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周幽王出兵汉中,娶褒姒,为何引发秦人的灭顶之灾?

周幽王出兵汉中,娶褒姒,为何引发秦人的灭顶之灾?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660 更新时间:2024/1/21 2:13:58

秦人自宗主秦其向周宣王借兵七千,赶走入侵的犬戎以来,一直得西周王朝照应,他们多次配合西周大军讨伐各路西戎,打出去的秦人自己领地秦邑也获得了几十年的安宁。

周宣王时期的文治武功,让一直在走下坡路的西周王朝触底反弹,史称“宣王中兴”,依附于周朝的秦人在这一中兴时期也沾了光。

不过西周王朝的衰败,却不是一个周宣王就能挽救的。

公元前789年,周宣王与姜戎打了一场“千亩之战”,周军惨败,刚有一波升势的周朝国势又重回熊市的趋势。

公元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子姬宫涅(shēng)即位,是为周幽王。第二年周幽王正式即位的时候,年方十四。因此周宣王在驾崩的时候,托孤于两位重臣,一位是自己的弟弟郑桓公,另一个是虢公鼓。

郑桓公,是郑国开国之君,郑国虽然只是伯爵,但郑桓公是周宣王的亲弟,权势很大,后来郑国也成为春秋一小霸。郑国的始封地在关中东部,虽然郑桓公不满足于关中那一小块土地,但周王朝能封给他的土地,确实也不多。

另一个辅佐周幽王的虢公鼓,来头比郑桓公还要大。

虢国,是周朝初期四大公爵国虢国、虞国、宋国、州国之一,其中宋国是商朝后裔,州国是夏朝后裔,这两国只是为了体现周朝分封的公平性而得到公爵之位。而虢国和虞国,是姬姓诸侯,他们的开国之君都是周武王的叔父,这两国才是周武王最倚重的诸侯。

公爵国虞国一直发展不顺,春秋期间被晋国所灭,只有另一个公爵国虢国,是西周最为重要的一个诸侯,没错,最为重要,没有之一。

从虢国和虞国的位置图上可以看到,虢国初封在关中西部,负责看守西周关中西大门,而虞国在关中东部,负责看守关中东大门,西周初期这两国位置极为重要。

到了西周晚期,虞国在西戎的压迫下失去了部分土地后向北转移,虢国则将都城迁到了关中东部,赶走部分西戎,灭了焦国,与虞国为邻。

这样一来,关中东西两个出口,全部控制在虢国手上。虢国的地理位置,对西周王朝来说,举足轻重,至关重要!

图-公爵虢国

虢国所拥有的,不仅是公爵爵位和得天独厚的地利,还在于多任虢国国君,都在镐京辅佐周天子,是朝中权力最大的三公之一。

周宣王托孤的这个虢公鼓与郑桓公,就是辅佐天子的三公之一(三公不一定是三个人,可能是两个甚至一个)。

那么周幽王即位之后,就有两位辅佐大臣,郑桓公和虢公鼓。

西周王朝换了天子,对于远在陇西高原的秦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秦人与周朝的关系会如何呢?秦人以后是生是死呢?

秦人的宗主秦其,此时绝对想不到,秦人将在几年内,先遭遇灭顶之灾,再丧失强大的靠山,最后才涅槃重生。

这一时期秦人的发展,与周朝密切关联,周朝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给秦人的生存状态带来重大改变。

周朝年少的周幽王即位之初,赶上的时候很不好,天灾人祸一起来。

天灾,发生在周幽王继位第二年,岐山发生了大地震。岐山(今陕西宝鸡以东)是周室的发祥地,这地方地震,守臣当然不敢怠慢,立即就报到周幽王这里。

古代科技不发达,对于自然界的事情无法解释,只能推断是神鬼所为。周室的发祥地岐山地震了,想必神鬼欲对周朝不利,群臣都战战兢兢,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西周朝堂之上,年少的周幽王更懵懂,他故作少年老成而镇定地笑道:“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寡人。”周幽王显然是想把这个事件敷衍过去。

