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相互之间见过面吗?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相互之间见过面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3606 更新时间:2024/2/22 3:36:08

四公子处于战国中晚期,他们见证了六国的衰落过程,去世最晚的春申君几乎执政到了楚国灭亡的最后时刻。四公子大多有多国执政的经验,在这一国不得意可以到另外的国家去,比如孟尝君、信陵君、平原君都在秦国当过相邦,春申君也陪同太子在秦国为质多年。

那么战国四公子之间有没有两两见过面了。其实这是一道数学问题,根据加法原理很容易知道,四人要想两两相见共有:3+2+1=6种情况。

其实从图上我们看出,每个人面前都有三条线代表和另外三人相见,因为相见是两个人的行为所以不再重复计算,所以图中的六条线段代表两两相见有六种可能。

[var1]

平原君是赵国的王族,名叫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给赵国带来了强盛,赵惠文王是不错的守成之主,因此平原君的青年时代过的是不错的。但是他的哥哥赵惠文王去世以后,赵国开始面对残酷的局面,长平之战后秦国进攻赵国都城邯郸,将邯郸围困了三年。这期间赵胜作为赵国的上卿是执政大臣,为了解除邯郸的围困,不得不像列国求救,其中两个国家就是魏国和楚国。

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也是魏王的姐姐,所以平原君首先想到的就是向魏国求救,魏国也答应了救援,但是此时的魏国已经衰落了,经不起秦国的恐吓。魏王要求军队驻扎在边境不要动,免得得罪秦国。这才有了窃符救赵,矫杀晋鄙,信陵君率军救援赵国。

解邯郸之围后赵王和平原君亲自迎接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如下: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於界,平原君负籣矢为公子先引。……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於人。平原君为信陵君背着箭囊,牵着马,平原君自此不敢与信陵君相比。

所以平原君与信陵君见过面是确定无疑的了。

平原君与春申君也见过,也是为了救赵的事情。

[var1]

平原君的到楚国求救比较有戏剧性,与之相关的还有一个成语叫做毛遂自荐。平原君到楚国求救是在魏安釐王20年,也就是公元前257年,此时楚国的国王是楚考烈王,春申君黄歇为相。

平原君当然不能空手而去,在此之前赵国将灵丘送给春申君做封地,然后平原君才程去楚国求救,首先就要找春申君活动,然后再和楚王订盟约,才有了毛遂说动楚王的情节。

所以此去楚国平原君见到了春申君,后来率领楚国军队来救援赵国的也正是春申君。《史记·春申君列传》:邯郸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平原君至楚与楚王会盟,春申君至赵解邯郸之围,所以平原君与春申君肯定是见过面的。

平原君与孟尝君也是见过面的。孟尝君曾经在秦国担任相邦,但是不被秦昭王信任,有杀他的意思,幸亏手下有鸡鸣狗盗之徒才从秦国逃回齐国。在回国途中路过赵国,平原君会见了孟尝君,《史记·孟尝君列传》: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可见平原君和孟尝君是见过面的,是在孟尝君路过赵国时,平原君招待孟尝君。

[var1]

孟尝君曾经在三个国家为相:齐、秦、魏。《史记·孟尝君列传》载: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於秦、赵,与燕共伐破齐。五国伐齐在公元前284年,此年是魏昭王12年,孟尝君在魏国为相。

七年后魏昭王死,魏安釐王立,排挤孟尝君,封自己的弟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接任相国之位。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小儿子,孟尝君在昭王后期为相,而新的魏王登基后孟尝君被革职,信陵君为相二人是魏国前后任的相国。

以二人的经历以及二人好养士、爱交朋友的性格来看,二人不可能没有见过。

[var1]

考证孟尝君与春申君有没有见过面要费一些周章。春申君黄歇并非楚国王族,而是被楚所灭的黄国的公族。春申君崭露头角是在楚国的倾襄王时代,此时的黄歇因游学博闻,善辩,而被倾襄王看中出使秦国。

根据史料记载,孟尝君在齐襄王继位后每几年就去世了,应该在公元前275年之前,所以如果孟尝君与春申君能相见,当在公元前275年之前。

春申君曾经出使过秦国,此后还被和太子当人质一起在秦国度过了十来年的光阴。孟尝君也曾经在秦国为相,如果春申君黄歇能与孟尝君相见,可能的地点之一就是秦国。

《史记·秦本纪》载:昭襄王……九年,孟尝君薛文来相秦。秦昭襄王九年是公元前298年,此时的春申君还是一个孩子,孟尝君在秦为相不足一年就被秦昭襄王怀疑,赶紧逃离秦国,此后再没有到秦国为官的经历。

春申君第一次到秦国也是二十多年以后了,《史记·楚世家》载:顷襄王以歇为辩,使於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韩、魏,败之於华阳,……秦昭王方令白起与韩、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黄歇適至於秦。

黄歇的此次入秦当在公元前273年前后,自然无缘与孟尝君相见。

可见春申君黄歇出道之时,孟尝君已经不再人世,因此二人不大可能见过面。

[var1]

信陵君可能是见过春申君的。根据信陵君的历史资料来看,他主要的活动地点就是魏国和赵国。后来秦国攻打魏国,魏国无奈求信陵君为将抵抗秦国,信陵君联络六国一起对抗秦国也只是派使节前去,并没有亲自前往。

