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史记》所载有误,西周并不存在一个燕国?

《史记》所载有误,西周并不存在一个燕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855 更新时间:2024/3/5 23:03:31

无论鲁国,还是虢、郑,其公族都是姬姓。从中也可看到同姓诸侯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情况与此相同的还有燕国。就像鲁国的诞生与大名鼎鼎的“周公”密切相关一样,燕国与“召公”也有着渊源。

召公姓姬名奭。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周文王的小儿子或者庶子。不过也有人认为,他只是西周王室的支系。无论如何,召公在周初总是一位地位显赫的人物。《尚书·君奭》里说,“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为左右。”这就说明,周初有两位重臣,周公为“太师”,召公为“太保”,一起辅佐武王年幼的儿子(周成王)。现藏天津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太保鼎”腹内有“大(太)保铸”三字,应当就是召公所铸。在周初的名人中,召公的寿命显得特别长。直到周成王去世后,他还主持了姬钊周康王)的即位仪式。在太庙的祖先牌位前,召公告诉新天子文王是如何辛苦经营,武王如何争取天下,又再三告诫“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做天子的第一戒律就是“毋多欲”。召公的这篇说辞后来以《尚书·顾命》为名载入史册。

根据以《史记》为代表的史籍记载,周朝开国之后,作为同姓的主要人物之一,召公被派到今天的华北北缘去建立一个新的据点(即燕国)。这里正处在中原华夏族和东北各族交流往来的通路上面,也是商朝势力早已达到的地区。周室将召公封于燕地(河北北部),显然意欲借助他的声威,为周人在北方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治、军事桥头堡,既可控制商朝的残余力量,又可向北进一步开拓——在这方面,辽宁的大凌河一带出土过商、周之间和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就是一个例证。

/(左)燕侯盂 ;(右)铭文“匽侯作愤盂”。

奇怪的是,燕国的战略地位虽如此重要,但在《史记·燕召公世家》中,却只用“自召公已下九世至惠侯。燕惠侯当周厉王奔彘、共和之时”这寥寥数语,就把跨越大半个西周时期的燕国史给交代过去了。同样糟糕的是,惠侯之后,虽开列了釐侯、顷侯二位燕君,但亦毫无事迹可言,甚至连名字都不知道。可以说,旧史籍有关西周时期燕国历史的记载,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解释说,这是因为“并国史先失也”。至于“国史”失载是否与始皇帝“焚书”有关,这也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更令人困惑的是,自从《史记》以来,尽人皆知先秦的华北有个燕国。可是长期以来人们未见过带“燕”铭文的西周早期青铜器。这就不免令人生疑,难道是《史记》所载有误,西周并不存在一个燕国?好在1955年,辽宁马厂沟发现了一批铜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一件“燕侯盂”,其时代约相当于周康王前后,上有铭文“匽(燕)侯作”字样。更令人欣喜的是,1973年以来,北京房山县(现房山区)琉璃河发现了一处周初遗址,总面积达5.25平方公里之多。它是一个包括城址、贵族墓葬及其他遗迹的大型遗址。在发掘中,当地也出土了带“匽侯”铭文的青铜器。比如“伯矩鬲”的内壁铭文就写着,某一日,“匽侯”赏给矩一些贝,他为了纪念这份荣耀,为其已故的父亲作此礼器。这就可以证明,司马迁记述的“燕国”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在传世青铜器里写作“匽(偃)国”而已。

接下来的问题是,既然京师镐京与幽、燕地区之间路途遥远,且要横渡黄河,交通极其不便,召公是真的自己去了燕国当国君呢?还是像同在京城辅政的周公派伯禽那样以儿子代封?答案同样深埋在琉璃河西周燕国遗址里。考古工作者在此发现了“堇鼎”。其内壁铸有铭文,大体意思是,匽(燕)侯命令名为堇的大臣去宗周(镐京)给“太保”送吃的,太保是第一位匽侯的父亲,因为千里迢迢不容易,太保就赏赐了堇一些钱,堇为了纪念此事,铸了这个鼎。“太保”既是召公,又是第一位匽侯之父,燕国的开国君主显系召公之子无疑了。可以说,这一发现澄清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建国记载的疑团。除此之外,在古书里关于燕国都城的所在地尚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是在现北京一带,一种认为是在今天的河北蓟县,另外一种认为是在今天河北涞水境内。但琉璃河燕国遗址的出土,使这个曾经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周初燕国的都城在现今北京附近的可能性要比另外两种说法可靠得多。总而言之,近得考古发掘之助,人们对西周时期燕国的情况虽仍不够系统、全面,但比之前的了解已经深入了许多。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西周五爵制中的“伯”和“子”都不是爵位,那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西周众多的铭文记录中,“伯”的出现频率极高,大量贵族都以“伯”为称呼,如此泛称似乎也体现不出“伯”作为“五等爵制”中的一个中高级爵位应有的地位。“伯”的地位有时候很低,例如著名的宜侯夨簋铭文中说,周王赏赐宜侯夨“在宜王人十又七生”以及“奠七伯”,就是在赐予宜侯夨宜地从属于王室的家族17个以及郑地

