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刺客,后世多对其持批评态度

春秋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刺客,后世多对其持批评态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4207 更新时间:2024/1/15 18:03:18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乱世。它的特殊,不单单在于持续数百年的攻伐纵横,更在于思想、阶级层面的大冲撞、大洗牌。

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时代,不同的人都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既有帝王将相、豪门勋贵,也有起于底层,在后世将会毫不起眼、难以被官方史家留意的小人物,比如那些游走在规则之外的刺客。

《史记·刺客列传》里,一共记载了五位刺客,分别是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大名鼎鼎的荆轲

春秋时期的曹沫,严格来说算不上刺客。他出身寒微,因勇力被鲁庄公任命为将军。在与强大齐国的战争中,曹沫多次失败,但仍被自己的君王委以重任。为了报答鲁公的知遇之恩,当齐、鲁柯地会盟时,曹沫手拿匕首挟持了齐桓公,逼迫对方归还了之前从自己手中丢掉的鲁国土地。

过了100多年,吴国的刺客专诸则更加传奇。经伍子胥的推荐,专诸得到了公子光优待,接下了刺杀吴王僚的艰巨任务。为了在戒备森严的王宫中成功行刺,专诸制订了历史上经典的刺杀计划——鱼藏剑:将匕首藏在烤鱼之中、避开检查,由此成功刺杀了吴王僚。当然,他自己也死于乱刀之下。

[var1]

吴王阖闾

公子光就是大名鼎鼎的吴王阖闾,他即位后投桃报李,厚待专诸的后人。

春秋末期的晋国刺客豫让则最令人感慨。晋国大族智家被韩、赵、魏联手灭门,当家人智伯被赵襄子所杀、头被做成了酒器。这让曾经享受过智伯的优待的豫让悲愤无比、发誓复仇。首次行刺失败后,赵襄子放了豫让一马;但豫让并未罢休,为了再度接近对方,他毁容吞炭、付出了常人不能忍受的惨痛代价。然而其后再次失败,他慷慨赴死。

至于战国的聂政,可能是所有刺客里武功最高强、行刺最霸气的一位。早年为躲避仇家,聂政带着母亲和姐姐逃到齐国;韩国大夫严仲子为了除掉政敌侠累,多次以厚礼请求他出马。

但孝顺的聂政却因为老母尚健在为由多次拒绝。直到聂母去世后,为报知遇之恩的聂政主动出山,他单枪匹马奔赴韩国,突破大量侍从的护卫、当众击毙侠累。随后,为了避免连累家人,聂政破腹毁容后自杀;他的姐姐聂荣闻讯赶来,在弟弟的尸首旁痛哭哀伤而死(一说是自杀)。

至于荆轲就不消多说了,由于刺杀对象是未来的千古一帝,他的故事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惜他的刺杀行动也最为失败。

这些刺客大多出身卑微,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重章华彩的一笔。他们一律重情重义,只是为报答知己之义、故主之恩,就不惜舍弃一切、慷慨赴死。

[var1]

但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些人更像是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违法份子;他们的行动过于偏激,仅仅是由于他人的器重,就可以不问是非黑白伤人性命?令人无法理解。

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古往今来很多人对《刺客列传》中的人物持批评态度。

但看待历史人物,只有基于对应的时代背景,才能得到更为客观、理性的评判。时势造英雄,只有在春秋战国那个空前的时代,才会滋生豫让、聂政这种至情至性的刺客。

在先秦时期,虽然逐渐礼崩乐坏,但周礼的影响力根深蒂固。在社会架构方面,那是一个等级森严、尊卑贵贱无比的时代,就像孔子倡导的那样:“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上下相保、国家治安。”

在这种生态下,加上战争不断成为常态,底层人们的生命如同草芥,所谓的价值更是无从谈起。上述刺客大都出身低微,对他们而言,如果得不到上层人物的赏识,几乎永无出头之日。

正是由于这层原因,一旦得到他人的赏识、厚待,这些身怀绝技的底层人们就认为自己必须报答知遇之恩,甚至不惜应舍生取义、从容赴死。在当时,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操守;“士为知己者死”不仅是他们坚定的人生信条,更是他们的使命。

[var1]

专诸

因此,对于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人以性命来践行信义的举动,看似是“有奶便是娘”、甘为他人附庸;实际上却是那个时代的底层人民实现自我价值、张扬自我个性的渠道。

但在后世,刺客这种群体一直存在,却与先秦时期已经截然不同。

一方面,随着大一统模式的完善,社会管理逐渐稳定,人们在思想、法规上都对刺客这种游离于规则之外的群体持负面态度;另一方面,秦朝的建立,伴随着对传统贵族制的彻底摧毁;而刘邦开创汉朝这一壮举,更是标志着小人物也能成为天下之主。底层人们的出头之路更加多元化,舍身杀人这种模式并非唯一选择。

