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1310 更新时间:2023/12/20 6:13:27

各诸侯国为了更好地对基层社会进行管理会用礼去规范百姓,同时人们生活中自主形成的一些礼节也能成为一种自我约束。

春秋战国时期,

随着剧烈的社会变动,“礼下庶人”的趋势也越发明显,

这样人们越发有礼可循,礼与基层社会的结合和影响也愈发紧密,礼在基层社会是客观存在的。

[var1]

一、士庶阶层转化是“礼下庶人”的重要途径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

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

”周天子式微,西周时期的礼制遭到破坏,各诸侯国并起,逐鹿争霸,人才辈出。

鲁昭公三十二年,史墨对赵简子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故诗曰:‘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姓于今为庶。”这段对话生动描述出

当时贵族与平民间身份剧烈变化的情况,许多靠世卿世禄维持地位的贵族遭到重创。

[var1]

各诸侯国为了争霸对贤才的需求开始增加,士阶层也因此逐渐崛起,成为重要的人才来源。

鲁哀公二年,赵鞅伐郑之前承诺众人:“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就是给了所有人包括普通百姓和身份低贱的奴婢改变命运的机会,这是当时统治者为了争霸不注重出身背景、提倡凭能力改变所处阶层的政策体现。

从这一时期的史料中也能看出,

贵族衰落和基层百姓凭借自身才干进入统治阶级的情况极为常见。

毕公高随武王伐纣,受封于毕并建立毕国,后来毕国灭国,后世均沦为庶人。

[var1]

其苗裔曰毕万者,因才能出众,又得以“事晋献公”,在献公十六年时随献公出征,“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最后“以魏封毕万,为大夫。”重拾荣耀。

管仲的父亲曾经是齐国的大夫,到管仲时家境趋于没落,管仲为了维持生计还曾做了地位比较低微的商人。

后来凭才干经鲍叔牙引荐辅佐齐桓公,“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也因此从微贱的商人变成了齐国的上卿名垂青史。

[var1]

苏秦家里以务农为生,是“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早年跟随鬼谷子学习,后来外出游历,却因潦倒无奈回家。后来他发愤图强,

终于凭借才干助“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也“为从约长,并相六国。”实现了人生价值。

随着士庶阶层之间严格界限的打破,上层贵族们恪守的冗杂礼仪难以维持并随着贵族的没落开始下散到民间,

新兴的以士阶层为代表的从基层社会上升到统治阶层的人们则开始更多地接触礼乐文化。

[var1]

而从基层社会走出的人又因长期处于基层社会,自身的行事作风还带有民间礼仪的影子,同时他们也很了解基层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需求。因此,

他们对礼的执行会更加灵活和变通,推广到社会上的礼也会更加符合基层社会的需求而被人们所接受

二、学术下移加快了“礼下庶人”的进程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孔子讲:“礼失而求诸野”,丢失的礼要去民间访求。

另外,从士阶层的兴起以及百家争鸣的盛况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学术出现下移由此把礼带到了基层社会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王室衰微和部分贵族的没落,学术随着许多任职官员的出走而流落,如王子朝争夺周天子之位失利后便“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var1]

管子·山权数》记载,管仲建议齐桓公设立“五官技”,

即“诗者,所以记物也。时者,所以记岁也。春秋者,所以记成败也。行者,道民之利害也。易者,所以守凶吉成败也。卜者,卜凶吉利害也。民之能此者皆一马之田,一金之衣。此使君不迷妄之数也。”

这些本应该由上层官员掌握的知识和担任的职务如今都需要从民间百姓中选拔人员来从事,可见春秋时期学术文化就已经开始从诸侯国下移到民间了。

学术从周王室下移到诸侯国再下移到民间,在一些诸侯国乃至民间得以保存和传承,因此造成了“天子失官,官学在四夷”的现象。

[var1]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也是加快学术下移从而使“礼下庶人”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学在官府到私学盛行的转变,普通百姓们也有了学习包括礼经在内的典籍的机会。

尤其是孔子,作为私学的重要推动者,主张“礼也者,理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认为做人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他的思想理论中非常推崇周礼,想用礼来维护整个社会的秩序。他不仅自己重视守礼,还善于教人以礼,甚至连孟懿子和南宫敬叔等贵族都向他学习过礼。

[var1]

而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基层社会的百姓也可以随他学习,他自然也是把礼作为普通百姓的道德规范去讲授和普及。孔子与其弟子在乡里间教演射礼时,围观的人就非常之多。由此可见,

