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秦始皇可不是罪魁祸首

夏朝记录的缺失,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秦始皇可不是罪魁祸首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270 更新时间:2024/1/17 0:54:47

周人有意识的对夏、商的历史做了一些整理倒是真的,

这一点从《尚书》各部分的成书时间也可推知。

据《尚书》各篇的内容及特点推知:

①《典》、《皋陶谟》、《禹贡》成书时本无原始资料,而只是由许多口头传说,编纂而成。

②《甘誓》、《汤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洪范》为原典重加整理过的。

③《商书》中的《盘庚》基本为原始资料,《周书》也大体为原始资料。

因而,《商书》早于《周书》,《周书》又早于《虞书》、《夏书》。

据《尚书·多士》中所说:

“惟殷先人,有典有册”

。商代已有竹简一类的史册,这些史册甚至传到了周代,因而,周人才有条件写夏史、商史。既然如此,夏的历史资料就不应该像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么少,“时代越早能接触的与夏有关的资料就越多”,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后人,尤其是先秦之后的人,既没看到夏的典籍,也没有看到商的典籍。

夏的记录不多,商朝的记录也不多,促成这一糟糕局面的原因有很多,这个锅不应该由秦始皇独自来背。

要知道是秦始皇焚书并非烧尽天下书。根据《史记》,当时要烧的书主要有三大类:史官所藏的、秦史以外的六国史记;民间的《诗》、《书》,博士所藏得以保留;“百家语”。

根据现今《诗》、《书》的内容可知,即便秦始皇烧的是民间版本的,对夏史多少都会有些影响。

因为,夏史本就通过口口相传,一些“小事”很可能就在这些版本中。

然而,秦始皇焚书对先秦典籍损失造成的后果,甚至不如项羽的一把火来的猛。因为,项羽的一把火,烧的是秦的皇家藏书,据说大火三月不熄。

自西汉王莽之乱起,文献典籍大量损毁,对此《后汉书》中有明确的记载“昔王莽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散落”。历史上还有一次大规模的烧书是发生在汉末的董卓之乱。尽管如此,有学者做过统计,先秦到汉代所藏的文献典籍损失程度来看,远远不如后代严重。因而,有关夏的资料,很可能是在汉代以后逐渐不存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清华简

①先秦的竹简、帛书难以保存

尽管会铸造青铜器,不少青铜器上会有青铜铭文,但商代青铜铭文大多不成篇章,

两周的青铜铭文大多与当下有关。所以,尽管出土了数不清的青铜器,但是与夏有关的还是太少了。先秦时代主要记史的材料是竹简、帛书,难以保存,受此客观原因的限制,我们能看到的第一手的先秦资料就很少了,传世的就不要想了。

②先秦古文字后人不认识

虢季子白盘的铭文,你能认识几个?

汉代的字我们还能认识,但是先秦古文字能认识的就少了。对于,秦汉以后得古人来说也是如此,先秦古文字对于他们来说也是“古汉语”,能释读的寥寥无几。更不要说理解古文献了。早前殷墟甲骨被当成药材,上面的字甚至被当作是“咒符”就是一个例子。后人读不懂,谈何珍惜。

③朝代不断更替,频繁的战乱也会造成古文献的毁损。

但是,我认为以上这些都是一些次要原因,

夏朝记录的缺失,最主要的原因或许在夏人自身。

对夏的研究,目前主要依赖的古代文献资料是司马迁所作的《史记·夏本纪》,我认为,司马迁所见到的资料是十分丰富的,至少秦始皇焚书对此基本可以忽略。然而,《史记·夏本纪》对夏史的记载还是不够丰富,司马迁写《史记·夏本纪》时能参考资料也不多。这是因为在周时关于夏的记录就不多了。

近些年考古出土了不少先秦、秦汉竹简可知,当时关于夏的记录就不多。(也能看出来先秦书籍并没有因为秦始皇焚书而失传)

青铜器铭文提到夏也基本始于西周,仅有少数提到了夏,如西周时遂公盨、秦公簋、叔夷钟的铭文。

遂公盨及其铭文拓片

秦公簋及其铭文拓片

这是因为夏朝很可能还没有文字系统,因而不记史,这是一个很新的的大前提。

具体可参见我之前的一篇图文【殷商甲骨文会不会是殷人继承的夏人文字?】

既然夏人还没有文字系统,又谈何夏史的记录和保留。

夏人的故事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到后世,到了商代,或者到了周代才有意识的编辑成册,才有了所谓的“夏史”流传于世。

此时,对于夏虽仍有记忆,但大多已模糊,只有绝对紧要的人或事才能被人记住,所以,仅有梗概,但关键人物、事,绝不会是捏造出来的。

因而,我相信夏朝是存在的,几乎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有确凿的史料记载(虽然少),另一方面,考古学家已找到了在时间、地点、文化面貌都符合夏王朝的遗址,考古大佬们也早已喊出了“夏朝的有无之争已成为过去式”的口号。目前,

有争议的是考古学中对夏王朝的认定,夏王城在哪?文献中所说的夏都“阳城”、“鸣条”对应今天的哪?这与夏朝是否存在是两回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马陵之战,齐国军队如何设伏击败魏国军队?有什么意义?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马陵之战齐国vs魏国,魏国和马陵,齐国魏国最新消息

