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什么吕后一死吕氏一族全被诛杀,武则天死后武家人没有被牵连?

为什么吕后一死吕氏一族全被诛杀,武则天死后武家人没有被牵连?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606 更新时间:2024/1/21 22:39:39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是很少有女人掌权的,毕竟古代女人很少有能抛头露面的,参与国家大事的机会更少。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是有几位比较牛的女强人,他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展现了自己的治国方略和翻云覆雨的政治手腕。

其中,汉朝的吕后和唐朝的武则天这二人比较突出。

先说一下吕后

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据说名字叫吕雉,当初刘邦还是一个小小的亭长时,吕后的父亲慧眼识英雄,让女儿嫁给了当时的地痞流氓刘邦。

吕雉是个贤妻良母,为刘邦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的叫刘盈,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女的是鲁元公主。

没想到后来,陈胜吴广起义,沛县也开始有人响应对抗暴秦,喜欢结交朋友的刘邦自然成了众人推选的对象,于是刘邦举起义旗在沛县起兵。

刘邦开始带人到外面去征战,吕雉则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时候的吕雉依然是个贤妻良母,她一个人操持家里,养育自己的儿女不说,还养育着刘邦和一个寡妇生的长子刘肥。

因为刘邦起义,吕雉都被关进过大牢,狱卒看到吕雉长得不错,想要轻薄她,幸亏在刘邦朋友任敖的帮助下才得以幸免。吕后后来对任敖也不错,掌权后封他为御史大夫。

任敖者,故沛狱吏。高祖尝辟吏,吏系吕后,遇之不谨。任敖素善高祖,怒,击伤主吕后吏《史记》

吕雉在家里继续任劳任怨照顾孩子和老人,等着刘邦衣锦还乡的日子。而刘邦确实也打下了一片天地,他第一个攻入咸阳,获得咸阳的金银珠宝,可是刘邦并不是群雄中最强的,最强的是楚军项羽

刘邦被项羽封了汉王,身边自然早就不缺女人了,而吕雉还在家里傻傻地等着刘邦。

项羽和刘邦两人一共打了四年的仗,被称为“楚汉之争”,但是前期刘邦一直在打败仗。

有一次,刘邦逃亡过程中遇到了儿子刘盈和鲁元公主,于是带着儿子和女儿一块逃跑,但是刘邦担心带着孩子影响逃跑的速度,几次三番将鲁元公主和惠帝推下车,所幸被夏侯婴救下才得以脱身。

汉王急,马罢,虏在后,常蹶两儿欲弃之,婴常收,竟载之,徐行面雍树乃驰。汉王怒,行欲斩婴者十馀,卒得脱,而致孝惠、鲁元于丰《史记》

吕雉身为母亲估计心都碎了,连她的孩子刘邦都不在乎,更不会在乎她了。所以后来刘邦战败,家眷被项羽抓住,当项羽要杀刘邦家人时,刘邦竟然要分一杯羹。

项羽把刘邦的家眷放回来,吕雉终于可以和丈夫团聚了,可是丈夫身边早就有了很多女人,其中刘邦最宠幸戚夫人,哪里有空理她这个老女人。

或许吕雉被项羽放回来后,性情开始大变,也让她明白了,女人必须自己强大才可以掌控命运,靠男人,没有用。

刘邦和项羽经历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登上了皇位,成为大汉的开国皇帝。

吕雉也理所应当地成为大汉的皇后,儿子刘盈被立为皇太子,刘邦登上皇位开始屠戮功臣,吕后也参与其中,并且在这过程中,吕后变的心狠手辣,发展自己的势力。

刘邦晚年一度想传位给幼子刘如意(戚夫人儿子),不过吕后在大臣的帮助下,终于说服刘邦传位给刘盈。

刘邦登上皇位时年龄已经不小了,所以在位七年就驾崩了,公元前195年,太子刘盈继位,被称为汉惠帝。

刘盈是个乖宝宝,他虽然是皇帝,但大权其实在吕后。刘邦死后没有多久,戚夫人就被吕后做成了“人彘”,并且还杀了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吕后还想杀了刘邦的长子刘肥,昔日的母子感情已经敌不过皇权的争斗,谁让刘肥是刘邦最大的儿子,万一哪天造反,影响是很大的。

