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同文、书同轨、统一货币、统一度量……
为中国实现领土统一、文化统一,中国才不会像如今的欧洲大地有着几十个国家。
但也有争议的地方,就是秦国的“暴政”。
一人起,万人响应,这说明当时的秦国是多么不得人心。
[var1]
秦王是否“暴政”,这个仍具争议。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春秋战国学说最繁华。
儒墨道法兵,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而秦国遵循法家,可秦法又极其严苛。
如果能集百家之长,而不独尊法家,秦国或许不会灭亡得这么快。
这一点,在近期央视的热播剧《大秦赋》就有提及。
[var1]
在吕不韦(段奕宏饰)当上丞相后,广招六国文人学士,其下三千门客,只为著一本治国奇书《吕氏春秋》。
吕不韦在嬴政未行冠礼前,把持朝政十几年。
直到最后,都不肯把大权交还给嬴政。
吕不韦不肯交还权力,一方面是久居高位,对权力迷恋。
另一个原因,就是嬴政不肯研读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不肯把《吕氏春秋》作为治国纲领。
[var1]
因为嫪毐(叶项明饰)一事受到牵连,嬴政只好罢免吕不韦的丞相之位,让吕不韦回到分封地洛阳。
[var1]
《吕氏春秋》一共二十余万字,竹简装满六大箱。
吕不韦为抄此书连熬十几宿,临走时仍不忘询问其儿子是否是嬴政的亲信蒙毅亲自来取书。
听到是蒙毅后,吕不韦才安心。
[var1]
剧中吕不韦说过一段话一直很有印象。
吕不韦说,
“天下统一前,对外交战,于内驭民,具有强国之效,若统一后依旧如此,我担心,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在吕不韦这番话里,“驭民”是个要点,简单概括就是“高压、剥削”。
这里的“民”既指贵族,也指百姓。
而《吕氏春秋》吸收百家之长,可秦国只用法家治国,加上严苛的秦律所带来的高压间接加速秦国的灭亡。
可以看到,编剧对《吕氏春秋》是持以一种正面肯定的态度,或许是对秦国这个朝代的一种惋惜。
如果嬴政采用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为治国政纲,或许不会灭亡这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