孔子在讲学过程中,就把原本属于贵族阶层的礼逐步推行到了基层社会。

学术的下移使学在官府这种上层贵族垄断教育的情形得以改善,基层社会的百姓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本来只有贵族才能学到和使用的礼仪。

虽然下移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充分,也不是每个百姓都能得到教育,

但仅仅是这一定程度的文化下移也使基层社会受到了教育氛围的熏陶,使礼被更多百姓所广泛接受。

[var1]

礼作为固定阶层的特权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被打破,随着士庶阶层的流动以及学术的下移开始在社会各个阶层流传开来,礼的使用开始更加广泛,

在意识形态方面也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成为了一种非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礼下庶人是礼根据时代的变动承其精髓去其不适,从而得以更广泛传播和完善的必然途径,是百家争鸣的起源,也是适应社会发展、流传至后世几千年不消亡的基础。

统治者们也多顺势而为,开始把礼作为一种维持基层社会稳定的手段,从思想和文化方面来巩固大一统的统治。

[var1]

三、通过道德约束管理基层社会

礼虽不同于刑法的严苛,也没有强制性的要求,却能通过温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人们进行约束。

礼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之一,“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因此礼与基层社会的管理密不可分。

周人的鬼神观念与孝文化的结合是周代重视丧礼的主要原因之一,隆重的丧礼表达了对亲人的怀念和格外的重视,长达三年的守孝期也表明了给长辈最后一次尽孝的决心,

因此丧礼有助于巩固人伦关系,在道德意识上加强对孝的培养。

[var1]

此外,《庄子·至乐》提到:“庄子妻死,惠子吊之”《礼记·檀弓上》载:“子夏丧其子而丧其明。曾子吊之”《礼记·曾子问》中孔子说道:“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这些都说明,基层社会办丧事亲朋邻里间是要来吊丧的,而且还会帮助别人送葬,因此

丧礼的存在也能强化基层社会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和谐之风。

婚礼别男女、正夫妇,有利于维持个体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礼记·昏义》中记载:“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

[var1]

可见,和谐的婚姻有助于维持家庭的稳定幸福,这样的家庭才能养育出更好的后代,形成父慈子孝的家庭氛围,进而才能培养出忠君爱国的人。

明确家庭责任感有助于培养社会的责任感,小家庭的和谐安定也是整个基层社会维持稳定秩序的根本。

挚见礼的存在增强了百姓们的凝聚力,“礼尚往来”的习惯使基层社会邻里间的人际关系更加融洽,百姓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

挚见礼也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培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人们在待人接物方面更加有礼有节,既尊重了别人也尊重了自己。

[var1]

同时,细微之处见真情,

挚见礼的使用也会让人与人交往时心怀尊敬,让对方感觉自己受到了重视,

营造出和谐亲近的氛围,拉近了基层社会亲朋邻里之间的距离。此外,乡射礼、乡饮酒礼等其他在基层社会中存在的礼也都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因此也都有助于维持基层社会的稳定。

四、总结

总体来看,

礼对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整个古代社会都影响深刻。

基层社会百姓所遵循的礼或许不像上层社会那样繁琐完备注重外在形式,更像是一种日常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对人们起着教化作用,“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var1]

如果人人都能主动用礼来作为自己日常处事的行为规范,那么整个社会就能建立起与人为善、远离罪恶的和谐稳定秩序。

葛兆光先生认为:“礼仪不仅是一种动作、姿态,也不仅是一种制度,而且它所象征的是一种秩序,保证这一秩序得以安定的是人对于礼仪的敬畏和尊重。”

《礼记·缁衣》中有:“

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遁心。

”可见,对民众进行道德礼法上的约束和教化与只用严刑峻法的强迫相比,前者不易引起百姓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进而促使百姓从内心里真正归服,人心思定,从而维护基层社会生活的稳定秩序。

更多文章

  • 以美色断送吴王、成就越王、反被范蠡所伤,细说西施的爱情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西施复原图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末期越国诸暨苎萝村人。苎萝有东西二村,因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西施天生丽质,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出众。据说她在河边碗纱时,清澈的河水映照她美丽的倩影,鱼儿看见了竟然忘记了游水,从而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美称就流传开来。01公元前494年,

  • 盂伐鬼方:西周早期的一次重大战役,攻占了鬼方中心聚落李家崖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鬼方简介,岐山周城鬼方之战,西周十大经典战役图片

