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越是国难当头,越是要杀战神李牧,赵王迁的逻辑为何如此混账?

越是国难当头,越是要杀战神李牧,赵王迁的逻辑为何如此混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751 更新时间:2024/2/5 13:20:10

那么,赵国为什么在国难当头、最需要李牧的时候杀死李牧呢?《大秦赋》将一切责任都推到了赵国奸臣郭开身上,认为是郭开一手导演了这场悲剧,然而真正的历史并非如此,赵王迁自身的责任远远大于奸臣郭开的责任。试想,没有赵王迁的允许,郭开能杀李牧吗?

[var1]

(李牧)

赵王迁的性格:敏感而多疑

首先需要说明一下的是,赵王迁的年纪:由于直到现在还没有考证出赵王迁的出生年月,所以影视作品中赵王迁的样子有很大不同,有的是十来岁,有的是近20岁。多数人倾向于近20岁。我认为,在李牧被杀的公元前229年,赵王迁应该有20岁了。

赵王迁的出身不太好。其父赵偃是赵国历史上名声很不好的赵悼襄王,赵悼襄王年轻时不顾父亲与群臣反对,娶了一位妓女为妃,并与该妓女生子赵迁——即赵王迁。

在特别注重礼法与秩序的古代,赵悼襄王“取妓生子”之举为赵国众多王族、大臣所不齿,所以,作为儿子,赵迁一出生,就承担了他老子造孽所带来的耻辱。而且,赵迁不仅仅承担了这种耻辱,简直就是这种耻辱的结晶与化身。

这使得赵迁的童年与少年时代,都生活在周围人鄙视的目光之中,在经常受鄙视的环境下长大,形成了赵王迁敏感多疑的性格。其自尊心与自卑心远强于一般人。

[var1]

(赵王迁)

另外,赵王迁的王位并不十分巩固,因为他还有个很得人心的哥哥叫公子嘉。

公子嘉身份特殊,他是赵悼襄王嫡子,本已为赵国太子,但因赵悼襄王宠爱赵迁他妈,于是废掉了公子嘉太子之位,将赵迁立为太子。赵迁即赵王位之后,“以三百户封公子赵嘉,留于国中”。也就是说,公子嘉的势力被限定在很小的范围内,只有三百户食邑。但是赵嘉的价值不在于其势力大小,而在于他曾经的太子身份,一旦赵国危急,一旦赵迁出问题,大臣们拥护公子嘉即赵王位,取代赵迁,是极有可能的。后来赵国覆灭,赵迁被俘,大臣们果然拥公子嘉为赵王,在代地立国六年,即是明证。

所以公子嘉的存在,对于赵王迁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又增加了赵迁的不安全感。综上,性格敏感多疑,又没有安全感的赵王迁,对于李牧这类悍将,一开始就是不信任的。

[var1]

(李牧)

廉颇叛赵,加剧赵王迁的心理压力

赵王迁不能善待李牧,与廉颇的叛赵也有一定关系。

廉颇一直是赵国名将,在军中是军神一样的存在,威望极高,权力也很大。可是赵王迁的父亲——赵悼襄王觉得廉颇权力太大,又比较倔强,不听话,所以他一继位就开始剥夺廉颇兵权。

赵悼襄王派武襄君乐乘去收廉颇的兵权,并要廉颇回邯郸等候处理,可是廉颇并不好惹,他不仅不愿交兵权给乐乘,还怒而发兵攻打乐乘。结果乐乘逃跑,廉颇不敢回赵国,只好去魏国大梁躲了起来。

廉颇的行为,一是违抗王命,不愿交出兵权;二是以下犯上,发兵攻打赵王的代表乐乘;三是拒不认罪,跑到魏国避祸。很显然,赵悼襄王对廉颇的表现是愤怒的。9年后,赵悼襄王死,赵迁继位,赵王迁继承了他老子的思想,他对廉颇这样的“以下犯上”的猛将,可想而知,会有好印象吗?

