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自商鞅变法以来,在秦法的保障之下,秦国奇迹般的连续数代都是明君雄主,将秦国的霸业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最终在始皇帝时期厚积薄发,比如攻占巴蜀的秦惠文王,拔宜阳设三川的秦武王,歼灭六国军队百余万的秦昭襄王等等。除了明君之外,秦国几乎代代有名将、名相,为秦国一统提供了雄厚的智力保障,名相者有如张仪、魏冉、范雎、吕不韦、李斯等等,名将者有如司马错、樗里疾、白起、魏章、王翦等等。有明君、名相、名将,再加上斩首得爵的激励,秦国锐士在征战鲜有败绩,偶遇挫折也不会伤筋动骨,除了秦昭襄王晚年的那一场大战。
[var1]
秦昭襄王年间,秦国与山东六国之间发生过许多次关乎天下局势的决战,比如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打服了魏国、韩国,公元前279-278年的鄢郢之战,彻底削弱了楚国,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剪除了秦国一统中最强大的对手赵国。本来在这一连串的胜利之后,秦国是有希望一统六国的,再不济也该能灭掉一两个大的诸侯。但这些都没有,反而到他儿子秦庄襄王的时候被六国堵在函谷关以内,无法东出,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让秦国伤筋动骨的邯郸之战。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那一场堵上国运的旷世大战终于有了结果,两虎相争终是秦国更胜一筹,武安君白起为将秦国的战果,以近乎决绝方式,十分残暴的坑杀了赵国数十万降卒。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士卒折损四十余万,举国青壮十不存一,朝野惊惧,人心惶惶,内忧外患叠加,正是最为虚弱的时候,随时可能被一击而灭。作为长平之战的领导者,白起十分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因此建议秦国咬牙坚持,一举灭赵。但秦昭襄王在范雎的建议之下,以秦国惨胜,士卒疲劳为由,拒绝了上将军白起一鼓作气直取邯郸的计划,主动放弃了灭赵的最佳时机,允许赵国割地议和。然而秦国撤兵以后,赵国并未如约割让六城,反而积极备战,联络诸侯,谋求合纵攻秦。
[var1]
发现被骗之后,盛怒的秦昭襄王再次发兵攻赵,然而此时的秦军已不是长平之战前的秦军,此时的邯郸也已不是长平之战刚结束时的邯郸了。此一战,赵国上下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团结,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编妻妾入行伍,极大的激励了邯郸上下的抵抗决心。名士李谈更是不避生死,率敢死之士三千人抗击秦军,迫使秦师后退三十余里。诸侯列国也明白了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改往日作壁上观的作风,纷纷援助赵国。没有白起的秦军,在对方已做好准备的情况下,面对城高池深、万众一心的邯郸城和由背后而来的信陵君的魏、楚援军,注定难逃失败的命运。邯郸之战,秦国惨败,士卒折损不下三十余万,失上党、太原、河东等三郡数十城,再加上长平之战中秦国损失的二十余万士卒,纵然秦国强盛此次也是伤筋动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