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与高平骷髅王庙相关问题研究

长平之战与高平骷髅王庙相关问题研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172 更新时间:2024/1/26 13:58:32

岳莉培

(晋城博物馆,山西晋城048000)

摘 要∶长平之战是冷兵器时期最大的围歼战,其胜负结局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长平之战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影响很深,从唐玄宗亲祭省冤谷,宋金官员数次效仿,至明清官民结合在谷口村建立骷髅王庙进行春秋庙祭,这些均是后人对这场战争的追溯与反思。文章在对长平之战简要概述的基础上,着重研究当地由战争形成的祭祀文化和对社会的影响。

公元前376年,三分晋国而崛起的诸侯国韩、赵、魏废晋国国君,将其迁至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西城村一带),这便是晋城地名由来的说法之一,长平之战就发生于此。

[var1]

1 长平之战简述

战国后叶出现了天下大一统的发展趋势,秦昭襄王胸怀一统天下的雄心,采取谋士范睢“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纵横捭阖。公元前262年,昭襄王发动了对韩之战,攻取了韩国的野王,切断韩上党(晋城、长治一部分)同都城郑的联系,使上党地区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投降秦国,为了达到韩、赵两国联合抗秦的目的,决定向赵孝成王献地。

权衡利弊后,赵王接收了韩地上党,并遣名将廉颇率军进驻长平,协守上党。秦军随后由王龁带领从都城咸阳发兵,抵少水(沁河)西岸,扎下营寨南北布防。战争初期,赵军连连失利。后在丹河东岸建立起坚固的丹河防线,同秦军打持久战,两军以丹河为界对峙了三年之久。廉颇的坚守使秦军的攻势屡屡受挫,粮草供给出现困难。秦王为了摆脱困境命范睢使反间计得逞。

赵括到达前线,变守为攻,但被秦军围困46日。赵括多次分兵突围,企图冲出一条血路,均被秦军击退。生死关头最后一搏,赵括亲率精兵、赤膊上阵、强行突围,突围中被秦军乱箭射死。主将既死,赵军无力再战,40余万将士全部降敌。为防赵卒反叛,白起下令杀俘。“乃挟诈而尽坑杀之”是《史记》中记述的赵俘的结局。

1995年4月,高平市永禄乡一名老农在修整田地时挖出不少白骨,同年山西省考古所对其进行抢救性发掘。参看长平之战遗址永禄1号尸骨坑发掘简报∶永禄1号尸骨坑为一次性乱葬坑,伴有兵器出土。部分尸骨有箭痕、砸痕、刃痕和骨折等创伤,均为非自然死亡男性,以中青年为主。依据尸骨坑发现多处等因素分析,应是战争产物,赵军亡卒。死者绝大部分为被杀后乱葬,未发现大量降卒被活埋的证据,这种现象有别于史书关于40万降卒被坑杀的载述。当然,仅百余个体,不能完全反映数十万死者之死因。

2 战后当地祭祀文化的演变

2.1 白起台与省冤谷

史书中多次出现历朝历代在长平地区积骨埋尸、祭奠亡灵的记载。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沁水》载“秦坑赵众,收头颅筑台于垒中,因山为台。崔嵬起,今仍号之曰白起台。”这条记录引自《上党记》,《上党记》是山西历史上第一部地方志,编著于晋代,亡失于隋。从后世引述得知,长平战后遗骨曾被统一收集,收集之地曰白起台,却不知与今日白起台的地点是否一致。到了唐代,白起台的地点有了明确记录,《括地志》云“头颅山,一名白起台,在泽州高平县西五里。”之后的《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均有引录记载。“县西五里”正是今日的高平谷口(哭头)村,谷口村北有一高台,高台上建有骷髅庙,庙中祀长平之役战死和被俘坑杀的四十余万赵卒亡灵,主祀骷髅王赵括。

庙内存光绪十年(1884)《重修骷髅庙碑记》,碑文开篇追溯了骷髅庙的创建年代。“高平城西五里,有地名杀谷,乃长平之役,秦将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处。唐明皇幸潞,见头颅似山,骸骨成丘,触目伤心,敕有司掩埋之,鸠工建庙,言其额曰骷髅庙,易其谷曰省冤谷。春秋祭祀,守土者诣致祭,历代相因。”碑文记述骷髅庙是由

