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元璋严厉治理贪腐,为何越残酷越没效果?真相极少有人知道!

朱元璋严厉治理贪腐,为何越残酷越没效果?真相极少有人知道!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388 更新时间:2024/2/4 15:46:53

自我国封建社会以来,一些思想开明的君主就已经意识到贪污腐败对一个国家的毒害有多严重,并且他们也是十分痛恨这些贪官污吏的。所以他们在面对这些贪污行为的时候,来是严惩不贷的,但是我们也都知道,这些所谓的“苍蝇”或者是“老虎”是根本没有办法彻底铲除的。

他们像极了疯狂生长的野草,锄了一茬又长一茬,可谓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百年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每一个国家,令人烦不胜烦。但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三十多年里,他为了反腐倡廉,构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贪反腐体系,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可以追溯到今天。

一、将反腐进行到底,苍蝇老虎都一锅端了,反贪力度绝无仅有

自古以来,为了遏制贪污腐败,每一个朝代的领导者的都出台了不计其数的法律条,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法律来约束官员的贪污行为,但是效果甚微,这些贪官就像“雨后春笋”一般,不断拔出,又不断地生长,当真是朝死暮生。

我们可以想象,在古代,一个消息闭塞的年代,有人贪污,如果不是规模巨大,行为过分,正情况下,基本上是查无可查的,这就导致当时的贪污腐败之风极其严重。但是对于这些,难道真的就毫无办法吗?不,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太祖朱元璋会用行动告诉我们,一切无法铲除的贪污行为都来源于“火力”不足。

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的登基之路是十分艰辛的,作为白丁出身的他,下无立锥之地,并且长年遭受这些贪官污吏的虐待,剥削,所以朱元璋从骨子里恨透了这些人。所以在他登基之后,会如此大力度的整治官场也是十分正常的。

在《明史》中,对于朱元璋长相的描述是:“高额细眼,凹鼻阔唇,耳虽小廓却厚,颊虽突而颏硕”。由此可见,将他的长相放在今天,那就是典型的鞋拔子脸型,这样的脸型看起来是有些吓人的,不过也正好印证了一句话“奇人自有天相”。否则为起义之人众多,登上皇位的却偏偏是他。

据说他登基之后,曾传召一位有名的画师为他作画,说巧不巧,这位画师正好是一位十分敬业的“写实派”。他为朱元璋画的肖像基本做到了一比一还原,就在他以为自己肯定能的到封赏之时,朱元璋看了画像,竟一怒之下将其拖出去斩了。足以见得朱元璋也是十分爱面子并且脾气暴躁之人。

所以当他在面对那些贪官污吏的时候,能够想出如此多的令人恐惧的刑罚也就不足为奇了。并且贪官污吏本就是可恨的,百姓千辛万苦积攒下来的财富被他们一夜之间搜刮干净,这样的行为即便是死,也是便宜了他们。

不过也正是因为朱元璋出生白丁,并且也深受其害,所以他才十分能够理解百姓心中之苦。这也就导致了历史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百姓眼里的他绝对是一位明君,因为他所做的这些事都是为了百姓不再和自己有同样的遭遇,所以百姓是拥戴他的。然而官吏眼中的他绝非如此,官吏眼中的他是专断独裁的,是蛮横无理的,但又不得不承认他是有政治才能的。所以才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以史明鉴,方能明事理,看朱元璋反腐其中利弊如何?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年幼的他为了补贴家用,减轻父母的负担,就已经开始为当地的地主放牛。由此可见,朱元璋是根本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盲。直到1344年,他才进入皇觉寺,开始游历四方,增长见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朱元璋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这句话。他在游历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同时也了解到当时的民情,这也就成为他能够起义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他起义成功之后,他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力整顿官场,为了肃清朝廷内的贪官污吏,他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自然也会有相应的惩罚机制。所以他的政策算是比较合理的。

那么他为了惩治这些贪污腐败的行为,做出了哪些行动呢?首先,他作为一个君主,一个领导者,他必然是要以身作则的,他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对自己的家人,嫔妃以及各大官员等等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来之不易,所以他十分节俭,不允许任何铺张浪费的现象出现,如果是自己的身边人出现贪污的行为,其所受惩罚只会比别人的双倍,从这一点来看,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其次,他倡廉反腐,他认为低薪可以养廉。这主要体现在官员们的俸禄方面。他压低官员们的工资并且严格控制官员办公时的经费。因为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总是生活在奢靡的环境之中,其心性必然会收到侵蚀,从而走向贪污腐败,责任追究抓源头,他认为高薪资就是这个源头,所以他要彻彻底底的扼杀这个源头。

