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无论名相名士,都是汉文帝夺权的牺牲品

无论名相名士,都是汉文帝夺权的牺牲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279 更新时间:2023/12/23 18:25:01

主笔:闲乐生朱晖

诛诸吕,安刘氏,太尉周勃功劳最大,汉文帝刘恒自然亏待不了他。于是两个月后,刘恒正式下诏,拜周勃为右丞相(汉初有设左右丞相,以右相为尊),并赐金五千,加邑万户。汉时一金为万钱,五千金就是五千万钱,相当于当时五百户中产人家财产的总和。而且周勃本就有万户封邑,如今再加封万户,哇塞,发了。

而另一位有拥立之功的大臣陈平却看出不对劲了,虽然他与另一位功臣灌婴也被赏赐了黄金两千,加邑三千户(其他功侯也被加封了三百到六百户不等),但陈平的政治嗅觉多灵敏啊,哪怕是全身熏香,他还是闻到了皇帝的臭屁味,这位新主子虽然才二十三岁,但绝对不是可以任人摆布之辈,咱还是早想后路吧。

于是,右丞相陈平立刻托病要辞去相职,表示自己在此次平乱事件中功劳远不如周勃,所以情愿让贤,刘恒觉得也确实如此,于是拜周勃为右丞相,而降陈平为左丞相(汉初有设左右丞相,以右相为尊),并以陈平之谦退,对他再行恩赏,赐他黄金千斤,并益封三千户。至于周勃的太尉之职,则交给了原先镇守荥阳的大将灌婴。看似大家都官升一级,但周勃离开军事岗位去行政岗位,灌婴离开一线指挥岗位而去到朝廷,其实都被削弱了军权。陈平年纪不小了,没几年活头了,子孙又不成器,所以想通过此举再次向新统治者示好,而为后代谋一个富贵平安,其心思权谋,让人佩服之至啊!

与陈平的谨慎相反,周勃却得意的有点儿找不着北了,这也是人之常情,他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那“一人”还是他亲手捧上去的,真可谓“天低吴楚,眼空无物”,升官升到最高点,发财发到手发软,换做谁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还保持着绝对的冷静与清醒(大概也只有陈平、张良、卫青那样的神人能做到)。于是,这个世界上总有些貌似君子的小人,喜欢以礼节伦常之名,行政治投机之举。口中大道理说的一套一套,其实心里那点子小九九,还真以为大家看不出来么?

这个君子与小人之间的灰色人物,就是世称“无双国士”的汉初名臣袁盎。

袁盎是楚地人,字丝。父亲在楚汉时期当过强盗,天下太平了之后不当强盗了,搞慈善业,专门接济江湖兄弟,后来被刘邦迁徙到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一转身成了地方上的头面人物。袁家在安陵,可以说有钱有势,黑白两道通吃。这种人,说的好听是大侠,说的不好听就是豪强,不管怎么说,那就是就是交游广阔小弟众多,正宗一个江湖大佬。

袁家到了袁盎这一代开始涉足政坛,向官场进发。吕后时期袁盎在上将军吕禄家里做门客,既是吕氏一党,袁盎的政治前途本已无望,但他哥袁哙人脉极广,一番运作之下竟让他到朝廷里给刘恒做了郎中。郎中这官虽小,却可接近皇帝展现才能,所以前途其实非常光明,汉朝很多名臣都是从这里起步的。

周勃是三朝老臣,又有拥立大功,刘恒对他自然甚是恭敬,每次散朝,都是亲自送他走出殿门,并目送他远去,含情脉脉,心里憋火。而周勃对此竟也颇为受用,退朝的时候也不行趋礼,每次都是大摇大摆,趾高气扬,步履甚是轻快。

作为文帝的忠实仆从,袁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认为这大违君臣之礼,必须坚决予以取缔。

于是一次散朝之后,袁盎便问刘恒:“陛下以丞相何如人?”

刘恒当然回答:“丞相可谓社稷臣也!”

