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北宋年间,御史奏请处决犯人,行凌迟之刑,也就是常说的千刀万剐 宋

北宋年间,御史奏请处决犯人,行凌迟之刑,也就是常说的千刀万剐 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2564 更新时间:2024/2/12 7:11:29

陆游说,人身上的肉都没了气还没断,而且眼能看,耳能听,实在不是推行仁政的圣君所为。凌迟之刑源于辽代,唐朝时还没有这种刑罚。清朝沿用明律,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黜凌迟、枭首、戮尸三种刑罚。

真宗皇帝故真宗时,御史台请脔剐害人贼,帝曰:“五刑自有刑,为惨毒也?”陆游尝请除凌迟之刑,亦谓肌肉已尽而气息未绝,肝心联络而视听犹存,感伤至,亏损仁政,实非圣世所宜遵。隋时颁律,诏云枭首义无所取,不益惩肃之理,徒表安忍之怀。洵皆仁人之言也。且刑律以唐律为得中,而《唐律》并无凌迟、枭首、戮尸诸法。国初律令,重刑惟有斩刑,准以为式,尤非无征。拟请将凌迟、枭首、戮尸三项一概删除,伤罪至斩决而止。凡律内凌迟、斩枭各条俱改斩决,斩决各条俱改绞决,绞决俱改监候,入于秋审情实。斩候俱改绞候,与绞决人犯仍入于秋审,分别实、缓。将来应否酌量变通,再由臣等妥议核定。或谓此等重法,所以处穷凶极恶之徒,一旦裁处,恐无以昭炯戒。顾有唐三百年不用此法,未闻当日之凶恶者独多。且贞观四年断伤罪二十九,开元二十五年才五十八,其刑简如此。乃自用此法以来,凶恶者仍接踵于世,未见其少,则其效可睹矣。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清朝明令禁止穿汉服,乾隆私下却常穿,还特意穿上汉服命人作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即使在遥远的广州,清军刚一进入,第一个告示便是张贴剃发易服令:“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要求老百姓脱下汉服,穿上满装,如果拒不执行,后果很严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汉人,一直为自己的传统服饰而自豪,甚至用衣服的左衽、右衽来分别夷狄和华

  • 西夏被蒙古灭国时有多惨?一城被害得只剩106户!文字都失传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西夏被灭有多惨,西夏被灭族的原因,西夏被灭国后去哪里

    在成吉思汗带领族人崛起于蒙古高原之际,崛起的蒙古人与四周邻居联系十分紧张,这也难怪,毕竟作为一个游牧民族,尤其是一个处于崛起状态的游牧民族,在统一内部纷争把力量拧成一股绳后对四周邻居发动战争,扩张土地和势力范围,以掠夺牲畜、奴隶和财富填肥自身再正常不过了。蒙古帝国只是与周边稳定发展多年的其他民族相比

  • 李鸿章把问题一分为二,解决哥哥坐上位还是弟弟坐上位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李鸿章后人简介,李鸿章诗最有名的一句,石国强评论李鸿章

    洋务派代表人物李鸿章与顽固派缠斗不休外部列强又步步紧逼他是如何力挽狂澜成为让慈禧太后赞为“再造玄黄”的官场不倒翁呢?我们幽默讲史领人物雾满拦江的力作《权谋高手李鸿章:力挽狂澜》将为你深层解读话说那年湖广总督李鸿章办案有功被朝廷升为直隶总督是管官员的官员他大哥李瀚章成了他的下属当地官员肯定不会放过这次

  • 灭掉西夏难于登天?为何兵多将广的北宋始终无法斩除西夏?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但谁知道,这场几乎要成功的大战,竟然毁在了北宋将领的内斗中。西夏对北宋的威胁始于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党项新首领李继迁不满族兄李继捧对大宋朝廷谄媚献地的屈辱姿态,特别是在西夏割让了五州之地纳入北宋版图后,李继迁正式举起了反宋的大旗,自此成为了北宋的心头大患。灭西夏的最大倚仗:西夏“立国不稳”

  •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其实他的行为比和珅更可恨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刘墉简介图片,和珅刘墉大结局完整版,评书刘墉斗和珅

    文字狱从顺治皇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之前都一直存在,尤其在康熙、雍正、乾隆在位的这些年间,搞得满城风雨,有学问人士闻之丧胆。对于文字案的审判难以有个标准,不管是自己写的诗句,还是引用前人的诗句,只要被读出有对清廷不敬的气质,便会惹来杀身之祸。其中有许多著名的例子,例如雍正时期的翰林学士徐骏,他写道:“

  • 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从朱元璋不杀胡德济,看军法与国法的不同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朱元璋最后的军事部署,朱元璋怎么加强军权的,朱元璋 如何多线作战

    徐达出兵至安定(甘肃定西),与王保保军隔深沟筑垒对峙,一天之内数次接战。王保保派兵一千多人从小道下山偷袭徐达东南营垒,整个徐达军都被惊动了。营垒部队长胡德济不知敌兵是从哪里钻出来的,仓惶失措,还好徐达率亲兵来援,斩杀了败退下来赵指挥及数名将校示众,溃军被镇住,才稳定了部队。次日,双方再战,明人人争奋

  • 皇储制度:想当宋朝皇帝,要“寒窗苦读十几年”,苦学四门功课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解密

    文化课的学习宋朝重文轻武,更是我们古代教育发展的繁荣时期。皇子教育又攸关王朝命运的大事。因此,身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之中,宋代皇子自然能受到良好的教育。朱熹把学校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还规定每个阶段的入学年龄、对象以及教学内容等。关于皇子入学年龄,最早的记载见于宋真宗时期:“仁宗方就学,

  • 嘉庆问和坤:你贪的钱,能花完吗?和坤说出的两点却堵得嘉庆话都说不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和坤原本家庭还算富裕,然而父母的相继离世,和坤家中的其他长辈看到和坤年幼,于是,一群大人合起伙来将和坤父母留下来的财产据为己有,没了父母,没了家产,和坤只和弟弟相依为命,他们如今什么都没有了。家中的叔伯打算将和坤两兄弟赶出来,但他们这种行为遭到了和坤家中一老家丁和偏房的反对,偏房之前受过和坤父母的恩

  • 朱元璋一句话,让朱棣造反成功,各地藩王可领兵进京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就是这本朱元璋亲手编制的《皇明祖训》,让朱棣找到了造反的借口,朱棣就打着这个旗号,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藩王。而朱元璋编写此书是为了对后世子孙的言行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希望他们恪尽职守,共同捍卫朱明江山社稷。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每个人都不敢有反心,特别是朱标在的时候几个皇子非常和谐。朱标伤后也没

  • 这天,康熙受群臣胁迫赏伊桑阿双眼花翎,并作为钦差大臣前往河督府调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一切,还要从白河沟案说起。治理黄河的大臣靳辅的儿子靳治豫,因为治理河道的条石出现了易脆问题,并在核查石头的过程当中误杀了当地的老族长。紧接着,靳治豫因为害人而锒铛不听话。平时,治河大臣靳辅清正廉明,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堵住了很多官员的运财之路,所以很多官员对靳辅一派都恨之入骨。这时,众官员见靳辅的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