周朝有个太史的官职,专管历史、天文和历法,解释这个事情是他的职责所在。周幽王和群臣却没想到向太史请教,太史伯阳父却很负责任,他觉得事关重大,于是找到喜欢直言进谏的大夫赵叔带,请他向周幽王进谏。

大夫赵叔带,就是此时赵氏家族的宗主,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先祖。赵叔带在朝中为官,也说明同为嬴姓,赵氏家族此时还是强于秦氏家族。

赵叔带虽然只是周朝一普通大夫,官职不大,却忧国忧民,常给周宣王进谏一些好提议。这回赵叔带两次进谏周幽王,提醒天子周朝有灭亡的征兆,请周幽王安民赈灾。

少年周幽王哪懂得地震是怎么回事,就连郑桓公、虢公鼓碰到这个事情都束手无策,西周王朝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其实地震这个事情,不仅夏朝、商朝灭亡前出现过,就是后来赵叔带后人建立的赵国,灭亡前也出现过地震,的确很难处理。

年少的周幽王对于地震,无为而治,倒也不算什么大错,毕竟此前没有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此后太史伯阳父曾占卜,得知十年内周朝必将灭亡。赵叔带与太史伯阳父私交不错,他宁可信其有,带领族人返回赵城(山西赵县),为赵氏家族保留了火种。

如果说地震是周朝的天灾,那么人祸,便是一些诸侯趁周幽王年少而不来朝贡,这其中包括褒[bāo]国。

褒国地处汉中,与西周王朝隔着一个秦岭。褒国先祖可追溯到夏朝,大禹治水后,大禹的儿子建立夏朝,启封兄弟到汉中,建立褒国。因此褒国与夏朝都姓姒[sì],褒国是姒姓褒氏。

商朝灭夏朝,也就是灭掉褒国的宗主国。所以后来周武王伐商,褒国成为西南部八大追随周武王的诸侯之一。这件事说明褒国一直对商朝怀恨在心,并非褒国对周武王有多么敬重。周朝建立后,迫于压力褒国也只好勉强朝贡。

褒国到这个时期,不朝贡西周王朝,确实也挑了个好时机,只因周幽王年少。褒国国君料想,隔了一个秦岭的周朝,拿褒国也没办法。

可是十六岁的周幽王,与他所有的先祖一样,有一颗好战的心。西周王朝十几任天子,全部都有御驾亲征的经历。

公元前779年,十六岁的周幽王即位第三年,便排除一切困难,起兵翻越秦岭,攻入褒国。以翻越秦岭的难度而言,周幽王此次出兵,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图-周幽王获褒姒

整个古典时代,从关中到汉中,不论是西汉中还是东汉中,都只有一些险峻的小径可以走,这些小路由于长期没有人维护,时常在悬崖峭壁处断路。

周幽王走的这条“2褒斜道”,是当时关中进入汉中的一条主要道路,此路同样有年久失修的问题,周幽王翻越秦岭,那么在悬崖峭壁上修路的成本可不低。

周朝的主力兵种是战车,然而战车是绝对无法通过险峻秦岭的,周军如果翻越秦岭,那么肯定是放弃了战车这一兵种。

周幽王这次动用六军当中的三军,三万七千五百人,排除一切困难登上秦岭。

不过从进入秦岭的第一天起,大军便遇到了一个令人胆颤心惊的事情。每到入夜,军营四周野狼嗥叫声忽近忽远,忽高忽低,群狼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旁窥伺大军,使众军士睡不安宁,晚上都要挨在一块休息,白天行军更是生怕落单。

少年周幽王倒是丝毫不惧,他的身旁随时都有数百勇士簇拥,天子此刻的心情更多的是兴奋。

秦岭的范围非常大,秦岭中的狼群或许是中国最厉害的狼群,即便是最勇猛的猎手们,也只是聚居在秦岭边缘的村落中。

秦岭当中,绝对的没有人烟,秦岭的狼群,也没有人类这个天敌,唯一能打败狼群的,是狼群自己。狼群繁衍很快,母狼一胎能生四到六只,小狼一年就成年,狼群的数量已经泛滥。

由于食物匮乏,狼群甚至不惜对野豹、老虎、黑熊等大型动物进行自杀式袭击,用数十条野狼的性命,换取其他野狼的救命之餐。当然,狼群不会杀死同类,但是会吃被其他动物杀死的同类,这种自杀式袭击,也是狼群生存下去的一大残酷途径。