所以说,廉颇事件,加剧了赵王迁的心理压力,让赵王迁对李牧这样的纠纠武将有了比较深的戒心。换句话说,赵王迁把“廉颇事件”当成了前车之鉴。

[var1]

(廉颇)

李牧功高盖主,又不太听话

李牧乃“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与廉颇齐名,天生是个当将军的料。他的功绩主要表现在三件事上:败匈奴;肥之战;番吾之战。

李牧早期驻扎在赵国北部,与凶狠的匈奴人作战,创造了以步兵围杀10万匈奴骑兵的战例;又灭檐褴、破东胡,降林胡,保障了赵国北边10多年的稳固,成为赵国英雄。

公元前233年,秦国大将军桓齮率军攻占赵国赤丽、宜安,直逼都城邯郸,形势危急,赵王迁将李牧从北边调回对付秦军。两军对垒,桓齮使诱兵计攻肥下,李牧识破其奸计,不救肥下而直捣桓齮老巢,桓齮回救老巢,中伏,大败。此战让秦损失极大,桓齮无脸回秦回,逃往燕国,更名樊於期。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此时李牧已位极人臣。

[var1]

(李牧像)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亲率主力,分南北二路攻赵。李牧一眼看出关键点在北路军,于是制定了正确的“南守北攻”方案。在番吾,两军决战,秦军大败,李牧趁机挥师南下,秦军狼狈撤走。史称:番吾之战。此时,在全赵国,李牧成了救星,其光芒远远超过赵王迁。

功高自然盖主,盖主则让主生疑,自然之理,但李牧没有重视这一点。李牧还有一个缺点:不太听话。

当初在对付匈奴的战略上,李牧坚持“以守为主”的主张,不听赵王命令;虽然李牧是对的,但他不听话的性格凸显出来,已是人所共知了。番吾之战后,秦国使用“反间计”,派人到邯郸散布“李牧欲反”的谣言,赵王迁派人去收李牧兵权,李牧不听话的毛病又犯了。李牧就像当年的廉颇那样,受了委屈,不交兵权,打算以己之力继续抗秦。可是他对赵王迁又不防备,于是赵王迁暗中布置圈套,捕获李牧并杀之。

三个月后,王翦攻赵,赵再无人能领兵抗秦,秦灭赵,俘赵王迁。

[var1]

(赵王迁)

结语:当李牧遇到赵王迁,就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而赵王迁杀李牧,自毁长城,并不是偶然事件,是赵王迁心理原因与李牧自身原因相融合的结果。至于奸臣郭开的陷害,还有赵王迁母亲的怂恿,那都是外部原因,是次要的。

更多文章

  • 《清平乐》曹皇后那么爱宋仁宗,又很优秀,为何总不招赵祯喜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我觉得编剧的设定有道理,站在宋仁宗的角度看,张妼晗是一个能给自己提供“情感能量”的人。在他失落时有她陪着,她经常表达对他的爱和关怀,她本心对他好,也会通过表达让他感受到。宋仁宗在和张贵妃的相处里,可以放下心来,也可以感受到“被她爱”。感受到爱,才是感情里最重要的。而对于曹皇后,她总在做对事,付出了很

  • 越国曾经称霸诸侯,为何没能名列战国七雄?这一道理至今适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var1]首先,在淮泗之间,有大约10余个小国,以宋、鲁最大,郑卫次之,剩下的莒、邹、周、杞、蔡、郯等国则更小,《史记》记载,河山以东强国六,淮泗之间小国十余,因此他们被统称为泗上十二诸侯。可见,此时韩赵魏楚齐燕六国,与泗上十二诸侯的实力差距已经拉开。除此之外,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北部到河北中部,还存

  • 赵姬、赢政、吕不韦3人深厚情谊也挡不住角色变化之后的利益相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此三人关系也是挺复杂的。赵姬原来是吕不韦的宠姬,因为子楚也就是赢政的父亲看中赵姬。赵姬就从吕不韦之宠姬变成子楚的宠姬。当赵姬生下赢政之后被立为夫人。司马迁的《史记》中留下这么一句话引发很多人对赢政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猜测,当然知常容觉得这句话黑秦朝的概率比较大。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史记

