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蒋介石败逃台湾,因飞机超重,卸下10吨大石,现如今已成镇国之宝

蒋介石败逃台湾,因飞机超重,卸下10吨大石,现如今已成镇国之宝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316 更新时间:2024/2/4 1:17:40

1948年12月,随着解放大军拉开全面进攻的号角,统治中国长达20年之久的蒋氏政府迎来了最后的倒计时。

此时的北平机场上,无数军人正在忙碌着将大包小包的物件搬上飞机,运往台湾。

这些物品当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蒋介石多年来在中国大陆上搜刮的黄金,而另一部分则是珍藏在北平故宫中的各类珍贵历史文物,可以说每一箱都价值连城。

原本按照蒋介石的要求,这些文物是要无一例外全部运上飞机的,可是在面对几块巨大的石头时,负责驾驶飞机的飞行员犯了难,眼前这些巨石每个都有一吨多重,加起来一共至少有十吨,本身搬运就困难重重,如果执意要起飞,那么飞机很有可能负载不了,甚至在半空中就直接解体。

在众多珍贵文物当中,这些石头实在不起眼,浑身灰扑扑的,既没镶金也没戴银,不像是值钱的东西。

此时的解放军大军即将进城,时间不等人,在思考片刻以后,飞行员最终无奈做出了决定,那就是将其强行卸下,火速起飞……

这位飞行员大概不知道,自己留下来的这几块大石头,实际上是镇国之宝般的存在。

解放军在占领北平以后,很快便在机场上空地,发现了这十块巨石。

起初人们也并不知道这些石头是做什么用的。但几位有文化的军官,联想到了蒋介石偷运文物的行径,怀疑这些石头是历史文物,便将其上报给了上级。

没过多久,几名有着考古工作经验的学者赶到了现场,其中一人一眼便认出,这便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仓石鼓”!

陈仓石鼓的外表并不起眼,它一共有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状就像一只鼓,由于通体由花岗岩打造,历经岁月的磨砺,整体呈灰黑色,以至于无法看清其上的铭文。

虽然其看似简单,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它的历史地位却相当之高,其传奇经历甚至可以说不亚于传国玉玺。

陈仓石鼓第一次被史料所记载,正值唐初贞观年间,也就是在公元627年。

当时陕西凤翔陈仓山(今陕西宝鸡石鼓山),有一位老牧民在放羊过程中意外将其发现,荒郊野岭之中出现奇石,这让牧羊人大惊失色,而细观其上的文字,更是无一认识,由此,牧羊人便认定其必为仙人所留。

很快,关于山上天降神石的消息便在附近的村镇里传开了,一些村民认为这是天降吉兆,甚至还带上了大包小包的供品、香烛前来上供。

或许是出于心理作用,在上供完以后,几名村民突然感觉到事事顺心,十分灵验,由此神石的传说越传越远,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

后来有不少名人大家也闻讯前来,想要看一看这些奇石,只可惜,无论学问如何渊博的人,面对这些,其实全都束手无策,由于先秦时期与唐朝字迹相差过大,根本没人看得懂。

当时还有人用纸将石鼓上的文字临摹下来,悬赏重金,向天下寻找可以解读之人。

几次三番下来,关于“神石”、“天书”的传说越传越邪乎,最终就连皇帝本人也知道了这件事。

唐玄宗李隆基对此倒并不感兴趣,可是到了他的继任者唐肃宗李亨时,安史之乱爆发,为避免战乱,李亨一路西逃,最终来到了雍城一带,听闻附近的山上有“神石天书”,料定此事必是上天给予自己的暗示,便下令命人将十只石鼓全部迁到雍城。

对于石鼓上的“天书”,李亨当然是没看明白的,此时安史叛军已经杀来,李亨来不及携带石鼓,并将其匆匆掩埋在郊外,继续逃命去了。

陈仓石鼓虽然没人弄懂,但在当时还是被当做宝物看待的,这一次掩埋之时,李亨对外宣布消息石鼓“毁失”,一时之间,天下无数人为之遗憾。

直到两年以后,安史之乱平定,陈仓石鼓才再度重见天日,被当地郡守挖了出来,上奏朝廷请问如何处置。

当时的韩愈正在朝中任职,在看到石鼓之后,他敏锐的意识到,这并不是什么天书,而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因此便上书成立专门机构对其进行研究,破解其中的秘密。

