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所谓的大同世界是小康之上的生活状态,包含公、信、仁等思想

孔子所谓的大同世界是小康之上的生活状态,包含公、信、仁等思想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269 更新时间:2024/2/2 2:57:21

关于大同社会,有的学者认为是对于原始社会氏族公有制时期的追述,但即便是如此,从历史学本身产生的角度来看,其必是历史学家与客观历史的一种对话,是现在与过去的对话,孔子这样的追述,也是基于当时所出现的问题,而构建的一种终极的社会状态。

又或者有些人认为“大同”的世界是一种“假托”,是“乌托邦式的空想”,但最新的研究结论却完全不同。

孔子所说的“大同”社会,是他心目中三代“圣”政治的实际,而不是通人们认为的所谓“五帝时期”,更不是什么空想。

还发现,长期以来人们对该篇疑而不信,乃是由于献版本以及人们对其中关键字词的误读造成的。

“大同”社会是孔子政治理想所达到的最高标准,其在《礼记·礼运》、《孔子家语·礼运》篇中都有所表述。

以前,由于对《孔子家语》心存怀疑,故而人们谈论孔子政治理想时往往依据《礼记》,其实,经认真研究后发现,《礼记》的记载经过汉人整理改编的痕迹非常明显,相比之下,《孔子家语》的记载更为真实可靠。

[var1]

《孔子家语》

据《孔子家语》,孔子关于“大同”理想的表述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是以奸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谓之大同。”

这样的“大同”作为一种社会状态的描述,与其相对的还有“小康”之世:“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按照孔子对于社会状态的层次来看,大同社会是在小康社会之上的一种形态,在理解孔子的“大同”理想之前,必须先要了解一下其心目中的小康社会的具体描述。因为在孔子的心中,大同社会已经是不得而见,三代文献又不足以证之,而对于小康社会的描述则是要详细得多,小康社会最终又是要走大同的。

小康社会实际上就是一个礼制的社会,“夫礼之初,始于饮食”,用于敬鬼神之用。礼为天下治道,则是因为“以功为己”“谋用是作”,天下由公而转向了私,人们的欲望扩大,所以用礼来施行节制,重新建构社会秩序,所以“礼”是一种秩序之道。

儒家文化讲求圆融和谐,若是只求其秩序,未免成为层次分明的等级社会,绝不是孔子心目中所想的样子,所以除了外在性的“礼”之外,还有内在性的“乐”存在,从人的内心出发,培养化育人的内在情感,使人们不仅因为外在规范性的约束而不争,更要由内在感情而无怨。

[var1]

《乐记》

《乐记》中记载:“乐至则无怨,礼至则无争。”无怨、无争与关于大同社会描述的“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实际上是一样状态,从根本上不会产生暴乱和争斗。

礼乐相和之至,就是孔子心目中的大同社会,而夫子强调礼乐,正是为了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这种和谐是由内而外的,是人与外在的统一,是建构在人的心理情感之上的。不仅仅是与社会关系,还有与自然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种和谐追求的是在个体的完善下走向社会的大同。

孔子的大同社会是每一个人都想生活在其中的,就从他的描述中看天下为公,社会管理者惟贤是举,选才任能;人与人之间平和相处,互相扶持;彼此没有争斗,各尽其力;社会上的每一个人生活都能够得到保障,而且物尽其用,人人各尽所能,盗贼不作,夜不闭户。这样的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设防,乃是从心灵上得到安宁和满足。“和”便是“大同”社会第一个基本,也是最为根本的价值理念,是其最终要达到的一种状态。

除此之外,探讨孔子“大同”理想的含义,还可以提炼出公、信、仁三个基本的价值理念。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里的“公”内涵丰富,可以是国家、社会、大众,也可以是公理、公式、公制;有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着想之意,也有公正、公心、大公无私之意。

早期儒家、历代学人都论证过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应当遵守社会的规范,这些也可以包含在“公”的概念之内。

[var1]

天下为公

作为社会的人,人不能只考虑个人,不能总是想一己之私,应当考虑自己属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集体。

有“公”的意识,才能做一个更好的“社会人”。从这样的意义上,“公”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孔子在说“天下为公”以后,首先说到“选贤与能”,这与当今时代的民主趋势正相符合。

“公”的“公平”“公正”“公理”等意涵,与传统中国的极其重要的“礼”的观念正相呼应。传统上的所谓“礼”,从本质上讲,就是孔子所说的:“礼也者,理也。”

孔子在对“大同”理想的描述中还说:“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人。”这些,也可包括在“公”之中。人有“公”心,才能货财尽其用,人各尽其力。

更重要的是,孙中山先生十分推崇“天下为公”,为孔子的学说注入了新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其宗旨。

所以,“公”既有民族特色与历史底蕴,而且含有丰富的现代意义,并且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var1]

孔丘

孔子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疾,皆有所养。”这些,都属于“仁”的范畴。

仁的含义就是要心存天下,而始于爱人,爱人之深,律己也严,由亲亲而至于亲人,亲人而至于善待天下,事莫不有不至于中正,莫不求至于中和。“修己以安人”正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所在。

“大同”之道总归是要有先行者去实践,去引导人们,而这些先行者,正是这样的仁人志士,怀揣这样的梦想,践行这样一条道路,仁的最终理念是不变的,但却是一个动态实践的道路。

