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范蠡: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

范蠡:年轻时看远,中年时看透,老年时看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73 更新时间:2024/2/22 3:41:51

辗转 一生,一湖,一舟,二人,而已。

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浩瀚多彩,涌现过很多成功的政治家、商人,然而只有一个人的人生最完美、最成功。

他前半生从政,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国家成为霸主,在政治生涯走到顶峰时又适时隐退;

后半生从商,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百姓流离时又散尽家财,救济苍生,最后抱得美人归,青史留名,万世敬仰!被世人奉为文财神。

这个人就是中国最早的商业学家、经济学家,同时也是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誉为一代商圣——范蠡

[var1]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这是李白为范蠡写的两句诗。

在李白心中,范蠡是高不可攀的偶像,也是终其一生想要变成的模样。

史书评价范蠡,是华夏五千年以来绝无仅有的完人。

范蠡是真正懂中国/懂中国人性的政治家+企业家,甚至可以说说是真正通晓了天机的人。

然而天机不可泄露,所以历史对这样一个为官即至卿相,经商速达千金的旷世奇才,描绘的笔墨却并不多。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范蠡,深入剖析他的厉害之处!

[var1]

01

生而为人,当如何奋发图强?

范蠡生于公元前536年,幼时家境贫寒,但范蠡从小就酷爱读书,十几岁就学富五车。

更难得的还不是其渊博的学识,而是他独到的思维见解,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宠辱不惊,泰然处事的能力。

范蠡的最厉害的是迅速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教父》里有句话:“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范蠡青年时,在周围人看来却是思想疯癫的人,因为范蠡常和大众的观点不同,有时语出惊人,使人目瞪口呆。

因此,和他接触的人都说他是疯子。

其实他有时是不屑与某人交谈,更多的时候则是其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思考的更深刻与透彻,别人没法理解而已。

无论从商还是从政,这种迅速洞悉事物本质并准确果断地做出决策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也是一个成功领导者所必备的素质之一。

[var1]

范蠡在20岁时遇到文种,两个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建立功业,做一番大事。

范蠡与文种都是楚国人,但是,当时楚国已经是列国中的霸主,国君傲慢自大,皇亲贵族结党专权,政治混乱,于是范蠡和文种投奔越国为官。

初到越国,范蠡和文种并未受到越王的重用,不久,势力相对弱小的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兵败会稽山。

国乱显忠臣,很多越国大臣在越国战败后另投他处或叛离投吴,而范蠡与文种对越王不离不弃,因此得到勾践的重用,范蠡更自愿随勾践赴吴国为奴。

吴王夫差知道范蠡是个大才,几次劝范蠡离开勾践,封赐显爵,范蠡不为所动。

为奴的三年时间里,范蠡同勾践夫妻一起耕作劳动,粗食、卧薪,并且不忘和勾践的君臣之别。

时刻敬主、护主,三年如一,不离不弃,让吴王即赞许又羡慕。

一次吴王在范蠡经过的路上扔了一块黄金,范蠡经过时丝毫没有犹豫就跨过黄金,径直离去,从此吴王才打消了劝范蠡降吴的念头。

[var1]

其实范蠡忠诚的不仅是勾践,更是在履行对自己人格的承诺。

在现代社会中,像范蠡那样笃信诺言,处顺境不骄,于逆境不疑的为人品格已经弥足珍贵。

甚至按照现在的一些价值观来看范蠡的表现只是一种愚忠,其实不然,范蠡的这种品德不仅换来了伙伴的信任。

也换来了对手的崇敬,具有这样人格魅力的人,在有聪颖的智慧,怎么可能不成大事呢?

我们今天的企业中,不乏因为个人德行的缺失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领导者。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在今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能深刻感悟此中道理并亲身例行者,想来不会有很多。

而那样去做了的人,虽然暂时可能会被社会的主流思想所嘲笑,甚至吃一些小亏,但是,最终大成的,还是这些以德为本的人。

年轻时天空可能很低,低到让你无法伸展翅膀。而你可以把目光投向远方,去寻找一片能让你展翅高飞的天地。

年轻时看远,不仅要看到广阔的前景,还要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朋友身上的优点,以补自己的阙漏。

[var1]

02

在范蠡的那个时代,有一种智慧叫做“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换作今天的话说,你一定要明白,找到一个好的平台,跟对一个老板,往往比你的才华和勤奋,更加重要。

