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吕不韦有恩于两代秦王,为何后来被清算?看《吕氏春秋》就知道了

吕不韦有恩于两代秦王,为何后来被清算?看《吕氏春秋》就知道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824 更新时间:2024/2/10 15:02:17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商人,他经过邯郸的时候结识了质子赢异人,发现他“奇货可居”。于是吕不韦携三千金西入秦国,先是通过五百金拜访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传话给华阳夫人,你没有儿子,那你以后你老了该怎么办呢?

[var1]

(吕不韦剧照)

吕不韦的一番话,打动了膝下无子的华阳夫人,赢异人成功回国,被当时的太子安国君所赏识。安国君把赢异人过继给华阳夫人为子,后来他因此还登上了秦国大王的宝座。

一个大商人,一个落魄的贵族公子,经过一番运作,竟然一步登顶,这简直就是一段封神的操作了,但仔细考虑起来,这里面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第一点:吕不韦选择华阳夫人,是因为华阳夫人是宣太后选定的权力交班人。

吕不韦非常明白,华阳夫人所代表的这一股势力才是当时秦国朝堂中最大的一股势力。

宣太后以及华阳夫人都来自于楚国贵族之后,而秦楚联姻到了宣太后这一代时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1代,在朝堂上已经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楚系外戚势力。

楚系外戚势力在宣太后临朝听政的四十一年里,走到了巅峰时刻。宣太后、白起、包括魏冉在内的咸阳四贵,他们的势力足于横扫整个朝堂。

[var1]

(宣太后剧照)

虽然昭襄王也是宣太后的亲生儿子,但此时已进入父权社会多时,昭襄王体内流淌的到底还是老赢家的血液。外戚势力太过于强大,保不准哪一年就要发生“田氏代齐”故事。

所以,等到宣太后老病交加之时,隐忍多年的昭襄王利用范雎为推手,不计秦国倒退三十年的代价,开始推行“削枝固干”之大计。楚系遭到了秦昭襄王的清算,魏冉被罢相,咸阳四贵被责令就国,白起被赐死。

历史证明,昭襄王仍然没有斗得过他的老母亲,因为宣太后死前不动声色地将权力棒交接给了华阳夫人。

昭襄王长寿,活生生地耗死自己的大儿子,他死后,二儿子安国君继位,是为孝文王。华阳夫人就是孝文王的妃子,极得孝文王宠爱,华阳夫人被立为后,导致了被昭襄王清算的楚系又卷土重来。

见于《史记秦本纪》:孝文王元年,赦罪人,修先王功臣,厚亲戚,弛苑囿。

(华阳太后剧照)

孝文王继位三天而死,华阳太后再次控制住了赢异人这个王统,导致楚系更加的壮大,又回到了昭王时代那强势无匹的状态。

见于《史记秦本纪》: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

大赫罪人,修先王功臣,其实就是给昭襄王清算的臣子进行平反。因此不得不说,以华阳太后为代表的楚系外戚势力,才是此时秦国朝堂上最为强悍的一股势力。

第二点:华阳太后选择赢异人,不是因为吕不韦辩才无碍,而是因为赢异人背景孤单、后台薄弱、易于控制的缘故。

华阳太后最大的缺点就是她本人不能为王,这是肯定的。所以控制王统就变成了她延续楚系权力与财富的必要手段。

赢异人也是孝文王的儿子,他的生身母亲夏姬(夏太后)是韩国贵族之后,而韩国当时已日薄西山,根本无法影响到秦国的朝堂决策。也就是说,赢异人背景单薄,后台软弱,易于控制,这就使得他进入了华阳太后的法眼,刚好与她无子的缺陷形成了互补。

[var1]

(秦庄襄王剧照)

如果说吕不韦通过三千两金子将赢异人推上了秦国大王之位,这有点高看吕不韦的能力了。老贵族哪里会看得上那一点金豆子,更为精准的说法应该是——吕不韦通过了三千两金子,使得异人进入了华阳太后的视线。

去看秦庄襄王以及秦王政时代,一定不能够忽略的就是华阳太后这一尊大神。只是华阳太后与宣太后不同的是,她对权力的行使更具有隐蔽性,没有那么张扬而已。所以说,至于后来的什么嫪毐、吕不韦、赵太后这些人简直就是小儿科。

吕不韦刚入咸阳的时候,就是投靠了楚系,这一点是无法辩驳的。因为连赢异人自己都投靠了楚系,他尊华阳夫人为母亲,并且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子楚”。