但是刘肥还是比较聪明的,他接受大臣的建议,把自己封国的一个城池给了鲁元公主,还尊鲁元公主为自己封国的王太后,吕雉很满意,才放了刘肥。

刘盈(公元前210—公元前188)只在位了七年,年仅二十二岁就驾崩了,刘盈死后,吕后立了刘盈的儿子刘恭为帝,被称为“前少帝”,大权其实还是在吕雉手中。

刘盈的死,让吕后感觉到了危机,因为没有了儿子的加持,万一自己死后,孙子刘恭还小,不可能斗得过其他刘氏诸侯王和功勋集团。

就这样吕后开始布局了,他让吕氏一族的女儿嫁给刘邦的儿子,用来巩固吕氏和刘氏的联系,这样功勋集团就不能联合任何一方打击另外一方势力。

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大儿子是刘肥,由于年龄大,结婚早,没有娶吕氏女。

二儿子是吕后自己的儿子刘盈,娶的是吕后的外孙女张嫣,也就是自己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刘盈很烦,但是迫于母亲的压力,没有办法。

三儿子是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这个更惨,直接被吕氏毒死,没有婚配。

四儿子就是刘恒,也就是汉文帝,原配王后史书没有记载姓什么,但是从吕氏一族被诛灭,原配王后的儿子都突然“病死”,说明刘恒原配妻子也是吕氏女。

五儿子刘恢和六儿子刘友都是娶的吕氏女,但是刘恢和刘友对自己的老婆都不是太友好,最终导致了吕后的清算,都死于非命,刘恢自杀,刘友被吕后幽禁而死。

七儿子是刘长,是吕后抚养长大的,没有娶吕氏女,可能吕后觉得比较放心,没有迫害他。

八儿子刘建,没有娶吕氏女,先于吕后去世,有一个儿子被吕后杀死,封国被去除。

但是吕后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好,刘邦的儿子和吕氏女关系并不好,所以最后刘邦的儿子大部分都被吕后诛杀,致使刘氏诸侯王都痛恨吕后。

吕后为了巩固吕氏一族,大封吕氏孙子为王,封侄吕台为吕王,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一时间给吕氏一族封了十几个王侯。吕后这种做法更是导致了刘氏子孙和功勋集团的不满,完全违背了刘邦当初立下的“白马之约”。

刘恭不是刘盈皇后张嫣的儿子,而是刘盈其他妃子的儿子,吕后把刘恭的母亲杀了,把刘恭当作是张嫣的儿子。

前少帝刘恭长大后,知道了自己不是张嫣的儿子,母亲也被吕后杀死,刘恭扬言长大后要报仇,吕后知道后大惊,直接杀了自己的这个孙子。

后来吕后又立了刘盈的另一个儿子刘弘,被称为“后少帝”,吕后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一直是在巩固吕氏一族的势力,同时扼杀刘氏子孙。

吕后活着的时候,没有人敢造次,刘氏诸侯王被打压得不敢动弹,功勋集团陈平和周勃也被打压,可以说吕后活着,吕氏的势力就远大于刘氏诸侯王和功勋集团。

虽然这样,吕后病重时,还是很担心,她知道如果自己一死,那么吕氏一族很难活命。

因为吕氏一族后继无人,吕后的兄长当然早就去世,吕后的侄子不少,不过没有能担大任的,所以吕后临死前,对侄子们说:“皇帝年轻,大臣们可能发生兵变。所以你们要牢牢掌握军队,守卫宫殿,我死了也不要为我送葬,要待在皇宫,守住兵权。”

可是吕后一死,刘肥的儿子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和周勃响应于内,很快把吕氏一族全部诛灭,可以说是一个不留。

就连后少帝刘弘都被周勃等人杀死,理由很简单,说刘盈的几个儿子都是吕后从外面找来的,不是刘盈的亲生儿子,所以皇宫中的其他刘盈儿子都被诛杀。

周勃等人又从刘邦的儿子中选中了代王刘恒继承皇位,最终汉朝皇位从刘邦四子刘恒一脉传承。

周勃等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刘盈几个儿子都流着吕后的血,万一他们长大了,说不定哪天就会报仇,迎立刘恒,则没有这个顾虑,也不会有人再为吕氏一族报仇。

再说一下武则天

武则天和吕后不一样,她没有像吕后那样悲惨的遭遇。

公元637年,也就是贞观十一年,李世民移驾洛阳宫,他听说十四岁的武则天相貌和举止都很优秀,于是就把武则天纳入后宫,还封为五品才人,赐号媚娘。

李世民能看上武则天,当然不止是因为武则天长得漂亮,还是为了笼络武则天的家族。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彟,从事药材生意,李渊起兵前就和武士彟认识,关系不错,李渊还住在过武士彟家里。