袁盎却摇头道:“绛侯乃功臣,非社稷臣也。所谓社稷之臣,必君存与存,君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擅权,刘氏命悬一线。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权,却不能救正。及吕后崩,诸大臣相聚谋诛诸吕,绛侯适逢其会,得以成功。今陛下即位,对其封赏特隆,敬礼有加,丞相不自内省,反且面有骄色,而陛下依旧对其如此谦让,此陛下与丞相皆失君臣之礼,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虽然周勃夺军诛吕,有政治投机的意味,但袁盎说他乃适逢其会方得成功,进而刻意抹灭其功绩,这未免也不太客观。况且,周勃自居有功,情不自禁翘起了尾巴,这不是他嚣张跋扈的故意之举,而是他自矜少文的性格使然,这也情有可原。况且当时丞相的地位本来就比后世高,“丞”字本有副官之意,故在汉初的政治结构中,“丞相”实则是一个“副皇帝”,其作为政府首脑,与皇帝这个国家首脑,在权力体系中地位相差并不大。在文书行政上,丞相的权责甚至更大更广(注1),他不仅管理着帝国方方面面的行政事务,还有封驳皇帝诏命的权力,甚至可以不必申奏皇帝许可,直接诛杀二千石大臣(汉景帝时丞相申屠嘉就差点杀了内史晁错)。

所以,皇帝要用“君”称呼丞相,不可直呼其名;而丞相在觐见皇帝的时候,皇帝之前坐着要起立,乘车坐辇要下来迎接;丞相有病,皇帝还要摆开仪仗到家里嘘寒问暖。这样的待遇放在清朝,别说是口称“奴才”、没事儿琢磨在哪块地砖磕头声音大的军机大臣,就是皇上他爹也享受不到。

退一步说,就算周勃确有失仪之处,你袁盎号称君子,也应该去找周勃(周勃与其兄袁哙是好友)直言规劝,劝不动了也当在朝堂上当众指出,可他却在背后告状,挑拨帝相,足见其名为忠直,内却用心险恶。汉代人虽刚健质朴,却也不乏袁盎、公孙弘、匡衡、王莽等曲学以阿世之辈。我建议大家都要擦亮眼睛,看清楚这种表面上义正言辞,实际求名邀宠的“白莲花”;比如有些所谓公仆,俸禄甚多,却故意粗茶淡饭,穿破旧衣服,出行低碳,这不可信,因为不合常情,不合常情,要么是单纯圣母,要么就是媚世的伪装!正所谓“德之贼也”,这就是演员。

但汉文帝却对袁盎的建议非常受用,立刻对周勃转变了态度,从此恭敬没了,亲切没了,皇帝架子端上,辞色也越来越威严,还动不动挑刺给周勃小鞋穿。

皇帝态度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周勃顿时感觉到了不对劲,于是每日诚惶诚恐,提心吊胆,神经都弄得快衰落了,却始终不明其中就里。

后来,周勃终于得知是袁盎告了自己的刁状,大怒。想当初袁盎还当过吕禄的门客,周勃完全可以把他顺便清洗了去,至少可以终结他的政治生命。只是后来看在袁哙的面子上,这才放了袁盎一马,袁盎不说感恩戴德吧,这次也不该倒打一耙,真乃一白眼狼也!

好在周勃这个人喜欢直来直去,从不爱来阴的那一套。他表示愤怒的方法,也就只是找到袁盎,开口一通大骂:“吾与尔兄袁哙善,今儿廷毁我!”

这句话里的“儿”是句粗话,大概就是现在儿子、小子、小王八蛋的意思。看来周勃真的没啥文化,骂人吐的脏字,跟刘邦所谓“乃公”(你老子我)有的一拼。

面对暴跳如雷的周勃,袁盎既不与之对骂,也不赔礼道歉。他自负有理,且又有皇帝撑腰,所以只当周勃是空气,压根不理他。

不过,周勃虽怒,却并没有对袁盎进行打击报复。因为他心里很明白,皇帝对他必然早有成见,不然不会因为袁盎的一句话就对自己改变看法,或许从前那谦恭的样子本就是皇帝装出来的,又或许袁盎也只是皇帝的一把借来杀人的刀罢了。周勃越想越后怕,身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拥有拥立大功的武人丞相,他面临的政治环境可谓险恶,于是从此之后,周勃的跋扈与高调都没了,他甚至还学会了在文帝的龙威之下“汗流浃背”,这在从前是不可能发生的。

事情是这样的,某次朝会,汉文帝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周勃捧着脑袋想了半天想不出来,只好老老实实回答:“臣不知。”

文帝又问:“一岁钱谷入几何?”