秦岭上生存的动物,都有一技之长,除了天上飞的水里游的,还有就是会钻地洞的,以及会爬树的,否则肯定会被狼群地毯式灭绝。

由于狼群数量实在太多,山上的狼饿极了,还经常下山抢掠牛羊甚至人类。穿越秦岭的人类,只有大批的军队,一般的商队和农夫根本不敢这么做。

即便如此,每当诸侯军队进入秦岭,多半还是会遭受狼群袭击,这种袭击,狼群多是抱着要么吃人,要么吃同伴尸体的心态,因此特别凶残。

一连被狼群尾随好几天,周军听出来,狼群的敖叫,从最初的稀稀落落,逐渐地不同方位,不同距离,均有狼嚎声传来,很明显狼群是在呼唤更多的战友,大有遥相呼应,一举吞噬大军的豪气。

深入秦岭,根本没有路可行,前军用剑砍,用牛踏出来的临时路线,也是越来越窄,大军不得不呈长蛇型开拔。

周军这次出征,并没有兵车,只有寥寥数骑,以及几百匹健壮的黄牛。黄牛原本用来驮粮食辎重,上了秦岭之后,不得已用黄牛来开道,这一匹匹雄健的黄牛,每一匹的背腹都留下道道血痕,他们仍然踏着坚实的步子,用身体为周军开道。

一个月色暗淡的深夜,上千头野狼,对黄牛最多的前军,进行了大包围大袭击。

狼群平日敖叫不息,到了发起进攻之时,除了头狼的一声长啸,后面竟然鸦雀无声,上千头野狼,莹绿色的眼睛,白森森的利牙,悄无声息地发起了进攻,只是这场面就令人毛骨悚然。

狼群袭击的重点,是这些为周军开路立下大功的黄牛,头狼的眼光无比毒辣,它清楚地知道什么叫优先级,什么是重点。

狼群的进攻,不像是动物界发生的事情。狼群至少分成了三部分,一部分围攻前军将士,掩护另外两路;第二部分专门袭击牵着牛缰绳的军士,好让人和牛脱离联系;第三部分则追赶迫使黄牛四散逃入山野。

前军将士挥舞着火把和利刃,与群狼鏖战了半个时辰,很多人手臂和腿部的衣衫尽裂,鲜血流淌,众将士心中骇然,想不到秦岭的野狼如此彪悍。

第二日天明后,周军清点损失,有十多人因流血过多而阵亡,黄牛则被狼群驱散了两百多头。

在牛入狼口的时候,这些黄牛也拯救了许多人的性命,周军在开拔之前,还为失散的牛群举行了简单的祭祀典礼。

褒国人之所以不向周王朝进贡,客观原因是穿越秦岭太困难,每次穿越都要损失部分人畜给狼群。褒国人也绝对想不到,周王朝的军队竟然敢于穿越他们并不太熟悉,而又无比凶险的秦岭。

当西周六军越过秦岭,就轮到褒国人目瞪口呆了。西周大军都憋着一口被野狼压抑的恶气,个个愤愤然,褒国的外围守军,根本没有像样的防备,一触即溃败,周朝大军进围褒国都城。

