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变法,商鞅是如何成为一代伟大的改革家,又是如何陨落的

商鞅变法,商鞅是如何成为一代伟大的改革家,又是如何陨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681 更新时间:2024/1/15 19:58:15

国人对商鞅不会陌生的,这几年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剧中详细讲述的商鞅出身、在魏国怀才不遇,秦、魏在河西之战中,秦献公为争夺河西故土,连续多年征战,结果受伤败退,最后抑郁遗憾而终,当时继承秦国大位的是年轻的秦孝公,秦孝公面对河西之战战败,割地赔款的丧权辱国耻辱,秦国被赶回陇西大山,永无东出之日。国内面对亲献公时期连年征战,百姓早已经疲惫不堪,食不果腹,外部魏国联合中原各国对秦国虎视眈眈,中原各国随时都可能联合瓜分秦国。面对内忧外患,年轻的秦孝公继位之后,发愤图强,开始图强秦国,开始广招天下贤能之士入秦,力求变法图强。

[var1]

秦孝公

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var1]

商鞅

商鞅入秦的历史背景: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后人,早年的商鞅受法家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深爱法家学术,法家的新一代代表人物,早年,商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公叔痤也深知商鞅的才华,一直留在身在,在公叔痤去世之前,曾经推荐给魏惠王,说:“商鞅非常有才华,可以重用治理国家,魏国可以称霸天下,当然,公叔痤也向魏惠王建议,如果不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商鞅,一旦为他国所用,必然魏国遭到重创。”,当时年轻的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并没有当一回事情,当然,也把公叔痤的遗嘱当做耳旁风。公叔痤去世后,商鞅在魏国郁郁不得志。

[var1]

青年商鞅在魏国

当时秦孝公面对内忧外患的秦国,广招天下学士入秦,力图变法,实现 秦国的的国富兵强,商鞅离开 魏国,奔向秦国,在游说秦孝公之后,商鞅提出的法家治国天下,得到秦孝公的青睐。

商鞅变法遇到的阻碍:

商鞅到秦国之后,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开始在秦国进行实地勘察,为变法做准备,可是,秦孝公与商鞅的变法遇到秦国旧贵族代表甘龙起来反对变法,商鞅的变法深刻的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秦国旧贵族的激烈的抵抗。旧贵族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当时中原各国都已经进行变法改革,吴起在楚国改革、韩国申不害变法等等,最后都中道停止,变法虽然取得一时效果,不过都触犯了旧贵族利益,最后都惨死。

[var1]

秦孝公与商鞅

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在第一次变法之后,太子嬴驷触犯新法,商鞅改变刑不上大夫,割了嬴驷老师的鼻子,旧贵族势力再也不敢触犯。

商鞅变法内容:

在秦孝公强硬的支持下,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在秦国进行第一次变法。

[var1]

商鞅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 改革户籍制度。

二、 实行什伍连坐法。

三、 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级爵位制度。

四、 严惩私斗。

五、 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

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进行第二次变法。

法主要内容如下:

一、 开阡陌封疆 。

二、 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

三、 推行县制、初为赋 。

四、 统一度量衡。

五、 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

六、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在秦孝公的强力支持下,商鞅在秦国全面进行变法二十年左右,秦国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秦国铸造出一支虎狼之师,这支虎狼之师在随后一百多年中,威慑山东诸国,最终一统天下。在秦国变法二十余年,商鞅带领秦军收复河西。商鞅 因为军功,赐予商于十五邑,号为商鞅。

一代改革家陨落:

公元前338,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继位,商鞅变法触及秦国旧贵族利益,加之商鞅曾经刑法处罚太子老师,以 公子虔为首等人告发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被迫起兵,后战败,尸体被带回咸阳遭到车裂。

贝勒爷说:

商鞅变法,是战国战事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商鞅变法,不仅使秦国富国强兵,最后秦国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商鞅的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加速封建王朝进程,但是商鞅变法也有很大弊端,刑法过于严苛,轻罪重罚,实行什伍连坐法,重农抑商,这在战时会起到一定经济作用,但是正是由于商鞅变法过于严苛,也为秦帝国覆灭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商君·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秦律》、《商君书》、《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卷五·秦本纪》。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勾践卧薪尝胆20年,打败了霸主吴国,为何越国却因此走向没落?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勾践整日睡在薪草上,品尝蛇胆之苦,以此警醒自己要勤于治国、一雪前耻。《史记》如此描述勾践的勤政: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越王勾践世家》勾践、范蠡、文种君臣一心,如此披肝沥胆20年,终

  • 孟子为何被称为“亚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当我们提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时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孔子历史上,并不只有这一位圣人还有一位与他齐肩的人,就是孟子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孔子之后的一代儒家宗师因此被后世称之为“亚圣”同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这一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

  • 庞涓对孙膑残忍?山东出土孙膑竹简,原来孙膑也是个狠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孙膑与庞涓剧照孙膑与庞涓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二人是同门师兄弟,都师从鬼谷子。因为孙膑的才能在庞涓之上,所以一直为庞涓所忌惮。庞涓是孙膑的师兄,在兵法有所成后,投身魏国为将。为了防止师弟孙膑下山后投奔敌国,庞涓派人监视孙膑的一举一动。之后孙膑下山,庞涓假意许给孙膑高官厚禄,将他诱骗到了魏国。孙

  • 《中华战争通史》纵横之战:公孙衍跑断腿敌不过张仪的一张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群雄并起的逐鹿之战中,如何才能富国强兵、谋求生存?成为当时各诸侯国迫在眉睫的问题。严峻的形势催生出一批特殊人才,他们以口才学为立身之本,通过游说来谋取成功,史称“纵横家”。[var1]《中华战争通史》时长:25分钟×104集画质:高清类型:大型历史战争系列纪录片发行机构:京商传媒发行中华战争通史·

  • “天下第一王陵”熊家冢墓主是谁?学者:或为楚国中兴之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期,《湖北日报》等媒体也陆续刊文关注被誉为“天下第一王陵”的荆州熊家冢。 [var1]一号车马坑文保技术人员对车马遗迹进行“日常保养”。 本文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公众号8月29日刊文《一座从楚国故都“挖”出来的全新展览馆即将登场!》介绍了熊家冢出土文物概

  • 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嬴稷生于公元前325年,去世于公元前251年,在位时间达到了五十六年,继承大秦国祚的时候是在公元前306年,退位的时间也是在公元前251年。[var1]秦昭襄王其实很早的时候就被派出去当了赵国的人质,这也是惠文后的主意,奈何秦武王自讨没趣,认为自己力大无穷,力能扛鼎,真去举了个鼎,后来被鼎砸死了,秦

  • 商鞅和王安石:搬起石头砸的都是自己的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富民强,凭借这个功劳,商鞅很是牛了一阵子。尽管他的变法,惹恼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这棵大树靠着,别人再咬牙切齿,也奈何不了他。秦孝公一死,他的灾祸便来了。[var1]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太子的党羽们告他谋反,于是,新秦王举天下之力追捕他。商

  • 吕不韦有恩于两代秦王,为何后来被清算?看《吕氏春秋》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商人,他经过邯郸的时候结识了质子赢异人,发现他“奇货可居”。于是吕不韦携三千金西入秦国,先是通过五百金拜访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传话给华阳夫人,你没有儿子,那你以后你老了该怎么办呢?[var1](吕不韦剧照)吕不韦的一番话,打动了膝下无子的华阳夫人,赢异人成功回国,被当时的太

  • “李牧死,赵国亡”,李牧是如何被赵幽缪王冤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最后一位能在与秦军交战中取得胜绩的将军。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赵国军事上最后的支撑,后世所谓“李牧死,赵国亡”之说一点儿不夸张。可就是这样一位护国有功的大将军,最后竟被赵王派人给临阵捕斩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牧,最早登上历史舞台应该是在赵惠文王时期。到赵孝成王时期,李

  • “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