再次,对于贪污腐败行为,他出台了相当严厉的刑罚手段,凡是有贪污行为的官员,只要超过六十两,二话不说,必然是死路一条,即便是少于六十两,就算不死,也要脱层皮的。

对于惩治贪污行为的刑罚,轻则被杖打几十大板或者流放,重则抽筋,剥皮,剁指、刖足、断手、断舌、钩肠等等,这些刑罚听起来就令人骨悚然,当真是让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不过这样做呢,则足以表明朱元璋对贪污腐败的惩治力度之大。

最后,他为了反贪反腐,他大力的鼓励清洁廉明。他支持百姓举报官员,支持官员之间互相告发。凡是举报者,且查证之后,必然会得到封赏,这样做的确可以达到一定的反贪反腐的效果。

以上这些其实只是对朱元璋反贪行为一个大概的总结,不过他的所作所为都在向我们证明他反贪的决心一定是无人能比的,可是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他的这些行为一定是百分百有效的吗?其实在我看来,这些都是治标而不治本的。反贪反腐没有错,但如果用错了方法,掌控不好力度,那结局只会是弄巧成拙。

三、自以为是的结局就是自取灭亡,朱元璋大力反腐最后成为悲剧,令人为之叹息

对于朱元璋的反贪反腐政策呢,我们如果从辩证的角度去看待呢,那绝对是弊大于利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明朝的灭亡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这不是根本原因,但也绝对早就埋下祸根。

首先,朱元璋提倡简朴,这一点是绝对没有错的,并且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可是俗话不是说,该省省,该花花,并且明朝建立之后,全国的GDP得到极大的提升,明朝的手工业,商业发展十分繁荣,从这看,明朝可谓家大业大,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过度的节俭是会引起不满的。提倡简朴本没有错,错就错在,没有掌控好这个力度,换句话说就是朱元璋点燃了这把火,但他却控制不了。

其次,朱元璋对官员的工资处置是不当的,我们总在说就算没有办法大富大贵,那至少付出与收入也要成正比吧。入不敷出的生活谁会愿意去过呢?根据史料的记载,在当时一个七品官员的月俸仅仅只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并且这一千元不仅要养活自己,还要养活妻儿老小,包括下级官员的工资,这样一来,这1000元怎么可能够用。所以有的时候官员贪污可以说是被迫的,身不由己的。

最后,对于朱元璋的反贪行为,我们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他的个人情节问题。因为他自己深受其害,所以他要杜绝这种行为,这样看,他没有错。可是他的行为过激了,这样就会显得他像是在报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淋过雨,所以也要把别人的伞撕烂”。他这样做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滥杀无辜的现象层出不穷,许多官员为了保命,也只能敢怒而不敢言。

对于朱元璋的反贪反腐行为呢,我们只能说,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他却好心办了坏事,因为他的专断独裁,他可以随意指定法律,可以凭喜好,凭心情去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样的领导者其实是不太称职的。作为一个统治者,他更应该统筹考虑,而不是一意孤行。最后落得一个悲剧收场,可悲可叹啊!

结语

以史明鉴,可以明事理。时至今日,贪污腐败之人只多不少,我国对于这些行为也一直在出台政策,力度也一年超过一年,当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想要根除,这条路必然是任重道远的。对于朱元璋的种种行为与政策,也许在当时确实是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其反弹力量经过长时间的累计,也是不容小觑的。他的失败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绝对不能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大明律》

《明史》

《朱元璋传》

《明史讲义》

更多文章

  • 《天下长河》中罗晋饰演的康熙到底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天下长河为了更好地对比,我们先了解一下历史上康熙是什么样的?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平三藩,统一台湾, 三征噶尔丹,被称为圣祖。虽然顺治帝是清朝的第一代皇帝,但是真正奠定清朝地位的非康熙无疑。在位期间勤于政务,任用贤能,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

  • 明朝海禁因何而生,海患只是部分原因,关键还是思维的限制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海禁一直明清历史中避不开的一个名词,这个政策影响着中国社会制度的发展,可以说明朝后期的经济崩溃,清朝制度的落后,都和闭关锁国的海禁脱不了关系。然而明朝之前的中国,并不反感海外贸易,尤其是宋元年间,海外贸易几乎与中国的经济体制完美融合在了一起,但为何明朝之后又会出现这样的倒退现象呢?一、明朝之前的中国

