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桓温篡夺东晋大权后,为何没能登基称帝?原因有三个!

桓温篡夺东晋大权后,为何没能登基称帝?原因有三个!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500 更新时间:2024/1/17 4:16:02

掌握东晋大权后,桓温改善吏治,抑制兼并,实施土断,重视民间疾苦,改善教育。宁康元年(373年)七月,桓温病逝于姑孰,享年六十二岁,追赠丞相,谥号宣武,丧礼依照安平献王司马孚、西汉大司马霍光的旧例。元兴二年(403年),其子桓玄篡位称帝,建立桓楚,追尊皇帝,庙号太祖,安葬于永崇陵。那么,问题来了,桓温篡夺东晋大权后,为何没能登基称帝?

一、北伐失利,影响了桓温在东晋的威望

永和十年(354年)二月,桓温率军北伐前秦。他亲率步骑四万自江陵出发,由水路自襄阳入均口(今湖北均县西),然后自淅川(今河南淅川东)直趋武关(今陕西丹凤东南),同时命梁州刺史司马勋兵出子午道,合击秦军。在第一次北伐时,桓温虽然在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不过,因为粮草问题,再加上前秦的反击,东晋士兵大败,伤亡甚众。

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桓温兵至伊水(在今洛阳城南)。羌族首领姚襄正围困洛阳,闻桓温来攻,撤军而回,在伊水之北拒水而战。桓温亲自披甲督战,命晋军结阵而进,终于大破姚襄,收复洛阳。在第二次北伐时,桓温不仅收复了洛阳,还命部将剿平蛮贼文卢、妖贼李弘,将首级传送建康(今江苏南京)。到了这个时候,桓温的威望来到了巅峰,距离篡位称帝不过一步之遥。

但是,太和四年(369年)四月,桓温开第三次北伐。此战,桓温亲率步骑五万,与江州刺史桓冲、豫州刺史袁真一同北伐前燕。最终晋军的军粮耗尽。同年九月,桓温焚毁战船,退军而去。慕容垂率八千骑军追赶,与晋军战于襄邑。桓温大败,死伤三万人。

从整体上来看,桓温北伐是没有取得成功的,特别是在第三次北伐时,桓温又让东晋损失了数万兵马。而这,促使其失去了称帝的条件和威望。

二、没有得到江东王、谢等士族的支持

众所周知,西晋灭亡后,司马睿能够南渡建立东晋,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支持。换而言之,东晋自建立开始,皇室就不得不与世家大族分享权力。在此基础上,桓温想要取而代之,也离不开世家大族的支持。不过,对于谢安、王坦之等士族,显然不愿意桓温篡位,并积极破话桓温的行动。

比如谢安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特别是在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司马昱病重,临终前本来想授予桓温取而代之的权力。对此,王坦之正色道:“晋室天下,是晋宣帝(司马懿)和晋元帝(司马睿)建立的,又怎由得陛下你独断独行!”简文帝无言以对,遂命修改诏书,改以桓温仿效诸葛亮王导辅政。

三、桓温在称帝问题上缺乏自信和果断

简文帝驾崩后,群臣惧于桓温,不敢拥立太子,都认为应请桓温决定。尚书仆射王彪之极力反对,太子司马曜方才得以继位,是为晋孝武帝。褚太后认为孝武帝年幼,且正在居丧期间,再次提议让桓温摄政,结果被王彪之阻止。后来,孝武帝命谢安征桓温入朝辅政,并加其前部羽葆、鼓吹,赐武贲六十人。桓温仍旧辞让,既不接受,也不入朝。

对此,在笔者看来,简文帝驾崩时,桓温的举动是比较拧巴的,这凸显出他在称帝问题上缺乏自信和果断。宁康元年(373年)二月,桓温带兵入朝,拜谒皇陵。当时,都城流言四起,都说他此次入京是要诛除王谢,篡夺晋朝。结果,桓温却只以“卢悚入宫”一案,将尚书陆始收付廷尉。一再错失良机后,桓温也在不久之后患病。最终,桓温于宁康元年(373年)七月病逝。

更多文章

  • 苏轼不多见的一首写离别的词,感情深沉哀婉,胜过李商隐的无题诗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苏轼离别的诗句有哪些,李商隐苏轼,苏轼写离别朋友的词

    苏轼江神子恨别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词的大意是:流离天涯,我的思绪无穷无尽。相逢不久,便又匆匆别离。拉着佳人的手,我只能采一枝暮春的花,含泪赠别。你问

  • 《万历佑明》:少年天子成长记,从万历元年开始讲起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万历为啥拒绝继续万历新政,万历佑明免费阅读,万历后期历史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三江新书。《万历佑明》,枫渡清江,5级作者,18万字连载中。分类:历史-两宋元明。简介:朱翊钧:朕是万历皇帝,朕决定这一世,不怠政了!护佑大明。不负先生,不负所掌之赫赫皇权!【简评】他名下还有《签到奖励一个亿》《穿越明朝当暴君》两本完结作品,后者是精品文,202万字。从都市题材转型