周勃还是答不出来,他又着急又害怕,竟至两腿打颤,背部流汗,浸透了朝服。

文帝一看,得,一问三不知,这你还丞相呢,笑死人了。便转身又去问左丞相陈平。

陈平不慌不忙的回答:“此二事各有专职,非臣可知。”

“君也很搞笑,你是丞相,朕不问你问谁?”

“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廷尉:九卿之一,掌刑辟,为国家最高司法官。治粟内史:九卿之一,掌谷货,为主管财政之官。)

文帝心中不悦,遂作色道:“既各事皆有主管,那君这个丞相是干什么吃的?”

陈平伏地叩谢道:“主臣!(负责管理这些官员)。陛下不知臣驽钝,使臣待罪为宰相(这一句尽显陈平之识相远胜周勃)。宰相者,上佐天子,下理万物;外抚四方,内附百姓;使卿大夫皆能各司其职也。若廷尉与司隶内史亦不知陛下所问,则为宰相之失职也!”

文帝闻言,顿时转怒为喜,鼓掌道:“善!君实乃社稷之臣也。”

然后转头看了看旁边垂头丧气的周勃,冷哼了一声。

周勃见陈平应对如流,能博皇帝欢喜,更自觉相形见绌,越加惶愧,下朝后,便一把抓住陈平,埋怨道:“君独不素教我对!”

——就是你,平常也不把这些干货教给我,搞得我在陛下面前出尽洋相,丢死人也!

陈平暗笑周勃傻的可爱,道:“君居丞相之位,岂有不知其职责乎?倘陛下即问长安中小偷数目,难道君也要硬着头皮勉强应对吗?”

周勃听了这话,越觉惭愧,但回家后仔细一想,却发现事情有点不大对劲,要知道刘恒在当皇帝前也当过十七年的代王,如今又当了一年皇帝,并非政治菜鸟,岂能不知宰相之职?这是故意找我麻烦,破坏我的形象与威望啊!而陈平当年故意将右相尊位让予我,如今又配合皇帝演戏,眼睁睁的看着我出洋相,这其中恐怕也大有猫腻!罢罢罢,这伴君不只如伴虎,简直跟坐在刀山火海之中无异,陈平如精似鬼,故能应付无虞,可我该怎么办呢?恰好此时又有人提醒他说:“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首受厚赏,处尊位。古人有言,功高遭忌,久必有祸!”

周勃闻言,顿时如山风吹不落雨的夏天,一颗心坠入迷蒙深渊。他想起了伍子胥,想起了文种,想起了李斯,想起了韩信……

所谓枪打出头鸟,当年高祖时有韩信彭越等鸟人在前面顶着,所以他很安全。可如今老家伙们跑的跑死的死,现在只剩他这支老鸟飞的最高,这……这样想着,直想的头皮发麻。周勃终于再也坐不住了,赶紧摆开笔墨写辞职信,无非是说自己老病,不堪用,请归相印,望陛下恩准,让自己回府享清福。

文帝当然答应:这个周勃占着茅坑不拉屎,还不如趁早回家抱老婆孩子算了。

于是,周勃辞官回府。丞相只剩了陈平一人。

不过陈平年纪也很大了,没几个月便因病去世,他算是平平安安的全身而退了,却把所有麻烦丢给了周勃。文帝于是把周勃又请了回来,继续担任丞相。

陈平是功臣集团的第一智囊,周勃最可依靠的政治盟友,他的死对功臣集团势力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所以周勃虽然害怕遭忌,也不得不回到朝廷主事,却发现短短几年,朝廷已经人事皆非了——虽然三公还在功臣集团的手中,可九卿中却被安排了代系旧臣六个位置,另外,文帝还接连提拔了袁盎、吴公、贾谊、晁错等政坛新星,这些人初生牛犊、生气勃勃,非常能搞事情。特别是时任太中大夫的洛阳天才儒士、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位集权统治理论家贾谊,此时年仅二十二岁,却名扬四海、才华横溢、意气昂扬,他到朝廷才一年就被越级提拔为太中大夫(注2),并提出了诸多新政,这些新政直指汉初功臣集团之利益,列侯功臣们气急败坏,于是一个个都去求周勃出山来搞定这些小毛猴子,不然大家的日子,可真就过不下去了。