而你更加要明白,你认定一个平台,不是这个平台适应你,而是你能适应这个平台。

范蠡在越国这个平台上,遇到了一个欣赏他的老板勾践,但是勾践一开始,也并不是对他言听计从。

当时的政治背景,是吴王夫差的父亲阖闾,被越王勾践的父亲允常杀死。吴国日夜练兵,枕戈待旦,只为向越国复仇。

终于,勾践坐不住了。年轻气盛的他打算先发制人,重现父亲的辉煌。

而范蠡深知,越国根本没有准备好,此时与挟恨备战多年的吴国决战,越国必败。

范蠡苦苦劝谏:“上天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

但是这顿唠叨,哪能制止得了头脑发热的勾践。

于是,夫椒一战,越军大败,勾践领着五千兵马被围困在会稽山上。

这个时候,范蠡给勾践指了两条路:要么领着五千兵马负隅顽抗直至灰飞烟灭,要么放下架子委屈求和,哪怕是屈身为奴。

勾践选择了后者。只要活着,一切都还有机会。

勾践和妻子到吴国当奴仆时,本想带上文种,可是这时范蠡却抢着同行,不是做作,不是谄媚,而是现实的需求。

他说:“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前路屈辱的沉重与漫长,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但是面对这种屈辱的坚忍,却是他提前准备好的。

范蠡,熬不过去就是永久的沉沦,熬过去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年轻时看远,是料知理想的背后必然是泥泞,是身赴泥泞之中时又能谋划着理想。

[var1]

03

公元前473年,太湖之畔灯火璀璨,酒香肉香四溢,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

越王勾践在这里大摆庆功宴,当提到首功当属范蠡时,却发现这第一功臣竟不在场,人们四处寻找却始终毫无踪影。

太湖湖心,一叶扁舟在夜色中缓缓摇曳。舟中载有两个人,一个是范蠡,另一个是西施

在范蠡背后的烟火中,是他花了大半生建立起的不世功业。而他身旁的,是这一生最挚爱的女人。

伴着远方若隐若现的歌舞声,二人悠扬远去,消失于昏暗而又微茫的沧波之中。

这世上再也没有范蠡这个人了。

范蠡走的时候,给朋友文种留了一封信: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读完信后,文种惶惶不可终日,他称病不上朝,可最终还是因谗言被越王赏赐了一把宝剑。他用这把剑自杀了,与当年伍子胥的结局如出一辙。

历史总在用相似的故事告诉我们,这世上最难读懂的是人心,可偏偏这世上最需要读懂的也是人心。

人到中年,便要看透人心的变化,可借势扶摇而上,亦可避锋明哲保身,在这一进一退中把握人生的张力与尺度。

[var1]

04

多少年后,在宋国陶丘出现了一位叫鸱夷子皮的六旬老人。

人们只知道他从太湖方向而来,以及他有一位美貌的妻子。

鸱夷子皮是一个狂人,他有着满腹经纶,想想人生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得找个有意义的事打发打发无聊的日子。

那就先定个小目标,先挣他个一亿玩玩吧。

凭借着宋国通彻东西南北的地理优势,以及一系列令人称奇的商业操作,鸱夷子皮的这个小目标很快就实现了,他也自称为“陶朱公”。

挣的钱是十辈子也花不完的,可是生活又变得无趣了。

那就把钱全部裸捐出去,从头再玩一次吧。

如此反复,三成巨富,三散家财。

年老时看淡,万丈豪情早已逝去,功名利禄也如过眼云烟,这世上可以用物质衡量的东西,都成了身外之物。

而有些无形的东西才是真正值得珍视的,或关于善良,或关于真情。

[var1]

太湖之畔,碧水如画,湖中心的小舟如一朵闲云般随着轻微的风波悠哉徘徊。

一位耄耋老人坐在舟上吹出清悠笛声,身旁依靠的是他两鬓斑白的老伴。

辗转一生,老人的心如这湖水般澄澈。

辗转一生,一湖,一舟,二人,而已。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山海经到底隐藏了什么秘密,纪晓岚要极力销毁?如今已被专家破解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古人的眼里,他们并不认为《山海经》是真实的,司马迁就表示它是一本杜撰的书籍,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提到纪晓岚,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影视作品中对他的描述很多,但实际上历史中对他却是被乾隆百般羞辱的文人,但因博学多才,才被皇帝任命撰写《四库全书》。[var1]在写这本书时,他耗费了10多年,

