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咸丰皇帝为何早早驾崩?看看他做的事,能活31岁已算高寿

咸丰皇帝为何早早驾崩?看看他做的事,能活31岁已算高寿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131 更新时间:2024/1/24 16:22:21

历史上英年早逝的皇帝不在少数,比如晚清的第九位皇帝,咸丰皇帝,就在他31岁的年纪驾崩了。

咸丰皇帝为何去世的那么早?成为许多历史爱好者探索的谜团之一。

不过,如果稍微了解咸丰皇帝做过的事情,似乎就不难理解,他为何会早早驾崩了。

咸丰皇帝与鹿血

《满清外史》中,曾经记载过咸丰皇帝的死因,其中,提到了一件听起来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

说是在咸丰十年的时候,英法联军大肆进攻天津,枪林弹雨连天,圆明园被一把大火焚烧殆尽,人人自危,仓惶逃命。

咸丰皇帝看到社会惨状,觉得自己不能再继续待下去了,于是他对自己的大臣说:“朕提议,到承德避暑山庄去视察一下。”

说是视察,其实根本是逃命,大臣也不能反驳他,所以一行队伍浩浩荡荡地往热河去了。

说来也奇怪,在咸丰皇帝离开皇城的那一天,最先出现的并不是他的护卫队,而是一支由梅花鹿组成的队伍。

大家就很惊讶啊,不明白咸丰皇帝在搞什么名堂,既然是要逃命,为何要带上一支梅花鹿队伍?难道是怕自己没有肉吃吗?

对于这件事情,其实有个隐秘的解释,说是咸丰皇帝啊,他人到了二十来岁的时候,身体愈发的不好了,于是他就找了一个所谓的名医,寻求补救的办法,这名医就告诉他,生饮鹿血,可以大补身体。

就连逃命,咸丰皇帝都不忘带上自己圈养的梅花鹿,这时候,就有大臣看不下去了,出面劝说咸丰皇帝:“陛下,咱们是逃命啊,不应该带上梅花鹿。”

好在咸丰也没有完全昏庸,最终采纳了该大臣的建议,把梅花鹿都留在了皇城,自己携着家眷去了热河行宫。

在行宫里,他大概是想着好日子过一天少一天,于是愈发地纵情享乐,很快,咸丰皇帝的身体就受不住了,最后的结果谁都知道了,他在31岁这一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类似上述的离奇事迹其实只多不少,由此可见咸丰皇帝的荒唐程度,不过,导致咸丰皇帝英年早逝的原因,可不止这一个。

如果仔细了解过他的生平,就会觉得,咸丰皇帝能活到31岁,都算是“高寿”了。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

咸丰皇帝出生于1831年,是道光皇帝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清朝第九个登基的皇帝。

不过,对咸丰来说,这皇帝的宝座,原本轮不到他来坐。

在鸦片战争结束的那一年,道光皇帝已经年过60岁,眼看自己的日子没剩下多少,他终于决定把立储这件事情提上日程。

道光皇帝一生共有9个儿子,一般来说,皇太子的位置都该由皇长子来继承,但是道光的长子在23岁那一年,不幸去世。

而他的皇二子和皇三子,更是在幼年早夭,眼下能够立储的人选非常有限,要么是皇四子,要么是皇五子或皇六子,其余人则年龄太小,道光不必考虑。

道光二十六年的正月,他忽然降下一条圣旨,根据圣旨内容,他决定将自己的皇五子过继给惇恪亲王,这就代表着,在未来的“王位争夺战”里,皇五子已经率先被道光淘汰出局。

说起来,皇四子奕詝和皇五子奕誴的出生时间十分地接近,在皇五子降生的前六天,道光皇帝刚刚得到他的第四个儿子。

据说,咸丰皇帝并不是足月出生,当时咸丰皇帝的生母全贵妃,和皇五子的生母祥妃,是在差不多的时间内传出喜讯,但是全贵妃怀孕的日子比祥妃要晚一点。

她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能有继承皇位的机会,愣是让太医给她吃了一种“速生药”,所以,咸丰皇帝其实是未足月的早产儿,他从小体弱多病,弱不禁风,一直到成年后,还有羸弱之态。

皇五子被过继后,皇位继承人落在了咸丰和皇六子身上,纵观全局,皇六子奕訢的胜算,要远远大过咸丰帝。

奕訢的生母静贵妃位份尊贵,是当时仅次于皇后的存在,在咸丰帝的生母死后,还抚育了咸丰,所以她很得道光的信赖。

唯一的劣势,就是奕訢不是皇后所出,所谓嫡庶有别,他的出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夺嫡的成功。