褒国国君还算头脑灵活,他将褒国绝世美女褒姒,献给了刚进入青春期的周幽王,以求少年天子退兵。

褒城之外,只见八批高头大马,每匹马脖子下挂一个红绸鸾铃,发出“幸幸”的昂首短嘶,拉着一辆高驾宽门大车,缓缓走出褒城向周幽王的西周大军而来。

这车的车轮是红色,车架和车帷却是黑色,红黑相映,显得极其富丽而堂皇。

以车军而著称的周军,也不禁对这辆豪车赞叹不已,军士们排着齐刷刷的长队,心思却早就乱了,大家都想一睹这天子未来女人的芳容。

车帷拉开之时,只见褒姒端坐车中,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

初见褒姒,十六岁花季的周幽王情窦初开,一见钟情。

英雄美女,一直是古往今来的重磅话题,褒姒是绝世美女没错,攻入褒国的周幽王肯定也自认为是少年英雄,于是这段相得益彰的姻缘,就让周幽王找到了退兵的理由。

当然,褒国人这次还进贡了一千头黄牛,两百匹骏马,以及数不清的物资,以补偿周人在秦岭上的损失,这才令周人满意和满载而归。

为了送走惹不起的大神,褒国国君还专门派出一支穿越秦岭的向导,只盼周人尽早离去。向导们自然也没有忘记讨好周幽王,他们将周幽王带到秦岭的一处温泉,请天子沐浴。

参天松树环抱间,一个阔达几丈的大温池,深十余尺,有如山中仙界,瑰丽迷人。温泉由紫黑色的花岗岩孔中涓涓流出,翠绿色的大潭仿似一面天然宝镜地嵌在一个石台上,四周林木深深,潭水清澈。景色之美,令人心迷神醉。

见过大场面的周幽王,对眼前的美景也是赞叹不已,他对众将毫不避讳,脱衣跳入热气腾腾的温泉之中,将士立即有条不紊地围着大潭布巡。

旋即,周幽王在温水中招呼:“请褒姒沐浴!”

褒姒脸色忽然像坐在炭火旁一样红,她虽已不是处子之身,难道竟要当着如此众多男人的面脱衣沐浴?

褒姒不敢违周幽王之意,终究没有脱衣,她轻移莲步,缓缓走入温水之中。

围着潭水的众将士,立即不约而同背向深潭,尽管潭中后来传来嬉戏、娇喘之声,也无人侧目去偷看一眼,伴君如伴虎,不该看的将士绝不多看。

周幽王自从得到了美女褒姒,这个十六岁的少年恋爱了,爱的越深越浓越缠绵。周幽王与褒姒,坐则叠股,立则并肩,饮则交杯,食则同器。

按理说天子爱上一个美女,这很正常,但是这段传奇爱情却让另一个美女很受伤。

周幽王在起兵攻打褒国之前,其实已经有了一个王后,这段姻缘是他父亲周宣王安排的,让他娶申侯的女儿为王后。

申国地处南阳,是周宣王所封,申国早就与周朝联姻,周宣王希望周幽王能够继续与申国的联姻,好让西周王朝有更多的地方诸侯强力支持。

从褒国回来之后,周幽王就只爱褒姒这一个女人,这无疑给申王后的心理造成了重大挫折,镐京后宫之中,隐藏着些许不稳定因素。这一不稳定因素,暂时还不会造成什么恶果,只是秦人却因为周幽王远征褒国,有了大麻烦。

公元前779年,就在周幽王远征褒国这一年,西周最大的敌人犬戎,趁周军远在汉中,发动了对秦人的一次大战役。犬戎这次瞄中了机会,要趁秦人不可能有西周援兵支持的情况下,将秦人灭族。

秦人的宗主秦其,一生都在与犬戎作战。从四十多年前父亲秦仲为犬戎所杀,秦其从周宣王处借兵七千,夺回秦人的封地。到如今秦人又与犬戎鏖战了四十多年,秦其已经从精干的青年,变成了垂垂老者。长期与犬戎作战的磨砺,让这位秦人宗主老而弥坚,壮心不已。

一年后,西周的大军还未回到镐京,被犬戎围攻的秦人又一次处于亡族边缘。

陇山之西,秦邑之中。秦其率领秦人,顽强地抵抗眼前凶猛犬戎人的入侵。

与四十多年前相比,秦邑已经扩大了规模,黄土城墙也比之前高了许多,城壁上数不清的箭孔记录了那些激烈的攻防大战。

犬戎人在秦邑附近已经快一年了,这次他们非常有耐心,大有秦邑不破、秦人不亡,就不退兵的决心。

眼看救兵无望,犬戎又围得紧密,秦其决定,出城对犬戎来个突袭。这个战术叫做以进为退,以攻为守。

之所以有这么个战术,是因为犬戎攻的太紧密,若这样下去,秦邑迟早会被攻破。如果出城痛击犬戎,可以给犬戎造成一种城内防守兵力充足,还可以出城迎战的假象,以此迷惑敌人,打击敌人的士气。