李渊起兵时,武士彟拿出了家里的钱财支援李渊,所以当唐朝建立后,武士彟属于“从龙功臣”,武士彟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

所以武则天的家族已经不能算一般的官僚家族,而是仅次于关陇贵族的一种势力,属于庶族地主官僚上升的士族官僚家族。

李世民把武则天纳入后宫,完全带有政治色彩的,但是由于武则天进宫后的事情史书没有记载,我们也不知道武则天到底受不受宠幸。

不过武则天在李世民时期一直是个才人,就说明武则天不大受李世民欢迎。

不过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李世民不喜欢,但是儿子李治喜欢。

李治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小儿子,当初皇位是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也是长孙皇后儿子),不过由于李承乾谋反,李世民不得不废了李承乾,最后立了年龄小的李治为太子。

李世民病重时,李治作为太子经常服侍父亲,自然有机会接触父亲的妃子,没想到李治第一次见到武则天,就喜欢上了她。

贞观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649年,李世民驾崩,武则天作为太宗没有子女的嫔妃依例到感业寺出家,但是李治一直没有忘记武则天,整天思念着佳人。

公元650年,李世民的周年,李治到感业寺上香,又见到了心心念念的武媚娘,当然两人相互诉说着思念之情。这件事被随行的王皇后知道了,便主动向李治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

就这样,武则天顺利进入后宫,果然不出王皇后所料,武则天一进宫就生下皇子,并且迅速击败萧淑妃,成为李治的独宠。

随着武则天受宠,王皇后有点后悔了,本来想让萧淑妃和武则天两败俱伤,没想到武则天太厉害了。

以至于后来王皇后的皇后之位都不保,李治想要废了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

当时李治刚刚登基,大臣都是李世民时期的肱骨之臣,比如舅舅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严重限制了皇帝李治的权力。

武则天想成为皇后,李治也想借着“废王立武”加强皇权,就这样武则天和李治一拍即合,李治下令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

虽然之前大臣们极力反对,可是怎奈李治得到武则天的支持开始变得强硬,最终长孙无忌等人被贬,武则天上位为后。

武则天成为皇后,直接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折磨得不轻,据说也和吕后一样把二人做成了“人彘”,最后缢杀二人。

李治身体不好,让武则天帮助他处理政务,慢慢地二人开始有了矛盾,但是随着武则天的势力越来越强,李治有种驾驭不了的感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形成了“二圣临朝”的格局,但是武则天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免除苛捐杂税,都被李治采纳。

李治的病越来越重,终于在公元683年驾崩,传位给太子李显,也就是“唐中宗”,武则天“临朝称制”,依然掌控大权。

武则天为李治生了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旦。一开始李弘为太子,可是李弘英年早逝,又让李贤当太子,李贤因为和母亲武则天有矛盾,被武则天废了太子之位,所以最后高宗李治传位给三子李显。

李显登上皇位后,开始重用老婆韦后的家人,大臣们反对,李显说:“把天下给韦家也有何不可?”

武则天知道后,直接废了儿子李显,让四儿子李旦继位,被称为“唐睿宗”。

李旦继位后,当然也惧怕母亲武则天,武则天继续“临朝称制”,期间武则天假意还政给李旦,但是李旦哪里敢接。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

武则天登基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利民措施,不过她也为了巩固政权,杀了不少李氏宗亲。

武则天晚年也想立侄子武三思和武承嗣为太子,不过经过狄仁杰等人的劝阻,武则天终于明白了,还是亲儿子比较近,最后还是想传位给李显。

不过武则天晚年病重,对于朝政的控制力渐渐变弱,她开始重用男宠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二人独掌大权,武三思和武承嗣都给二张兄弟牵马坠蹬。

二张兄弟如日中天,宰相都被二人陷害,李家人和武家人都因为议论二张,被武则天处死。宰相张柬之等人觉得二张在,武则天传位的变数会增大,于是交结禁军统领李多祚,假称二张谋反,于是发动政变。张柬之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城,杀死二张,包围武则天的寝宫,逼迫武则天传位李显,史称“神龙政变”。

神龙政变(公元705年)以后,武则天当年十二月驾崩,临死前要求省去帝号,以皇后的名义下葬。

武则天死后,武氏一族却没有和吕氏一族一样被屠杀,就像武三思,还成为了李显最信任的大臣,武三思和韦后勾结,继续掌控大权。

不过后来,武氏一族还继续参加唐朝的内部斗争,很多武氏一族在“景龙政变”、“先天政变”、“唐隆政变”先后被诛杀,即使这样武氏一族一样没有被灭绝,等到中唐时期还出了个贤相武元衡。

那么为什么吕后一死,吕氏一族立马被诛杀,而武则天一死,武氏一族没有被灭族呢?