原来,贾谊新政的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让那些在朝廷中没有官职的列侯们回自己的封地去,那些有官职一时走不开的,也必须派自己的世子去,免得这么多侯老爷待在长安多生事端。文帝一听,对这新政真是太受用了,想当初,诸吕能被轻易平定,就是因为列侯们战友情深,又多有联姻,还都是邻居,在长安可轻易串联结党,这股政治力量实在太强大太可怕了,足与皇权抗衡,所以必须将他们驱离长安政治中心,予以分割、削弱、化整为零,以便于朝廷管理与控制。另外,贾谊此举还能让诸侯王封侯的子弟、外戚回自己的侯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此乃一石二鸟之计也。

当然,在官方语言中,刘恒说让列侯们回封地,为的是减少转运物资之费。当然这也很好笑,汉初迁了上万强宗豪右到长安三辅,他们耗的粮食难道会比百来个列侯少?事已至此,功臣们也算明白了,他们拥立的这位皇帝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样老实可欺,反而政治手段相当高明,其闲庭信步间,便能抹杀威胁、收拢权力,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当然,功臣们是不会坐以待毙的。只要还能留在长安这个花花世界与权力核心,他们就还能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若是老实听命真跑去乡下当土财主,他们这辈子可就交代了!特别是被封在南方或者边塞地区的人,那才叫惨:北方边塞临近匈奴,又冷又危险;南方地区则条件艰苦,又是瘴气又是蛇虫鼠蚁的,列侯老爷们恐怕没几天就得去向高祖报告了。于是,汉文帝虽三令五申催促大家走人,老爷们就是死不肯挪窝,并且推出周勃来带头阻挠新政。周勃也不想自己儿子去绛县吃黄土,且又听说文帝还准备破格提拔贾谊这小毛猴子成为公卿,担任国家级领导干部,这成何体统!于是他天天领着颖阴侯太尉灌婴、御史大夫冯敬、东阳侯张相如等一帮老家伙在文帝面前闹,说贾谊“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乱事。”搞得文帝不堪其扰,对周勃忍耐到了极点,最终他决定以一子换一子,以牺牲贾谊为代价,彻底扳倒周勃这个大绊脚石。

汉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12月,文帝下诏:“前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将周勃再次免相,要他带头回封地。周勃在朝中资历最老、威望最高,他都去封地了,谁还敢不去?

当然,为了平息众怒,安抚周勃这些列侯功臣,文帝同时将贾谊贬去做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长沙国处汉朝南方最偏远、也最穷最差的蛮荒之地(才二万五千户,封邑比周勃也大不了多少),所以贾谊看似升官,其实相当于被贬谪了。当然,功臣集团势力如此之大,文帝将他外放,也是一种变相的保护。此后八九年,贾谊便一直在地方上担任太傅,直到他最心爱的弟子梁怀王坠马而死,他深自歉疚,竟然抑郁而亡,时仅三十三岁。

贾谊刚露锋芒便被贬斥一生的悲惨遭遇,固然是由于他触动了功臣集团的利益,更重要的还是他诸多改革建议太过激进,太不合时宜了。汉初历经动乱,可以说是一个在废墟中新创的国家,所以,汉朝自萧何曹参任相至文帝时期,就确定了“清静无为”的基本大政方针,而朝廷所选任的重要干部,也大多是些不善言谈、不喜折腾的“厚重长者”,而那些文辞激切而躁急进取的年轻人,则往往罢黜之,并非针对贾谊一人。

总之,贾谊虽有《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千古雄文(注3),也提出了不少远见卓识,又屡屡请改正朔、兴礼乐、搞封禅,但这些措施大多劳民伤财,需要大量行政成本,并不适合当时天下初定之情况。古代文人多有为贾谊抱屈之词,但实际只能怪他生错了时代或者怪他死太早,若他能保重身体,得以晚死三十多年,活到六七十岁,那恐怕就没公孙弘(汉武帝手下最重要的儒学丞相,与贾谊同龄)什么事儿了。证据就是,贾谊提出的那些政治方案,在汉景帝、汉武帝的时代都得到了曲折的推行,并大多最后实现了。

图:贾谊像

而看到贾谊这种大才都被放弃,事已至此,周勃也觉得自己该认命了,文帝经这几年经营,羽翼已然丰满,而老一辈的功臣们则大势已去,或许,大汉真的已经是那些年轻文法吏(注4)的天下了,他们这些老家伙迟早得被清洗、抛弃,丢到街上喂狗。

周勃拿着诏书,感慨万千,罢罢罢,他这一生戎马倥偬、政坛浮沉,原来无非一场大梦而已,再待下去,恐怕小命不保。算了,走吧,回绛县去吃土去吧!于是长安一下子变成了六月份的大学校园,吃散伙饭啊,送别啊,城内的酒楼茶肆,城外的长亭古道,都是日日爆满,这一群共同打下了革命江山的老头子老战友们依依惜别抱头痛哭,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此一别,今生便散落天涯,再难相见了!

