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朝的分封制是如何走向终结的,梳理从礼乐崩坏到变法图强的脉络

周朝的分封制是如何走向终结的,梳理从礼乐崩坏到变法图强的脉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745 更新时间:2024/1/5 6:48:51

宗法制度、分封制的完善,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和井田制的执行,使得周朝建立了一整套社会礼法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周朝所确立的这套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礼乐崩坏的迹象,并最终走向了终结。中国古代这场从周朝分封礼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向秦朝大一统郡县制社会模式转型的变化,被称为周秦之变。那么周朝礼乐崩坏的原因是什么,中国社会秩序又是如何一步步从封建社会(分封建国社会秩序)向中央集权过渡的呢。

※ 周朝分封秩序的建立 ※

周朝之前的朝代是商朝,然而不同于周朝的分封制,商朝所推行的内外服制度具有极强的征服性质。在内外服制度中,内服是商族本族群的活动区域,而外服则是商族以外的附庸方国活动区域。商王是以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外族的事务。因此商王实际上是以联盟首领的方式,与各附属方国形成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朝建立之后所推行的分封制度彻底打破了商朝的联盟支配模式,不论姬姓宗亲、有功的大臣,还是夏商遗民,均被分封建国,将诸夏族群以等级化的分封制度构筑成一个整体。

商朝的外服制度均由臣服于商族的部族构成,且多迫于商族的武力才承认其天下共主的中心地位。然而在商族的祭祀信仰中,整个商族都被认为是获得天命眷顾的,所以商王通常对附属方国秉承一种歧视和欺压的态度。正因如此,外服方国的这种臣服是以商族中央力量的强弱为转移的。周朝的分封制度改革了商朝的这一弊端,要求各诸侯国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封国之中的重要官职任免需要呈报周天子批准方能有效。同时周朝设置了各个封国的君主对周王室需要承担的各种义务。其中既有派兵随从周天子出征和戍守王畿的义务,也有定期觐见和缴纳各类贡品、赋税的义务等等。可以说相较于商朝内外服制度,周朝分封秩序的建立,实质上加强了周朝中央的权威。

※ 战争曾是礼仪性的贵族“游戏” ※

虽然分封制度相较于商朝内外服制度,具有诸多优越性和先进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周朝的分封制度逐渐开始出现动荡,也就会我们通常所说的礼乐崩坏。由于最初的周朝封国大多是以军事征服者的姿态来到封地的,当他们携带亲族和亲兵成为封地领主的时候,也就成为了周朝分封制度下的军事贵族。这些贵族阶层与封地上的平民天然的存在差异,而贵族们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也需要想办法保持这种差异以凸显自身的优越和高贵。于是一种具有强烈等级秩序的礼法意识形成了。

礼仪性充斥着周朝的方方面面,包括战争。据《左传》记载,“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也即是说,只有祭祀和战争可以称得上是国家大事,而这两件事最开始都是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参加的,平民是不能沾染的。正因如此,西周时期的诸侯国之间发生的战争,大多是一种贵族战争,并且双方的战争具有一整套繁琐的“礼仪”规范。当时,如若不按照贵族礼法打仗,即便胜利了也会被周围的诸侯国所鄙视,反而导致国家地位的下降。这一时期贵族之间的战争,其礼仪性要远远大于实用性,并且战争本身亦是分封秩序的组成部分。然而随着贵族之间争霸日趋激烈,情况也渐渐发生了变化。

※ 贵族争霸引发分封秩序动荡 ※

虽然由于周朝礼仪制度的存在,促使贵族之间的战争维持在一种低烈度的范围之内。然而分封国家地理位置的差异,决定了地理上位于诸夏边缘的国家更容易收到诸夏体系之外的文化影响。西边的秦国、南方的楚国均属于这样的地理边缘国家,也因此对周朝礼仪制度的认同感最低。西周时期,楚国经常数次冒犯周王室,并将自己的子爵封号僭越成为楚王。正因如此,我们现在史籍中才会看到有楚国自称为王而他国称楚国君主为楚子的情况。

