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木雕“孔子传道”笔筒

木雕“孔子传道”笔筒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481 更新时间:2024/1/21 23:47:59

“桃不言,下自成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古代也有教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孔子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就曾记载:在汉代,每年孔子诞辰日,皇帝会率领武百官祭拜孔庙,还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统一宴请,“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唐时期,不仅沿袭了祭祀孔子的礼俗,各地还会从学校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获“优秀”称号的教师,会得到奖赏和激励。

到了清代,在孔子诞辰日这天,朝廷会给各个书院、学府教师“加薪”,成绩卓著者还能“升职”,最高被授予八品职衔。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北京民间在当天“禁止屠宰,祭文庙,各书室设供,师生瞻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笔者有幸收藏了一件清代木雕“孔子传道”文房笔筒,见证了古人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尊重之情。

这件笔筒高22.3厘米,直径21.2厘米,取老紫檀木雕刻而成,木质坚硬,牛纹清晰,皮壳包浆浑厚莹润。笔筒之上雕刻着孔子在杏坛讲学传道的情景。但见茂盛的树荫之下,孔子端坐在中间一张圆形矮榻之上,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只书案,书案上陈列着香炉和半卷的竹册。孔子的弟子们席地而坐,说明师生有别,讲规矩、重秩序。孔子手执卷册,正在侃侃而谈,他的前方,一位弟子双手合抱于胸,像是在发问,提出疑难问题。孔子面于他,在解答他的提问;左侧一名弟子,站立在孔子身边,明显年龄很小,而前方有两位比较年长的弟子,说明孔子招生没有年龄限制。据说孔子的弟子很多,年龄各异,最大者仅比孔子小4岁,最小者则比孔子小53岁。笔筒上孔子的弟子们尽管都是宽衣舒袖,但是繁简不同,这说明弟子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也不一样。这一点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不分贵族与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笔筒还采用浮雕、圆雕等多种手法,将盛开的杏花、险峻的奇峰、山间的云雾以及山腰中的楼阁展现得疏落有致,也给严肃的讲学画面增添了几分春天的气息。图中人物面容庄重古朴,面部表情、体形神态各不相同,衣纹排叠遒劲,苍松翠柏,洞石远山,精美异,充分体现了雕刻者不同凡响的艺术底蕴和功力,塑造了孔子诲人不倦的光辉形象,也体现了古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文/图 周小丽

来源:西安晚报

原标题:木雕“孔子传道”笔筒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从上古巫书《山海经》看人文初祖黄帝的谱系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黄帝采自明王圻《三才图会》(资料图)按《史记·五帝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

  • 春秋早期时周王室不断向列国求援,王子朝之乱后愈发不可收拾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左传·隐公三年》载:“天王崩……武氏子来求赙,王未葬也。”周平王五十一年(前720年),周平王崩,周室大臣武氏子千里迢迢去鲁国求取办丧事的财物。堂堂周王室居然连天子的丧葬费也花不起了,只能求助于礼仪之邦的鲁国。但我们都知道,鲁国本也是个小国,周王室居然连这样一个小国都不如了。《左传·隐公六年》载: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兴起,得益于文化下移和私学的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处于这个文化的轴心时代之上。在这个时代,中国的文化和哲学开始爆发,一下子诞生了许多在人类思想史上彪炳千秋的人物。他们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他们并称为孔孟之道,儒家的集大成者、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道家的第二号人物、道家思想的集大成

  • 春秋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催生刺客,后世多对其持批评态度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乱世。它的特殊,不单单在于持续数百年的攻伐纵横,更在于思想、阶级层面的大冲撞、大洗牌。在这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大时代,不同的人都得到了崭露头角的机会,既有帝王将相、豪门勋贵,也有起于底层,在后世将会毫不起眼、难以被官方史家留意的小人物,比如那些游走在规则

  • 春秋战国时社会出现剧烈解组产生了著名的百家争鸣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百家争鸣”主要流派代表思想1、儒家学派。儒学最初是关于礼仪的学问,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学强调礼治、德治和人治:礼治就是强调社会的差别,对待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约束机制;德治强调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只要通过道德教化任何人都是可造之材,其强调的重心在教化的程序;人治就是强调人的特殊

  • 春秋大国争霸时小国作为缓冲区往往成为大国交兵的战场而惨不忍睹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中期的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在卫国的城濮,楚、陈、蔡三国联军与晋、宋、齐、秦四国联军爆发了大战,最终前者落败。此战带来了三大后果:“蛮夷”楚国挺进中原的势头遭受重挫;晋文公重耳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晋国的百年霸业由此开启;持续近百年的晋楚争霸全面拉开帷幕。第三点尤其重要。名义上是两强相争,

  • 春秋和战国由征兵制的不同和资源变化导致战争规模和作战方式改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由征兵制的不同和资源的变化导致战争的规模如参战人数、斩杀人数、兵器使用、持续时间、奖惩制度的不同春秋时期,兵源主要是“士”阶级,是贵族的最底层阶级。战国时期的兵源也来源更广,郡县征兵制的建立和推广,使广大普通百姓也可以当兵。战国时期的兵源远远多于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自然就会更大,春秋时期,几万的参战

  • 春秋和战国最大的区别在于政治的裂变,战国时建立新秩序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但在任何时代,战争都是政治的延续。春秋与战国的根本性区别,在于社会政治内核发生了“质变”。这一点,可以从春秋战国的分界点——三家分晋事件加以体会。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这是公认的战国开端。周威烈王任命三个晋国大夫为诸侯,这种看似温和平静的政治动作,为啥

  • 战国时期这五位天才,东方六国一个不要,跑到秦国灭六国、成霸业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抱着一个雄心投奔到老师的门下,老师效力于魏国,可是由于魏王不待见商鞅。商鞅的一身才能无处施展,于是就寒心离开魏国去了秦国。到秦国之后,不就被秦王看重,管理秦国事务,秦王更是信任有加,支持商鞅变法求强,更是帮助商鞅摆平各旧族之间的反对之声。商鞅想施展才华,秦王给商鞅空间,并且让商鞅获得各国之王都

  • 山海经:夸父追日,其实是夸父自不量力与“日景”赛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我在前面说过,现代也有关于连体人的报道,而可能是尧舜禹时太阳光中的某种射线过强,那时候出现的连体人比例要比现代高,这个叫“相柳氏”的人长着九个头,是有这个可能的。但“以食九山”只是说相柳氏常轮流到各座山中觅食,而不是九个头同时到九座山中觅食。[var1]而“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则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