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所谓“雅言”可能包含语言因素,更重要是意义和文明

孔子所谓“雅言”可能包含语言因素,更重要是意义和文明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胖次 访问量:3320 更新时间:2024/1/17 22:35:28

笼统地说涵盖数千年的“古汉语”是哪一地带的方言,显然不成立。

“古汉语”研究考虑方言因素,但又不以其为重点

古代肯定有方言。《孟子·滕文公下》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就说到了“齐国话”和“楚国话”。

西汉杨雄写了《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里面讲到了楚、齐、鲁、宋、秦、晋、赵、魏、韩、燕、卫、陈、郑、荆、吴等十数国与地的方言,以解释同一个词的不同方言说法。但是,王力先生曾把《诗经》的“十五国风”分别研究过,没有发现文字记载上的方言痕迹。他又把《楚辞》和《诗经》加以对比,试图找出华北方音与荆楚方音的异同,结果发现,尽管《楚辞》用韵有自己特点,但很难断定那是方言特点还是时代特点。

王力先生著有《南北朝诗人用韵考》,他曾注意不同诗人的籍贯,以便看其语言是否受此影响,终于难有所获。王力先生总结说,研究“古汉语”,探寻“古音”,很少涉及古代“方音”。就是说,自古以来的古音韵学研究者们,只追索“古汉语”文字的 “音”和“韵”之“一般性规律”。

再次,孔子所说的“雅言”之准确含义。

说到“古汉语”,人们常常会举出“雅言”为例,证明古代存在“标准话”或“普通话”。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var1]

《九成宫醴泉铭》

魏征撰《九成宫醴泉铭》称颂唐太宗功绩曰:“始以武功一海内,终以文德怀远人。东越青丘,南逾丹徼,皆献琛奉贄重译来王”云云。这是说,东面南面的边远之族,经过“辗转翻译”来觐见李世民。“转转翻译”之后的,就是“官话”。

现代汉语中,包括一个很重要的“官话系”,其中有“北方官话”“下江官话”“西南官话”等。

古人所云“雅言”,是否即“官话”?二者之间,肯定有联系。《荀子·王制》曰:“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就此,古代音韵学家称之为“雅音”,即“规范的正音”。

明代方以智著有《通雅音义杂论》,其曰:“雅音宜习,正韵为经。”那么,《论语.述而》云:“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是不是唯指“雅音”别无他意?

有后人认为是的,于是把《论语》这段话解为——孔子在诵诗、读书和行周礼的时候,不说鲁国方言,而讲西周的官话。这就未必全面。

[var1]

贾谊

汉贾谊《新书·道术》云:“辞令就得谓之雅,反雅为陋。”“雅”,指“辞令”高尚、文明。刘熙《释名·释典艺》:“《尔雅》:尔,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雅”,也是讲“义正辞严”。

《诗》中,有《小雅》、《大雅》共105篇。这一定和“官话”或者方言无关。其诗,多为贵族所作,且多为宫廷乐歌。所称“雅”,是指内容“义正”、音乐“高尚”。所以,《论语.阳货》载孔子“恶郑声之乱雅乐也。”《礼记·乐记》:“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汉书·董仲舒传》记其对策:“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

由此看,“子所雅言”之含义,解为如下更准确——孔子所讲的“义正”“高尚”的语言,都是依据诗、书和执周礼中使用的“句式和词汇”。

“雅言”,可能包含语音因素,但更主要的,强调的是规范化的“义正”“高尚”的“标准语”。

尽管有不同意见,但绝大多数语言学家和文字学家赞同,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先有语言,后有文字。

然而,文字一旦产生,又具有其“独立性”的特点,比如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的“同源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者结合,以表意为主的特点。