既然要迷惑敌人,那必须给敌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否则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还伤不到敌人,不如不出城。

秦其组织的出城队伍的每一个勇士,必须都有一颗慷慨赴死的心,他们其实就是敢死队!为了最大程度鼓舞士气,秦其此次亲自带队,夜袭犬戎。

苍茫夜色下,秦邑的西门悄然打开,一百匹骏马载着一百位秦氏骄子,摸黑杀向犬戎大营。

犬戎人的营帐,与中原不同。中原军队的大营,与作战一样,讲究一个阵法,一般会按照一定的方式,将中军大帐很好的隐藏在大营当中,而且中军大账周围还会有重兵把守。犬戎人的大营,则没有什么章法,最中央的就是犬戎王的营帐,当然也是最大的营帐。

秦其的敢死队,就是冲着这犬戎王大账而去,一百匹高速奔跑的骏马,借着夜幕的掩护闯入犬戎大营,其冲击力绝不亚于平日的一千步兵。

犬戎大营遭袭之后一片混乱,犬戎人惊慌失措,很多犬戎人来不及反应就被木棒击倒,有的犬戎人莫名其妙被骏马撞倒,有些倒在黄土地上的犬戎人被烈马践踏而嗷嗷叫唤,有些犬戎人得瑟的甚至不敢走出营帐。

秦其一马当先,首先冲向那不远处的犬戎王营帐,擒贼先擒王,这个道理是那么浅显易懂。

犬戎王大帐之内,犬戎王也已经听到了越来越近的马蹄得得声,犬戎王也不愧是一代王者,他虽然刚从睡梦中惊醒,却临危不乱。

犬戎王大声对两个奴隶呵斥:“就一人,拿好剑,准备杀敌!”

两个奴隶立即拔出挂在剑架上的长剑,守候在帐门口。

此时马蹄声近在咫尺,犬戎王迅速用被褥裹起一堆正熊熊燃烧的炭火,算准时间奋力将被褥高高抛向大帐门口。

几乎就在同一瞬间,骏马已经跃入大帐,马头撞在那一团炭火上火星四溅。无论是战马还是战马上的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火焰闪花了眼。

犬戎人一声大喝“杀”,三人举剑刺向那跌倒在地的敌人,敌人当场被刺死,这英勇赴死英雄,正是秦人的宗主秦其。

临死那一刻,秦其先是感到火光四溅,满眼都是星星,在星光中他看到了四十多年前的父亲,正在星光璀璨中向他说着什么……

不过秦其的牺牲,并未对其他的敢死队员产生任何影响,每一个参战的老秦人,都是抱着必死的决心而来。

天色渐明,喊杀声已经完全停止,犬戎人清点战场,老秦人一共一百人全部赴死,犬戎却伤亡好几百人。

犬戎人的士气由此遭受重大打击,他们以为秦邑当中,还有很多这样不怕死的老秦人。其实秦邑当中,能战的老秦人已经很少,要不然也不会用这种鱼死网破的战法。

犬戎撤退三十里,休整了几天之后,东边传来消息,西周大军已经回到镐京。犬戎王终于放弃了灭亡秦人的打算,闷闷不乐地率军离开秦邑。

秦其战死,秦世父是长子,理论上应该由他即位。可是这位血性男儿却放弃了宗主之位,他对秦人说:“犬戎杀我父亲,我若不杀犬戎王,永远没有脸面回秦邑!”

秦世父带领了几十飞骑,离开秦邑,从此打起了游击,专门偷袭犬戎。

继承秦人宗主之位的是秦其的次子秦开,秦开能够带领秦人摆脱犬戎的纠缠,走向光明吗?

