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孔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7岁小孩回答后,孔子当即拜他为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778 更新时间:2024/1/22 19:41:53

孔子在《论语》中教导世人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而他自己作为“至圣先师”,也是如此做到的。

“师项橐”,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孔子“师项橐”的故事,在《战国策·秦策》中就有相关记载,在书中写道:“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

而《三字经》中则写道:“昔仲尼,师项橐。”

这些文领导载,侧面证明了孔子“师项橐”的真实性。

那么,孔子为何会拜7岁的项橐为师?

[var1]

孔子东游、遇到拦路的项橐

孔子前半生,曾以入仕为目的,但时代的动荡加上各国国君的愚昧自守,导致有着庇民之心的孔子“郁郁不得志”。

一直到公元前500年,鲁国国君鲁定公任命孔子为宰相,让孔子得以施展才学抱负。

在孔子的管理下,鲁国政治出现短暂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地方实力得到加强。

孔子“堕三都”的做法,遭到鲁国“季孟叔”三氏的嫉恨,而且鲁国的变化也让邻国齐国感到畏惧。

于是,齐国黎组建议给季孙氏宗主季桓子以女乐,让季桓子破新鲁定公与孔子之间的联系。

鲁定公在女乐的诱惑下不理朝政,孔子直言进谏,但鲁定公已经被季桓子等权贵说动,不理睬孔子,君臣开始不和。

[var1]

那个年代,按照旧周礼的约定,大夫们在郊祭之后可以得到国君的祭肉,象征着君臣一心。但主持祭典的季桓子却不给孔子祭肉,这也让孔子失望,从而选择辞官在家。

这一年的孔子,已经五十五岁,到了知天命的年纪。

在那之后,孔子就有了“东游”的决定。

他东游共用了14年,这期间可以说是孔子“落魄”的阶段,但孔子的学问也在这一阶段得到完善,回去后就作《春秋》。

而“师项橐”的故事,就发生在其中。

那是在公元前489年的春季。

这天,孔子带着子路、子贡等弟子在前往楚国的路上。

[var1]

一路上,孔子坐在车上,看着外面的秋收季节不禁感慨,心情也难得舒畅。

但就在路过莒国的时候,在外面的子贡看到一群孩子在路上玩堆土游戏——他们用泥巴垒了城墙,而且墙上的城垛、瞭望塔等一应俱全。

此时有一个小孩端坐在城墙之中,如一位君王一般。

子贡不忍马车撞毁孩子们的“玩具”,于是就打算避开“城墙”。

没想到在这个时候,“城墙”中的孩子却拦住了马车。

子贡说:

“小孩,遇到车来,为何不躲反倒拦车?”

小孩说:

“你们太不懂礼貌了。”

[var1]

作为一直以“礼”为人生准则的孔子,听到小孩嘴里蹦出“礼”这个字,他掀开车帘,看到了眼前的景象。

于是他下了车,向那小孩说道:

“你且说说看,我们如何不懂礼貌?”

那小孩一看到从车中探出身的孔子,一下子就认出了孔子这个人。

但他却不徐不疾,缓缓说道:

“老先生,我问你,车遇到城,是绕开城走还是进入城里?”

孔子听到这话,回答道:“自然是进城。”

小孩听到这话,眉头一扬,之后说道:

“那为何你要避开,是觉得我的城有什么问题吗?”

[var1]

孔子看到这一幕,对这小孩起了兴趣,于是他对小孩说道:

“你说得对,是我们无礼。但这城这么小,我们的马车怎么进去?”

“这样,那我给你重新造个大点的城门。”

说完,那小孩把手指比划了一下,孔子顺着他的手,就看到了远方的城门。

他大为惊讶这个孩子的聪慧,于是笑道:

“多谢!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项橐。”

[var1]

孔子项橐相问、智者的对话

孔子知晓了这个小孩的名字,顿时想到了关于项橐的事迹。

项橐,据传出生于莒国袁家庄村后的一户姓项人家,家中男子与有喜女子魏氏两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魏氏虽然有孕在身,但却坚持下地干活。