唐明皇所建,通览史料这样的附会着实让人难以信服。

唐明皇幸潞确为史实,新旧唐书均有记载。《新唐书·地理志》云“泽州高平,有泫水,一曰丹水,有省冤谷,本杀谷,玄宗幸潞州,过之,因更名。”玄宗幸潞,途经高平祭奠亡灵也在情理之中,这里还明确指出了当时的祭祀地点在杀谷,祭奠之后,玄宗将杀谷更名为“省冤谷”,但记载中并无建庙之说。

宋《太平寰宇记》载“省冤谷,东西南北各六十步,在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垒西面百步。即赵括被杀,余众四十万降白起之处也。起惧赵变,尽坑之,露骸千步,积血三尺,地名杀谷。唐开元十年正月,玄宗行幸,亲祭,改名为省冤谷。”此处明确了省冤谷的位置,仍只字未提有修庙一事。

金初,高平知县王庭直著《省冤谷记》《泽州府志》有载“少读扬雄书,有载长平之战……询其故迹,父老曰‘城西北十五里,有地曰杀谷,乃秦将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之所……至唐易名省冤,则长平故事其来久矣。’辛酉清明日,庭直率本土士众……吊以祭之。旧宋运判马城,经过此地,移檄县僚,收拾遗骸……仍于所掩之地坟祭之,使后人不践履尔。今观其坟,已为奸农所侵,仅存数尺而已。乃劝邻农,于所占坟地外更四面各广八步,起供堂一所,于其上植美木成围,俾永久所悼惜。”王庭直在省冤谷骷髅坟前兴建的供堂一所,乃是长平之战祭祀建筑的最早记载,文中依旧无建庙的记述。2.2 骷髅王庙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下令设“厉坛”以祭祀“无祀鬼神”。《明史·礼志四》记载了厉坛之祭,京都祭泰厉,王国祭国厉,府州祭郡厉,县祭邑厉,里社祭乡厉,皆为“无祀鬼神”而设,用以慰藉战死或客死异乡的幽魂。骷髅庙或因此在明代修建,明成化《山西通志》载“头颅山,在泽州高平县西五里,秦白起坑赵降卒四十万,后人收头颅筑于垒中,状若山,故名。又名白起台,上建头颅庙,岁时民祀之若厉祭云。”这段记载证明了明代有庙的事实。厉祭为坛祭,筑土为坛,祭祀对象为众多鬼魂,而骷髅庙(头颅庙)为庙祭,主祀骷髅王赵括。虽说骷髅庙祭同厉祭有些许差别,但在地方史志中可查,可见在当时得到了官方认可。“岁时民祀之若厉祭云”说明明代的骷髅庙祭是类似于厉祭的民间祭祀。

骷髅庙是市保单位,目前所存为清代重修遗构。受地形所限,骷髅庙占地不大,为精致的一进小院,正殿三间主祀赵括,殿内完好留存明代所塑赵括夫妇像。殿外东西槛墙各嵌入一块题记,东面为泽守于达真所题《骷髅王庙》,西面为清顺治年间高平西河举人郭元佐所记《吊古长平》。东西耳殿各两间,因高台东边的山体滑坡,重修时东厢房内移,东西厢房无法对称。

一通勒石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重修骷髅庙记》立于正殿前。碑文载∶“维时明府刘公主计兹土,登白骨之坑,谒骷髅之象,徘徊瞻顾者久之。既而愀然曰以四十万之生灵,而仅食一宇,可为痛哭者,此而犹者是乎?其墒溶败坏也,谁司兹土而令若是? 毋亦余一人之责乎乃议畚筑兴土木,图所以为修葺者,越两月而告成。”碑文记载此次对骷髅庙的修葺,是在高平县令刘应召主持下,历时两个月完成的。碑石为证,在明代的基础上,清代对骷髅庙又有过两次重修,分别在雍正十一年(1733)和光绪十年(1884)。清《泽州府志·方舆志五》载“头颅山,县西五里……有司春秋祀之。”说明骷髅庙的春秋祭祀在清代得以延续。

东厢房内立一块勒石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牌位,上书“五位将军尊神之位”。杜平、李恩、任安孙立、耿彦正,亦被称为“五道将军”,掌管着世人的生死与荣禄。

对比相关史料,唐代以前就存在对长平之战亡灵祭祀而形成了白起台。依据唐代史料记载判断,白起台应在今日谷口村。唐宋金时期,有记载的关于唐玄宗、宋代马城和金时王庭直等对长平之战亡灵的祭祀应属于个人行为,祭祀地点在省冤谷,当时该祭祀尚未形成礼制。明清时期,为了方便人们对长平之役亡灵的祭祀,祭祀地点转移,由省冤谷又回到离县城较近的谷口村,并形成了春秋祭祀的庙祭制度。