其实这个问题,关键在于历史情况不一样,吕后的侄子和武帝(武则天)的侄子不同,发动政变的周勃和张柬之不同,刘氏子孙和李家孙子也不同,正是这些不同,造就了武家和吕家不同的结局。当然武氏一族也好不到哪里去,武则天死后继续参与政变,当然被屠杀得也差不多了。

先说说当时的历史情况有何不同?

吕后晚年其实很无奈,可以打得牌比武则天少一万倍,原来很简单。

吕后晚年是大权在握不假,但是她不是皇帝,同时儿子刘盈已经死了,刘盈的儿子太小,她能依靠的只有吕氏一族,吕后不可能依靠刘邦其他儿子,都不是自己亲生的,她不会傻到依靠他们。

所以,吕后没少杀刘邦的儿子,也就是刘氏诸侯王,可以说吕氏和刘氏子孙结下了很大的仇恨,吕后死后,吕氏一族自然要被清算。

但是吕后却没有办法,她只能大封吕氏一族为王,让他们掌控大权,这样或许可以保住性命。

吕后如果多活几年,她肯定会把刘邦的子孙杀得差不多,然后等刘盈的几个儿子长大,这样吕氏一族就可以保全,也可以让皇位在自己儿子一脉传承。

可是时间不等人,刘盈的几个儿子太小,可能还不和自己一心,她只能依靠吕氏孙子,可是吕氏孙子又不争气,所以她可以打的牌很少。

想当初,吕后也让吕氏女嫁给刘邦的儿子,这样吕氏一族就不会被清洗,可是吕氏女都太跋扈,不能得到刘邦儿子的喜欢。结果就是吕后杀了刘邦儿子,使吕氏和刘氏结了很大仇恨。

如果刘盈活着,吕后就好操作的太多,刘盈毕竟是成年皇帝,威信很强,只要刘盈活着,吕后也不会太依靠侄子们,这样吕后死后,刘盈也不会清算吕氏一族,皇位正常的在刘盈一脉传承,功勋集团也比较满意,刘氏诸侯王不遭到灭顶之灾,也不会造反。

武则天晚年可以操作的方法就太多了,她是皇帝,威信很高。武则天有好几个儿子,虽然两个先死,可是还有李显和李旦,李显和李旦的儿子也不少,所以武则天的直系后人太多,传位给谁都可以自保。

正是由于武则天人家有两个成年的儿子,她可以传位给两个儿子,儿子的正统性很高,根本不用担心自己的儿子清算自己。再加上,武则天虽然宠幸武家人,但是没有给武三思和武承嗣太多的权力。

武则天的儿子李显和武三思关系还不错,在二张专权时,武家人和李家人都一起诛杀二张,所以武则天传位给李显,李显根本不会清算武家人。

换句话来说,吕后没有儿子了,只能依靠吕氏一族,打击刘氏诸侯王,这样吕后死了,自然会被清算。

武则天人家有儿子,传位给谁都行,无论李显还是李旦,都是成年人,当皇帝都有威信,大臣不敢说反就反。这样武则天让武家和李家平衡,两方阵营没有太多仇恨,当然武家人不会被清算。

第二,周勃等人和张柬之等人不同。

周勃是谁?是跟着刘邦起兵的元老,吕后活着都得费劲打压,吕后一死,根本没有人能治住他,周勃在军中的威信很高,这也是当时诛杀吕氏一族时,他登高一呼,士兵百应。

而张柬之呢?他只是宰相,他结交宫中守卫大将,借着二张造反,才把二张诛杀。张柬之在军中的威信几乎没有,他是借着恢复李氏江山的名义才能调动军队。

所以张柬之不可能诛杀武则天的儿子,迎立李治其他儿子继位,根本没有人听他的,张柬之只能迎立李显复位,李显复位,武三思等人就不可能被诛杀。

而周勃等人当时在皇宫是一家独大,刘盈的儿子太小,并且没有一点权威,周勃等人杀刘盈的儿子是一句话的事,刘盈的儿子都被杀,吕氏一族当然更逃不了。

所以,因为周勃太厉害,他可以迎立皇帝,张柬之可以吗?