  • 历史故事:《大宋开国》宋太祖-从“大侠”到开国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宋太祖经典资料,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大宋开国十大王爷

    我最近在听历史有声课,听着老师把历史用一个个的小故意讲出来,真的很有意思。只是每天只有15分钟的课,真的是听得不过瘾。正巧,我发现了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书《大宋开国》,那么,就先从宋朝学起来吧。历史故事《大宋开国》封面《大宋开国》,是一部通俗类的历史读物,本书以北宋开国六十年(960-1020)为时限

  • 明朝第一忠臣被冤斩,锦衣卫抄家落泪,太后得知水米不进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刘伯温死后锦衣卫抄家,锦衣卫严府抄家后续,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

    大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的八月十八日清晨, 大明王朝的金殿内传来了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哭声。这是大明王朝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朝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朝会将决定着大明王朝的命运。朝会的主题很简单:是逃还是战? 一、 一个月前,明朝接到情报:也先率领瓦剌军队来犯。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煽惑下,

  • 野史:朱元璋质问蒙古才女:天下什么东西最大?女子答:忠孝最大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为严明军纪杀江南才女,朱元璋野史在线阅读,朱元璋对蒙古女子和男子政策

    2020年8月8日上午,位于西安市的明代秦王府城墙遗址部分坍塌。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后,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座秦王府是大明洪武三年,朱元璋下旨为他的二儿子秦王朱樉修建的。从下旨修建到完工,“整整修了七年。王府内有3宫5殿863个房间,明代共有9代14位秦藩王在此居住过。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其中

  • 包拯出殡,21口棺材同时从城门抬出,盗墓贼从此立下一规矩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包拯出殡全过程视频,包拯下葬时间,包拯下葬时为何用了二十多口棺材

    北宋名臣包拯,以清廉公正而闻名于世,被世人称作是“包青天”,他那大公无私的青天形象早已融入在百姓心中。包拯一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广为流传,人们称赞包拯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在百姓的心中,包拯的地位很高,他为官清廉,又勤政爱民,还敢于直谏,为国家和百姓尽心尽力,后世人将其看作是清官的代名词

  • 在明朝,你家突然被一群人砸得稀巴烂!那就要恭喜你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女性内衣,老梁讲明朝历史40分钟,明朝十六帝顺序列表

    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说的就是读书人的辛苦和回报,默默无闻苦读十余载,一朝高中,就能天下闻名。不过这说的有点夸张,可是按照真实的情况来看,古代读书人中举确实能改变现有的家庭状况,并且以后的升迁和际遇都跟普通老百姓划开了界限,所以无数的人想要高中状元,以获得晋升的机会。在明代,如果按照民间

  • 故事:张献忠入川杀戮重引出什么异兽?他最终葬在哪里?藏宝何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上张献忠藏宝的故事评价,张献忠入川路线图,入川屠蜀张献忠完整版

    大明崇祯17年7月半,成都城外一场鏖战过后,方圆几十里地被凝血染黑了泥土,残破的尸骸四处零落。向晚的凉风掠过,把浓重的血腥味挥洒到空气中,远远地引来了阵阵野狼的嚎叫,还有更遥远处,沉闷的虎啸。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远近一片朦胧,似雾似幻的残烟、水汽倏忽飘过,里面似乎隐藏着许许多多诡异的阴影,不时遮盖住断

  • 从不征之国到勘合贸易,朱元璋朱棣父子,为何对日本特殊对待?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日本对朱棣的评价,朱元璋不怕藩王之乱吗,朱元璋时期有多少藩王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文定字数:7129,阅读时间:约18分钟 编者按:近年来在网络上,只要谈到明代中后期历史,中日关系以及倭寇就是绕不开的话题,那么在明朝国力军力强盛的前期,中日关系如何呢?朱元璋为何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朱棣为何没因为倭寇问题去教训日本?为何会有勘合贸易,又到底因为什么终止呢?

  • 朱元璋当皇帝后打算迁都,刘伯温一看:这个地方不能当国都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刘伯温死后朱元璋为什么后悔一生,朱元璋厚葬刘伯温,朱元璋放刘伯温回乡

    再加上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围绕着南京,化了一大片土地,成立了一个直隶省。这就使南京可以拓展的空间,增大了很多。不过,在定都南京以后,朱元璋曾两次筹划过迁都的念头。第一次迁都的时候,朱元璋把目标放在了自己的老家——凤阳。当时刚刚建国后不久。而凤阳这个地方,如果不是出了朱元璋,再过五百年,也不会被全国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