  • 雍正发愁无人治水,张廷玉说:死牢中一人能用,结果成就一代名臣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这件事,不得不提雍正时期的水患。在当时的苏北地区,由于常年风调雨顺,水文情况十分有规律,一些不懂科学的农民,就开始干一些损公肥私的事儿。他们会私自改建水利工程,引水灌溉农田。但是由于欠缺规划,这种水利工程良莠不齐。后来天气有变,水文不再规律,很多这种私搭乱建的水利工程便会破溃,引起了水患。雍正七

  • 为什么李自成无法复制朱元璋的成功?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李自成与朱元璋区别,李自成有朱元璋眼光吗,朱元璋和李自成的共同之处

    那么,为什么李自成没能让大顺朝成为第二个明朝,成功复制朱元璋的模式呢?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觉得:1、定位不同一开始的李自成和朱元璋自己本身并没有很大的不同。元末,乡村起义席卷整个元朝。朱元璋参加农民起义,逐渐发展成为韩宋朝廷的一方军阀。在当时他们对推翻元朝以后如何治理天下没有什么概念,只考虑如何推翻元

  • 1900年慈禧太后若死逃亡途中,光绪能否得众臣拥护重掌大权?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慈禧死后光绪有多可怕,慈禧太后把光绪帝禁锢在哪里了,光绪死后慈禧太后下场

    那么,此时谁有可能会阻挠光绪帝重掌大权呢?首先是后党势力,像荣禄、李鸿章、张之洞等等。在这些人中,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已经在南方筹划东南互保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宣布独立,但至少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是在观望形势。如果慈禧和光绪帝都被洋人一锅端,他们就有可能会与列强勾结,宣布独立。不过他们始终是

  • 因为尚武精神的流失,所以有些人不喜欢宋朝,你觉得呢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尚武精神的磨灭,造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后的悲剧!为几千年以后的列强入侵、倭寇横行埋下了悲剧的种子!我最佩服的猛将是汉朝的李广、唐朝的南霁云。可是在宋朝,除了一个岳飞,竟然找不出几个像样的武将出来,明朝也是如此。汉人“踏破贺兰山,不破匈奴终不还”、“大丈夫当马革裹尸而还”,唐人“有仇必报,报则杀人”、

  • 宋真宗的刘皇后其人其事、真的是乱男女之别,而辱宗庙?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宋真宗刘皇后简介,宋仁宗与刘太后互动,宋真宗对刘皇后说的话

    《清平乐》的开篇就将矛盾的焦点集中在了宋仁宗赵祯与刘太后的身上。既然说到由王凯主演的宋仁宗,这位在两宋时期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自然就要说一说两宋时期临朝摄政最久的刘太后。纵观我国古代历史时期,频频发生太后临朝摄政,但是,没有哪一个朝代能超过西汉、东汉和北宋、南宋时期。忽略两汉的这段历史不说,单说

  • 在清朝时期,中国最大的省份在哪里?清朝为何要一分为二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最强省份排名,被一分为二的省份,头不顶清朝天脚不踏清朝地

    明朝时期江南省就已经存在了,不过最初时的称呼是南直隶,属于永乐时期迁都后形成的产物,尽管说那个时候国家的首都已经迁到了北京,但是南京依旧还存在一个小的朝廷,官员机构和首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后来才能够逐渐形成南明政权。在很早的时候,江南省就非常的富裕,因为国内爆发的战争基本都出现在北方地区,因此该地区

  • 致明朝衰落的万历皇帝,贪欲熏天的他能荒唐到什么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万历皇帝刚上任的时候确实对得起父亲的托付,在位期间他巩固了大明皇朝的边疆、发展了地方经济。短短几年间让明朝的军事、经济、民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眼看国朝就要更加的兴旺,大有还能再延长国祚一百年的样子,算得上是励精图治,只可惜这个样子他只延续了十年。或许是因为跟文臣武将斗智斗勇,每天处理繁琐的事务,付出

  •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国虽弱,但护照上的“27个字”却相当硬气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护照100张,清朝护照价值,清朝第一本护照是什么

    前不久热播的电影《万里归途》当中,张译饰演的宗大伟在机场接回同胞时,就曾让群众高举“中国护照”用来开路。那一刻不少人感受到了“中国护照”所带来的力量。在电影情节里,宗大伟遇到了外部势力时,拿出护照是最简单直接也是最强有力的保障。手持护照,代表着国家站在你的身后,中国站在你的背后。谈起护照,不禁有人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