第三,李氏宗亲和刘氏诸侯王不一样。

汉朝开国后,刘邦大封刘氏诸侯王,刘邦的儿子都封为王,都有封国,在封国中,王就和皇帝差不多,并且诸侯王的封国都不小,有很多军队。

所以,吕后死后,刘肥的儿子刘襄就开始攻打首都,吕产派大将去交战,大将去了根本不和刘襄打,吕氏一族在军队的威信太低。

也就是说,被吕后迫害的诸侯王有自己军队,吕后一死,他们就敢来攻打。

但是唐朝不可以,武则天也杀了不少李氏皇族,其中有她自己的后代,也有太宗的后人,不过这些李氏王爷不是汉朝的诸侯国。武则天死了,也没有人可以从外面攻打中央,没有和张柬之联合的人,根本不能诛杀武三思等人。

第四,武则天死后继位的是李显,而吕后一死,继位的变成了刘恒。

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把李显推上了皇位,李显本身就是个比较软弱的人,他复位后去见武则天,看到憔悴的母亲,他心软了。

武则天训斥儿子:“我把你从外地接回来,就是要传位给你,可是五贼(参与神龙政变的五王)却贪求事功,把我惊动到这里。”

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来,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贼贪功,惊我至此。”上悲泣不自胜,伏地拜谢死罪。由是三思等得入其谋。《资治通鉴》

李显悲泣不已,跪地“拜谢死罪”,正是出于对母亲的愧疚,李显也没有清算武家人。还让武家人继续参与朝政,张柬之等人自然斗不过武三思和韦后联手,最后张柬之都被贬走。

吕后一死,周勃等人推选刘恒为帝,刘恒自然对周勃很感激,因为刘恒本来没有机会继位,这个和张柬之让中宗李显复位完全不同。刘恒的皇位是周勃给的,他自然要听周勃的,李显本来就是太子,张柬之发动政变,属于多此一举,李显自然不会听他的话。

这样一来,周勃想杀吕氏一族,没有人会反对,而张柬之要想杀武家人,李显也不答应。所以开头我说,刘盈活着,吕氏一族可能就不会被诛灭,是一个道理。

第五,武则天侄子比吕后的侄子强太多。

吕后活着的时候,吕氏一家独大,原因在于吕后的手腕太强了,但是她的侄子就很一般了,吕后一死,根本掌控不了兵权,被周勃等人诛杀。

而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是个能人,要不武则天都曾经想要传位给武三思,武则天失去权力,武三思很快就和韦后关系密切,并且武三思还是李显的亲家,这样的关系,李显也不可能杀了武三思。

综上所述,吕后一死,吕氏一族没有政治联盟,不管是功勋集团还是刘氏诸侯王,都想杀掉吕氏一族,这样的情况下,吕氏一族哪里有活命的机会。周勃等人也是狠人,凡是和吕氏有关的都杀掉了,就连樊哙的儿子樊伉,因为母亲是吕后的妹妹吕媭,也被处死。

反观武则天一死,继位的是李显,武三思和李显是姑表兄弟,还是儿女亲家,李显是不可能杀武三思的,所以武则天一死,武家人并没有受到严惩。

但是,武三思不思悔改,继续参与唐朝的内部斗争,最终被李显的太子李重俊杀死,其他的武家人也在后来的政变中被李隆基杀死,结局和吕氏一族差不了多少。

更多文章

  • 宋真宗的遗诏,被人抹去一个字,险些让宋朝出现一个女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宋真宗的遗诏找到了吗,经典传奇宋真宗,宋真宗皇后刘娥生平

    武则天虽然留下骂名,但她身为女皇,呼风唤雨作威作福,让无数臣民臣服于脚下,着实也让天下女子艳羡不已。武则天死后才三百余年,到了北宋的宋真宗统治时期,一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差一点成为历史上第二个女皇帝,因为皇帝遗诏被抹去一个字,她险些登基称帝。她若当上女皇,大宋将会面临一场浩劫,宋朝数百年国运将会在此时

  • 清三代官窑瓷鉴定指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有清一代,康雍乾朝,中国古陶瓷事业达至鼎峰,臧郎年唐,赫赫御窑,各种陶事,各类瓷种,莫不精通。彩瓷之冠洋彩瓷,彩瓷皇后珐琅彩,东方艺术珍宝粉彩瓷皆问世并繁盛于当朝;人间瑰宝青花瓷,人造宝石颜色釉也在此间发展鼎盛,而宫廷上下,九州内外,莫不推崇之至。有诗美曰:“百种佳瓷不胜挑,霁红霁翠比琼瑶;国朝陶瓷