    公元前343年,魏国为了补偿在桂陵之战损失,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待魏韩火拼后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来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在今河南范县城西,原属山东省)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但未全歼魏军。经此一战魏国元

  • 分封制奠定了早期中华文明的版图,也对后世影响深远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美国联邦制和分封制,中国历代分封制,曾仕强分封制

    於恢不可否认,西周初年的分封制对于我们历史的进程起到了新的的推动作用。《诗经》上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当然这并不符合实际。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诗经》当中也不会有“靡室靡家,猃允之故”了。商朝的统治区域并不大,在周武王取代商朝之后,也只能统治中原一带,于是就将一同灭商的功臣、

  • 诸子百家为啥总拿宋国人开涮这与宋国君主有啥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国灭了多少个国家,宋国人为什么被人嘲笑,宋国国君宋微子

    [var1]春秋战国时期,“宋人”成了蠢笨、脑残的代名词,诸子百家讲段子,总是喜欢拿宋国人开涮,这种嘲弄宋国人的段子比比皆是。庄子说:宋国人经商有一套,某一天,一个宋国商人一拍脑袋,呀?咋从来没有人去东南方的越国卖帽子?这是个巨大的商机啊!于是宋国商人就悄悄囤积了一批礼帽,一路辗转运送到越国。宋国商

  • 祝童鞋们黄帝4715年,孔子2568年新年快乐!童鞋们蒙圈没?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孔子的新年感言,谁有孔子的资料告诉我,贺孔子诞辰

    明天就是新的一年了,祝童鞋们新年快乐!公元纪年(也称西元)是以耶稣出生那一年为公元元年,此前一年即为公元前。[var1]公元,即公历纪元,原称基督纪年,又称西历或西元,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制成的一种历法。1582年,时任罗

  • 最先恢复活人殉葬的是比秦始皇早四百多年的一位秦国君主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史记》记载:秦始皇葬礼上,“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秦二世嬴胡亥为老爹秦始皇举行葬礼,担心墓葬的机关被工匠们传出去,在工匠尚未撤离时,突然下令关闭外羡门,使大量工匠被“活口坑杀”。同时,秦始皇后宫无数佳丽未生

  • 长城到底有没有用?秦始皇耗资搭建长城的原因为何,真相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长城是由秦始皇建的吗,长城今犹在不见秦始皇什么意思,假如秦始皇在长城开直播

    长城的建造史:值得一说的是,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之一,长城的历史是十分悠久的,追溯建造史,实际上还要从西周时期说起,万里长城的前身,本身并不是联系在一起,而是由多个烽火台组建而成,并且,当时所谓的烽火台的作用,主要是为了给友军提供信号,进而前来支援营救,譬如“烽火戏诸侯”讲述的便是烽火台的作用

  • 长平之战战败,赵括替他背锅2千多年,真正原因惹争议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长平之战赵括惨败原因,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惨败,长平之战赵括有多强

    [var1]实际上,赵括替他背锅2千多年,真正原因惹争议。众所周知,要说起赵国的主帅的话,当年还是廉颇掌控了更多的权利。当年廉颇选择了和对方进行了持久战,在战略上来说自然廉颇这样的做法是理智的。对方敌军则是使用了反间计,秦军之所以采用了这样的策略,也是忌惮于廉颇的身经百战,才会让赵国撤掉了廉颇换上了

  • 此人有比诸葛亮还厉害的谋士,睡尽天下美人,去世后被点天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长河中呈现出来的,无论是皇帝还是谋士,都有其自己的轨道。要说这其中最厉害的人,想必也是众说纷坛。也想必一定有人要选诸葛亮的,毕竟他可是神一样的存在,按照科学来说,这全归功于他的才能。刘备曾在他未出山时,三顾茅庐也是成为了典故。也从中可见他在三国时期的影响力。此人有比诸葛亮还厉害的谋士,睡尽天下美

  • 陈凯歌《荆轲刺秦王》里的秦始皇,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平民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始皇精彩简介,谁找陈凯歌拍的荆轲刺秦王,荆轲刺杀秦始皇小品

    [var1]在内地的版本中,他把这一点改得更加突出。就叙事来说干脆把荆轲的故事移到后面集中到两段,就具体台词来说删改了秦王的一些嗜血的台词。原来的版本中,秦王上了战车后跟着驭手讨论了一个大道理。驭手说:“记着,上了阵就是一个字!””什么字?”“杀。”秦王就跟着大叫“杀“。看破了这一点,对陈凯歌的许多

  • 杨修因“鸡肋”而死?曹操告诉你,沾上了此人,杨修不得不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里杨修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物,他博学多才,智慧超群,连曹操都自愧不如,但他同样恃才傲物,放荡不羁,最终死于太过聪明。《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颇带一些戏剧的意味,但实际上杨修是因曹操的大阴谋而死。演义中所说的“鸡肋”事件是真实存在的,不过结果却大相径庭。曹操发布了一个夜间口令,号曰“鸡肋”,众人皆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