一直到阴历四月初八之一天,她与邻居一起到山上挖药材,突感腹中疼痛传来。

身边的邻居一下子就知道魏氏这是要生了,于是慌忙放下手中的工具。

但要将魏氏送回家中生子已经不可能,于是魏氏当即决定,在山上产子。

在邻居的帮助下,魏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腹中胎儿生下,是个男孩子。

[var1]

小孩生出来后,与母体还用脐带连着,于是邻居就拿过割药材的刀子,打算将脐带割断。

但令人惊讶的是,脐带在刀子的切割下居然纹丝不动。

他们用尽力气,都没能将脐带剪断。

这时候,魏氏看到身边的茅草,想到平时走过茅草丛,身上会被茅草割伤,于是她决定用茅草试试。

没想到,这一试之下,脐带终于被茅草割断。

男子听说了女子产子,于是赶紧上山照顾,就遇到了抱着孩子往山下走的魏氏。

他接过孩子,看到这孩子额头就像个口袋一样。

古代口袋称为“橐”,于是夫妻俩人决定给孩子取名“橐”,因姓项,于是叫“项橐”。

[var1]

项橐自小极为聪慧,他观察入微,对周围事物他有着强大的好奇心。

有一年夏天遇到打雷,他就问父亲:

“天怎么会打雷呢?”

他的父亲想了想回答说:

“那是老天爷想伤害新人和妖怪。”

父亲的话明显是希望教育小孩不要做新事,但项橐想了想,却说:

“那难道只有夏天有新人吗?还是春季老天爷就不会生气?”

项橐的话让父亲无言以对。

舅舅听说了项橐的事,于是就打算“为难”一下这个“神童”。

舅舅问:

“天上的星星有几颗?”

项橐回答说:

“跟地上的人一样多。舅舅我问你,你的头上有多少头发?”

舅舅爆笑笑,回答:

“跟你头上的一样多。不信,你来数数。”

[var1]

说着,就把头伸向项橐,项橐就说:

“行,你把头拔下来我就数。”

舅舅听到这话,急忙告饶。

而这,也成就了项橐的“神童”之名。

对于这些,孔子自然略有耳闻。

于是在知道面前的小孩就是“神童”项橐后,他决定“考考”项橐。

他看到在一旁的农夫正在锄地,于是问道:

“你看这农夫,每日都在锄地,你可算过每日共锄了多少次?”

[var1]

项橐听到这话,一下子就知道孔子这是在问自己话,于是反问道:

“老先生您每日坐马车出游,可曾算过马蹄每天抬多少次?”

孔子听到这回答,一下子就被项橐的敏捷应变震惊,须知,这时候的项橐才七岁。

孔子收起轻视之心,他邀请项橐上车同游。

项橐也不惧怕,与孔子一起上了车。

[var1]

孔子拜师、项橐的后来

一路上,孔子知趣大开,他又问身边的项橐:

“你看这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地上又有多少颗五谷?”

这个问题,不要说在两千多年前,就算是如今也难以给出准确的答案。

但孔子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当初项橐的舅舅问他的,而项橐这次也不用之前的答案。

他略一思索,回答道:

“一天一夜星辰,一年一茬五谷。”

孔子听到这话,顿时眼前一亮。

眼前的项橐思维之机敏、对事物观察之细微,都让孔子非常欣赏。

而项橐也没有只答不问,他说道:

“先生,你看这松柏,为何能够冬夏常青?”

孔子略一思索,回答道:

“因为他内心充实坚定,所以可以冬夏常青。”

[var1]

孔子本想以此教育项橐一些意志坚定的道理,但没想到项橐听完说道:

“那竹子也四季常青,为何是空心的?”

孔子听完,有些窘迫,但他还想看看这位“神童”还能给他多少惊喜,于是说:

“那依你之见,这是为何?”