先不论秦人是否能在秦开的带领下发生点什么质变,秦开即位之初,确实让人看到了点与众不同的战略才华。

秦开即位第一年,便将妹妹繆嬴嫁给西周丰王,以加深与周王朝的联系。

周朝都城镐京在渭河东南岸,对岸还有一个丰京,组合起来就叫丰镐。在丰京称王的周宗室,其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秦开将妹妹繆嬴嫁给丰王,正是看中丰王在西周王朝的影响力。(周幽王刚得到褒姒,嫁给周幽王似乎不靠谱)

嫁完妹妹,秦开又马不停蹄,将都城由秦邑迁到汧邑。

汧邑,在陇山以东,也就是说秦开越过了陇山建都。这样做的好处是,离关中近了,能更加迅速得到西周的支持。(后来烽火戏诸候,秦人是第一个勤王的,也是得益于这次迁都)

图-秦人迁都汧邑后疆域

秦人这次迁都,已经超越了周王朝给秦人的封地,因为周王朝理论上只封了秦人秦邑和西犬丘两块地,如今秦人越过陇山,接近关中,这已经逾越了分封的界限。

不过周王室也并未计较秦人这次越界的迁都,说明秦人与周朝联姻立马就产生了效果。

秦人完成一次更新换代,我们的视野回到西周镐京后宫,周幽王、申王后、褒姒身上。

申王后与褒姒,先后给周幽王生下了儿子,申王后的儿子叫姬宜臼,褒姒的儿子叫姬伯服。由于两个女人身份不同,姬宜臼为太子,姬伯服只能称为公子。

周幽王的苦衷是,自己心爱的女人褒姒不是王后,改立王后这种大事天子一个人说了不算,还得看辅佐大臣郑桓公和虢公鼓的脸色,这可真是件窝囊的事情。

事情很快有了转机,因为辅佐周幽王的郑桓公、虢公鼓,竟然都支持周幽王改立王后。

公元前775年,二十岁的周幽王废四岁的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三岁的儿子姬伯服为新太子,褒姒也成了新的王后。

如果说周幽王废太子是因为深爱褒姒,那么虢公鼓和郑桓公又是因为什么要废太子呢?

郑桓公,作为周宣王的弟弟,他在关中获得了一小块封地。郑桓公当然不满足,可是此时西周已经开国快三百年,中原主要区域都已经被周天子封完了。

郑桓公每天做梦都在想着为自己子孙谋取更多的土地,但是关中地区本来就是西周王朝的自留地,况且北方高原上的西戎威胁也很大,继续在关中谋地,似乎不现实也没必要。

郑桓公很焦躁,他找到了那位善于预见未来的大师,太史伯阳父。

虽然太史伯阳父预测周朝将在十年内灭亡的预言还没有到期,但他绝对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先是赵叔带,后是郑桓公,都来找他预测未来,并且谋求对策。

太史伯阳父理理自己的长胡须,向郑桓公建议:“中原洛邑东面的东虢、郐国之间,是安家的好地方。”

郑桓公纳闷,洛邑东面是东虢和郐国,哪里还有空地啊,难道自己地图功课没有做足?

郑桓公满脸疑色却仍然毕恭毕敬拱手道:“请太史赐教!”

伯阳父分析道:“东虢和郐国的国君贪财而好利,两国百姓并不是诚心依附,若大人领兵到达此二国,轻则这两国国君会献地给您,重则大人可取这两国的所有土地。”

“谢太史指点!”郑桓公依然不解其意却很有礼数,他暗忖:“我带兵过去这两国就会送城邑给我?太史是不是在说大话?”