只不过古人毕竟没有什么考古意识,韩愈的这条建议在当时遭到了冷落,上书奏折积压了八年没有动静。

直到公元814年,当时的国子祭酒郑余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见了韩愈的这封奏折,才意识到事件的严重性,便重新上奏朝廷,既然不愿研究,那就干脆找个地方,将其妥善保管吧,让后人来慢慢破解。

郑余庆的这封上奏不可谓不及时,此时的陈仓石鼓已经在雍城城外暴露了八年,其上字迹已经模糊,甚至一面石鼓已然丢失。

幸亏郑余庆上奏,才使得后来的九只陈仓石鼓被送到了凤翔当地的孔庙里,跟随孔夫子,一同享受祭拜。

孔庙虽然谈不上什么专业保护机构,但好歹也算有个遮风挡雨的庇护所,还有人定期擦拭保养,也算是个不错的归宿。

然而可惜的是,这段安稳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在90年之后,唐朝迎来了自己的末日,天下再度大乱,受战争的影响,凤翔当地的孔庙也被人付之一炬,九只陈仓石鼓,再度遗落江湖,不知所踪。

公元1052年,宋王朝建立百年以后,终于有人再度想起了失踪的陈仓石鼓,那便是尤其爱好书画古籍的宋仁宗。

宋仁宗在听说陈仓石鼓的消息以后,感慨万分,下令悬赏重金,在民间寻找。

当时的凤翔知府是司马池,也就是司马光的父亲,毕竟石鼓是在自己辖地丢失的,抱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想法,便找了起来。

幸运的是,经过一番努力之后,还真让司马池找了出来,发现了其中的九只。

陈仓石鼓早在公元184年便丢了一只,能够找到9只,也算是立功了,但司马池的脑回路十分清奇,他认为要找就找十只,找九只不是在给皇帝添堵吗?

可无论司马池怎么努力,最终的第10只石鼓“作原鼓”还是没能出现,无奈之下他只得请来石匠,按照其他九只石鼓的模样伪造了一只,想要浑水摸鱼。

当十只陈仓石鼓送往京都时,宋仁宗大为惊喜,随即下令重赏了司马池,与此同时,宋仁宗还命令召集文人名家对石鼓上的文字进行翻译工作。

然而这一番研究不要紧,却戳穿了司马池伪造陈仓石鼓的秘密,宋仁宗勃然大怒,下令以欺君之罪重罚司马池。

司马池伪造石鼓的消息传出以后,引起了渲染大波,一时间民间处处躁动,无数人开始加入寻鼓大军,又经过几年时间以后,一位名叫向传师的金石收藏家,终于在凤翔当地的一户屠夫家中,找到了最后的这面“作原鼓”。

然而可惜的是,屠夫本人没什么文化水平,“作原鼓”放在他的家中,一直被当做磨刀石来使用,日积月累下来,“作原鼓”上的文字悉数被磨平,其顶部,还被凿出一个小坑,以此作为米臼,这只珍贵的镇国之宝已然惨不忍睹。

无论如何,这下10只陈仓石鼓,终于算是团聚了,此时的宋仁宗已经驾崩,宋徽宗继任,幸运的是,宋徽宗本人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好皇帝,但也是一位热爱文学艺术的书画家。

他命令匠人将石鼓清理干净,在用金丝对其文字进行镶嵌描边,以此来进行更好的保存。

在之后的日子里,这十面陈仓石鼓一直被当做国宝,储存在宋朝国都汴梁。而可惜的是,没过多久,宋朝也迎来了灭顶之灾,那便是“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中,金军大军长驱直入,攻破国都汴梁,不单在宫内洗劫一干还掳走了徽、钦二帝,由于陈仓石鼓表面上镶满金丝,十分华丽,被当时的金兵当做宝物给搬走,运到了北方。

后来或许是嫌石头太重,再加上不了解其中的历史价值,金兵干脆将其上金丝全部撬走,再将石头丢弃,就此,陈仓石鼓第3次消失于世间。

陈仓石鼓再次问世就要再次等到百年之后了。

公元1234年,南宋王朝与蒙古联合进攻金军国都燕京,在燕京城郊,宋朝御史大夫王檝无意之间发现了废墟之下的十只陈仓石鼓,巧合的是这位王檝恰好就是凤翔县人,自幼便听说过陈仓石鼓的故事。