项橐回答道:

“竹子所以常青,因为它虚心,而松柏之常青,在于它坚实。”

这样的为人道理,孔子也没想到居然能从七岁的项橐口中听到,他不禁正襟危坐,以弟子礼说:

“如此道理,令我受教,甘为弟子。”

说完,孔子以拜师礼向项橐拜下。

后世,也因为这件事一直称项橐为“圣公”。

[var1]

但孔子“敏而好学”的谦虚,却让项橐的后半生遭遇无妄之灾。

作为当世名人,孔子可谓“名扬”诸侯国,而七岁的项橐能够成为孔子的老师,这样的才能,让诸侯国都起了让项橐到朝中当官的想法。

首先就是莒国国君,他让人找到项橐一家,希望项橐能拜官,为莒国所用。

但项橐一家习惯了自由自在地生活,不愿进入官场,于是就拒绝了莒国国君的邀请。

远在齐国的齐国国君也听闻了项橐的事迹,于是也派使臣上门请项橐当官,但也被拒绝。

这两国都被拒绝,他们担心项橐去了其他地方对自己不利,于是就派人监视项橐一家。

[var1]

项橐得知了自己被监视,与父母商议搬家。

而两个地方监视的队伍又碰到邂逅,他们都以为对方是来请项橐的使臣,赶紧回去报告给自家国君。

齐国国君得知后,本着一不做二不休的想法,下令格杀项橐。

尽管项橐聪明机警,躲过了几次追捕,但最终还是落入了敌人手中。

敌人在动手时发现,刀剑居然无法伤害到项橐,一时间不知道如何是好。

这时候,他们想起项橐的脐带是被茅草割断的,于是就想到用茅草来伤害项橐。

就这样,躲过了刀剑之害的项橐,伤在了茅草之下,一代“神童”,就此落幕。

[var1]

对“师项橐”的考究、历史真相?

孔子“师项橐”一事,被广而传颂孔子的“好学”。

这一篇与《两小儿辩日》相近的小哥,在一些史籍中都有相关记载。

而近些年,随着敦煌遗书中《孔子项橐相问书》的出世,这篇小哥的真伪论证更是达到了顶峰。

关于“孔子项橐”事迹的记载,最早是出现在战国时期纵横家流派的《战国策》中,但当中孔子与项橐两人的具体事迹,以及孔子为何会拜项橐为师并没有交代。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有着与《战国策》中相似的记载。

这是因为,《史记》本就是搜集先秦时期的相关典籍加以考究,从而著成的一本书。

[var1]

而更新的的一点,则是在《孔子世家》与《论语》中,关于这件事的事情只字未提。

须知,《论语》是孔子门生根据孔子的人生经历著作的一本书。

其中没有记载相关事迹,也让人对这件事的真伪存疑。

不过,在《论语·子罕第九》中,有这样一句话: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在汉代儒家学者的记载中,也提到了“项橐,达巷党人者也”。

“达巷党”是一个以“美孔子”为目的的党派。

根据这些记载,或许我们可以了解到,项橐的身世或与以上所讲的相左:

项橐是达巷党人,他与孔子之间或有交集,且两人之间发生过一些联系——这也是这个故事在当时可以流传起来的关键。

[var1]

但关于孔子与项橐“相问”的事情,则可能与《两小儿辩日》一样,是后人为讴歌孔子之好学、谦虚而杜撰的一些事迹。

孔子在生之年,虽然其圣名流传于各国,但他的主张却并不适用于那个“争霸”的年代,所以他并不为国君、时政器重。

而在他身伤之后,儒家在孔子门生的发扬下得以光大,并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尤其是在汉代,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下,孔子的地位被后人“追认”,成为万世圣人。

到了这一步,后世人在研究儒家经典之时,需要以“实际”事例教化世人,于是就有了诸多类似于寓言的孔子“小故事”。

不管是《两小儿辩日》还是《孔子项橐相问书》,其传播的思想都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相符。

[var1]

综上,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项橐确有其人;二则是孔子师项橐之事真伪难辨。

历史的真假有时就是这样,其真假难以最终盖棺定论。

但不管如何,孔子在儒家、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贡献都是毋庸置疑的。

儒家经典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也让中华民族从精神内涵上完成了统一,汇聚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身为后人的我们,当铭记“圣人”之教诲。端正身心,以国为家,以民为本。

[var1]

参考文献:

敦煌写卷《孔子项橐相问书》研究综述 王珣 童蒙文化研究(第六卷)——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2023年专题论文集