尽管如此,当时有很多朝中大臣看好奕訢,主要是因为咸丰帝的劣势实在是太多了。

咸丰皇帝身体不好这件事情已经人尽皆知,而且,他小时候还因为骑马,把自己的腿给摔断了。

虽然后来是给治好了,却也落下了病根;在功课方面,咸丰也不如奕訢;相貌上,咸丰出过天花,脸上有印记,而奕訢则是一个干干净净的小伙。

历史上对于道光皇帝为什么会传位给咸丰有着诸多猜测,毕竟从后世的记载来看,被人称为“鬼子六”的恭亲王奕訢,明明更能胜任帝王宝座。

或许在道光皇帝的心里,血统的纯正与否,比个人的能力更重要;但是真相到底是什么,大家无从得知,只知道,最后接替道光成为皇帝的人,是咸丰皇帝。

即位之初的咸丰帝只有20岁,一个热血澎湃的年轻人,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状。

“咸丰”的意思是希望天下百姓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但事与愿违,咸丰皇帝在位的时间里,要么是内忧,要么是外患。

咸丰皇帝出生之前的嘉庆元年,社会中爆发了白莲教起义;到了嘉庆十八年,又发生了天理教起义

在咸丰出生之后的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了,紧接着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

咸丰20岁登基,一直到他31岁去世,他所统治的清王朝,基本没有过过一天的安生日子。

咸丰元年的十二月,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自立为太平天国,以武装割据的力量,占据了永安;太平军势如破竹,一路攻破了桂林、道州、益阳和汉阳等城市。

在接下来的两年中,太平天国运动先后攻占岳州和南京,他将其改名为“天京”且自立为王,完成了九个省区的武装割据,而此时此刻的清兵,成了太平军的手下败将,面对接二连三的领地失守,咸丰急得不行。

内忧和外患加在一起,属实让咸丰皇帝分身乏术,面对广西天地会“反清复明”的起义,咸丰皇帝打算让林则徐去广西镇压,可还没有等林则徐走到广西,他就在半道中因病去世了。

到了咸丰四年,英国的驻华使馆频频向当时的两广总督叶名琛提出要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面对列强不知好歹的嘴脸,叶名琛想也没想地拒绝了。

叶名琛的拒绝,让英军怒火中烧,他们在咸丰六年的时候,策划了一场“亚罗号”事件

事实上,“亚罗号”事件根本是英国使馆的阴谋,但叶名琛再一次严词拒绝了对方想要修改《南京条约》的目的,并拒绝为了所谓的“中国人扯落英国国旗”而道歉。

这件事情直接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战争爆发以后,叶名琛没有畏惧敌人的炮火,而是一鼓作气地迎击,但实力的悬殊,让叶名琛兵败被俘,最终被押送印度。

高洁傲岸的叶名琛不肯受屈辱,最终在印度绝食而亡。

叶名琛的死去,让咸丰皇帝意识到,清朝廷现存的实力,根本就不是英军的对手,清军一而再再而三的退缩,给了英军摇旗呐喊一路北上的机会。

到了咸丰八年,来势汹汹的英军已经以武力攻陷了天津的大沽炮台,进一步威胁到了天津的安全。

作为北京城的最后一扇大门,咸丰皇帝终于预感到事情的严重性和不妙,他连忙派出好几个大臣去天津和英军议和。

谈判的后续,就是广为人知的《天津条约》的签订。

咸丰十年,得到了好处的英军并不满足于现状,英国联合法国一起,对摇摇欲坠的清朝廷发起进攻,很快,英法联军占领了天津,并扬言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咸丰皇帝所在的北京城。

天津沦陷了,北京如何守得住?

英法联军见清军软弱无能,更是有恃无恐,他们肆意烧杀抢掠,直把清军逼的无路可走。

焦头烂额之下,咸丰皇帝又准备派大臣去议和,但是这次的谈判却没有好结果,谈判破裂以后,咸丰皇帝满脑子都是“怎么办”,和“跑不跑”。

要是不跑吧,那继续坐在北京城里岂不是等着英法联军打进来;要是跑吧,又不知道以后的笔墨史书该怎么记载。

但天大地大,命最大,咸丰皇帝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先保住自己的性命,于是他紧急召集人手,准备逃往承德的避暑山庄。

临走之前,咸丰皇帝对自己的亲弟弟恭亲王说:“你就留在北京和他们议和,如果对方实在不肯退让,达不成议和,那就打仗,如果打不赢,那你就来避暑山庄找我!无论如何,你一定要全身而退。”

