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人有意识的对夏、商的历史做了一些整理倒是真的,
这一点从《尚书》各部分的成书时间也可推知。
据《尚书》各篇的内容及特点推知:
①《尧典》、《皋陶谟》、《禹贡》成书时本无原始资料,而只是由许多口头传说,编纂而成。
②《甘誓》、《汤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洪范》为原典重加整理过的。
③《商书》中的《盘庚》基本为原始资料,《周书》也大体为原始资料。
因而,《商书》早于《周书》,《周书》又早于《虞书》、《夏书》。
据《尚书·多士》中所说: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商代已有竹简一类的史册,这些史册甚至传到了周代,因而,周人才有条件写夏史、商史。既然如此,夏的历史资料就不应该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么少,“时代越早能接触的与夏有关的资料就越多”,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后人,尤其是先秦之后的人,既没看到夏的典籍,也没有看到商的典籍。
夏的记录不多,商朝的记录也不多,促成这一糟糕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这个锅不应该由秦始皇独自来背。
要知道是秦始皇焚书并非烧尽天下书。根据《史记》,当时要烧的书主要有三大类:史官所藏的、秦史以外的六国史记;民间的《诗》、《书》,博士所藏得以保留;“百家语”。
根据现今《诗》、《书》的内容可知,即便秦始皇烧的是民间版本的,对夏史多少都会有些影响。
因为,夏史本就通过口口相传,一些“小事”很可能就在这些版本中。
然而,秦始皇焚书对先秦典籍损失造成的后果,甚至不如项羽的一把火来的猛。因为,项羽的一把火,烧的是秦的皇家藏书,据说大火三月不熄。
自西汉王莽之乱起,文献典籍大量损毁,对此《后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散落”。历史上还有一次大规模的烧书是发生在汉末的董卓之乱。尽管如此,有学者做过统计,先秦到汉代所藏的文献典籍损失程度来看,远远不如后代严重。因而,有关夏的资料,很可能是在汉代以后逐渐不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清华简
①先秦的竹简、帛书难以保存
尽管会铸造青铜器,不少青铜器上会有青铜铭文,但商代青铜铭文大多不成篇章,
两周的青铜铭文大多与当下有关。所以,尽管出土了数不清的青铜器,但是与夏有关的还是太少了。先秦时代主要记史的材料是竹简、帛书,难以保存,受此客观原因的限制,我们能看到的第一手的先秦资料就很少了,传世的就不要想了。
②先秦古文字后人不认识
虢季子白盘的铭文,你能认识几个?
汉代的字我们还能认识,但是先秦古文字能认识的就少了。对于,秦汉以后得古人来说也是如此,先秦古文字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古汉语”,能释读的寥寥无几。更不要说理解古文献了。早前殷墟甲骨被当成药材,上面的字甚至被当作是“咒符”就是一个例子。后人读不懂,谈何珍惜。
③朝代不断更替,频繁的战乱也会造成古文献的毁损。
但是,我认为以上这些都是一些次要原因,
夏朝记录的缺失,最主要的原因或许在夏人自身。
对夏的研究,目前主要依赖的古代文献资料是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夏本纪》,我认为,司马迁所见到的资料是十分丰富的,至少秦始皇焚书对此基本可以忽略。然而,《史记·夏本纪》对夏史的记载还是不够丰富,司马迁写《史记·夏本纪》时能参考资料也不多。这是因为在周时关于夏的记录就不多了。
近些年考古出土了不少先秦、秦汉竹简可知,当时关于夏的记录就不多。(也能看出来先秦书籍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焚书而失传)
青铜器铭文提到夏也基本始于西周,仅有少数提到了夏,如西周时遂公盨、秦公簋、叔夷钟的铭文。
遂公盨及其铭文拓片
秦公簋及其铭文拓片
这是因为夏朝很可能还没有文字系统,因而不记史,这是一个很新的的大前提。
具体可参见我之前的一篇图文【殷商甲骨文会不会是殷人继承的夏人文字?】
既然夏人还没有文字系统,又谈何夏史的记录和保留。
夏人的故事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到后世,到了商代,或者到了周代才有意识的编辑成册,才有了所谓的“夏史”流传于世。
此时,对于夏虽仍有记忆,但大多已模糊,只有绝对紧要的人或事才能被人记住,所以,仅有梗概,但关键人物、事,绝不会是捏造出来的。
因而,我相信夏朝是存在的,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有确凿的史料记载(虽然少),另一方面,考古学家已找到了在时间、地点、文化面貌都符合夏王朝的遗址,考古大佬们也早已喊出了“夏朝的有无之争已成为过去式”的口号。目前,
有争议的是考古学中对夏王朝的认定,夏王城在哪?文献中所说的夏都“阳城”、“鸣条”对应今天的哪?这与夏朝是否存在是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