  • 《三言二拍》之“咫尺天涯”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顺帝年间,淮南有个叫刘翠翠的女孩,生得聪明伶俐,美貌动人。她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书。翠翠的父母见她如此聪明好学,就把她送到邻近的学堂去读书。学堂里有个金家儿子叫金定,与翠翠同岁,生得眉清目秀、聪慧过人。翠翠和金定便成了这学堂中最出色的学生。有时,同学们跟他俩开玩笑说:“你们一样年纪,一样聪明

  • 赵国的掘墓人:一个贪婪的卖国贼 让赵王自毁长城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赵王偃简介,赵国亡国后赵王的下场,别云间杖责赵王

    [var1]说起赵国不得不提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这一项重大的改革,让赵国拥有了强大的骑兵,继魏武卒,秦锐士之后最强大的兵种。秦国想要东出,就避不开韩赵,特别是拥有强大骑兵的赵国,成了秦国东出一统天下最大的阻碍,虽然纸上谈兵的赵括让赵国在长平之战覆灭了四十万大军,但赵国的骑兵还在,就算到了秦王嬴政时期

  • 《大明风华》胡善祥第一个孩子没了,朱祁钰暂时下岗,乐极生悲啊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胡善祥怀孕了,而且还当了皇后,她拉着孙若微要喝酒庆祝,她得意忘形,称自己已经占了朱家一半的江山,结果乐极生悲,正庆祝之时,宫女把胡善祥推下楼梯,这孩子多灾多难啊,看来她当不成朱祁钰的妈了。胡善祥和孙若微是亲姐妹,当初胡善祥宣称,她们姐妹一起嫁给朱瞻基,然后给朱瞻基生孩子,要将朱家的江山分走一半,如今

  • 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锈?经过X光扫描后,专家感到诧异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var1]它属于历史中的传奇,被称为“天下第一剑”,关于它有着不少值得深究的点,譬如它历经千年的时间但是并未出现锈蚀。越王勾践剑为何千年不锈?经过X光扫描后,专家都感到诧异,究竟这把剑有着怎样的秘密呢?事情要从工地的发现说起,就其在历史中的描绘来看,不少文献中都记载了这把剑,但是其行踪直到上个世纪

  • 苏秦:以小国为跳板,一朝合纵,手握六国相印,左右天下时局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春秋战国时期,各列诸侯秣兵历马、争霸中原,一时间战马嘶鸣、喊杀冲天,不知究竟鹿死谁手?花落谁家?历史之严峻形势,倒逼出雄才、鬼才、奇才和辩才。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合纵之术”,正出自赫赫有名的苏秦。苏秦的崛起,开局并不风顺。家境贫寒的他,甚至称得上落拓,后为学习谋略之术,潜心拜鬼谷子为师,期望以口才之

  • 《大明风华》王学圻演朱棣被赞,女二和女一喜爱度不相上下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当然朱棣的皇位是抢了侄子的,所以他多疑,听姚广孝说他的子孙还会流血、互相残杀,他暴戾砸东西,和三个儿子以及太孙割掌流血起誓永不互相残杀,否则夭寿短命,想必他的内心也是极度恐慌的。所以他在位时,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太孙都时常被他摆一道,不得不说他够阴手段够狠。总体上朱棣还是理智的,太子达不到他心目中完美的

  • 秦王一统六国,为何最后才挥刀向齐?春秋霸主的实力不容小觑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秦王灭六国简介,大秦帝国之天下一统大结局,一统六国

    秦国经过对韩国的伊阙之战、对楚国的之战,以及对赵国的长平之战等先后征服了战国七雄的其它五国,而对齐国却并不采取直接攻取的办法,而是采取远交近攻的办法尽可能与其结成利益同盟并保证其自由发展。那么,在战乱无情的时代里,一心想要统一天下且早已兵强马壮的秦国为何对齐国如此客气,费尽心思避开对战呢?弱小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