所以说,没有华阳太后的点头,他根本无法做得秦国大王,吕不韦也不可能做到“傅”的位置。

第三点:庄襄王死,公子政上位为王,吕不韦仍然为他保驾护航,并用两人精诚合作。

秦庄襄王三年而死,但是吕不韦并没有因为秦庄襄的死而离开了咸阳。他以“仲父”的名义留了下来继续执政,他一面保护秦王政,为秦王政保驾护航,一面开始壮大自已。

(幼时的秦王政与母亲剧照)

这个阶段的秦王政和吕不韦,他们都需要对方。秦王政需要吕不韦为他保驾护航,而吕不韦则需要“保驾护航”的名义,他需要“仲父”的名义,这样他才能继续执掌秦国相权。

这一段时期是吕不韦和秦王政的亲密合作的时期,而秦王政也不愧为史学家赞叹的政治天才,他为了招收人才,壮大已身,与吕不韦一手炮制了“甘罗十三封上卿”的政治事件。

甘罗,是古代公认的神童,是秦武王时期左相甘茂孙子

秦武王死的时候,赢稷还在燕国当质子,甘茂曾经反对他回来继承王位。但是后来,经过了右相樗里疾(严君疾)与宣太后的努力,赢稷回国为王,是为秦昭襄王。

甘茂害怕受到清算,逃到齐国避难,但是他的儿孙并没有逃亡,而是留在了咸阳。所以他的孙子甘罗,十二岁就被吕不韦收到了门下来做事。

甘罗,先是出任“中庶子”,后来经过说服了张唐出使燕国为相,又出使赵国,从刚继位的赵悼襄王手里,凭着一张空口白牙就拿回了赵国的五座城池。

[var1]

(甘罗剧照)

十三岁的甘罗一战封神,被秦王政封为上卿,此事震动了天下。但是从甘罗背后,隐隐约约都能看到吕不韦和秦王政的影子。

无他耳,秦王政和吕不韦其实是在重复“燕昭王”的故事罢了。燕昭王曾经在燕国建立“黄金台”来招贤纳士,使得黄金台之名,天下皆知。

有诗为证:感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而秦始皇和吕不韦通过“甘罗十三封上卿”事件,同样也达到了同样高度的影响。大量的关东人才纷纷入秦, 此后,吕不韦门下十万门客,而秦始皇也向天下展示了他不计前嫌(甘茂曾叛逃)、虚怀若谷、求贤若渴的明主姿态。

第四点:吕不韦和秦王政有精诚合作的地方,也有敌对的地方,该如何去看他们俩的关系?

吕不韦和秦王政的关系被一系列相关的传奇故事所笼罩,使得后人云里雾里看不清楚。基本上有以下的那么几个观点。

其一,秦王政是吕不韦的儿子。

但是《史记 吕不韦列传》明确记载: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

赵太后出身高贵,以吕不韦一商人的身份,能将赵国豪门贵女拉来做一个任人玩弄的歌姬?

其二,吕不韦与赵太后通奸,后来害怕长大的秦王政清算,就把赵太后推向大阴人嫪毐的怀抱,并且还生了两个儿子,使得秦王政受辱。

其三,吕不韦欲独揽秦国军政大权。但是此时华阳太后仍在,吕不韦想要独揽大权,就必须先要扳倒楚系外戚势力,他能扳倒得了吗?

其实以上三个观点,个人觉得都不准确,都不足于解释秦始皇为何要清算吕不韦的真正原因。如果想要准确地知道这个原因,就一定要去翻看《吕氏春秋》。

第五点:《吕氏春秋》点出了吕不韦被清算的真正原因。

吕不韦的政治野望,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君相共治天下的政治格局,所以他非常热衷于割裂君权,扩大相权,这就是秦王政无论如何都容不下吕不韦的原因。

《吕氏春秋 贵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之天下也!

[var1]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其实就是吕不韦的执政理念,况且《吕氏春秋》写出来之后,吕不韦还把它挂在了咸阳城门大肆宣扬,告知所有人,如能更改一字,则奖励千金,太高调了。

见于《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馀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不可否认的是吕不韦任相国期间,正是秦国各派系抬头的时候。

一是以华阳太后、昌平君昌文君为首的楚系,二是夏太后、成矫为首的韩系、三是以赵太后、嫪毐为首的赵系,再加上原来就存在的宗室、本土军功贵族以及关东人。

这就是吕不韦想要的共治局面,这与秦始皇想要的高度人治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秦王政快要亲政的那两年,秦国朝堂也发生了惊人的剧变。

七年,夏太后死。八年,成矫叛乱,韩系灭亡。

九年,秦王政亲政,赵太后、嫪毐叛乱,嫪毐被夷三族,赵系灭亡。(嫪毐的叛乱其实不清不楚)

