自己落后于时代。

[var1]

苏秦其实是心气很高的人,又非常自信,这种人最是受不得打击,而一旦连遭打击,信心跌下,他的性格也是最不同意。

于是,苏秦便衰颓了,郁闷之下,他去喝酒买醉,谁知道钱袋盘缠还被偷了去,结果身无分文,又风餐露宿地地回到洛阳老家,立马便感受到了人间冷暖。

原来,苏秦的大嫂本以为苏秦此次离家寻前程,再回来已是身居高位,自己也可以跟着沾沾光,所以对于这个二叔子很是卖力,替他备了体面的衣服,还有足数的盘缠,可谓下了血本来投机。

[var1]

可是苏秦不仅没有奔到好前程,反而一身酒气,穷困潦倒地回了家,不仅如此,身上的盘缠也不见了,心气儿也跟着丢了,外在形象甚至不如一个叫花子。

这让满心希望的大嫂如何能接受?巨大落差之下,大嫂对苏秦破口大说,各种尖酸刻薄之言语不绝于耳。

这让新高气傲的苏秦如何能受得了?

他宁愿去伤,也不愿意受此大辱。

[var1]

幸好苏秦的父亲是个明事理的,他告诉苏秦,人生本就不简单,没有什么人是一帆风顺的,同样的,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苏秦的父亲鼓励他,让他不要放弃,不要轻视自己,要越挫越勇,继续寻求前程。

苏秦把父亲的告诫听了进去,便决定潜心修学三年,好好准备一下自己,提炼一下自己,也是捶打一下自己。

[var1]

下山时候的那点浮躁,早就被他驱散掉了。

于是,苏秦便在老田的边上,亲自动手,修了一座草庐。

这是一个非常原始的草庐,砖墙是用泥土结合草灰加茅草搅拌晒干而成,最开始他睡在露天,然后一点点盖茅草房。

他一边盖房,还一边种田种菜,一亩薄田,一畦小菜,吃喝用度他完全靠自己,那个草庐,夏凉但冬不暖,条件很艰苦,但这就是苏秦刻意的结果,为的就是在最艰苦的环境下,锤炼自己的心志,让自己能够潜心治学。

[var1]

三年时间,苏秦消化了一箩筐的书,可谓是精神完备,铅华洗尽,终于达成了自己理想的状态,准备再度出山,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

这一次,苏秦将目光放大了,他不再单单寻求一国一君的支持,而着眼于整个战国局势。

他视察秦国,认为以秦国变法的彻底,大出东方,称霸列国只在时间问题,秦国的强大循序渐进,已不需要多么大的人才了,于是苏秦便把目光看向了山东六国。

[var1]

苏秦从赵国开始,一路游说了燕国、魏国等山东六国,虽然偶有失败,但是他所说的“强秦而六国危矣”的言论,却是言之凿凿,振聋发聩。

于是,在苏秦的倡议下,山东六国最后结成合纵联盟,以战国四公子为使者,奉苏秦为六国合纵的盟主,并佩戴六国相印,成为总揽六国邦交的丞相,权力与成就达到了巅峰。

结语:

虽然后来合纵联盟渐渐没落了,但是合纵联盟客观上对秦国的崛起,起到了至关新的的作用,使得秦国不敢东出函谷,于是秦国的一统天下被推迟了至少六十年,而战国的历史也向后延迟了六十年。

[var1]

不过苏秦最后的结局并不好,因为他先是撺掇“五国伐齐”,然后又到齐国当不法,这样左右摇摆的行为,惹恼了齐王,最终把苏秦车裂而伤。

更多文章

  • 秦朝灭亡后赵佗称王建立南越,汉武帝时灭亡南越设置郡县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西汉初年,汉高帝刘邦无暇顾及南越。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刘邦特派“名有口辩”的陆贾出使南越。至南越后陆贾向南越王宣扬西汉“国威”,使赵佗既仰慕又畏惧,遂欣然接受刘邦给予的“南越王”封号,从此“称臣奉汉约”。成为西汉王朝下的属国。南越虽地处南端,为越族聚居地区,但其国内制度,与西汉王朝属下之其他诸侯

  • 《寻秦记》中的大反派信陵君,其实是不输白起的名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信陵君简介,寻秦记李牧怎么害怕巨鹿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感悟

