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勾践卧薪尝胆20年,打败了霸主吴国,为何越国却因此走向没落?

勾践卧薪尝胆20年,打败了霸主吴国,为何越国却因此走向没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4641 更新时间:2024/1/17 16:22:53

[var1]

从小我们就被告知: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勾践整日睡在薪草上,品尝蛇胆之苦,以此警醒自己要勤于治国、一雪前耻。《史记》如此描述勾践的勤政: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越王勾践世家》

勾践、范蠡、文种君臣一心,如此披肝沥胆20年,终于迫使夫差自尽、越国灭吴。

因此,所有老师都告诉我们,卧薪尝胆的勾践是大毅力的胜利者。

但却没人为我们补课,勾践的胜利是“半截子式”的胜利,越国并没有因此称霸!

我们所熟知的“春秋五霸”有两个版本:

[var1]

第一个版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

第二个版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而在这两个版本中:卧薪尝胆的勾践,与仁义之师的宋襄公,分别是其中的笑话——他们背后的国,配不上他们的霸王之名!

这么说吧!谈起越国你能想到谁?勾践!

然后呢?没了!连第二个出名国君都没有的越国,只能算是昙花一现的繁荣。

勾践之所以位列“春秋五霸”,不是因为越国变强了。而是因为吴王夫差,胁迫齐国黄池会盟,彰显了吴国的强大。

让齐国畏惧的吴国,却让越国给灭了,这就是勾践位列五霸的原因!

[var1]

但勾践的霸主之位是名不副实的,他在消灭吴国的第二年,就大面积割地给了楚国:

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越王勾践世家》

夫差自尽后,勾践确实风光过一段时间。渡过淮河北上;与齐国、晋国会盟徐州;周元王赐胙封为伯。

但南返后勾践却发现,越国守不住淮河以北的土地,于是就有了这次大规模割地。淮河上游给了楚国;淮河以北还给了宋国;泗水以东百里之地给了鲁国。

勾践击败了夫差,但吴国一半的土地,却分给了周边各国!勾践为何做这般糊涂事?

懂得养生的人,都知道一个词——虚不受补。就是说虚弱的身体,是不能一次性吃大量补品的,因为他的身体消化不了。越国就是这么回事!

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

《史记》说越人身上刺有花纹、以草木为食,这是一种半原始的状态。越国偏离中原,腹地多山多水,生活环境恶劣,民众彪悍善战。

[var1]

因此,越国能击败吴国,是越人个个善战,而不是人口众多。而且勾践卧薪尝胆20年,击败的是夫差穷兵黩武的吴国:

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

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其後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於齐、晋。——《越王勾践世家》

夫差先是攻打齐国,赢了!得了地盘、但精锐有损失;

夫差好大喜功,杀了肱骨之臣伍子胥

夫差带精锐黄池会盟,勾践攻破吴都、杀吴太子,积蓄多年力量偷家成功;

夫差带精锐班师,勾践揣测无法力敌,放弃吴都撤军;

之后夫差连连与齐国、晋国开战,吴军精锐都死在了北方;

最后夫差穷兵黩武,吴军损失殆尽,这才有了勾践的胜利。

[var1]

勾践的胜利,并不是越国强过了吴国;而是昔日强盛的吴国,在与齐、晋争霸中自然衰弱了;邻近的地缘,让勾践完成了最后一击罢了!

因此灭吴之后,勾践却守不住吴国辽阔的面积,最终割让大半给了周围邻国。

“苦心人,天不负”,既然越国还不够强,勾践不应该继续君臣同心,卧薪尝胆让越国变强吗?

但事实证明,共患难易、同富贵难!当一个人面对生存危机时,他会倾尽一切去努力,不管是朝着哪个方向都容易做到极致。

可当危难消退之际,人的各种欲望就会随之而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思,再想保持当初那份纯粹就成了奢望,勾践也是如此!

[var1]

当吴王夫差自尽,越国吞并半个吴国,成为一方小霸后。勾践不仅没能继续卧薪尝胆,坚持勤政治国,反而权力之心益重,猜忌起了昔日共患难的范蠡、文种。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范蠡察觉到勾践猜忌之心后,携带妻子、家人泛舟五湖,离开越国远赴齐国。范蠡临走前,给好朋友文种留下了一封遗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善于政事的文种,并没有听取范蠡告诫离开,而是选择留下来继续治理越国。他始终相信,勾践不会忘记昔日情分;他也始终坚信,自己会让越国蒸蒸日上!

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直到有一天,越王剑被勾践抽出,扔给文种时。为越国操碎了心的文种,才茫然问道:“我文种为大王治理越国20年!如今两鬓已然斑白,我何害于越、何危于王,为何非要以死相逼”?

[var1]

勾践回答道:“先生可还记得,当年夫差围困会稽之事?

您为寡人进献伐吴七策,寡人用了三策,夫差就自刎了!

现在还有四策存于先生心中,就劳烦先生去地下教导先王去吧”!

