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长平之战赵国正确的做法是啥?

长平之战赵国正确的做法是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704 更新时间:2024/5/9 4:11:38

首先长平之战起始于秦国对于韩国上党地区的争夺,当时的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私自献于赵国从而挑起了这两大强国之间的军事战争。在此之前赵国并没有将国内的主力放在与秦国对峙之上。但是双方的非主力却在有限的战场空间中获得了三胜两负的战果。这对于胡服骑射以后的赵国而言极大地树立了自己的信心,而秦国也逐渐重视了这个北方邻国对自己的军事压力和挑战。

[var1]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秦国将自己的用兵方向放到了北边的义渠,放到了南方的楚国,致力于巴蜀的治理以及对中原韩魏两国的侵蚀,所以一时之间也无法全力对付这一新崛起的国家。而在长平之战前赵国也并未安分守己,也并未团结其他五国共同对抗秦国,而是对周边国家用兵占据了齐国魏国和燕国的很大一片土地。所以赵国与其他五国都结了梁子,这也是为何在长平之战,赵军被围以后,赵国的一系列外交都没有取得应有效果的原因之一。当然并不仅仅是这一原因,之后详加论述。

在上党郡守冯亭将上党献于赵国,就出现了两派。

一派主张接受上党,一派主张不得因上党而与秦国发生正面决战。但最终赵王选择了前一个办法接受上党,并且迅速派驻军队进入上党与秦军对峙。长达三年的长平之战,由此爆发。说廉颇善于守城,将赵国骑兵的特长隐蔽起来而与秦国进行壁垒对峙是不明确的战法的人,确实可以歇歇了。廉颇在战争初期构筑了三道壁垒,与秦军交战可惜秦之坚韧并非赵国的铁骑能一战而胜的。在对方还不是白起统军的时候廉颇就连败,被迫坚守最后一道也是最顽强的赵军壁垒与之对峙。

[var1]

这也说明廉颇曾经并不想要依靠壁垒对峙的方式与秦军交战,但是主动出兵的结果都是失败。在战争初期,赵国并不认为秦国能在这一战场之上费多少时间,总认为对峙一段时间以后秦国就能退兵,知难而退。最多是双方和谈在边境的几座城邑上下功夫。但当时的秦王并没有这么想,而是选择向上党长平一地增派援军,加强运输粮草,赵国毫不退缩。

最初双方的实力差距并不大

廉颇在小的进攻和战场上,虽然败于秦军,但是秦国根本无法突破,廉颇所构筑的壁垒。表面上赵国可以以逸待劳,秦军远来疲敝,战场似乎有利于赵国。但是赵国的军事实力和军事动员能力与商鞅变法以后的秦国根本比不了。秦国军事动员能力使得秦王一声令下整个秦国官民可以将国家的所有资源倾注到战场之上。赵国虽然也可以进行战争动员,并且同样聚集了与秦国数量相等的军队。但是赵国的战备物资以及粮草的储备是最致命的缺陷。

[var1]

当时赵国作为与秦国相差无几的军事强国,同时也是山东六国当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总有一种高傲之心。在与秦国争夺六国支持的时候,并没有对周边国家做出让步,而秦国为了保证其他国家不直接援助与赵国主动交还土地。将原先秦国所占领的土地主动,还给这些国家,同时恩威并施。而赵国对其他国家的外交主要说的都是场面话,还自认为外交比秦国成功。这是赵国长平战败的第一次彻底失败。

在决定进攻长平之时,秦国君臣上下一致。而赵国的始终是两派相互斗争,一派主张打一派主张和。这也是为什么赵国对其他五国外交并没有实际诚意的原因,最终赵国被孤立了。其他国家既饱受秦国的军事压力,也保受赵国的军事进攻。两强对决局势并不明显,而且秦国有主动退还土地。其他各国自然保持沉默,静观其变。而正在此时天下大旱最严重的地区就是关中和赵国地区,可以说连续两年颗粒无收,军粮所剩无几。

[var1]

秦国关中地区虽然也受到大旱的威胁,但是一方面秦国高价购买粮草,另一方面通过四川盆地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运输战略物资。虽然秦国远来疲敝,赵国本土作战,但是赵国并没有军事物资储备能力,而秦国即便也面临大旱,但是川蜀地区依然能够供给粮草,秦国的两大粮仓并未因为天下大旱而同时受到影响。

赵国日子显然不好过

总说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替换廉颇任用赵括。但如果赵国真的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为何战场局势要拖延三年。真正的原因,并不在于反间计是否成功,而是在于赵国已经没有其物质实力去承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在进入战争的最后半年,赵国君臣才不断催促廉颇进攻,而廉颇依然坚守壁垒不与秦军交战,所以最终不仅仅是赵王,是赵国整个政府的决定,由赵括取代廉颇。

[var1]

而在取代之前赵国君臣也十分谨慎,让赵括在朝堂之上阐述自己的进攻方略。当时赵王廉颇蔺相如平原君赵胜都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赵国君臣都认为可行,就连廉颇也无话可说。这可以说是赵括纸上谈兵,没有人能够说得过他。,也可以说赵国君臣都希望早日结束这场战争,因为赵国的国力已经拖不起了。