说罢,咸丰皇帝就带着他的家眷,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承德的避暑山庄。

彼时兄弟两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见面竟然是两人的最后一次见面,因为去往避暑山庄的咸丰皇帝,再也没有机会回到北京城。

虽然咸丰皇帝是逃到了承德,可英法联军没有因为皇帝不在就放弃攻打的念头,他们以洪水猛兽的姿态洗劫了圆明园,截至今日,圆明园被抢掠一事,仍然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无法被抚平的伤痛。

圆明园被烧了,被毁了,英法联军还不满足,还要逼着恭亲王签订一个新的条约,也就是《北京条约》。

当圆明园被烧毁和《北京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咸丰皇帝耳朵里时,他整个人一下子就懵掉了。

祖祖辈辈守了那么多年的圆明园,竟然在自己手中被列强洗劫一空,咸丰皇帝很痛苦,但他的痛苦又无法通过语言来纾解,所以他走上了一条相对“极端”的道路,那就是放纵自己。

咸丰皇帝之死

从北京到承德避暑山庄,要走好长的一段路,咸丰皇帝一行人一共走了八天八夜,才抵达了避暑山庄。

虽然他已经离开了北京城,但是英法联军没有放过他,这一路上,各种消息如雪絮般纷至沓来,英法联军还给咸丰皇帝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交出被清军俘虏的英国使臣巴夏礼,那他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轰炸北京城。

在这一路上,咸丰皇帝整日担惊受怕,一面要担心北京城能不能守住,一面要担心会不会有追兵赶上来,他每天夜不能寐,精神紧绷,在极其虚弱的情况下住进了行宫。

避暑山庄对咸丰皇帝来说,就是一个“世外桃源”,在这里,他每天都过着纸醉金迷的日子,不是饮酒作乐,就是听戏唱曲,丝竹管弦绕梁不绝,与北京城的炮火连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为了能每日听戏,他还特地把自己的戏班子带到了承德避暑山庄,他最喜欢的戏目有《小妹子》、《朱仙镇》等等,有时候听戏听“上头”,咸丰皇帝还要换上华服,粉墨登场,亲自唱一段戏。

原本他的身体就不是很好,还要如此的放纵自己玩乐,一场戏唱下来,咸丰皇帝常常是大汗淋漓,面容发虚。

据说,在他病重弥留之际,他还天天命令人给他唱戏,哪怕是即将撒手人寰时,还要让人给他再唱一段戏。

除了唱戏,他还要饮酒,有时候酒意上头,咸丰皇帝对着自己的宫女太监又打又骂,但是他又是个心肠柔软的人,每每酒醒了以后,又会感到非常的后悔,然后给打骂过的下人赏赐财宝,他的喜怒无常,让周围的人都很惧怕他。

他在酒精中逐渐迷失自我,甚至还给自己取了一个雅号,叫做“且乐道人”,咸丰皇帝对自己的雅号很是满意,他命人制成匾额,就挂在他寝殿的宫门口上方。

“且乐道人”,可不就是得过且过的意思吗?虽然这个匾额在皇后的建议下摘下来了,但足以看出,咸丰皇帝当时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已经非常不好了。

对咸丰皇帝好饮酒的行为,在一本名为《十叶野闻》的书中有过记载:“文宗嗜饮,每醉必盛怒。”

咸丰皇帝早晨听戏,一听就是好几个时辰,晚上喝酒,一喝又是好几个时辰,他沉溺在这种虚无缥缈的快乐中,以此逃脱对现实的恐惧。

他想借此一切来忘记伤痛,但他也忘记了,自己身体不好这个事实。

自从20岁登基后,咸丰皇帝整日为国事烦忧,坏事接踵而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大大损伤了咸丰皇帝的心神心智。

自来到行宫后,他干脆抛却“前尘”,抛却了自己的帝王宝座,也抛却了清王朝的百年荣耀,颇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觉悟。

他只想躲在一个安全的避风港,以戏曲和美酒作为麻痹自己的手段,以此忘掉现实种种。

咸丰皇帝仿佛是把自己关在了一个密不透风的“茧”里面,到最后,他甚至都不愿意继续批奏折了,从京城送来的所有消息,他通通交给身边的懿贵妃代为处理,自己则是花天酒地,只顾眼前的欢愉。

