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评价某人,特别是历史人物,不能只依单纯的好坏来断定。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吕不韦的功绩。
或许如此,在第49集,《大秦赋》才把吕不韦的罢相归国表现得极其悲壮,仿佛是一个英雄的落幕。
[var1]
先不说是否符合史实,但这一幕的确很煽情。
《大秦赋》追了这么久,吕不韦的罢相归隐是个人最喜欢的一段。
吕不韦在举家离开咸阳城时,咸阳城的百姓出门送行,城门还有百官给吕不韦饯行。
而且,吕不韦离开时,百官眼里带着泪光,配以吕不韦的仰角特写镜头,场面甚是悲壮,一代枭雄就此离去。
加上吕不韦写给嬴政的灭六国信,以及嘱咐李斯(李乃文)要帮嬴政平衡外客和宗室的矛盾。
这些细节都表明编剧对于吕不韦的才能、功绩是持以肯定的态度。
[var1]
而在之后,果不其然,因为吕不韦被罢相,没人来平衡外客和宗室的矛盾。
宗室见嬴政收回大权,却让外客任命朝中要职,心中很是不满。
第一个拿来开刀的,就是修渠的郑国(刘凌志)。
[var1]
韩王让郑国到秦国修渠,以疲秦之用,让秦没有精力攻打韩国。
修渠是大工事,需十年八载,如今已过去八年。
宗室见郑国所修大渠迟迟没有完工,怀疑其中有猫腻。
到工地偷看郑国的书件,偶然听到郑国和韩国密探的说话。
韩王要郑国把修渠一事再拖几年,虽然郑国没有同意,但却被宗室捉到把柄,一举将郑国入狱。
[var1]
李斯为郑国说话,用自己性命为郑国担保,嬴政重用李斯,相信郑国的忠心。
为稳住宗亲,嬴政只是名义上降罪郑国,诏命捉到其妻儿才可执刑,而郑国妻儿在韩国。
郑国一事就成了宗室胁迫嬴政的筹码。
[var1]
在吕不韦被罢相后,嬴氏宗亲没了约束,就成了故事一个反面。
嬴政欲统一天下,而当务之急是让郑国修好那条大渠,才能灌溉关中巴蜀之地。
可宗室看似满口忠义,实则夹杂太多的私心,为排挤外客故意找郑国麻烦。
刚好韩王又派密探前来和郑国会面,郑国就好比一个导火索,点燃了宗室和嬴政的矛盾。
嬴傒(周铁)当面质问嬴政,要宗亲还是外客。
最后嬴政迫于宗室压力,只好下令让外客离开咸阳。
[var1]
宗亲难堪大任,一试便知,所以这段宗室胁迫嬴政的单元很快就结束。
这段剧情其实和故事核心,即嬴政一统天下关系不大,可有可无,可为何还要安排这样一段宗室和嬴政起冲突的故事?
除了注水之外,另一个原因,应该是嬴氏宗亲是秦国历史一个比较重要的存在。
例如商鞅的死,就是因为宗室。
安插这段宗室和嬴政起矛盾的段落,多少能完善整部剧的结构,对于大秦历史的刻画也能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