  • 都说“失才亡魏”,那么魏国到底失去了哪些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魏文侯正式建立了魏国之后,因为魏国地处四战之地,如果魏国不能强大起来,那么必然会让周边的国家给吞并,于是,魏文侯开始大胆启用出身卑微的李悝、吴起等人变法改革,后来,魏国又形成了西河学派,取代孔子故里曲阜成为了天下文化的中心,汇聚了战国时期的大批人才。孙皓晖先生在《大秦帝国》中曾提到魏国灭亡的原因,皆

  • 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十个名人打分(第二弹),带你速览历史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位:专诸一剑使吴国国王毙命的猛士这位老兄膘肥体壮,经常是一言不合就与人斗殴,悍不畏死。本来这样的出身底层的人是无缘让自己的后代位居上层的,但伍子胥却看中了此人的长处。在一次宴会上,吴王僚和一众武士都身披铠甲,手握钢刀,一般人看到这个架势都战战兢兢,不敢出声说话了。但专诸岂是等闲之辈?他拔出烤鱼中

  • 春秋战国,因地域差异,各诸侯国形成各具特色的容量单位制度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说文•斗部》:“邦,量物分半也。'‘推测“关飾节于漿(廩)耕”后所省的单位应是区。因此,此处1区约合20升。而“铜”恰与秦和东周等国一斗的量值相当。从铭文来看,这三件器物是一组同时使用的量器,均应属田氏家量。三器同时出土,铭文相互关联,说明齐国在

  • 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十个名人打分(第一弹),带你速览历史人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位:吴起军事政治能力全能的人才无情这两个字,我看就是为吴起量身定做的。被同乡人羞辱二话不说拔刀就砍;身处贫困就丢下老母亲出外寻找荣华富贵,母亲死了也不回家奔丧;因为妻子是齐国人而被鲁国朝廷怀疑就一刀了解了自己的老婆。但是论其能力而言却是绝对的佼佼者,魏国政治家李克总结的很好,说他道德虽然败坏,但

  •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相互之间见过面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四公子处于战国中晚期,他们见证了六国的衰落过程,去世最晚的春申君几乎执政到了楚国灭亡的最后时刻。四公子大多有多国执政的经验,在这一国不得意可以到另外的国家去,比如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都在秦国当过相邦,春申君也陪同太子在秦国为质多年。那么战国四公子之间有没有两两见过面了。其实这是一道数学问题,根据加

  • 他是秦王朝最后一名大将,屡战屡胜,最后却被秦国抛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关键的大赦[var1]秦二世实施暴政,残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又大肆修建宫殿,人民苦不堪言。此时很多农民自行组织,成为了一个个的义军,为的是推翻秦的没有人性的统治。陈胜派遣周文等将领前来攻打秦朝,大概有几十万军队。当时的义军已经发展地很强大了,造反的人数多到无法计算。[var1]惊慌失措的秦二世胡亥不知

  • 三国第一纵横家,最早预见三国鼎立,能力远超苏秦张仪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长坂坡之战后,刘备带着残兵败将在汉津与关羽水军会和了。我们都知道,战船的速度比步兵要快很多,又时为秋天,秋水上涨,船速更快,顺水而下,船速能达到120里到140里(注1),比刘备步兵带着老百姓一起走的蜗牛速度(注2)要快上十倍,而从襄阳到汉津的水路,最多只比陆路远一倍,为何两支部队能在汉津汇合呢?[

  • 【京商策划】《中华战争通史》之马陵之战:齐魏争雄秦国获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此役也让一个不被众国所重视的小国蓄积力量,逐渐崛起,令众国坐立难安……[var1]《中华战争通史》时长:25分钟×104集画质:高清类型:大型历史战争系列纪录片发行机构:京商传媒发行中华战争通史·马陵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历史正式进入战国时

  • 打楚国为什么非要六十万军队?王翦:这事你们学不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王翦为后世明智的名将立下了一个标杆——功名两全、利禄双收,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或许能够达到王翦的标准的武将只有唐朝的李靖和郭子仪等寥寥数人而已。在“功高盖主主必疑、位极人臣臣必妒”普遍政治逻辑铺垫下,人们对于王翦这一“非凡”成就十分好奇,也叹为观止,很多场合都会把王翦当作一种政治智慧的典范来加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