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自古以来,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古代也有教师节,主要是为了纪念孔子。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就曾记载:在汉代,每年孔子诞辰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祭拜孔庙,还邀请国子学、太学的经师入宫,统一宴请,“为饮食之客,席间词赋其娱”。唐宋时期,不仅沿袭了祭祀孔子的礼俗,各地还会从学校的教师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获“优秀”称号的教师,会得到奖赏和激励。
到了清代,在孔子诞辰日这天,朝廷会给各个书院、学府教师“加薪”,成绩卓著者还能“升职”,最高被授予八品职衔。据《帝京岁时纪胜》载,北京民间在当天“禁止屠宰,祭文庙,各书室设供,师生瞻拜”,重视程度可见一斑。笔者有幸收藏了一件清代木雕“孔子传道”文房笔筒,见证了古人对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尊重之情。
这件笔筒高22.3厘米,直径21.2厘米,取老紫檀木雕刻而成,木质坚硬,牛毛纹清晰,皮壳包浆浑厚莹润。笔筒之上雕刻着孔子在杏坛讲学传道的情景。但见茂盛的树荫之下,孔子端坐在中间一张圆形矮榻之上,他的面前摆放着一只书案,书案上陈列着香炉和半卷的竹册。孔子的弟子们席地而坐,说明师生有别,讲规矩、重秩序。孔子手执卷册,正在侃侃而谈,他的前方,一位弟子双手合抱于胸,像是在发问,提出疑难问题。孔子面向于他,在解答他的提问;左侧一名弟子,站立在孔子身边,明显年龄很小,而前方有两位比较年长的弟子,说明孔子招生没有年龄限制。据说孔子的弟子很多,年龄各异,最大者仅比孔子小4岁,最小者则比孔子小53岁。笔筒上孔子的弟子们尽管都是宽衣舒袖,但是繁简不同,这说明弟子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也不一样。这一点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主张,不分贵族与平民,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
笔筒还采用浮雕、圆雕等多种手法,将盛开的杏花、险峻的奇峰、山间的云雾以及山腰中的楼阁展现得疏落有致,也给严肃的讲学画面增添了几分春天的气息。图中人物面容庄重古朴,面部表情、体形神态各不相同,衣纹排叠遒劲,苍松翠柏,洞石远山,精美异常,充分体现了雕刻者不同凡响的艺术底蕴和功力,塑造了孔子诲人不倦的光辉形象,也体现了古人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文/图 周小丽
来源:西安晚报
原标题:木雕“孔子传道”笔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