这个特点决定了汉字所表达的汉语的广泛涵盖性——不论说哪种方言的人,都能听懂,也都能用之表达。这种涵盖性,大大超出了哪一种或哪几种方言的范畴。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孔子名字的来历可能并非是因其长相,而是与地点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的“本纪”,记述自黄帝开始的历代帝王事迹和发生过的历史大事。“世家”,则记载西周以降,主要是春秋战国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王侯家世及大事。孔子非为诸侯,但被列入“世家”,可见其在司马迁心中的位置。《孔子世家》云:“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

  • 孔子口中“小人”是指平民,“女子与小人为难养”反而体现对其的挂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其一,“女子”与“小人”并言,容易产生误解。以前视“小人”为“德性不高的人”,这里将“女子”与“小人”并言,当然是对女子的轻蔑。其实,西周春秋时,“小人”一般指地位低下的人,它本来是与作为“为政”者的“君子”相对的概念。其二,周初就有“小人难保”的观念,与孔子所说“小人难

  • 孔子“堕三都”得到季桓子支持,齐国为干预鲁国内政而设法逼走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还是权臣季氏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利用了孔子呢?摆在鲁国大司寇孔子面前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夹谷会盟”,真正的苦手也不是贪婪跋扈的齐景公。齐国再强,终在泰山以北;要实现重振礼乐纲常的夙志,坐在鲁都曲阜的“三桓”才是孔子的心腹大患。到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为止,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世卿窃据鲁

  • 古今奇谈之内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是如何上厕所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先秦时期的人们如何洗澡,如何避暑的方式,从这些小故事和小常识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脑洞。所以,今天,为了帮大家把脑洞再开大一点,我将为大家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是如何解决内急问题的。在谈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的如厕方式之前,我们还是要来捋一下春秋战国之前的中国人

  • 春秋时最神秘特种部队,三百人杀败数万晋军,打完胜仗下落不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有太多精彩的战争,还有太多精彩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各自为政、割据一方,战乱不断,而致形成了“小国被吞,大国越强”的特殊局面。在春秋时期曾经出现过一支神秘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只有三百人,但战斗力特猛:三百人打得数万晋兵溃不成军。最后这支特种部队仅在一次战役中出现后就从此消失,

  • 公叔痤一边让魏惠王杀商鞅,一边又告诉商鞅快跑,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公叔痤其人绝对称得上是老谋深,在魏武侯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就是被他给从魏国挤走的。公叔痤深知吴起的本事,吴起在魏国就永远没他的出头之日。于是嫉贤妒能,把吴起给排挤到楚国去了。而后来,他在面对他手下的年轻的商鞅也就是这个态度。他同样知道商鞅是个大才,但一直也没有向魏国国君举荐他。[var1]直到公叔

  • 历史名人石雕,范蠡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

  • 史说三国:三〇五 吴国内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孙峻听从文钦的建议,派文钦与骠骑将军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等人,从江都进入淮水、泗水,以图攻取青州、徐州。孙峻在石头城为他们饯别,突然得了暴病,就把后事托付给叔父偏将军孙綝。孙綝(231年-259年),字子通,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

  • 吴起早年连杀三十多嘲笑自己的人,临死时也设计让凶手陪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杀妻求仕吴起,战国初期卫国人,生于左氏城,也即今天的曹县,出身富豪之家。吴起年轻时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诸侯们的任用,“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吴起到达鲁国后,拜孔子的徒孙曾申学习,数年后因为母死不奔丧被逐出师门,改而研习兵法。等到学有大成后,吴起向鲁元

  • 春秋时期的七岁神童,竟能成为孔子的老师,他到底是何方神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可以说孔子是老师这个行业的标杆角色,旗下弟子徒孙无数,但你知道吗?孔子在历史上是一个虚心求教的人,他曾经认下一个七岁的孩童作为师傅,这个孩童到底是什么来头?到底有多聪明呢?[var1]神童项橐这位孩童名叫项橐,出生于平静的袁家庄,出生后的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求知欲,总是对着父亲询问各种问题,天上为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