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苏轼不多见的一首写离别的词,感情深沉哀婉,胜过李商隐的无题诗

苏轼不多见的一首写离别的词,感情深沉哀婉,胜过李商隐的无题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559 更新时间:2024/1/6 16:02:31

苏轼

江神子恨别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词的大意是:流离天涯,我的思绪无穷无尽。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的手,我只能采一枝暮春的花,含泪赠别。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与它们背道而行,赶往湖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带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州。

这首词化用了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创造了不下于李诗的意境,将满腔的愁思注入到写景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这首词以词人的感慨开篇,“天涯流落思无穷”,苏轼多年外任,漂泊无定所,犹如飘絮一般。因此自视为天涯流落之人。这一句说的是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寄寓了词人深沉的身世之感。这一次在徐州为官,仅两年又调往湖州,辗转不定,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流落之感。“既相逢,却匆匆”两句,回过头来写在徐州期间,与当地人士的交往,有邂逅相逢的喜悦,有骤然分别的痛惜,更有得而复失的哀怨。“携手”两句,写他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是借与佳人乍逢即别的感触来强调离愁之重。“和泪折残红”,写词人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不忍离去,同时也暗示了离别徐州的时间是暮春。“为问”三句。词人由残红想到残春,于是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大好春光仍在,但身已离开徐州,又能与谁同赏。这三句写对徐州的依恋,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隋堤三月水溶溶”,写词人赴湖州途中的景色,而这景色是与词人的感情相融合的。那三月的隋堤溶溶春水,正像此刻词人满腹的悲愁。“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感情尤其沉痛。时值三月,春光明媚,正是鸿雁北返季节,而此刻词人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南去吴中湖州。鸿雁尚知北归,而词人却要离开自己视为故土的徐州南下,此情此景,情以堪。“清泗与淮通”写词人难舍徐州,不忍离开,看到泗水,不由触景生情,自然将自己的脉脉的深情赋予了与淮水相通的泗水。末三句“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难再相逢,因而词人想托泗水把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泗水(楚江)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有“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这首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词中借残红、借归雁、借泗水写离愁,使得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尤其是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令人不忍卒读。如此情深意厚、哀婉感人、语言精妙、表达别致的一首好词,却不见于中学语教材,实在可惜!

更多文章

  • 《万历佑明》:少年天子成长记,从万历元年开始讲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万历为啥拒绝继续万历新政,万历佑明免费阅读,万历后期历史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三江新书。《万历佑明》,枫渡清江,5级作者,18万字连载中。分类:历史-两宋元明。简介:朱翊钧:朕是万历皇帝,朕决定这一世,不怠政了!护佑大明。不负先生,不负所掌之赫赫皇权!【简评】他名下还有《签到奖励一个亿》《穿越明朝当暴君》两本完结作品,后者是精品文,202万字。从都市题材转型

  • 历史故事:《大宋开国》宋太祖-从“大侠”到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太祖经典资料,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大宋开国十大王爷

    我最近在听历史有声课,听着老师把历史用一个个的小故意讲出来,真的很有意思。只是每天只有15分钟的课,真的是听得不过瘾。正巧,我发现了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书《大宋开国》,那么,就先从宋朝学起来吧。历史故事《大宋开国》封面《大宋开国》,是一部通俗类的历史读物,本书以北宋开国六十年(960-1020)为时限

  •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斩,锦衣卫抄家落泪,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伯温死后锦衣卫抄家,锦衣卫严府抄家后续,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八月十八日清晨, 大明王朝的金殿内传来了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朝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朝会将决定着大明王朝的命运。朝会的主题很简单:是逃还是战? 一、 一个月前,明朝接到情报:也先率领瓦剌军队来犯。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煽惑下,

  • 野史:朱元璋质问蒙古才女:天下什么东西最大?女子答:忠孝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为严明军纪杀江南才女,朱元璋野史在线阅读,朱元璋对蒙古女子和男子政策

    2020年8月8日上午,位于西安市的明代秦王府城墙遗址部分坍塌。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座秦王府是大明洪武三年,朱元璋下旨为他的二儿子秦王朱樉修建的。从下旨修建到完工,“整整修了七年。王府内有3宫5殿863个房间,明代共有9代14位秦藩王在此居住过。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其中

  • 包拯出殡,21口棺材同时从城门抬出,盗墓贼从此立下一规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包拯出殡全过程视频,包拯下葬时间,包拯下葬时为何用了二十多口棺材

    北宋名臣包拯,以清廉公正而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作是“包青天”,他那大公无私的青天形象早已融入在百姓心中。包拯一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称赞包拯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在百姓的心中,包拯的地位很高,他为官清廉,又勤政爱民,还敢于直谏,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后世人将其看作是清官的代名词

  • 在明朝,你家突然被一群人砸得稀巴烂!那就要恭喜你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女性内衣,老梁讲明朝历史40分钟,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就是读书人的辛苦和回报,默默无闻苦读十余载,一朝高中,就能天下闻名。不过这说的有点夸张,可是按照真实的情况来看,古代读书人中举确实能改变现有的家庭状况,并且以后的升迁和际遇都跟普通老百姓划开了界限,所以无数的人想要高中状元,以获得晋升的机会。在明代,如果按照民间

  • 故事:张献忠入川杀戮重引出什么异兽?他最终葬在哪里?藏宝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张献忠藏宝的故事评价,张献忠入川路线图,入川屠蜀张献忠完整版

    大明崇祯17年7月半,成都城外一场鏖战过后,方圆几十里地被凝血染黑了泥土,残破的尸骸四处零落。向晚的凉风掠过,把浓重的血腥味挥洒到空气中,远远地引来了阵阵野狼的嚎叫,还有更遥远处,沉闷的虎啸。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远近一片朦胧,似雾似幻的残烟、水汽倏忽飘过,里面似乎隐藏着许许多多诡异的阴影,不时遮盖住断

  • 从不征之国到勘合贸易,朱元璋朱棣父子,为何对日本特殊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日本对朱棣的评价,朱元璋不怕藩王之乱吗,朱元璋时期有多少藩王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文定字数:7129,阅读时间:约18分钟 编者按:近年来在网络上,只要谈到明代中后期历史,中日关系以及倭寇就是绕不开的话题,那么在明朝国力军力强盛的前期,中日关系如何呢?朱元璋为何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朱棣为何没因为倭寇问题去教训日本?为何会有勘合贸易,又到底因为什么终止呢?

  • 朱元璋当皇帝后打算迁都,刘伯温一看:这个地方不能当国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为什么后悔一生,朱元璋厚葬刘伯温,朱元璋放刘伯温回乡

    再加上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围绕着南京,化了一大片土地,成立了一个直隶省。这就使南京可以拓展的空间,增大了很多。不过,在定都南京以后,朱元璋曾两次筹划过迁都的念头。第一次迁都的时候,朱元璋把目标放在了自己的老家——凤阳。当时刚刚建国后不久。而凤阳这个地方,如果不是出了朱元璋,再过五百年,也不会被全国熟知

  • 郑利华 |《明代诗学思想史 • 导论》(三)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代文学思想史,明代诗话意象批评研究,中国诗学发展策略探析

    再从文学影响和传播的层面来看,较之前七子,后七子的力度则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其中特别是和身为后七子复古盟社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的王世贞的个人作为分不开,尤其自隆庆四年(1570)李攀龙辞世后,王世贞独主盟社,操持文柄,四方之士“望走如玉帛职贡之会,惟恐后时”[66],其时即吸纳了一批文人学士,他们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