看到眼前的10只鼓,他大为激动,只可惜由于陈仓石鼓过于沉重,无法随军携带,因此王檝便将其安置在了燕京的一处孔庙里,既然没办法带走,那就给它找一个好归宿吧。

幸运的是,王檝的这一做法,为这十只陈仓石鼓的保存立下了大功,在之后几百年时间里,陈仓石鼓在未经历过任何辗转丢失,一直保存在孔庙之中。

元明清三代均定都于北京,历代皇帝也都下令过对陈仓石鼓进行妥善看护,得益于此,这份2000年前的历史古物,最终保留到了近代。

民国时期,作为重要古物,陈仓石鼓被送到了故宫博物院,一直都是当时的镇馆之宝。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避免石鼓被日军所掠夺,当时的文物专家将其运往了重庆。

陈仓石鼓运输之前,专家们下了大力气对其进行保护,为了不让其文字磨损,专家们用棉纸浸透捣碎,做成浆糊,塞满每一个字痕,后来又找来了几十条厚棉被,里三层外三层的包好,再塞进一个大木箱里。在装车之前,还有人将每个木箱之间的空隙都用稻草塞满,以防止震荡。

虽然在整个运送过程当中,负责装载陈仓石鼓的卡车,还是发生了两次侧翻,但幸运的是都没有造成太大的损伤。

在人们极其严密的保护之下,陈仓石鼓,最终安然度过了抗日战争。1945年,伴随着日军无条件投降,陈仓石鼓从重庆再次运回了北京。

蒋介石在撤离大陆时,本还想着将这些珍贵的陈仓石鼓运走,只可惜最终未能如愿,落入到了解放军手中,直到这时,历经千年漂泊的陈仓石鼓,才算终于结束了它颠沛流离的生涯。

新中国成立以后,对于陈仓石鼓的研究也开始了,陈仓石鼓每只都镌刻有独一无二的铭文,历代学者无数人都曾经试图破解,但最终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最早研究陈仓石鼓的韩愈的观点是,认为这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到了宋代,欧阳修也支持这一说法,不过,宋人郑樵却提出不同观点,认为石鼓乃是秦惠文王所做。

等到了近代,观点就更多了有人认为是秦文公所做,郭沫若却认为是作于秦襄公时代。

根据近代考古,现如今的考古学家已经破译出:石鼓上的文字采用的是大篆,大篆盛行于西周晚期,直至秦朝改用小篆之间。

也就是说石鼓真正的年龄,与郭沫若等学者所猜测接近,为战国后期的秦国,在秦朝统一之前。

而如今持股上的天书也得到了破解,每一面石鼓上的文字,都是一首记事的长诗,其内容是“秦公”(不知哪位秦国君王)的生活场景。

“田车鼓”所记录的是游猎盛况,“銮车鼓”则记述仆从进献猎物热闹场景,“酃雨鼓”则记述秦公及渡河的场景,其余的“作原鼓”“吾水鼓”,也分别对应着古时秦人修整土地,献祭,

打猎的场景,其中还有几首是专门描写风景的,并不是什么天书。

从考古学角度上来看,陈仓石鼓的秘密,如今已经悉数被破解。但从历史意义上来看,陈仓石鼓的分量还是很重的,它的一生历经了中国数个朝代的变迁,见证了无数王朝陨落,其历史价值,要远超其本身价值。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红楼梦:被最信任的人抛弃,家族被羞辱,史湘云比林黛玉更可怜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红楼梦林黛玉与史湘云,红楼梦人物介绍史湘云,红楼梦中史湘云与贾家的关系

    在林黛玉出现之前,贾母为宝玉考虑的姻缘对象是史湘云。小说也给出了许多的线索,如:一、史湘云长居荣国府,而且就跟着贾母一同起居,和贾母的亲密程度甚至胜过三春,宝玉也是和贾母同住的,史湘云和贾宝玉的兄妹感情比后来的宝黛更亲密无间。;二、史湘云回史家后,身上还带有非常多贾母对她负责的痕迹,她的贴身丫头翠

  • 富察容音在乾隆心中的位置无人可以代替她的死让皇上难以释怀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富察容音,富察容音跳楼完整版,延禧攻略乾隆怀念富察容音

    对于富察皇后来说,她是恨皇帝的,直到去世时,也没有原谅他,毕竟当初天真、单纯的富察容音,为了追随皇帝的脚步,已经变得不像自己,成为了后宫的傀儡,而对于皇帝来说,他很爱容音,容音的位置没有人能去代替,可是容音的死对于他是一种耻辱。《延禧攻略》预告中皇上与海兰察谈心时说到:“朕做错了一件事,对不起一个人