为了平息列侯们的怨气,文帝让周勃的好友、太尉灌婴接替周勃的相位,并取消了灌婴原任的太尉一职,而将太尉的职权一并交给灌婴;灌婴成为了功臣集团的新领袖,但灌婴也很老了,一年多后便去世。文帝乃趁势将身兼汉初功臣与文法吏身份的张苍任命为丞相,并以张释之、吴公、张欧等精通刑名的文法吏为辅,组成了一个新的文法吏执政集团,后浪终于将前浪拍在了沙滩上。

注1:在汉朝初年,皇室的秘书机构“尚书”只有四人,而丞相府的秘书机构却有十三个机关(十三曹)总共三百余人。

注2:太中大夫,与郎官一样,属于皇帝内朝私属系统(即所谓“宦皇帝者”),古代带“中”的官名都是在宫中任职,亦归郎中令管理,秩比千石,掌议论,也就是皇帝的私人助理与顾问。汉时“宦皇帝者”都是比秩,秩比千石,就是参照一千石的官员俸禄,但比其稍低,这主要是因为皇帝私属与政府系统是分开管理的。后来汉武帝将两个系统合流,才形成了现在大家熟知的汉代秩级体系。

注3:《汉书》引刘向说:“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曾国藩亦盛赞贾谊说:“奏疏以汉人为极轨,而气势最盛、事理最显者,尤莫善于《治安策》。故千古奏议,推此篇为绝唱……,贾生为此疏时,当在文帝七年,仅三十岁耳。于三代及秦治术无不贯彻,汉家中外政事无不通晓,盖有天授,非学所能几耳。”(《鸣原堂论文·贾谊陈政事疏》)鲁迅先生也说,贾谊和晁错的奏疏“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汉文学史纲要》)。

注4;所谓文法吏,即汉因承秦制而任用的法律官员,他们是精通律令与行政事务的技术型官员,而非儒家的学术性官僚。汉文帝虽表面宽仁,但“好刑名之言”,实际仍是个法家;故汉朝的官场仍以文法吏为主,并且也沿袭了秦朝“以吏为师”的制度(详见本系列《酷烈的先秦》蒙恬篇注),该制度直到汉景帝时代仍被重视,并在规定官吏车舆服制的诏书里予以重申:“夫吏者,民之师也。”(《汉书 景帝纪》)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从诏敕看唐代皇帝与丞相的“爱恨情仇”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皇帝”是对统治者的称谓。那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纵观历史,臣子对统治者的称呼有所不同。夏朝时期,统治者生前被称为“后”,这可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皇后”、“后代”等,伤后被称为“帝”,我们第一个有统治权力的家族——大禹的后代,便自称为“夏后氏”;商朝早期的统治者仍然被称为“后”,随着经济各方面的发展

  • 薛仁贵的“一字并肩王“究竟是什么官位?见皇帝都免跪的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薛仁贵为什么是并肩王,薛仁贵征东全集免费下载,薛仁贵回窑16集

    而相信熟悉各色演义或是长期听名家评书的朋友们一定会对"一字并肩王"这个称号十分好奇。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爵位呢?其实一字并肩王按照字面上的意思,非常的好理解,那就是拥有和皇帝比肩的地位。在古代,皇帝一般都会有很多的孩子,在这么多的孩子当中自然就会存在着争斗,所以最终胜出的那

  • 汉宣帝年少遭遇不幸流落民间,深知民间疾苦,故能缔造昭宣中兴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昭宣篇,昭宣之治简介,昭宣中兴读后感

    宣帝刘询因少遭不幸(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在即位前受过牢狱之苦的皇帝),流落民间,察知民间疾苦,所以即位之后,能躬行节俭,多次下令节省开支。刘询为人聪明刚毅,高才好学,为政励精图治,史称“中兴”。然而宣帝刘询从出生到即位,再到亲政,既坎坷多难,又极富传奇色彩。废黜昌邑王刘贺之后,光禄大夫、给事中(内