人性的阴暗面,在这一刻勾践的嘴脸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绝望的文种,最终捡起越王剑,结束了一代名士的人生……

功成名就的勾践,早已忘却卧薪尝胆的艰辛,也没有正视越国的实际国力。迫害范蠡、文种之后,勾践一生再无出彩事迹,越国之君再无一人扬名天下。浩浩荡荡20年的卧薪尝胆,换来的只是史书上寥寥几笔:

勾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

人性的阴暗,最终毁灭了勾践的光辉!那个誓要一雪前耻的越王,最终成了开族谱的家长!卧薪尝胆典故的背后,多了一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今人睹之,不亦鉴乎?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孟子为何被称为“亚圣”?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当我们提起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时大家自然而然想到的是孔子历史上,并不只有这一位圣人还有一位与他齐肩的人,就是孟子孟子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孔子之后的一代儒家宗师因此被后世称之为“亚圣”同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仁政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这一思想在它诞生之后的很多个朝代

  • 庞涓对孙膑残忍?山东出土孙膑竹简,原来孙膑也是个狠人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孙膑与庞涓剧照孙膑与庞涓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二人是同门师兄弟,都师从鬼谷子。因为孙膑的才能在庞涓之上,所以一直为庞涓所忌惮。庞涓是孙膑的师兄,在兵法有所成后,投身魏国为将。为了防止师弟孙膑下山后投奔敌国,庞涓派人监视孙膑的一举一动。之后孙膑下山,庞涓假意许给孙膑高官厚禄,将他诱骗到了魏国。孙

  • 《中华战争通史》纵横之战:公孙衍跑断腿敌不过张仪的一张嘴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在群雄并起的逐鹿之战中,如何才能富国强兵、谋求生存?成为当时各诸侯国迫在眉睫的问题。严峻的形势催生出一批特殊人才,他们以口才学为立身之本,通过游说来谋取成功,史称“纵横家”。[var1]《中华战争通史》时长:25分钟×104集画质:高清类型:大型历史战争系列纪录片发行机构:京商传媒发行中华战争通史·

  • “天下第一王陵”熊家冢墓主是谁?学者:或为楚国中兴之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近期,《湖北日报》等媒体也陆续刊文关注被誉为“天下第一王陵”的荆州熊家冢。 [var1]一号车马坑文保技术人员对车马遗迹进行“日常保养”。 本文图片 湖北日报全媒荆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官方微信公众号8月29日刊文《一座从楚国故都“挖”出来的全新展览馆即将登场!》介绍了熊家冢出土文物概

  • 战国时期的秦昭襄王,做了41年的秦王,为何不敢夺取宣太后的权力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嬴稷生于公元前325年,去世于公元前251年,在位时间达到了五十六年,继承大秦国祚的时候是在公元前306年,退位的时间也是在公元前251年。[var1]秦昭襄王其实很早的时候就被派出去当了赵国的人质,这也是惠文后的主意,奈何秦武王自讨没趣,认为自己力大无穷,力能扛鼎,真去举了个鼎,后来被鼎砸死了,秦

  • 商鞅和王安石:搬起石头砸的都是自己的脚!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商鞅帮助秦孝公变法后,秦国国富民强,凭借这个功劳,商鞅很是牛了一阵子。尽管他的变法,惹恼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然而,有秦孝公这棵大树靠着,别人再咬牙切齿,也奈何不了他。秦孝公一死,他的灾祸便来了。[var1]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太子的党羽们告他谋反,于是,新秦王举天下之力追捕他。商

  • 吕不韦有恩于两代秦王,为何后来被清算?看《吕氏春秋》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大商人,他经过邯郸的时候结识了质子赢异人,发现他“奇货可居”。于是吕不韦携三千金西入秦国,先是通过五百金拜访了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传话给华阳夫人,你没有儿子,那你以后你老了该怎么办呢?[var1](吕不韦剧照)吕不韦的一番话,打动了膝下无子的华阳夫人,赢异人成功回国,被当时的太

  • “李牧死,赵国亡”,李牧是如何被赵幽缪王冤杀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最后一位能在与秦军交战中取得胜绩的将军。作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赵国军事上最后的支撑,后世所谓“李牧死,赵国亡”之说一点儿不夸张。可就是这样一位护国有功的大将军,最后竟被赵王派人给临阵捕斩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牧,最早登上历史舞台应该是在赵惠文王时期。到赵孝成王时期,李

  • “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管仲人物雕塑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

  • 郦食其都说服了齐国,韩信还坚持打,究竟是谁的错?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韩信灭齐之战:机断专行】评价历史事件,其实和时下热点事件差不多,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事件真相,二是评价者的立场。前者是基础,搞不清大致真相,仅了解事件的某些侧面甚至虚假面就按捺不住、大肆发表高见,最终被打脸的可能基本没跑,原因很简单,就算说得对,也终究是片面的,何况多数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