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叛徒还是英雄?还原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真实的樊於期

叛徒还是英雄?还原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真实的樊於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838 更新时间:2024/2/10 14:24:33

[var1]

樊於期的出身不太好,他开始是吕不韦家臣,后由吕不韦推荐给嬴政做侍卫,由于胸中有些谋略,嬴政让他做了将军。可是樊於期看不惯吕不韦“献妾窃国”的行为,又鄙视嬴政的出身,这为他的叛秦埋下祸根。

公元前240年,吕不韦派上将军蒙骜、张唐率兵攻打赵国,嬴政的弟弟长安君成蛟、樊於期为后援。樊於期却在中途玩起了“煽动长安君叛变”的把戏,他把秦王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的事说给长安君成蛟听,鼓动成蛟放弃攻赵,转而攻打嬴政,夺回本属于自己的王位。成蛟被说动了,起兵反嬴政,结果失败降赵。《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三回有此记载,标题为“李国舅争权除黄歇樊於期传檄讨秦王”。这是樊於期第一次背叛秦国,不知道他为什么没受处罚?

[var1]

公元前237年,樊於期又一次率秦兵攻赵,结果他遭遇到赵国顶级战将李牧,被打得大败。樊於期怕受处罚,不敢回秦国,于是逃到了故人燕太子丹的国家——燕国。燕太子丹恋旧情,收留了他。这是樊於期第二次背叛秦国。

嬴政听说樊於期叛逃,暴怒,将樊於期一家老小都斩杀,还发出悬赏,导致樊於期只能躲着,不敢抛头露面。这才有《荆轲刺秦王》故事中,荆轲私访樊於期,樊於期义献首级之事。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樊於期的事迹,史书记载较少,且有出入。有学者认为,樊於期两次叛秦实为一次,也就是第一次。第一次事情败露后,樊於期已逃至燕国。

但不管怎样,樊於期叛秦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var1]

樊於期逃到燕国后,日子并不好过。

秦王嬴政有办法对付他,嬴政的办法就是二个字:悬赏。

刘向在《战国策燕策三》之“荆轲刺秦王”故事中,借荆轲之口,说出了嬴政的手段: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关键词:金千斤,邑万家。意思是,谁若拿到了樊於期的脑袋,献给秦王,则秦王赏一千斤金子,并赐给一万户封地。要知道,若干年后刘邦建立汉朝,论功行赏时,萧何排第一,刘邦封给萧何的食邑也是一万户。秦王嬴政这是把抓住樊於期的人当成大功臣了。

嬴政此举,等于给樊於期织了一张网,将他网住,因为想得到“金千斤,邑万家”的人太多了,他们会争相寻找樊於期,都不自觉地成为了嬴政的眼线与仆役。

而樊於期本人,只能躲在人迹难至的暗处,像老鼠一般的活着。试想,樊於期乃赳赳武将,这样屈辱的生活,他愿意过吗?所以,樊於期想死的心早就有了,只是他怕死得没有价值,才一直犹豫着。恰此时荆轲来见他,他自刎献头,心甘情愿。

从这个意义上讲,樊於期的英雄气慨是嬴政逼出来的,好像并不值得我们激动。

[var1]

然而,在刘向写的《荆轲刺秦王》中,通篇都是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当荆轲提出“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时,樊於期的表现是“遂自刎”,相当果断,毫不犹豫,何等视死如归!这是真英雄、大丈夫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刘向非要把樊於期描绘成慷慨英雄呢?这里面又有些曲折的原因。

《荆轲刺秦王》的作者刘向,乃汉宣帝、汉元帝时期的汉朝宗室大臣,换言之,是覆灭了秦朝的刘邦建立的汉朝宗室子弟。

刘邦推翻秦朝,建立汉朝,其以微末出身而得皇位,自然担心民众攻击他“得位不正”,于是他做起了“贬秦尊刘”的大文章,就是抹黑秦始皇,宣扬自己的皇位正统。既然要抹黑秦始皇,那么像樊於期这样反对过秦始皇的人,当然就要大加赞扬了。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这是樊於期被刘向描绘成英雄的第一个原因。

[var1]

樊於期被刘向描绘成英雄的第二个原因与儒家有关。

在抹黑秦始皇的阵营里,刘邦、刘彻等为总司令,儒家则为“急先锋”。因为秦始皇以法家为尊,汉朝自汉武帝始以儒家为尊,儒家反对法家,攻击法家是众所周知的事。刘向是不折不扣的儒者,他当然要为儒家摇旗呐喊了。所以,从儒家与法家的斗争看,刘向也必然会反对秦始皇而礼赞荆轲与樊於期了。

需要指出的是,刘向写过荆轲与樊於期,司马迁也写过荆轲与樊於期,刘向写的进入了中学语文课本,被改编为《荆轲刺秦王》,司马迁写的则没有编入中学课本中。很多人把二者搞混了。不过司马迁也是儒者,他对樊於期也是持肯定与赞成态度。

[var1]