这边的咸丰皇帝纵情声色,那边的懿贵妃逐渐把控国事,看着懿贵妃的势力越来越大,咸丰皇帝竟然无动于衷。

在行宫住了一阵时间后,听戏和饮酒已经不能再安抚他的神经,于是他染上了最不该碰的东西——吸鸦片。

最荒唐的是,他还给鸦片取了一个名字,叫做“益寿如意膏”,他每天都要吸食,很快便鸦片成瘾,如果有大臣劝诫他不要如此糟蹋自己的身体,还会遭到咸丰皇帝义正言辞的反驳。

如果有一日,他没有听戏,没有饮酒,也没有吸鸦片,那他就是在提着画笔画马,画画需要非常的专注力,但是咸丰皇帝的身体并不好,常是没画一会儿,就已是精疲力尽了。

巨大的精神压力,再加上毫无节制的放纵,很快让咸丰皇帝的身体垮了下来,尽管他自己也知道不应该行事荒唐,可是一想到岌岌可危的北京城和虎视眈眈的英法联军,咸丰就控制不住想要逃避的念头。

最终,他的所作所为在咸丰十一年的新年迎来了代价,这一年刚刚开始,咸丰就出现了咳血的症状。

虽然咳血了,但他没有当一回事,也没有就此收手好好养病,而是变本加厉地饮酒和吸鸦片。

很快,咸丰皇帝就病倒了,养病的日子里,他有所收敛,可是当他的病稍有起色,他又恢复了从前花天酒地的日子,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下去,咸丰的病时好时坏。

到了第二年的七月,咸丰皇帝猛然发现,自己咳血的次数越来越多,昏迷不醒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他自知时日无多,一方面不甘于落寞地死去,一方面又放不下那些摧残身体的“爱好”。

这样矛盾的心理折磨着他的心灵,也折磨着他的身体,终于有一日,咸丰忽然咳血三升,他在慌乱之中连忙命人去取一碗新鲜的鹿血,但他还没有等到鹿血的送来,就一头栽倒,结束了他这短暂又荒唐的一生。

有历史研究专家认为,导致咸丰皇帝吐血的原因是肺结核,不过,真正让他在31岁壮年死去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混乱的生活作风。

咸丰皇帝生在一个内忧外患的环境当中,在一开始登基的时候,他确实萌生过要当一位千古名君的念头,奈何外强中干,他是空有这份心却没有这份力。

圆明园被洗劫被焚毁,他不去想了;与列强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他也不去想了;任何事情已经无法再激起咸丰本人的兴致,他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当一个“且乐道人”,在虚无的快乐中过一天是一天。

面对内忧,他没有解决办法,面对外患,更是束手无策,咸丰皇帝每日郁郁寡欢,被国事折磨得形销骨立,使得他原本就不好的身体更加雪上加霜。

再加上他的身体素质从小就很差,但他成年后不仅没有好好调养,而是整日纵欲、饮酒玩耍,最终把自己的身子骨给弄亏空了。

咸丰皇帝在世时,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在他病逝后,他的皇位传给了年仅6岁的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

说来也奇怪,咸丰没有长命的福分,只活了短短31年就撒手人寰;他的儿子同治比他更惨,19岁的时候就去世了。

历史上不乏生于乱世之中的皇帝,但鲜少有人像咸丰帝这样,遇到事情只会逃避,只会用寻欢作乐来麻痹自己,他的放纵,让他在31岁的时候自尝苦果,难怪会有人说,看看咸丰皇帝做过的事情,又是抽鸦片又是纵酒纵欲,能活到31岁,已经算是“高寿”了。

作为一个皇帝,咸丰帝在后世的评价中远远不如清朝的其他几位皇帝,许多人将他称为“四无皇帝”:一无远见、二无胆识、三无才能、四无作为。

话说回来,虽然咸丰皇帝的死和他本人的生活作风脱不开干系,但生活在那样一个里外都是火坑的时代下,想要有一番大作为,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咸丰不能说是一个完全懦弱的皇帝,只能说他是一个相对平庸的皇帝。

都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纵观咸丰皇帝的一生,却是“生于忧患,死于忧患”。

他有心想要对清朝廷力挽狂澜,可惜到最后,只是他在镜花水月中的一场空梦。

更多文章

  • 清朝杨乃武小白菜案始末:杨乃武与小白菜没有你们想象中那么纯洁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杨乃武与小白菜完整版全剧,杨乃武历史纪录片,清朝杨乃武案玄机

    因为影视戏曲等各种作品的广泛宣传,“杨乃武与小白菜”是知名度很高的民间故事,影视剧中楚楚动人的小白菜更是我见犹怜。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一故事的原型,该案被列入“清末四大奇案”之中,前后迁延三年之久、由一个地方刑事案件上升为波及朝野的派别倾轧,历经多次重审重问,最终有超过一百名各级官员遭到查办。而