十年,昌平君为丞相,桓齮为将军,秦王政拉拢楚系外戚,向吕不韦发出指令,强势罢相。

[var1]

(第一风险投资商)

吕不韦被赶回洛阳,收到了秦始皇的一封信。“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吕不韦看了之后,饮毒而死。

道不同则不相为谋,古人诚不欺我。没有相同的理念,不管是父子、还是夫妻,最后都不会走到一条道上来。吕不韦与秦王政,基于政治理念,就决定了双方不能共容的局面。

吕不韦有恩于两代秦王,更是秦始皇的“仲父”。但因为他宣扬“君相共治”以及“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政治理念,走向了秦始皇的对立面,使得秦始皇不得不拔剑相击。

真可谓是“骨肉”恩德因权失,“父子”情怀为利休啊!权力,就是那么无情!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李牧死,赵国亡”,李牧是如何被赵幽缪王冤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最后一位能在与秦军交战中取得胜绩的将军。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赵国军事上最后的支撑,后世所谓“李牧死,赵国亡”之说一点儿不夸张。可就是这样一位护国有功的大将军,最后竟被赵王派人给临阵捕斩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牧,最早登上历史舞台应该是在赵惠文王时期。到赵孝成王时期,李

  • “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

  • 郦食其都说服了齐国,韩信还坚持打,究竟是谁的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韩信灭齐之战:机断专行】评价历史事件,其实和时下热点事件差不多,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事件真相,二是评价者的立场。前者是基础,搞不清大致真相,仅了解事件的某些侧面甚至虚假面就按捺不住、大肆发表高见,最终被打脸的可能基本没跑,原因很简单,就算说得对,也终究是片面的,何况多数是没

  • 秦始皇灭六国的时候,秦国的实力究竟有多强?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王朝就所以能够发展得如此强大,这不仅与秦始皇的能力有关,还因为秦朝历代君王善于用人,并且礼贤下士。商鞅变法想必大家都知道,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商鞅是在从魏国逃到秦国时,才被秦孝公发现并重用。而他也没有辜负伯乐的赏识,在秦王朝的发展期间,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都提

  • 春秋战国有啥区别?春秋:叫大哥,战国:叫爸爸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堂堂周天子居然得靠手下的小弟搬家。他手下的小弟们也想,就这?凭啥当老大。我们称周平王东迁以后的这段日子为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这两个时代的来源是两本书:孔子编订的《春秋》和西汉刘向编订的《战国策》。[var1]关于这两个时代是啥时间,学术界的观点也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春秋》的时间跨度就应该是春

  • 淄博有个莱芜古城,四面环山三面环水,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城子村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余年前 《水经注》中有载:“齐灵公灭莱,莱民播流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同时王献唐《山东古国考》载:“莱芜是因莱族与牟族杂居得名,古读牟为重唇音,声与芜相似,转写为芜。”而水经注中的此谷,便是指的莱芜谷,即如今淄水上游的南北大峡谷地带,也就是如今淄

  • 【兰博讲堂·线上讲座】瑰丽多彩的楚国漆器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var1]讲座简介漆器是一种用生漆涂敷在器物胎体表面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品。表面被涂过漆的胎体经过反复多次的髹涂后,不仅坚固耐用,多样的装饰使器物色泽华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的国家。在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涂饰木碗,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漆器。

  • 刘邦称帝后,赵王拥立他为赵王有三点目的,其他原因详细分析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大约在公元269年,武帝刘邦在洛阳登基为帝(汉),但是刘邦执政的时期仅仅是皇帝的第三代,而不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这也让魏国势力看到了发展的希望。那时候,曹魏与魏国实力强大,北方的各大势力纷纷北望魏国,魏国也是一样,在曹魏灭亡之后,魏国的内部出现了分裂,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家逐渐向魏国靠拢,最后北方的各

  • 春秋智者多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时代也是文明竞技的时代。春秋,指中国东周前半期的历史阶段。 它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 。谈起春秋,人们想到的是诸子百家,想到的是那时候的众多智者,包括老子、孔子、墨子、孙武、伍子胥、还有出色的发明家鲁班等等,他们各有千秋,他们流芳百世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变革,儒家思想如何产生的?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var1]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同时,伴随着周王朝的衰落,西周以来用以固化阶层的礼乐文明也日渐式微。先秦儒家思想就诞生于这“百家争鸣”的春秋末期,儒家希望从道德培养入手重塑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后世人这样评价儒家思想:“儒家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主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