    [var1]信陵君的出生时间已不可考,而他在史书中出场时间可以推算大概,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厘王的兄弟。封为信陵君。“是时范睢亡魏相秦,以怨魏齐故,秦兵围大梁,破魏华阳下军,走芒卯。魏王及公子患之。”从这段可以记载可以知道,信陵君此时已经成名,并且在魏国已经有相当的影响力。信陵君礼贤下士,有

  • 商鞅变法令秦国强大,最后落得五马害伤的下场,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商鞅之死简介,孙膑和商鞅,商鞅南门立木阅读答案

    [var1]那么为什么商鞅变法,使得地方变得强盛后,还落得五马害伤的下场呢?他到底在变法过程做了些什么?商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又名公孙鞅,卫鞅。早年的商鞅,在魏国国相公叔座下任职,公叔座伤后,商鞅听说秦国孝公在国内发布高薪招聘人才,在魏国得不到重用的他,便投奔秦国,来到秦国后,商鞅在秦国是举目无亲,

  • 战国唯一能灭秦的超级大国,两代君主迷恋同一仙女,最终亡国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当时的魏国、赵国、齐国也曾强大一时,威震列国,但魏赵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最多占有一省之地,地小人寡,很难有所作为。齐国虽有鱼盐之利,富甲天下,但地盘也不大。而楚国则不同,占有着长江中下游的辽阔土地,先后攻灭40多个诸侯国,尤其是在灭了越国和鲁国后,地盘西到陕西,东到江浙,北到山东,南接两

  • 王莽沽名钓誉不惜成为孤家寡人赢得天下赞誉,最终登上帝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在王莽称帝之前,他的人生就是为了一个“名”字而活。这个“名”字是他前期无往不利的法宝,也是他最后身败名裂的缘由。显赫家族里的“异类”王莽的家族是西汉末期最显赫的外戚家族。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但是汉元帝和王政君没有什么感情,只是因为王政君为汉元帝(当时还是太子)生下了长子,被汉宣帝喜

  • 从商人到宰相,一代秦朝丞相吕不韦圆滑世故一辈子为何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朝丞相吕不韦简介,吕不韦对秦朝有何功过,历史上秦相吕不韦是忠臣吗

    吕不韦是我们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也是秦国的新的丞相之一。他在秦国的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吕不韦是一个有着卓越才华和胆略的人,他在年轻时就被誉为“千里驹”,后来进入秦国官场,历任官至丞相。他在任期间,采取了一系列变化措施,推动了秦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他主张“法家”思想,认

  • 王郎派人追逐刘秀时刘秀曾自称是王郎方面的使者并差点被识破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王郎本名王昌,赵国邯郸人,生于西汉末年,早年靠占卜算命为生。“素为卜相工,明星历,常以为河北有天子气。时赵缪王子林好奇数,任侠于赵、魏间,多通豪猾,而郎与之亲善。”“初,王莽篡位,长安中或自称成帝子子舆者,莽杀之。郎缘是诈称真子舆,云‘母故成帝讴者,尝下殿卒僵,须臾有黄气从上下,半日乃解,遂妊身就馆

  • 荆轲刺杀秦王是输在了剑术不精还是心存侥幸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荆河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河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荆河刺秦失败的原因很复杂,许多人将其归咎于荆河的“剑术不精”。其实不然。起初,受到秦国大军逼近国境易水的威胁,燕国太子丹费尽心思寻觅勇敢的刺客,终于通过燕国隐士田光结识了荆河,田光称荆河是 “神勇”

  • 长平之战后,廉颇和蔺相如的命运奇遇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蔺相如和廉颇的故事简介,廉颇蔺相如后续的作文,廉颇蔺相如列传通假字

    [var1]在长平之战中,廉颇和蔺相如都是赵国的主要将领。廉颇曾经是赵国的元老之一,曾经多次打败秦国的军队,但在长平之战中,他的战术失误导致了赵国的惨败。蔺相如则是当时赵国的相国,他提出了一种对抗秦国的策略,但是在赵国王室内部的反对下,这个策略最终没有被采纳。虽然蔺相如在战场上没有表现出色,但是他在

  • 项羽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楚汉争霸时期,为何无人援助?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项羽消灭秦军主力以后,引兵西进夺取关中,按照楚怀王先前的约定,刘邦先入关应该为关中王,但此时是项强刘弱,而且楚怀王是项家立的傀儡皇帝,没有实权。项羽入关后不久,破坏怀王之约,分封了18路诸侯王,自封西楚霸王,将刘邦赶出关中。因此刘邦对项羽怀恨在心,欲找项羽复仇。汉元年,刘邦趁项羽在齐地平叛,统帅五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