    文/杜勇周康王继位后,西周王朝开始把经略四方的重点转向南土。但对北方部族的来犯,亦必兴师征伐,以保障南土经营战略的实施。康王二十五年,鬼方作乱,遂命南宫盂率师讨伐,对其进行了毁灭性的军事打击。此事文献失载,唯见于小盂鼎铭文。小盂鼎于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省岐山县礼村,今已失传,仅存铭文拓片。器铭所载为

  • 十六国:前秦东起域大海,西抵西域,南至川蜀,北到大漠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十六国南秦,川蜀,我国历史上最南的疆域

    五凉基本都位于西北地区,而且实力不强。所以对北方的政治格局影响不大,对历史进程影响也不大。今天我们讲的前秦,可以算得上十六国中,最强大的政权,疆域东起大海,西抵西域,南至川蜀,北到大漠。如果中国历史截止到淝水之战以前,那么前秦是中国少数民族,实力最强盛的一次,之前,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没有这样的成就。

  • 射九日的后羿在历史上的还当过夏朝国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夏后启的儿子太康耽于游乐田猎,不理政事,有穷氏首领羿趁夏国统治力量衰弱的时机发难,驱逐了太康。太康死后,羿立太康之弟仲康为夏后,实权操纵于后羿之手。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又驱逐了相,自己当了国君,这在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但后羿只顾四处打猎,将政事交于寒浞icon打理,后被寒浞所杀。

  • 天复二年,吴王杨行密出兵宿州再次失败,却让他有了新的战略部署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的唐昭宗也是听说了这一点,所以对杨行密也算是恩宠加身,在朱全忠百般劝谏之下,也不同意讨伐淮南,反而进封杨行密为吴王,另一方面也是看重杨行密恩怨分明,又有与朱全忠一较高下的能力。如今唐帝有难,杨行密自然不能坐视,在整理完升州事件之后,杨行密起兵讨伐梁王朱全忠。[var1]先是让淮南副使李承嗣权知淮

  • 以春秋战国为起点,浅析我们古代民族争斗与融合的变迁史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文 |梅利编辑 |梅利前言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地方,自古以来,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在我们古代,不同民族之间的争斗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涵盖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地区。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我们古代民族争斗与融合的变迁史,以便更好地理解我们多民族地方的发展历程。[var1]一、我们古代

  • 慕容春秋-第二十二章,二杨继宠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第二十二章二杨继宠司马炎知道太子并不聪明,不宜作储君,于是在司马衷婚后特意测试他,召集所有东宫官属参加宴会,同时写了几道问题让司马衷作答。贾南风见问题后,知道司马衷不懂作答,十分担忧。但东宫属官都参加了宴会,没办法,只好找来外面的大儒代答,答案大多都引据古义。给使张泓看后说:“太子不读书,答题却引经

  • 姜子牙能掐会算,能算到自己做生意失败,为何还会去做?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姜子牙也是能掐会算,先是算刘乾卖柴得一百二十文柴钱,结果算对。又算了催钱粮的官兵能得一百零三锭钱,这也对了!姜子牙既然算的这么准,那么他就一定能算到自己卖笊篱赔钱,卖面赔钱,卖牲口也是赔钱。有人说算卦不能给自己算命,但姬昌都能给自己算,所以姜子牙也能给自己算。既然能算到自己赔钱,姜子牙为何还要去做赔

  • 魏文帝曹丕伐吴为什么会惨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当时吴国孙权对战蜀国刘备,形势不佳,只好假意归顺魏国以拉来吴国的支援。当吴国战赢了蜀国之后,曹丕又整出个“人质”的想法来测试此时吴国的忠心。刚打了胜仗的孙权一番客套话化成一句话“人我就是不给”把魏国给打发回去了。就此两国撕破脸皮,曹丕一时怒火冲脑,直接下令攻打吴国。由此也可以看出这曹丕的军事才能也不

  • 历史的角落:周朝开国功臣姜子牙后人,为什么会被周王残忍烹死?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每当笔者年华虚度,光阴流转却一事无成的时候,姜子牙就是笔者最后的慰藉。毕竟他老人家七十二岁的时候,才来了个“愿者上钩”,被周文王发现并重用了起来,最后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天下八百年”的万世基业。姜子牙用他的一生,深刻地诠释什么叫做“大器晚成”。他的前半生都在饥寒交迫中度过,一无所有,也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