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军大举攻赵,赵国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战。在这场战斗中,赵国众志成城,上到贵族下到平民,无一不在为抵抗秦国而出力,面前是虎狼之师秦国大军,身后就是国都邯郸,他们退无可退。东方六国中清醒的人也意识到,赵国一旦灭亡,秦国将会更加的肆无忌惮,于是他们也尽全力为保全赵国而做各种工作。最终,不可一世的秦军败了,赵国人守护住了他们的国都。这场伟大而悲壮的战役堪称中国的莫斯科保卫战,这场战役就是爆发于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终结于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的邯郸之战。 那么,为什么强大的秦国会败北,而赵国会获胜呢?难道是秦国的实力衰弱了吗?
首先,我们要看另一场发生在这之前,同样非常著名的战役,长平之战。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秦昭襄王嬴稷命令大将白起进攻韩国,白起切断了上党通往韩都新郑的道路使上党孤立无援。韩国想要将上党献给秦国来谋求和平,但上党郡守冯亭却带着上党归了赵,联合赵国来抗击秦国。赵孝成王欣然接受,派遣廉颇率军镇守长平来对抗秦国。秦昭襄王被赵国和上党的联合,煮熟的鸭子飞了,十分愤怒,于是命令白起、王龁率大军进攻。廉颇沙场宿将,知道不能贸然出击,于是坚壁固守。就这样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
[var1]
到了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连年征战,秦国的粮草供应发生严重的问题,等下去完全是虚耗,于是使出了离间计,派人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同时赵国粮粟短缺难以继续支持战争,再加之赵王听信反间谣言以擅长进攻的赵括取代善守的廉颇,意图速战速决,结果反而被白起击败包围。这一败包括主将赵括在内的四十几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由强转弱。 长平之战秦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那按理说邯郸之战也应该一举拿下,为什么失败了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周赧王五十六年(前259),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想要乘胜追击,攻破赵国都城邯郸,一举消灭赵国。这本来是极佳的战法,但是应侯范睢眼红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该休整为由,提出让赵国割六城求和,秦昭襄王同意了。但是赵国最终没有将六城割让给秦国,反而是给了齐国来共建联盟。同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不光如此,还将灵丘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与楚国交好,积极联合韩、燕。国内同样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随时准备迎击秦国大军。
[var1]
这一系列的准备,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如果在长平之战后就直逼邯郸,赵国根本没有机会反抗。但是秦昭襄王采纳了范睢的建议,一时犹豫,成功给了赵国喘息的余地,也给了其他几国反应的时间。最终联盟建成,赵国实力有所恢复。 秦国没有拿到赵国的六座城池,自然是不甘心,秦昭襄王为此大怒,派王陵领兵攻打邯郸。这次赵国没有犯上一次的错误,而是任用廉颇坚守不出,同时,平原君赵胜散尽家财,全力支援对秦国的战争,就这样两年,秦军仍然没有取得成效。于是秦昭襄王又增兵十万,并且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将,但白起却称病推辞。秦昭襄王于是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近半,仍然不能攻下邯郸。这时范睢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加强对赵的进攻。在这样的高压态势下,邯郸城内弹尽粮绝,赵王只能向魏、楚两国求救
清楚局势的六国没有在冷眼旁观,积极出手,增派军队物资支援赵国。平原君赵胜门下门客毛遂,挺身而出,成功说服了犹豫不决的楚考烈王;信陵君魏无忌不顾个人安危,窃符救赵;春申君黄歇也带兵而来。多方支援,秦军再难胜利。这时赵胜又招募了三千人的敢死队,以李谈为首,不顾性命打退秦军三十里。秦昭襄王又命白起出战,但是白起依然托病不肯,最终白起被罢官,不得不在杜邮自杀。
[var1]
赵、楚、魏三方夹击,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退,郑安平降,邯郸之围解。 邯郸之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东方六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此时赵国经历过大败,已经不会轻易犯错,内部团结,而且外部联盟成立;并且在初战失利、久攻不下之时,一味增派军队攻击邯郸,没有拦截魏楚援军。多方因素相加,最终导致失败。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接近20万人的伤亡,于是秦国不得不改变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别对付东方六国,这一正确的战略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邯郸之战产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涌现出不少伟岸的英雄人物,能令人深受感动。同样,一代战神白起的自杀也令人唏嘘。虽然最终秦国统一,但是如果没有邯郸之战的失误,胜利会来的更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