至于起兵强行灭此二国,郑桓公是绝对不可能去做的,因为即使是前朝商朝的后裔,周朝都给予保留,封了宋国,还给了公爵的爵位,对于东虢和郐国这种自家姬姓诸侯,而且又老实听话,周朝是不会为难他们的。

不管怎么样,郑桓公最终还是带领一支军队,出现在洛邑以东的东虢和郐国境内。不是为了抢地盘,而是为了验证太史伯阳父的预言。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东虢和郐国的国君互相一通气商量之后,惧怕郑桓公的军队,居然各送五座城池给郑桓公,让郑桓公这只老虎在此建立新的郑国,都城又叫新郑,以区别关中的郑地。

突然增加十座城池虽然很受用,但对于一个志在称霸的诸侯来说,是绝对不够的,郑国下一步的扩张方向是南方的淮河上游,而这里也正是申国的扩张方向。

申国地处南阳盆地,其北和西两面环山,只能从东和南两个方向扩张,而南面又是咄咄逼人的楚国,申国的扩张方向,就只能是东方,与郑国扩张方向有所重叠。

这样一来,郑国和申国,地理上的矛盾就凸显出来。志在落户中原,并开拓疆土的郑桓公,是怎么都不愿看到眼皮底下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申国的。

郑国大张旗鼓扩张的同时,虢公鼓也没有闲着,他的虢国在东方也有所斩获。

公元前773年,虢国灭了一个小国焦国,将“1崤函通道”全部据为己有。“1崤函通道”,是关中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是关中的东大门,后来秦国在这里修筑了函谷关,更突出这里的重要性。

郑桓公将申国视为眼中钉,虢公鼓的虢国,与申国却并无直接地理冲突,但是虢公鼓与申国的对立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

当年周宣王将申侯封到南阳,让其掌控大片土地,虢公鼓就非常不满。作为姬姓诸侯,他领军拼命作战,才在河东占据一片不大的国土,虢公鼓对申侯获得广袤的南阳盆地,一直是羡慕嫉妒的。

于是,在周幽王的期待,郑桓公的首肯,虢公鼓的支持下,周王室成功废除太子姬宜臼,立姬伯服为新的太子。

对于废弃的太子姬宜臼,周幽王也并未赶尽杀绝,手心手背都是肉,甚至为了保护姬宜臼,周幽王下诏将他送到母国申国。

远在南阳盆地的申侯,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感觉非常没面子,也很愤怒,他发誓要让周幽王付出代价。经过几十年励精图治的发展,申国已经有实力让周王朝付出代价。

申侯对于外甥的失势很不甘心,他决定起兵,让自己的外甥成为天子,以便申国能保持与周朝的强势联姻关系。

公元前771年,申侯在申国立原太子姬宜臼为周天子(周平王),并且起兵攻打周幽王,企图让自己的外甥在镐京坐稳江山。

申侯自感力量不足,他联络周朝最危险的敌人犬戎,南北夹攻西周王朝。申侯在给犬戎的承诺中说的很直接:“破镐之日,府库金帛,任凭搬取。”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本就与周朝不和的犬戎倾巢出动,全力对周王朝发起史无前例的攻势。

图-770申国和犬戎灭西周

周幽王闻知申侯造反,立即点燃骊山烽火台,并且令斥候快马报各路诸侯前来勤王。骊山烽火台,一共二十多座,目的是当镐京遭遇西戎入侵,周围的诸侯能够看到烽火而来勤王。

骊山,在镐京东方不远处,位于关中正中部地带,地理位置非常好,骊山上点燃烽火,天气好的时候整个关中都能看到。

不过关中此时也没有几个还能勤王的诸侯,大多数关中的诸侯都被西戎侵扰的自顾不暇,根本不可能来勤王。

因此周幽王向关外诸侯派去的斥候,才是真正可能招来援军的。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周朝的分封制是如何走向终结的,梳理从礼乐崩坏到变法图强的脉络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宗法制度、分封制的完善,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和井田制的执行,使得周朝建立了一整套社会礼法制度。然而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进步,周朝所确立的这套封建社会开始出现礼乐崩坏的迹象,并最终走向了终结。中国古代这场从周朝分封礼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向秦朝大一统郡县制社会模式转型的变化,被称为周秦之变。那么

  • 商汤周武之仁值得怀疑,殷末三仁之微子启更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王者之军,应该建立怎样的制度?青铜钲荀子侃侃而谈道:将军以金(即钲,一种敲击乐器,一般在战场上用于下达撤退命令)鼓号令三军,至死不弃金鼓;御者驾车冲锋,宁死不松缰绳;百官各司其职,至死不擅离职守;士大夫浴血奋战,死于战阵之中。众人协调一致,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要把服从命令看得比建功立业更重要。不