  • 隋炀帝的爱妻萧皇后并不是潇洒成性,而是风华绝代的才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灭亡和唐朝建立后,她仍然受到所有政治力量的尊敬。她存在的原因和文化意义是什么?他们的经历之间有什么文化思考吗?可以这样说,萧皇后的存在也许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南朝宫廷女性的代际文化传承与萧皇后文学素养之形成她作为萧梁文坛领袖之一、昭明太子萧 统的曾孙女,以及机辨有文采的后梁国主萧岿的女儿,自然秉承

  • 唐朝最大方的皇子,主动把皇位让给弟弟,弟弟终开创太平盛世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老李家的皇位抢来抢去,最后落到了武则天的手里,但是老李家的子孙李显还是成功抢了回来。皇位虽然回来,可权力还有许多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把持。景龙四年(710年)六月,母女两为了更好的掌握权力,合谋毒伤了唐中宗李显,此后拥立其幼子温王李重茂为帝,史称唐殇帝。韦后的目的很明确,想当武则天第二。但是她忽略了一

  • 武则天和叶卡捷琳娜,两位女皇帝哪个更厉害?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论武则天和叶卡捷琳娜,武则天是世界上第1个女帝吗,叶卡捷琳娜二世与武则天对比

    两个女人,分别在东西方历史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女性特殊的身份更让后人津津乐道。谁说女子不如男,那这两位女皇帝哪个更厉害?个人出身武则天和叶卡捷琳娜出身都不差,都属于贵族出身,只不过都属于家族没落。比如,武则天的母亲杨氏是隋朝宰相杨达之女,父亲武士彟木材商出身但是唐朝开国功臣,被唐太宗册封为应国公

  • 赵盘《寻秦记》中赵盘为什么变成嬴政?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盘真的是嬴政吗,寻秦记赵盘怎么变成嬴政的,赵盘多少集变成嬴政

    我相信大家对于《寻秦记》这部电视剧并不陌生,可以说它是我国早期穿越题材的电视剧,该剧由古天乐、萱萱等主演的古装穿越剧,可以说是穿越剧的鼻祖,该剧讲述了穿越时空回到战国时到的项少龙寻找秦始皇的故事,自开播以来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深受大家的喜爱。在《寻秦记》这部电视剧中,赵盘原是一名只知道吃喝玩乐的

  • 秦始皇为嬴姓赵氏,汉朝后姓氏合流故有称其嬴政之说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从“子从父姓”的传统来说,他姓“嬴”。《史记·秦本纪》云:“大费拜受,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舜赐姓嬴氏。”“大费”是秦人的先祖。再往前追溯,帝颛顼的苗裔孙女脩,吞了天上飞的玄鸟落下的蛋,生了“大业”;“大业”娶了少典的女儿“女华”,生下了“大费”,帝舜夸奖他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将姚姓“玉

  • 《清平乐》宋仁宗郭皇后之伤的真相,堪比《妖猫传》中杨贵妃之伤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平乐曹皇后宋仁宗大结局,清平乐杨贵妃完整版,清平乐郭皇后死亡之谜

    剧中,除开宫斗的本领不说,这位郭皇后,也算是有可爱之处的,那就是,蠢笨得甚是可爱……她因和杨美人、尚美人争执中误伤仁宗赵祯而被废后也确实被废的委屈,不过本就是强扭的瓜不甜,大娘娘硬塞给赵祯的皇后,赵祯左右看都是不顺眼,总算是逮着机会了,赶紧废了。皇后郭氏被废后,很快就是女主曹丹姝的主场了,郭皇后究竟

  • 他是刘宋末代皇帝,因政变而伤,伤前一句话道尽生在帝王家的悲哀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刘宋废帝的真实身份,华阳太后政变,李隆基政变杀韦后

    早在我们历史的南北朝时期,就有一位末代皇帝,也是因为政变而被害,他伤前就说了这句“愿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之家”的话,道尽了帝王之家的残酷、危险、悲哀。这位末代皇帝就是刘宋王朝的宋顺帝刘准。宋顺帝刘准是刘宋王朝第九代皇帝兼末代皇帝,也是刘宋王朝第七代皇帝宋明帝刘彧第三子、第八代皇帝宋后废帝刘昱异母弟,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