  • 西周贵族“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真的存在过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提到西周的政治制度,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就是这样的面貌:以等级制度为体、礼乐制度为用的森严政治体系。在作为制度基础的“等级制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则是将贵族爵位由高到低依次分为“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在五等爵划分的基础上,器用、服装、乐舞等均以爵位高低为依据,形成了严格而鲜明的“礼乐制

  • 谁是西周诸王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天子?“神人”光环从何而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西晋太康(280—289)年间,汲郡(今河南卫辉,战国时是魏国的封地)一带发生了一件怪事。先是盗墓贼不准(fōu zhǔn,汲郡人)挖到一座500多年前的古墓(战国魏王墓),挑走了不少贵重物品。没隔几天,官府收到消息,再来“探宝”,只不过他们要找的宝物和父老乡亲眼中的不太一样,成捆竹简从古墓里被搬

  • 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历经658年,如何被田氏代替?背后原因是9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18个异姓诸侯国中,就有齐国与陈国,齐国的始封君就是姜子牙,也就是吕尚,他是炎帝的后人,在商朝末年,姜子牙辅佐周文王与周武王两代天子,被周武王称为师尚父,姜子牙的封地在当时整个天下的最东边,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建都于营丘,后改名为临淄,姜子牙就是姜姓吕氏的始祖,姜氏齐国存在了658年。陈国的始封

  • 金杖、青铜神树、丝绸……段渝“解码”青铜时代的神权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解密

    神秘的三星堆,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当古蜀文明从曙光乍现的宝墩文化时期迈进青铜时代的三星堆文化时期,这一长江上游的区域文明空前繁盛起来。这里出土的造型独特的青铜器,展示着3000多年前古蜀人无与伦比的想象力,也给专家解码三星堆谜团带来了新线索。讲座现场,图据广汉市融媒体中心10

  •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王献华:以亚欧大陆青铜时代宏观视野看三星堆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从大兴安岭到河西走廊,穿过大凉山到云贵高原,这一自东北向西南形成的文化地带,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从新石器时代后期直至铜器时代,活动于这一区域之内的为数众多的民族留下了若干共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有着大量相似的特征,难以用“巧合”来形容。三星堆正处于这个文化带的核心位置。王献华做主

  • “史为掌书之官,自古为要职”:除了记载和占卜,商代史官还做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除了记载占卜过程外,商代史官还负有记载殷商先公先王世系的职责。商代统治者具有浓厚的崇祖观念,他们重视对祖先的祭祀崇拜,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进行这方面活动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明确祖先的世系。史官们把自契以来殷商先公先王世系系统而完整地记载下来。西周以来许多文献材料,都涉及商的先公先王,尤其是司

  • 灵石旌介商墓与山西商代晚期考古学文化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中原文物》 2009年01期田建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01)摘 要∶晋东南地区的长治小神遣址可以作为安阳殷墟商代晚期文化在山西的代表,与河南相邻的垣曲古城东关也处在商王朝的直接统治之下。晋中地区的灵石旌介商墓三座大墓的墓主人存在殷墟不见的三棺或两棺一椁、男女合葬的现象,决定了其

  • 精彩传说中的漏洞:青铜时代的周公如何掌握铁器时代“黑科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在诸多冠以“指南”之名的器物中,“指南车”显得相当引人瞩目。顾名思义,“指南车”车上立有一个木人伸出一只手,不管车子开到哪个方向去,那只手指都如同“指南针”一样永远指向南方。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按照晋代成书的《古今注》记载,“人文始祖”黄帝率领部众与蚩尤

  • 庆祝党的二十大 看中原大地新变化商丘篇丨十年巨变,殷商之地谋新篇、展新颜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发展经济就是最好的民生。2012年到2022年这短短的十年,商丘的生产总值在1503.9亿元的基础上,连续实现了2000亿元、3000亿元的跨越,实现了十年翻一番的梦想。优先发展经济,贫困居民才能脱贫致富,老百姓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拥有获得感。2020年,商丘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啃下这块硬骨头,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