  • 殷商时期有着政教合一的鲜明特征,宗教观念是如何形成发展的?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居于统治地位地王及负责宗教事务的官员才“管得天下的事情,把群神的命令集中起来,传达下来,此外无论何巫全不得升天,妄传群神的命令。”大禹对各氏族说明征伐三苗的理由:“非惟小子,敢行称乱,蠢兹有苗,用天之罚。”(《墨子•兼爱下》引《禹誓》)他讨伐三苗不是横行作乱,

  • 殷商时期,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商王统治的稳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编辑搜图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18字)他们通过对“帝”、祖先神的信仰将各方国、部落紧密地团结在了一切,神权与政权相结合的政治体系确保了商王统治的稳固。殷商末期,周人逐渐强盛,为了给自己扩张势力、争夺权力找寻合理性解释,为政权提供合法性来源,打破殷商长久以来凭借宗教形式对周人自身实力增长的禁锢,并在

  • 西周八个公爵诸侯国,都没成为春秋大国,原因可归纳为四个字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随着周王室的子弟日益增多,诸侯国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到了春秋初期竟然有千百八国的说法。虽然这些诸侯国的地位平等,都直属周王室管辖,但是国君的爵位却有高有低,周王朝将诸侯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级别。在如此多的诸侯国里面,只有八个公爵诸侯国,分别是炎帝后裔的焦国、黄帝后裔的蓟国、唐尧后裔的祝

  • 周朝延续八百年,为什么如今姬姓却非常少见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实际上,如果按照人口数量来说的话,国内的大姓主要是李姓、王姓与张姓,这三个姓氏的总人口加起来有将近两亿的规模,身边随处可见这三个姓氏。张、李、王三大姓很多姓氏的繁荣,都跟古代王朝时期的大族兴衰有关,比如刘姓,两汉时期刘姓宗室遍布天下各地,人丁繁衍,就算汉朝已经过去了上千年,现在的刘姓依旧非常常见;再

  • 申公豹实力远胜姜子牙,为何元始天尊却不喜欢他?两点原因是关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起初,姜子牙谨记南极仙翁之言,直顾赶路并不予理睬,然而,当姜子牙听到喊他之人大骂其薄情、忘旧时,便转头观看,原来喊他之人乃是其同门师弟申公豹,而申公豹之所以会一而再地喊停姜子牙,其目的就是想说服姜子牙放弃辅保西岐、放弃封神榜,并与他一起前往朝歌辅保商纣,当然,申公豹说服姜子牙的底气便是,虽然他入门比

  • 周文王背姜子牙800步换得800年江山,殊不知犯了致命的错误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要说这姜子牙原本可是落魄的一个贵族之后,在神话剧中只不过是为了凸显他的能力而已,祖上虽说也是一个望族,可是传到他这辈的时候,姜子牙的生活也几乎是难以为继,在他的一生之中也是干过很多的活,可是这闲暇之余的他并没有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整日就喜欢去研究一些个天文地理等等的事情,他相信自己总有一天是能够成功

  • 周朝建立后,武王五年而终,临走前的安排也是用心良苦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按理说武王他们家族是有着长寿基因的,他的父亲文王姬昌就活到了97岁的高龄。再往前看,据说文王继承周国王位时已经四十五、六岁了,他的父亲季历就算十几岁时生下了姬昌,当时也应该达到六十岁左右了。并且,王季历是被商朝帝文丁迫害致死的,属非正常死亡,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季历活到七十多岁也极有可能。继续往前看,

  • 夏朝酒故事(官固臺——英雄的酒)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夏人善饮酒,夏朝有一种叫爵的酒器,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在中华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古云:“杜康造秫酒”,杜康作为夏王朝的五世国王,亲自造酒,可见当时人们对酒的重视程度。乡人于十月在地方学堂行饮酒礼:“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由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