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恨别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词的大意是:流离天涯,我的思绪无穷无尽。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的手,我只能采一枝暮春的花,含泪赠别。你问春天还剩多少,即便春意尚在,又能和谁一同欣赏?三月的隋堤,春水缓缓。此时鸿雁北归,我却与它们背道而行,赶往湖州。回望旧地,清清浅浅的泗水在城下与淮河交汇。想要让泗水带去相思的千点泪,怎奈它流不到徐州。
这首词化用了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创造了不下于李诗的意境,将满腔的愁思注入到写景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这首词以词人的感慨开篇,“天涯流落思无穷”,苏轼多年外任,漂泊无定所,犹如飘絮一般。因此自视为天涯流落之人。这一句说的是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寄寓了词人深沉的身世之感。这一次在徐州为官,仅两年又调往湖州,辗转不定,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流落之感。“既相逢,却匆匆”两句,回过头来写在徐州期间,与当地人士的交往,有邂逅相逢的喜悦,有骤然分别的痛惜,更有得而复失的哀怨。“携手”两句,写他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是借与佳人乍逢即别的感触来强调离愁之重。“和泪折残红”,写词人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不忍离去,同时也暗示了离别徐州的时间是暮春。“为问”三句。词人由残红想到残春,于是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大好春光仍在,但身已离开徐州,又能与谁同赏。这三句写对徐州的依恋,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隋堤三月水溶溶”,写词人赴湖州途中的景色,而这景色是与词人的感情相融合的。那三月的隋堤溶溶春水,正像此刻词人满腹的悲愁。“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感情尤其沉痛。时值三月,春光明媚,正是鸿雁北返季节,而此刻词人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南去吴中湖州。鸿雁尚知北归,而词人却要离开自己视为故土的徐州南下,此情此景,情何以堪。“清泗与淮通”写词人难舍徐州,不忍离开,看到泗水,不由触景生情,自然将自己的脉脉的深情赋予了与淮水相通的泗水。末三句“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难再相逢,因而词人想托泗水把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泗水(楚江)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有“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这首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词中借残红、借归雁、借泗水写离愁,使得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尤其是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令人不忍卒读。如此情深意厚、哀婉感人、语言精妙、表达别致的一首好词,却不见于中学语文教材,实在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