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宫廷女性也分为两类。第一类以韦后、安乐公主为代表,她们干政弄权,搅动朝堂风云,说到底于历史并无益处。第二类以太平公主、上官婉儿为代表。她们也玩弄权术,却也有实实在在的政治才能。
势如连璧友 心似嗅兰人
上官婉儿跌宕起伏的人生传奇始于那场“废后风波”
麟德元年(664年),祖父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后诏书,得罪了武则天,被诬陷谋反,最终上官家族的男丁尽数被杀。
尚在襁褓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一同被没入掖庭为奴。原本身为官宦小姐的上官婉儿变成了低贱的女婢。
即便是身处逆境,母亲郑氏还是没有放松对上官婉儿的培养。她不愿女儿一辈子在掖廷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在郑氏的精心培养下。生性聪颖的婉儿不仅能吟诗著文,而且明达吏事。
武则天是个爱才之人,听闻婉儿的才华,她倒是想见见这个传说中的才女究竟有多厉害。
仪凤二年,14岁的上官婉儿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着文。上官婉儿须臾而成。
那首打动武则天的《题咏双头牡丹残句》,如今只流传下来了两句:
“势如连璧友,心似嗅兰人。”
武则天读罢大为惊叹,当即免去了上官婉儿的官婢的身份,把她留在身边掌管宫中诏命。
上官婉儿在险恶的宫廷环境下长大,学会了逢迎,懂得了随波逐流的生存之道,曲意迎合之下,更得女皇欢心。
木门寺题诗寄情
上官婉儿除了侍奉女皇左右,也是太子的侍读,在情窦初开的年纪,遇到“容止端雅”的李贤,难免不心动。李贤对这个才女自然也不可能视而不见。
这样看来,这似乎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一对。可遗憾的是,他们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
废黜太子的诏书也是出自她的手笔,她深知女皇的命令不可违抗,在爱情与面包面前她选择了后者。
此后李贤曾在木门寺晒经石写下诗句:
明允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
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
上官婉儿前去看望这位被流放的故人,可是当她到达木门时,却传来李贤已经被害的消息。她悲痛欲绝,深感身处帝王家的无奈与悲哀。行走刀尖,一个不留神,小命就丢了。
她请人在晒经石上修了一座亭子,题诗悼念李贤:
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
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
春风得意 手握实权
割断过往上官婉儿开始一心一意搞事业。女皇信任她,让她参决政务,军国谋略,杀生大权,大多取决于上官婉儿,权倾朝野的她堪称无冕宰相。
武周末年,已经进入暮年的武则天,缠绵病榻,对朝政的控制力也下降,此时的上官婉儿内心有了变化。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率禁军五百余人,冲入宫城,杀死二张,逼迫女皇退位。
新旧势力交替,她不仅没有受牵连反而迎来了她的高光时刻。唐中宗对上官婉儿处理政事的才干也十分的认同,仍然让她专掌起草诏令,又拜为昭容,从此她以皇妃的身份参政,而她的母亲也被封为沛国夫人。
曾经低贱为女婢如今高高在上手握实权,她终于为家族平反,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唐中宗对她也是极尽宠爱,派人在她的宫里穿池筑岩,布局十分的奢华。上官婉儿常常与大臣们宴乐其中。
当时,宫禁宽疏,宫内官员可以任意出入。上官婉儿也在宫外购筑宅第,白天在宫内当值,回家后以诗会友,谈笑风生。
唐朝一度就是个男女关系混乱的年代,情爱对于她而言不过就是生活的一剂调味品而已。她可以大方地把自己的情人武三思推荐给韦后。她的小迷弟崔湜就是因为她的关系,很快成了宰相。
上官婉儿在参政的同时,也没有荒废在诗文上的爱好。她的诗歌有着祖父上官仪的文风,重视诗的形式技巧,注重声辞之美,细腻、精巧如画一般。在她的影响下“上官体”也成为当时上流社会的创作主流。
红颜薄命 是非留与后人说
唐隆元年六月二十日(710年7月21日),李隆基发动唐隆之变,上官婉儿曾经的盟友韦后、安乐公主被杀。
正当李隆基率军进入宫中时,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把她与太平公主所拟遗诏拿出,证明自己是和李唐宗室站在一起的。
只是这一次她失算了,李隆基不为所动,一代才女就此殒命。太平公主得知上官婉儿之死也是非常地哀伤。
尽管李隆基杀了上官婉儿,但后来还是恢复了她昭容的封号,并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可见对于上官婉儿的才情李隆基还是认可的。
大唐盛世,不乏奇女子。可身处宫墙中,即便聪慧如她,不下须眉之才,终究还是没能逃脱这悲剧的宿命,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她的人品功过颇具争议。史书记载她奉承权贵、淫乱宫闱,并操纵政治,控制朝纲。说她淫媚也罢,说她是墙头草也好。她的才华不让须眉,影响一代文风,也是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
作者梦姿笔谈【如梦如姿,妙笔生花】愿用手中之笔写尽世间繁华,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