  • 父子榜眼,众寡结构,以木火之众敌金水之寡,明代首辅王锡爵生辰八字解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王锡爵出身名门望族太原王氏。先祖在元末"红巾起义"中,为躲避战火,弃官逃到江南。后代其中一支,弘治年间进入太仓。祖父王涌善于经营,成为当时太仓巨富。其父王梦祥早年中秀才,入过南监为监生。后因官司纠纷,被迫弃儒经商操持家业,但立志把两个儿子培养成材。王锡爵不负父祖之望,嘉靖四十一年会试名列第一(会元)

  • 为什么历史评价晋朝“得国不正”,司马家破坏了那些政治规则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司马家族怎么灭晋朝的,晋朝历史上有司马弘吗,晋朝司马氏家谱图片

    “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宣、景、文)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晋书 宣帝纪》”纵观历史,政权交替,神器更迭是常事,为何晋朝一直被世人所诟病呢,因为他破坏了当时的政治规则,突破了士人们的底限。l 篡位在当时本身是不得人心

  • 司马光砸缸家户喻晓,但救起的那个孩子是谁,知道后不淡定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喻晓个人简介,喻晓,司马光砸缸救的那个小孩是谁

    小编翻阅了资料记载才知道掉进水缸里的孩子名叫上官尚光,和司马光同岁,是司马光从小要好的玩伴。一次不当心从假山上掉了下来,摔进了水缸里。古代的水缸多是为了防火,下雨天的时候盛满,假如中间不当心发作了火灾,可直接用水缸里的水救火。救火可不是三盆两桶的水就能够处理的事情,可想而知,水缸的容量有多大。司马光

  • 上官婉儿:我的人生远比绯闻更精彩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上官婉儿的情感生活,上官 婉儿连招,我眼中的上官婉儿

    这些宫廷女性也分为两类。第一类以韦后、安乐公主为代表,她们干政弄权,搅动朝堂风云,说到底于历史并无益处。第二类以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为代表。她们也玩弄权术,却也有实实在在的政治才能。势如连璧友 心似嗅兰人上官婉儿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始于那场“废后风波” 麟德元年(664年),祖父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后诏

  • 上官婉儿:从掖庭罪奴到巾帼宰相,一个人的战争,注定单枪匹马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上官婉儿的野史秘闻,上官婉儿历史上是个怎样的人,上官婉儿的生平

    虽然从宰相儿媳骤然降为掖廷奴婢,整天干着最粗最累的脏活,上官婉儿的母亲并没有怨天尤人、寻死觅活,而是把全部热情倾注到女儿的培养教育上。据说她曾做过一个胎梦,梦里有个巨人送给她一杆巨秤,神秘兮兮地说:“持此称量天下士”。并不相信女子能顶半边天的她当然不知道,一个女子顶住整个天的时代即将到来。 而她掖廷

  • 上古奇书中的古老氏族,强盛时灭掉了北宋,如今全国仅剩1万多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上古时期存在的部落,北宋灭国历史书,上古时期华夏部落的图腾

    “凡姓完颜者,皆女真族也”,完颜部的演变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那时称肃慎族,上古奇书《山海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公元前1至2世纪的秦汉时期,肃慎族被称为挹娄族,元魏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黑水,五代时黑水逐渐兴盛,改称女真族,女真族30多个部落中完颜部较为强大

  • 上官婉儿:一代才女,巾帼宰相,数次影响大唐走向,为何引祸上身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首次面向社会展出上官婉儿的墓志。墓志内容补充了上官婉儿被杀后,太平公主礼葬的相关信息。上官婉儿的生平也由此引起热议。上官婉儿文采卓著,蕙质兰心,深得武则天的器重,被称为“巾帼宰相”。那么,一代才女上官婉儿的一生到底有多么传奇呢? 01 家世显赫,刚出生却遭灭门 公元655年

  • 北宋最后一任宰相何栗,让皇帝为之流涕哭泣的忠义之臣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面对国破君虏,他无力回天,遂绝食而亡,以死报国。死前他曾对金兵说:“忠臣事奉君主,需要死时毫不犹豫。我不考虑家室,但我双亲年老,我死后请不要马上告诉他们……”他辞世的时候,只有39岁。梦中有人告诉他考题何栗,字文缜,宋仙井监(即今四川仁寿县)人,仪表堂堂,才华横溢。何栗在太学读书时,看相先生孙黯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