到了春秋时期,楚成王在与宋襄公的一次交战中,迂腐的宋国君主宋襄公依旧按照西周时期的礼仪作战,不愿意在楚国军阵尚未排列整齐之前出击,最终惨败而逃。相较于宋襄公的抱残守缺,楚国人不按套路出牌是有先例可循的。早在公元前706年,春秋初年,楚国讨伐作为周王室铁杆附属的随国,随国君主面对楚军压境曾说自己无罪,奈何楚武王回应道“我蛮夷也”。随着诸侯争霸日趋激烈,战场上的贵族风范逐渐沦为笑柄。正因如此,孟子才会说“春秋无义战”,即从春秋时期开始,已经没有依据礼仪道德进行的正义战争了。

※ “士”阶层崛起改变社会结构 ※

虽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日渐撕破面皮,展开了更加注重实用性的争霸战争,然而分封秩序同样限制了这些诸侯国君的力量。在嫡长子继承制度和分封制度的共同作用下,各个诸侯国内部的结构同样是一个小型的分封体系,诸侯们会分封自己的亲族或功臣去管理封国内的新建城池和周边领地,从而造成周朝形成了多级分封的社会结果。随着时日演化,周天子渐渐的管不了治下日渐做大的诸侯们;而在许多诸侯封国之中,一些卿大夫亦逐渐发展壮大,分化了一部分诸侯国君的实力。这就春秋时期,战争的规模一般不会太大的原因。

然而在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中原社会出现两个重要的技术进步,引发了整个社会结构发生全面变化。铁器和牛耕技术的普及促使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并由此引发社会经济大发展;竹简的普及掀起了一轮知识传播技术的提升,它取代了昂贵、不易携带的龟甲、兽骨,使得平民当中开始出现大量饱学之士。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促使平民纷纷逃离贵族井田,转而开垦自己的私田,引发井田制的崩溃。拥有私田的平民家庭得以供养家庭成员中的脱产者读书。如此,平民开始成为当时社会上一股新兴的势力,这股势力与落魄贵族、退役武人等合流,被称为“士”阶层。对于诸侯国的君主来说,平民逃离井田会促使麾下的卿大夫领主力量削弱,形成君主对他们的优势,因此他们纷纷对平民的私田进行保护;而对于卿大夫贵族来说,平民的私田得到了君主保护,并直接向君主交税,导致自身更加难以控制他们。在这种社会结构之下,君主和平民逐渐形成了一种结盟关系,开始慢慢削弱贵族领主的力量。

※ 变法运动彻底崩裂分封秩序 ※

虽然平民力量的崛起和井田制的崩溃导致各个诸侯国内卿大夫阶层出现力量削弱的情况,然而诸如晋国、齐国当中已经发展充足的卿大夫贵族已经完全掌控了诸侯国内的事务,并最终发生了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两件标志性事件。然而正是在新生的这四个国家中,先后爆发了齐威王改革、申不害变法、魏国李悝变法等。此后楚国亦曾出现短暂的吴起变法,而秦国商鞅变法更因此走上了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进程中去。

那么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列国为何纷纷变法图强,这些执行变法的人们究竟是谁呢?其实随着井田制的崩溃,诸侯国君对卿大夫们日益占据压倒性优势(楚国除外),但旧有的贵族领主势力依旧强劲,并对君主形成掣肘。然而随着“士”阶层日益壮大,君主们开始逐渐倚重这群在本国没有根基和资本,必须全力依附于君主的人才,这些人的地位和荣誉取决于君主的奖惩,也因此存在足够的动力与君主相配合改革朝政以强化君权,更好的服务于诸侯争霸的需要。这些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君主的官僚,并日益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官僚体系。官僚与贵族领主的本质区别在于没有社会和政治层面的独立性,必须依托于君主的意志。因此他们是战国时期推动变法革新的中流砥柱。

※ 新秩序破茧而生 ※

正是因为周朝封建礼乐制度的崩坏,引发一系列的社会变革,最终进入战国时期后出现了列国争相变法的情形。诸侯国之所以争先恐后的变法图强,是因为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血光四射的岁月里,军事竞争极为激烈,一旦出现一个国家变法图强,导致争霸战争效率大幅提升,其余各国必然纷纷追寻效法。否则,落后就要挨打,甚至动肆灭国。

至此,随着分封秩序的瓦解,一种新的君权集中社会孕育而生。在列国变法的角逐中,秦国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和持久,也因此成为战国时期最后的赢家。秦始皇一扫六国之后,随即执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以及推行郡县制度。一种全新的社会秩序由此形成,并自此延续两千年之久。