参考文献

【1】靳生禾,谢鸿喜.长平之战【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

【2】李侃.山西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朱樟.泽州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温馨说明:本平台目的在于集中传递全国各县考古成果,不作为任何商业目的,转载请注明出处。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注明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谅解!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图文编辑校对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及时纠正修改。谢谢合作!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日本历史上,战国八大枭雄,第一堪称千古奇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TOP、8 北条早云[var1]北条早云原名伊势长氏,早年并不出名,只是在公卿身边工作;其实相对其他枭雄而言,北条早云根本不值一提,不说弱小,但也不强,但他却是“战国大名”的先驱,也就是说,他是日本战国的开启者;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奋斗,不断的运用自身优秀智谋来对抗势力庞大的两上杉的早云,终于取下了伊豆

  •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 平博珍藏在线鉴赏】四骏纹“秦王”铜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珍藏四骏纹“秦王”铜镜[var1]时代:唐 直径14.7cm。圆形,圆钮,圆钮座。弦纹将镜分为内外两区。内区四马形态不一,有的四处顾盼,有的昂首张口,但多作奔驰状。外区铭文带“尚得秦王镜,非不惜千金,非吴欲照瞻”,因锈蚀严重其它字难以辨认。双重缘。

  • 齐鲁孔子国际范 西方圈粉四百年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2022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于9月26日至28日在山东曲阜举行。[var1]论坛以“人类文明多样性与人类共同价值”为主题,通过论坛的形式深入研究人类文明多样性和人类共同价值的关系,为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出新思路、描绘新蓝图。孔

  • 为何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能统一天下,吴起变法后的楚国却无疾而终?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解密

    五十年后,随着楚国吴起变法和秦国商鞅变法的完成,这两个国家一跃成为当时两个最牛的两个超级大国,天下的格局也由“战国七雄”变成为“两超五强”;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说谁最有机会统一天下,恐怕非楚国和秦国莫属。那么,为何最后偏偏是秦国统一天下,而非楚国呢?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var1]受个人英雄

  • 怀仁战国古城考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浅谈汉代雁门郡所辖阳城、阴城的地理位置及始建年代《文物世界》 2010年02期 □ 李丽娟 安孝文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一些专家学者和原雁北文物工作站的前辈们就爬山涉水,在相当艰苦的工作环境下忘我工作,经过持续不断的考古调查,先后在晋北地区发现确认了西汉雁门郡所辖十四县中的九个县的故城遗址,

  • 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城池遗址被发现!在哪儿?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图为考古工作者发掘的一段城墙解剖面。新华社记者 朱国亮 摄江苏无锡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城池遗址在江苏省无锡市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城池遗址——吴家浜遗址,经考古勘探,轮廓已初步呈现。这座城池以河为路,城内河流纵横交错。目前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吴家浜遗址系意外发现。2019

  • 江苏无锡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大型城池遗址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江苏省无锡市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一座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型城池遗址——吴家浜遗址,经考古勘探,轮廓已初步呈现。这座城池以河为路,城内河流纵横交错。目前考古发掘工作还在进行中。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光日介绍,经对出土文物特征分析和碳14测定,判断这一遗址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的城池。

  • 赵国实力的强大和中山国的特殊性导致赵武灵王灭中山并无连锁反应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古往今来,战争在一国的事务中具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释放政权力量、分散矛盾的最直接途径,成功后带来的好处更有可能促进国家产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比如近代日本)。战国,作为我国古代唯一以“战争”为符号的特殊时期,上述特征更加明显。那时各国间之所以疯了似的不断交战,既是生存所迫,更是发展所需。其中,赵国就是个典

  • 魏文侯堪称战国前期最强优秀的君主,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过齐桓公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齐国底子厚,客观战略优势远强于战国初期的魏国“齐四塞之国,地方二千余里”,齐国北、东、南临海,西北面临黄河、济水,形成了两道天堑;西南方向,依次排列着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尼山等诸多山脉。海洋、大河、山岭与长城,齐国的地理战略安全性与秦国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齐国自然资源优越,《史记》称:“齐

  • 魏国迁都大梁具体时间有争议,其目的在于战略重心东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先来看看这两个不同的迁都时间,《竹书纪年》记载魏惠王迁都是在周显王四年(前364年)四月,即魏惠王六年四月;而《史记·魏世家》记载的是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在《竹书纪年》未出土之前,一般采用《魏世家》的说法,即认为魏惠王是在周显王三十年(前339年)迁都大梁,而其迁都的原因,也在《魏世家》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