更多文章

  • 除了治病, 古代韩国医女还有1项隐讳副业, 逼的中国出手相救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古代最有名的女中医,古代朝鲜十大名医,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女医

    建国之后,李朝遣使入明,从服饰、官制、法律等等方面全盘仿效明朝,可以说,除了君主称国王而不敢称皇帝外,当时的李朝处处都有明朝的影子。当然,李朝也有自己的一些创新,比如女医的设立。[var1]女医在明朝也有,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女医师谈允贤,但由于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多数情况下女性是不被允许做这种抛头露面

  • 3月底!来战国秦长城博物馆领略“西陲雄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var1]2月23日,记者来到该博物馆,进入展厅,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布展陈列文物。据负责人介绍,该馆以“西陲雄风”为主题,由长城雄风今犹在、西陲边塞迤千里、故塞雄关绾三边、不到长城非好汉和长城两边是故乡等5个展厅组成,介绍了长城溯源、历代长城以及固原一带的战国秦长城的战略防御位置等文化内容。[

  • 坚持清廉名声差,欺上媚下反被夸——春秋晏子如何突破管理悖论?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在我国的历史上,晏婴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的很多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晏子的故事,相对来说却比较高端,至少达到了幼儿园大班以上的水准,趣味性也比较强,所以欢迎大家认真阅读,热烈讨论。[var1]这个故事出自《晏子春秋》,大意是这样的:齐景公听说晏子是一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就派他去

  • 楚国在战国后期一度复兴:救赵国,退秦军,灭鲁国!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楚国灭鲁国的战争有多惨烈,鲁国郡,鲁国历史简介

    [var1]一具体来说,楚考烈王(?-公元前238年),芈姓,熊氏,名完(《史记》作元),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楚顷襄王之子。楚顷襄王在位时,将熊完立为太子。楚顷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72年),楚顷襄王与秦国讲和,派太子熊完到秦国作人质,同时派左徒黄歇前往秦国侍奉熊完。在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互相派遣

  • 长平之战中,白起禁止将士吃羊肉?白起的一句话,让众将心服口服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解密

    [var1]在伊阙之战中,由白起率领秦军攻打魏韩24万联军,最终取得了胜利战果,扫平了秦军东进中原的道路,而这一战也是白起的成名之战。在鄢郢之战,白起重创了楚军主力,秦国因此得到了楚国的大片土地,使得楚国被迫迁都,自此再无力与秦国抗衡。华阳之战,白起则率领了秦军采取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击败了

  • 长平之战的赵括就是无能,刘伯温说他不如畜生,三个错误不可原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一蹶不振,直到覆灭的前夕也没有恢复元气。事实上当秦国离间赵王与老将廉颇成功,使得赵括代替廉颇之时,赵国的大错就已经铸成了。"长平之役,以四十万之众投戈甲而受死,惟其智之不如豺而已。"明朝初年著名的刘伯温更是在《郁离子》中贬斥赵括为"畜生",认为他的能力连"断后的豺"都不如,是实

  • 长平之战中,廉颇早就埋下了战败的种子,为何后世只骂赵括?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在前260年,秦将王龁第一次向长平发动进攻时,奉命迎战的廉颇便没有占得上风。赵军禆将被杀,却只取得伤秦军侦察兵的战绩。两个月后,秦赵展开大规模交战,廉颇战败,不仅丢了阵地,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两个重要据点都被秦军攻下。此后廉颇为避免继续溃败,便决定依托有利地形固守不出

  • 长平之战:赵括被困2个月,为何各国都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不仅如此,长平之战也是秦国和赵国之间具有决定意义的生死之战。当时赵国的名将廉颇在掌握的敌情和把握全局之后,决定固守不战。但是赵王却没有体会到廉颇的用意,反而觉得他贻误了战机。与此同时,秦国也决定使用离间计来挑拨君臣之间的关系。他们声称秦军其实并不害怕廉颇大将,他们到时对赵奢之子赵括十分忌

  • 长平之战中,白起下令禁止全军吃羊肉,直到获胜后士兵才恍然大悟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var1]既是大争之世,最引人注目的就一定是七国中辈出的名将。赵国李牧、廉颇、燕国乐毅和齐国田单等都可称得上是一时之雄,但如果说战国时期有哪一位可称得上是魁首,那么秦国武安君白起当仁不让。白起,生年不详。在他青年时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已经十分强大。但此时的秦国空有国力,却只能龟缩于函谷关一带,东面

  • 逼走廉颇、害死李牧,秦灭赵国,奸臣郭开“功不可没”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牧为什么杀郭开倡,李牧vs郭开完整视频,郭开为何要帮秦国

    [var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10年大业中,作为当时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国家,赵国的实力的确不容小觑。赵国曾出现很多赫赫有名的将领,如李牧、廉颇、司马尚、赵奢等等。然世事难料,因战国第一奸臣郭开的贪慕虚荣,为了一己之私,出卖国家,导致名将凋零,赵国军队竟无一有用之人,后期被秦军一举攻陷,就此灭亡!阿谀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