综上所述,周朝礼乐崩坏的实质是贵族秩序的坍塌,这种分封体系出现动荡和瓦解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随着铁器、牛耕和竹简技术的普及,各个诸侯国内部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最终刺激了列国纷纷变法图强,并由此诞生了新的社会秩序。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商汤周武之仁值得怀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启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王者之军,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青铜钲荀子侃侃而谈道:将军以金(即钲,一种敲击乐器,一般在战场上用于下达撤退命令)鼓号令三军,至死不弃金鼓;御者驾车冲锋,宁死不松缰绳;百官各司其职,至死不擅离职守;士大夫浴血奋战,死于战阵之中。众人协调一致,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要把服从命令看得比建功立业更重要。不

  • 殷商时期有着政教合一的鲜明特征,宗教观念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居于统治地位地王及负责宗教事务的官员才“管得天下的事情,把群神的命令集中起来,传达下来,此外无论何巫全不得升天,妄传群神的命令。”大禹对各氏族说明征伐三苗的理由:“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墨子•兼爱下》引《禹誓》)他讨伐三苗不是横行作乱,

  • 殷商时期,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商王统治的稳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他们通过对“帝”、祖先神的信仰将各方国、部落紧密地团结在了一切,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商王统治的稳固。殷商末期,周人逐渐强盛,为了给自己扩张势力、争夺权力找寻合理性解释,为政权提供合法性来源,打破殷商长久以来凭借宗教形式对周人自身实力增长的禁锢,并在

  • 西周八个公爵诸侯国,都没成为春秋大国,原因可归纳为四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周王室的子弟日益增多,诸侯国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到了春秋初期竟然有千百八国的说法。虽然这些诸侯国的地位平等,都直属周王室管辖,但是国君的爵位却有高有低,周王朝将诸侯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级别。在如此多的诸侯国里面,只有八个公爵诸侯国,分别是炎帝后裔的焦国、黄帝后裔的蓟国、唐尧后裔的祝

  • 周朝延续八百年,为什么如今姬姓却非常少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如果按照人口数量来说的话,国内的大姓主要是李姓、王姓与张姓,这三个姓氏的总人口加起来有将近两亿的规模,身边随处可见这三个姓氏。张、李、王三大姓很多姓氏的繁荣,都跟古代王朝时期的大族兴衰有关,比如刘姓,两汉时期刘姓宗室遍布天下各地,人丁繁衍,就算汉朝已经过去了上千年,现在的刘姓依旧非常常见;再

  • 申公豹实力远胜姜子牙,为何元始天尊却不喜欢他?两点原因是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起初,姜子牙谨记南极仙翁之言,直顾赶路并不予理睬,然而,当姜子牙听到喊他之人大骂其薄情、忘旧时,便转头观看,原来喊他之人乃是其同门师弟申公豹,而申公豹之所以会一而再地喊停姜子牙,其目的就是想说服姜子牙放弃辅保西岐、放弃封神榜,并与他一起前往朝歌辅保商纣,当然,申公豹说服姜子牙的底气便是,虽然他入门比

  • 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换得800年江山,殊不知犯了致命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这姜子牙原本可是落魄的一个贵族之后,在神话剧中只不过是为了凸显他的能力而已,祖上虽说也是一个望族,可是传到他这辈的时候,姜子牙的生活也几乎是难以为继,在他的一生之中也是干过很多的活,可是这闲暇之余的他并没有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整日就喜欢去研究一些个天文地理等等的事情,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是能够成功

  • 周朝建立后,武王五年而终,临走前的安排也是用心良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按理说武王他们家族是有着长寿基因的,他的父亲文王姬昌就活到了97岁的高龄。再往前看,据说文王继承周国王位时已经四十五、六岁了,他的父亲季历就算十几岁时生下了姬昌,当时也应该达到六十岁左右了。并且,王季历是被商朝帝文丁迫害致死的,属非正常死亡,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季历活到七十多岁也极有可能。继续往前看,

  • 夏朝酒故事(官固臺——英雄的酒)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夏人善饮酒,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由此诗

  • 商代青铜大立人精赏:周倜分享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商代青铜大立人精赏 三星永耀惊天下 三星堆博物馆青铜器上篇 周倜周倜,男,汉族,中共党员,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现为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山东省古玩商会副会长,齐鲁古玩商会常务理事。周倜是一位实力派鉴宝专家,业余时间多年游艺学习于各大博物馆,积累了不少博物馆藏品资料,乐艺会特设专刊系列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