  • 富察皇后宿命悲剧乾隆也有责任她如金丝笼里的鸟儿一生被束缚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乾隆怀念富察皇后,富察皇后跳洛神舞,经典传奇富察皇后

    其实也不是,乾隆曾说过,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懂得后宫妃嫔只能宠不能爱的道理,乾隆真正爱的是天下苍生,富察虽然是乾隆最宠的女人,但是和天下苍生放在一起,二者孰轻孰重,相信大家都懂。如果说乾隆有一百分的爱,百分之九十九都给了天下人,剩下的百分之一才是给了情爱,而富察是其中占比最多的,但是对于后宫女人来说,这

  • 步步惊心:若曦结局死在十四阿哥怀里,她就是雍正的纯元皇后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晴川和若曦谁是纯元,纯元皇后是若曦吗,步步惊心中若曦最后死在谁的怀里

    若曦是因为孩子流产了,加上亲眼看着自己的亲信玉檀被雍正残忍蒸杀,对其彻底死心,康熙很多年前曾经给过十四阿哥一张赐婚圣旨,十四用此将若曦带出宫去,若曦假装跟十四阿哥成亲,度过了人生中最平静的一段时光。但这段时间她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在弥留之际死在了老十四的怀里,不过也因此让雍正追悔一生,而若曦死前也

  • 步步惊心:雍正有多狠,把若曦侍女玉檀活活蒸死,宫女都吐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玉檀被蒸若曦为何不救,步步惊心若曦玉檀,若曦玉檀经典片段

    不少人也因此吐槽,雍正太狠毒了,玉檀是若曦身边亲近的人,竟然死的这么惨,还让若曦看到。其实,玉檀被雍正杀死,并非是针对若曦,而是九阿哥。玉檀是九阿哥放在雍正身边的间谍,玉檀年幼时家中贫苦,母亲患病快死了,还要一个刚会说话的弟弟,生活陷入绝望的玉檀没了办法,在街上拦下了九阿哥的马车,承诺只要九阿哥施舍

  • 曾国藩、胡适等推崇备至的《淮南子》,是一部什么奇书?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先读胡适还是读曾国藩,淮南子简介资料,淮南子览冥训

    曾国藩、梁启超、胡适等推崇备至的《淮南子》,一部人人必读的道家奇书!胡适曾评价《淮南子》:“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还将此书送蒋介石劝其不要独裁。曾国藩曾深入学习《淮南子》,其《求阙斋读书录》中有二十多则对《淮南子》研究和探讨的文字。梁启超曾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

  • 纪念康熙统一台湾340周年,学术单位展开征文活动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钦定平定台湾凯旋图 (清宫画家绘制)启事介绍,康熙统一台湾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2023年恰逢康熙统一台湾340周年,为纪念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进一步加强与深化台海两岸关系历史研究,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与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合作,拟于2023年9月下旬在广东

  • 请客按中国风俗说了句“菜不好”,北洋军阀名将法国被逼登报致歉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北洋军阀伙食,法国对中国的最新态度,北洋时期法国政府

    话说一老外第一次应邀参加中国朋友的婚礼,出于礼貌,他对新娘说:“你真漂亮!”新郎满脸笑开了花:“哪里哪里!”老外傻了,“哪里”?这是你老婆,哪里漂亮你问我?!哎呀,中国人真实在实惠啊,笼统的夸还不成,不过瘾,还得举例说明!老外特无奈,只得接着夸:“头发,眉毛,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哪里都漂亮!”这

  • 被大臣惹火的乾隆下旨:这个人出差费自理,谁都不准给他报销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所谓的“议罪银”,就是根据官员犯罪情节的轻重,罚相应的银子,代替刑罚。督抚自蹈愆尤,圣恩不即加之罢斥,罚银数万两充公,因有督抚等自请认罚银若干万两者。在桀骜之督抚,藉口以快其饕餮之私;即清廉自矢者,不得不望属员之佽助,日后遇有亏空营私重案,不容不曲为庇护。是罚银虽严,不惟无以动其愧惧之心,且潜生其玩

  • 康熙是他表哥,一生为情所困,给亡妻写诗,惊艳世人3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出生在如此富贵的家庭中,并没有让他的一生过得快活,反而是他矛盾人生的根本所在。他是清初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给好友的书信中,他曾写到:贺监就是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自称四明狂客。晚年时,他不留恋朝廷的高官厚禄,而是选择告老还乡,寄情山水。纳兰希望自己能像贺知章一样做个江湖狂客。奈何生在帝王家。“我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