鬼圣项橐考 姜生 敦煌学辑刊

孔子拜师 人生十六七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淮南二叛(下):七进七出,可以媲美赵云的魏国猛将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令邓艾率乐嘉万余守军出城诱敌,司马师自统大军抵达乐嘉附近,隐藏起来,意图围歼扬州军。魏军的行动被游弋在城外的文钦发现,文钦之子文鸯极其雄健,认为此时司马师还未安营,趁敌人还未站稳脚步,马上袭击,一定可以大败敌军。于是文钦与文鸯分兵二路,趁夜夹击司马师(谓钦曰:及其未定,击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

  • 为什么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春秋之后无义战,无仁无义,什么叫无义战

    [var1]或许,这些战争当中,有的战争稍显文明。打赢之后,既不图地盘,也不拿财宝,只是为了所谓的‘匡扶正义’,但实际上,战争的真实目的,其实还是为了扩张。只不过相较于地盘或者财宝,当时大国看重的东西,可能是其他方面而已。但从本质上来说,所有的战争,其根本目的,都是某个地方为了自己强大起来,想要兼并

  • 孔子后人装病不愿朝见朱元璋,朱元璋给他写了封信,病立马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孔子简介,孔子说食色性也,孔子说天下唯女人小人难养也

    儒家常以忠君为主要思想,但是当朱元璋召见当代衍圣公时,却被衍圣公装病推辞不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var1]帝王推崇空享殊荣春秋战国时期是各种学术思想大爆发的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也是各种思想大碰撞的时代。诸子百家纷纷在那时出现,法家、墨家、道家、儒家等思想也为统治阶级提供了许多治国的理念。由于当

  • 道路对于战争的影响有多大?秦国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我们都可以相应看到交通进步的影子。交通是人类进行经济活动和军事活动的基本物质条件之一,在战争活动中是部队运送、后勤补给、会盟商谈的基本保障。兵者,国之大事,伤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var1]历来各朝代之所以重视道路交通,是和交通的军事意义分不开的。秦作为一个古老诸侯国

  • 魏国皇帝和世家大族的协议,司马氏窃国的最大依据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从公元220年开始讲起把,这个时候,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形成,包括黄河流域的中原以及黄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均该纳入魏国,也就是曹丕的势力范围,这个是实际上的,理论上他能直接控制的地方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中原和黄河以北还有十几个州,这十几个州,包括治下无数郡县名义上仍是汉室领

  • 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考古学对古代甲骨文的认识是从殷墟开始的。殷墟所出的甲骨属于商代,所以长期以来甲骨文,尤其是甲骨上的铭文,总是记着商代的。事实上,用甲骨占卜的习俗起源于商朝之前,一直延续到商朝灭亡之后,甚至在一些民族中还存在至今。周族民间典籍中有很多占卜的记载。一些研究人员根据它们研究了殷墟的甲骨文。然而,周代甲骨文

  • 魏国风雨之襄哀苦心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在影视剧《大秦帝国》中,魏襄王被塑造成了一个早期心狠手辣,晚期有些庸碌的形象,这与《战国策》中的魏襄王的形象大相径庭。《战国策》中刻画的魏襄王,和其它同时期的王子一样,经历过人生的低谷与高峰。作为魏国的王子,魏襄王曾经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魏惠王从一个善于纳谏的大王逐渐变成了一个偏听偏信的人。在魏襄王的

  • 战国赵国灭亡的临门一脚,是谁踢的?他的名字叫王敖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灭亡六国之战,每一场战争都有很多重要的人物,这些人物有的是武将,有的是说客。在灭亡赵国的战争中,秦国也有一位很有名的人物。这位人物的几番操作,就让赵国的整个格局发生剧变,最终也就被秦国灭掉了。那么,这位人物是谁呢?正是今天要说的王敖。王敖的名气似乎不大,但是他做的事情却相当之重要。可以说,王敖既

  • 【知我监利】史志篇之屈原离湖著名篇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知之深,方能爱之切!监利发布新设专栏 《知我监利》让您知监利,更爱监利!两千多年前,楚容城之地有很多湖泊。在容城国都城之西不远处,有一片很大的湖泽。相传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诗人屈原在流放途中,曾在湖边小墩毫口小住,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诗篇《离骚》。[var1]屈原(前340~前27

  • 孟子论廉 |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来源:邹鲁清风)来源:清廉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