上述便是樊於期成为英雄的真相。可见,此英雄其实是塑造出来的。#荆轲刺秦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只知道屈原含冤跳江?来了解屈原的一生,看完已经泪流满面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侵略者是西边的秦国。屈原主张联合六国之力,形成六国联盟,一同对抗秦国。在得到楚怀王的赞同后,屈原开始出使其他五国,游说齐、赵、燕、魏、韩国国君与楚国联盟,经过屈原的不懈努力,在楚怀王十一年时,六国终于建立了联盟,楚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var1]六国联盟的力量强大,遏制了秦国的侵

  • 商鞅变法成就了秦国,却害了自己,最后为何会被五马分尸?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秦孝公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国君,继位之后苦苦思索富国强兵的良策。曾下令如果谁能帮助我实现富国强兵的愿望,我愿意与他共享天下。通过这个举动足以证明秦孝公求才若渴的急切。商鞅本是魏国人,因为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又看到秦孝公的求贤令,认为到秦国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来到秦国后,通过秦孝公非常宠幸的

  • 司马懿一生害怕哪几个人?魏国有3个,蜀国只有1个,吴国无人上榜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由于曹操曾经给司马懿看过相,发现这位大臣有狼顾之态,所以他特地叮嘱儿子曹丕不准重用司马懿,特别是不能给兵权于他。[var1]不得不佩服曹操的眼光,后来司马懿果然在曹芳统治时期爆发,于高平陵之变夺得大权,为其孙儿司马炎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客观来说,司马懿的才华非常出众,不管是使用谋略之计,还是在治军方

  • 战国最强待机王,苦熬54年仅当了三天大王,却做了4大贡献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var1]也正是因为祖龙嬴政,所以后世帝王也以一统天下为目标,因为这个是中国自古以来刻在骨子里的,无论谁也抹消不掉,也正是因为有着“统一”这个概念,所以中国是分久必合。“奋六世之余烈”足以说出来大秦一统天下有多难,从秦献公时代起他们就在为强国而努力,其实秦献公时代秦国已经开始了,秦献公时代虽无商鞅

  • 三国只有一个完美的人,文武双全名扬天下,现今韩国有30万子孙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三国只有一个完美的人,在当时文武双全名扬天下,这个人就是卢植。很多人了解三国时期的故事,都是通过小说《三国演义》,在小说中,卢植的身影只在开篇出现过几次,他和刘备一起剿灭黄巾军,却遭遇陷害,后来洗脱冤屈,重新做了尚书。演义中主要讲刘、孙、曹三家争霸天下的故事,卢植不出彩也不足为奇。曹操曾

  • 战国时期秦国统一策略的演变(秦昭王篇)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秦武王首先将目光盯在了三晋中最弱小的韩国。为了避免三晋联合起来,武王首先派遣甘茂先到魏国,“约伐韩”。随后又让甘茂到了赵国,说服其“勿助韩”。接着,又让甘茂率兵进攻韩国的重镇宜阳。宜阳的战略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即使韩国抵御秦国的最后屏障,又是秦国向东扩张的必由门户。韩国正是认识到宜阳的重要性,方才竭

  • 荆轲刺秦可以拯救燕国?秦始皇简直要笑掉大牙了,网友:馊主意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荆轲就不是一个武功高强的刺客,在刺客列传中完全没有夸耀过荆轲的身手,相反一直在赞赏他的见识、心态与交游广阔,你让一个游侠去做刺客的工作,简直在开玩笑。其次看助手秦武阳,燕国大将秦开的孙子,十三岁就敢杀人的狠角色,可惜大殿上的表现也证明了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助手。再次看计划,面见秦王,图穷

  • 春秋最强少年将军,十五岁力敌晋国大将,只带六百人杀退数万敌军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资料图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经常为一己私利而互相攻伐,结果大国常常吞并小国,最后导致了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春秋时期,中原的晋国势力庞大,南方的楚国日渐崛起,这两大强国为了争霸就难免会发生“激情碰撞”。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楚国的一位十五岁少年尽显英雄本色,一人力敌晋国大将,并带人从数万晋兵

  • 秦王府的武将文士摩拳擦掌激动不已-《大唐上阳》025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任见:秦王府的武将文士摩拳擦掌激动不已-《大唐上阳》025 第七章 贞观其始李渊见尉迟敬德带甲持兵闯进宫来,极为震惊,不由问道:“何故如此进宫?难道有人作乱?”尉迟敬德答道:“启禀陛下,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已诛灭他们。担心惊动陛下,秦王派臣前来护驾。”025李渊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是唐朝的三个皇

  • 为什么秦惠文王在即位后便对商鞅下手,难道真的是为了老师报仇?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商鞅,商鞅主持下的变法,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成功变法,秦国从一个天下不耻的弱国成为了西陲霸主,商鞅功不可没。就是这样的一位功臣,为什么秦惠文王在即位后便对商鞅下手,难道真的是为了老师报仇?[var1]当然为老师公子虔、公孙贾报仇这也是秦惠文王杀商鞅的原因之一。公孙贾其人在历史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