  • 清朝陈氏女子模仿花木兰从军,没想到后来怀孕了,结局很是凄凉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花木兰从军旧版,花木兰从军故事简短,清朝花木兰真实照片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有一首名为《木兰诗》的乐府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个闺阁少女是如何穿上甲胄、跨上战马,后又立下战功的故事。在清朝,就有一位姓陈的女子,她也效仿花木兰从军,不过,她的结局却没有花木兰那么好。 少女模仿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 在一本名叫《清代野史》的笔记里,曾经记

  • 七十八岁张廷玉黎明进宫谢恩,乾隆大怒:你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鼎盛时期,安徽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治世能臣,他便是张廷玉,号称“三朝君主左膀右臂”,也是皇帝身边一日都无法离开的“首席秘书”。在前面很多年的时间里,张廷玉也一直都被视为“君臣知遇”的完美标本,然而,晚年他却被乾隆的恩威戏耍,结局非常令人唏嘘。 三朝元老 张廷玉从康熙三十九年考

  • 慈禧打算除掉曾国藩,可曾国藩更狠,直接暗杀两江总督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慈禧与曾国藩斗法,慈禧兵变后曾国藩的地位,慈禧太后对曾国藩怎么样

    作为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人生却并非一帆风顺,他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一份家书中曾提到了4次难忘的教训,这些事也足以见得他走的每一步都需要如履薄冰。在他和慈禧之间也同样有着艰难的博弈,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若是一着不慎,那便满盘皆输。 曾国藩与慈禧太后的“对弈” 到了曾国藩的那个高度,“情商”也得很高,因为

  • 大清最后的状元,中状元没多久大清就亡了,靠一手好书法为生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28位状元书法欣赏,中状元不久大清就亡了,刘春林状元的书法

    在中国古代的考试历史上,1904年7月4日是个该被记录的日子。这一天,273名贡士在专人的带领下进入了紫禁城保和殿,经过了一系列礼节之后,他们参加了殿试,不过谁都没有想到,原本能改变穷苦命运的科举却成为了最后一届,而最后的状元同样经历了梦幻的一生。 最后的状元 道光年间,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坚船利炮轰

  • 宝日龙梅“强暴”康熙,是《康熙王朝》中最为刺心的一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康熙王朝宝日龙梅,宝日龙梅个人资料,胤祥母亲是宝日龙梅么

    虽然看了电视剧《康熙王朝》好几年了,但现在想想,这还是我最痛心的一幕! 刺伤的原因是:康熙竟然在长子胤褚面前与宝日龙梅发生云雨之事,而宝日龙梅是儿子大阿哥胤褚心仪的女儿。 还有比这更刺心的事吗? 父亲和恋人们当众取乐,儿子们为了帮助护卫们,和他们一起拉上黄丝来遮羞,是怎样的侮辱? 这可以从胤喷火的眼

  • 民国山东“煤老板”仗势行凶,三名寡妇拦车喊冤,韩复榘震怒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民国时期乱,乡村地主士绅权势熏天。这些拥有大量土地的家族,才是农村地区真正的管理者,嚣张跋扈,无人敢惹。今天要说的,就是几个地主之间的明争暗斗,一波三折,精彩至极。乡村士绅清末民初,山东省章丘县锦屏山区有一个埠村,人口稠密,因蕴藏煤田闻名。埠村有几家大户,在自己的土地上开采煤矿,赚了大钱。村里最富

  • 民国上海街头,最“横”的竟然是印度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这座城市逐渐成为了“全世界的上海”……民国上海从开埠以来,上海就是一座靠移民撑起来的城市。开埠之后的上海,吸引了大批的移民。一方面,来自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广东、福建等外省移民,怀揣梦想来到上海生活。另一方面,来自英国、美国、法国、俄国、葡萄牙、印度

  • 民国五年,四川一支“收尸队”的真实遭遇,百姓太苦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民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绝大多数人对于那个时代的印象,可能都来自于电视剧,十里洋场,富家公子姨太太……其实,真实的民国,电视剧里没演。成都巷战后的场景01民国五年(1917年)四月,成都城遭了大难,军阀混战史上著名的“川滇黔战争”开始了。一开始的战斗,发生在滇军罗佩金部和川军刘存厚部之间,双方在成都

  • 民国老百姓不想当“壮丁”,有个特别狠的办法:砍掉右手食指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什么是民国时期的壮丁,国民党壮丁名单怎么查,42至43年壮丁名册

    民国三十一年冬,湖南益阳栗山河乡卢家村,36岁的卢春生听到了一个坏消息。民国益阳01老卢家兄弟4人,老大和老二超过了45岁,按规定超过了征兵年龄,就不用去当兵了。卢家老三是保长,当时国民政府规定,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以及中学以上的学生,都不用服兵役。保长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可以享受免服兵役的特权。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