不过信陵君仍然有两次机会见到春申君,一次就是共同救赵解邯郸之围的时候,一次就是信陵君组织五国攻秦之时。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平原君既返赵,楚使春申君将兵赴救赵,魏信陵君亦矫夺晋鄙军往救赵。……亦会楚、魏救至,秦兵遂罢,邯郸复存。此次共同救赵,胜利后赵国自然会招待盟友,信陵君和春申君有可能在此时会面。

再一次就是信陵君组织的魏、赵、韩、燕、楚五国攻秦这一次,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此次攻秦的细节,但是各国率领军队的应该是大将或者是国相,楚国如果是春申君率军出征则可能和信陵君相见。

当然由于史料语焉不详,不能完全肯定地说信陵君和春申君一定见过面,但见面的可能性很大。

[var1]

综上所述,战国四公子之间是有交际的,因为齐国的信陵君去世较早所以和三人交往的也比较少。而赵国的平原君因为要解赵国邯郸之围所以必须出使寻找外援,与春申君、信陵君相交甚厚。在孟尝君从秦国逃回齐国途中路过赵国时,平原君还作为东道主招待过他。

孟尝君与信陵君也见过面,是在魏国。但孟尝君与春申君无缘相见,一是两国相隔较远,二是二人出道时间相差比较大。

春申君和信陵君可能见过面,应该是在军旅之中。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他是秦王朝最后一名大将,屡战屡胜,最后却被秦国抛弃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关键的大赦[var1]秦二世实施暴政,残杀自己的兄弟姐妹,又大肆修建宫殿,人民苦不堪言。此时很多农民自行组织,成为了一个个的义军,为的是推翻秦的没有人性的统治。陈胜派遣周文等将领前来攻打秦朝,大概有几十万军队。当时的义军已经发展地很强大了,造反的人数多到无法计算。[var1]惊慌失措的秦二世胡亥不知

  • 三国第一纵横家,最早预见三国鼎立,能力远超苏秦张仪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长坂坡之战后,刘备带着残兵败将在汉津与关羽水军会和了。我们都知道,战船的速度比步兵要快很多,又时为秋天,秋水上涨,船速更快,顺水而下,船速能达到120里到140里(注1),比刘备步兵带着老百姓一起走的蜗牛速度(注2)要快上十倍,而从襄阳到汉津的水路,最多只比陆路远一倍,为何两支部队能在汉津汇合呢?[

  • 【京商策划】《中华战争通史》之马陵之战:齐魏争雄秦国获利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了霸主地位。此役也让一个不被众国所重视的小国蓄积力量,逐渐崛起,令众国坐立难安……[var1]《中华战争通史》时长:25分钟×104集画质:高清类型:大型历史战争系列纪录片发行机构:京商传媒发行中华战争通史·马陵之战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着历史正式进入战国时

  • 打楚国为什么非要六十万军队?王翦:这事你们学不来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王翦为后世明智的名将立下了一个标杆——功名两全、利禄双收,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或许能够达到王翦的标准的武将只有唐朝的李靖和郭子仪等寥寥数人而已。在“功高盖主主必疑、位极人臣臣必妒”普遍政治逻辑铺垫下,人们对于王翦这一“非凡”成就十分好奇,也叹为观止,很多场合都会把王翦当作一种政治智慧的典范来加以比较

  •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和这两人相比究竟如何?根本就没可比性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我们先说管仲,管仲的父亲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落,为了谋生,管仲和自己的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尽管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白眼,但生意还是失败了。经商不成,管仲就去当兵,但发现战场太残酷,就临阵脱逃当了逃兵。之后一直为生计奔走,直到25岁时才在公子纠身边当了一个谋士

  • 韩赵魏三家是如何瓜分晋国土地的?赵氏面积最大,魏氏土地最肥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当周幽王继位的那一刻起,西周的寿命已经日薄西山了。为博褒姒一笑,上演了一幕烽火戏诸侯的好戏,褒姒笑了,但西周却没了,这就如狼来了的故事一样,等到犬戎真的打到镐京的时候,本该召唤诸侯勤王的

  •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对封建秩序的破坏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在论及封建制度的解体时,我们当然绝对不能忽略战争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战争对于封建制度的破坏是剧烈而直接的,也可以说,战争贯穿于封建制度破坏的始终,它既是封建制度破坏的原因,也是封建制度破坏的果。在春秋时代不到三百年的历史中,共发生了近四百次战争,平均每年都有战争发生。而战国时代,一个“战”字更是道出了

  • 孔子七十二贤-子贡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子七十二贤子贡《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也就是说,孔子门人有三千之众,而通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的共有七十二人,这些人都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关于孔子的这些弟子,你知道多少呢?在

  • 苏韵珍藏 | 造型奇特、通体施釉、胎质坚密:战国原始瓷双囱熏炉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var1]【名称】:战国原始瓷双囱熏炉【年代】:战国【尺寸】:高40厘米,口径9厘米,腹径31厘米【来源】:淮安市清江浦区城南乡高庄村战国墓出土【收藏单位】:淮安市博物馆【文物等级】:国家一级文物熏炉小口,直筒形双囱,球形腹,腹肩一周及下腹部均饰有瓦楞纹,腹部饰两排错列的镂空三角形气孔,平底下饰三

  • 【地名漫谈】“六国码头”究竟是指哪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太仓市民政局)元明时期,太仓是巨艘万斛、辐辏云集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坐标性城邑,而“六国码头”则是太仓走向世界的重要贸易港口的著名标识。据明代太仓文士张寅《海运考》所记,有关太仓海漕的行运历史,可上溯至秦,而唐皆行循之。这在唐代诗圣杜甫的诗中也有所描述:“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后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