因此,与春秋战国的著名刺客相比,后世的同行在个人品格、对信义的坚持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相对于“士为知己者死”,后世刺客更注重个人利益,信奉“识时务者为俊杰”,临阵变节的情况屡见不鲜。比如我们熟知的刘备就曾经遭遇刺客,但据史书的说法,对方却被他的气质所“感动”,放弃了自己的任务,说白了这就是没有“职业操守”。

相比较之下,豫让宁愿毁容寻死也不愿意变节、聂政为了保护亲人情愿残害自己,自然让他们与后世的刺客拉开了差距。从这层意义上而言,战国之后,再无刺客。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春秋战国时社会出现剧烈解组产生了著名的百家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代表思想1、儒家学派。儒学最初是关于礼仪的学问,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学强调礼治、德治和人治:礼治就是强调社会的差别,对待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约束机制;德治强调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只要通过道德教化任何人都是可造之材,其强调的重心在教化的程序;人治就是强调人的特殊

  • 春秋大国争霸时小国作为缓冲区往往成为大国交兵的战场而惨不忍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中期的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在卫国的城濮,楚、陈、蔡三国联军与晋、宋、齐、秦四国联军爆发了大战,最终前者落败。此战带来了三大后果:“蛮夷”楚国挺进中原的势头遭受重挫;晋文公重耳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晋国的百年霸业由此开启;持续近百年的晋楚争霸全面拉开帷幕。第三点尤其重要。名义上是两强相争,

  • 春秋和战国由征兵制的不同和资源变化导致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由征兵制的不同和资源的变化导致战争的规模如参战人数、斩杀人数、兵器使用、持续时间、奖惩制度的不同春秋时期,兵源主要是“士”阶级,是贵族的最底层阶级。战国时期的兵源也来源更广,郡县征兵制的建立和推广,使广大普通百姓也可以当兵。战国时期的兵源远远多于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自然就会更大,春秋时期,几万的参战

  • 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政治的裂变,战国时建立新秩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春秋与战国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社会政治内核发生了“质变”。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三家分晋事件加以体会。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是公认的战国开端。周威烈王任命三个晋国大夫为诸侯,这种看似温和平静的政治动作,为啥

  • 战国时期这五位天才,东方六国一个不要,跑到秦国灭六国、成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抱着一个雄心投奔到老师的门下,老师效力于魏国,可是由于魏王不待见商鞅。商鞅的一身才能无处施展,于是就寒心离开魏国去了秦国。到秦国之后,不就被秦王看重,管理秦国事务,秦王更是信任有加,支持商鞅变法求强,更是帮助商鞅摆平各旧族之间的反对之声。商鞅想施展才华,秦王给商鞅空间,并且让商鞅获得各国之王都

  • 山海经:夸父追日,其实是夸父自不量力与“日景”赛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我在前面说过,现代也有关于连体人的报道,而可能是尧舜禹时太阳光中的某种射线过强,那时候出现的连体人比例要比现代高,这个叫“相柳氏”的人长着九个头,是有这个可能的。但“以食九山”只是说相柳氏常轮流到各座山中觅食,而不是九个头同时到九座山中觅食。[var1]而“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则反应

  • 东晋时期有数个政权因影响力不足未被列入十六国之列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建立之初,当年內迁的各少数民族经过近百年的辗转迁徙,已经遍布中原北方各地,尤其以并州(山西)、关中(陕西中南部)为多。自晋初开始,由于西晋贵族及各少数民族豪强的压迫和剥削、同时各少数民族内部也滋生了恢复之前被剥夺的权位和旧有的掠夺贪欲,导致西晋内部以各民族形式组织的动乱甚至战争不断发生,先后爆发

  • 兵马俑中发现的三件逆天武器,或可揭开秦国一统六国之谜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直到猛人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强盛空前,以一国之力灭六国,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var1]秦朝这么强大,除了靠变法,还靠什么纵横疆场?考古专家挖到秦兵马俑时,见秦兵马俑的气势恢弘,细细挖掘下,还发现三件文物,让人惊奇不已,或可揭开秦国一统六国的冰山一角。 [var1]兵马俑一号坑青铜剑一:青铜剑

  • 公孙衍曾入秦参军,后促成合纵,最终却死于秦国相邦任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公孙衍本为魏人,却于早年入秦参军,一路凭借军功登上大良造之高位,眼看即将名利双收,天上突然掉下个张仪,公孙衍一怒之下离开秦国。那么,离开秦国后的公孙衍,其结局又是如何呢?魏人出身却入秦参军,张仪到来公孙衍无奈离秦周显王九年(前360年),公孙衍出生于魏国阴晋,本为魏人出身的他,却不知道因何而于周显王

  • 中国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墓葬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var1]▲ 发掘现场全景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在这些河流之间,分布着诸多台原、高地,如神禾原、乐游原、少陵原等。这些台原表面较为平坦,土层深厚。焦村M25、焦村M26、中兆村M100这三座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均位于西安市南郊浐河西岸的少陵原上。“十六国大墓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