从最基本的“亲亲”之爱出发,然后推演爱心,完善人格,影响民众,改善人心,最终使社会“止于至善”。

《礼运》篇中,孔子说“讲信修睦”,虽然简短,但却内涵丰富。生活中唯有讲信用,与别人坦诚相交,才有可能做到家人和睦、邻里和睦乃至于天下百姓和睦。所谓信,即是“循事毋违”,遵守与别人所立下的约定,遵守整个社会的公约。

“信”与忠义等概念不同,是一个平等之下的约定,没有上下的观念,考验的更是个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信正是最为基本的交往原则。

[var1]

在行“仁”的道路上,由“修己”至于“安人”时,信则是交往的第一原则。

以上和、公、信、仁的概念彼此有内在的联系,但在特定的情况下,在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上也有大小的不同。

孔子的“大同”理想在真正理解它的人心中,是可以实现的,而在今天的社会中,其施行的角度,亦是从其四个价值观念开始要求自己。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反过来讲,在其位就要谋其政,能够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当中,怀其忠恕,存其公正,行其信道,求其和谐,未必不是通向“大同”社会的一条道路。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孔子所谓“雅言”可能包含语言因素,更重要是意义和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笼统地说涵盖数千年的“古汉语”是哪一地带的方言,显然不成立。“古汉语”研究考虑方言因素,但又不以其为重点古代肯定有方言。《孟子·滕文公下》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就说到了“齐国话”和“楚国话”。西汉杨雄写了《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里面讲到了楚、齐、鲁

  • 孔子名字的来历可能并非是因其长相,而是与地点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的“本纪”,记述自黄帝开始的历代帝王事迹和发生过的历史大事。“世家”,则记载西周以降,主要是春秋战国的主要诸侯国和汉代王侯家世及大事。孔子非为诸侯,但被列入“世家”,可见其在司马迁心中的位置。《孔子世家》云:“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

  • 孔子口中“小人”是指平民,“女子与小人为难养”反而体现对其的挂心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在这里,有两个问题必须清楚:其一,“女子”与“小人”并言,容易产生误解。以前视“小人”为“德性不高的人”,这里将“女子”与“小人”并言,当然是对女子的轻蔑。其实,西周春秋时,“小人”一般指地位低下的人,它本来是与作为“为政”者的“君子”相对的概念。其二,周初就有“小人难保”的观念,与孔子所说“小人难

  • 孔子“堕三都”得到季桓子支持,齐国为干预鲁国内政而设法逼走孔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孔子,还是权臣季氏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利用了孔子呢?摆在鲁国大司寇孔子面前真正的挑战并不是“夹谷会盟”,真正的苦手也不是贪婪跋扈的齐景公。齐国再强,终在泰山以北;要实现重振礼乐纲常的夙志,坐在鲁都曲阜的“三桓”才是孔子的心腹大患。到周敬王二十年(前500年)为止,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三家世卿窃据鲁

  • 古今奇谈之内急: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是如何上厕所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经向大家介绍了关于先秦时期的人们如何洗澡,如何避暑的方式,从这些小故事和小常识中,我们发现了许多妙趣横生的脑洞。所以,今天,为了帮大家把脑洞再开大一点,我将为大家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是如何解决内急问题的。在谈论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的如厕方式之前,我们还是要来捋一下春秋战国之前的中国人

  • 春秋时最神秘特种部队,三百人杀败数万晋军,打完胜仗下落不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之所以精彩,是因为有太多精彩的战争,还有太多精彩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各自为政、割据一方,战乱不断,而致形成了“小国被吞,大国越强”的特殊局面。在春秋时期曾经出现过一支神秘的特种部队,这支部队只有三百人,但战斗力特猛:三百人打得数万晋兵溃不成军。最后这支特种部队仅在一次战役中出现后就从此消失,

  • 公叔痤一边让魏惠王杀商鞅,一边又告诉商鞅快跑,这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公叔痤其人绝对称得上是老谋深,在魏武侯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吴起就是被他给从魏国挤走的。公叔痤深知吴起的本事,吴起在魏国就永远没他的出头之日。于是嫉贤妒能,把吴起给排挤到楚国去了。而后来,他在面对他手下的年轻的商鞅也就是这个态度。他同样知道商鞅是个大才,但一直也没有向魏国国君举荐他。[var1]直到公叔

  • 历史名人石雕,范蠡被后人尊称为“商圣”。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

  • 史说三国:三〇五 吴国内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孙峻听从文钦的建议,派文钦与骠骑将军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朱异、前将军唐咨等人,从江都进入淮水、泗水,以图攻取青州、徐州。孙峻在石头城为他们饯别,突然得了暴病,就把后事托付给叔父偏将军孙綝。孙綝(231年-259年),字子通,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昭义中郎将孙静曾孙,定武中郎将孙暠之孙

  • 吴起早年连杀三十多嘲笑自己的人,临死时也设计让凶手陪葬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杀妻求仕吴起,战国初期卫国人,生于左氏城,也即今天的曹县,出身富豪之家。吴起年轻时周游列国,希望能得到诸侯们的任用,“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吴起到达鲁国后,拜孔子的徒孙曾申学习,数年后因为母死不奔丧被逐出师门,改而研习兵法。等到学有大成后,吴起向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