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500年,只有一人全身而退,司马迁:范蠡是一则讽刺寓言

春秋战国500年,只有一人全身而退,司马迁:范蠡是一则讽刺寓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2609 更新时间:2024/1/4 15:15:46

范蠡的故事真的如此完美吗?

[var1]

一、狷狂书生的另类自荐

殷商末年,姜太公为了见周文王,在渭水河畔佯装钓鱼,最终引起了周文王的注意。在遥远的古代,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很多有才学之人因为无人欣赏而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范蠡刚开始便是如此,他满肚子才学,可惜无人欣赏。

范蠡,字少伯,出生于楚国宛地(南阳淅川),他听闻宛县县令文种在招揽人才,为了引起文种的注意,范蠡假装疯癫,经常说一些“狂生之论”。这样的举动,果然得到了文种的青睐。

[var1]

文种立即派一名胥吏去请范蠡,胥吏得到这个差事很不乐意,抱怨说:“范蠡不过是一个发了疯的书生罢了,您请他来,肯定会失望的!”

文种半信半疑,他说:“大凡有才之人,必定有独特的性格,范蠡是不是真的疯子,请回来才知道。”

遗憾的是,胥吏去请范蠡,范蠡不来。文种决定亲自去请,第一次来到范蠡门前,范蠡对着文种狂吠。说白了,就是范蠡在文种面前学狗叫。即使这样,文种也没有被范蠡吓退,他第二次又来请范蠡,范蠡看到了文种的诚意,进屋中穿好衣冠,恭恭敬敬地接待文种。

范蠡和文种二人相见恨晚,连续聊了两天两夜,越聊越投机,二人决定携手做一番大事业。

二、良禽折木而栖

春秋时期,诸雄争霸,范蠡和文种所在的楚国本是传统强国,可是,楚国人才济济,二人很难再有机会。于是,二人沿着长江往下游来到吴国,吴国有两位非常强悍的政治家,分别是伍子胥和太宰嚭,巧合的是二人也是楚国人,不巧的是,二人容不下范蠡和文种。于是,二人只得继续往前,来到了越国。

[var1]

当时越国的国君名叫允常,听闻有两个楚国的贤士前来拜见,允常礼贤下士,亲自出面接待了范蠡和文种。

在那个年代,谋士就像现在社会的职业经理人,他们四处寻找适合自己的君主。而君主也像现在的大BOSS,他们也在网罗最优秀的经理人。双方互有需求,借彼此互相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时代使然。

当时文种约30多岁,老成干练,范蠡只有25岁,风华正茂。允常见到二位后由衷地喜欢,范蠡和文种也觉得来对了地方,于是打算留在越国。

几年后,允常去世,他的儿子勾践继位,吴楚争霸开始了。

三、大王!不要冲动

在越国,范蠡曾多次向勾践提出自己的建议,范蠡曰:

“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出自《国语》)

这是范蠡治国的核心思想,大致意思是:一个国家持久地强盛,既要靠机会,又要靠人事。只有选取合适的人才,才能奠定强国的基础。简单来说,范蠡的意思是要想强国,就两件事,第一是把握机会,第二是选取人才。

[var1]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举兵攻打越国。阖闾是春秋时期的常胜将军,在伍子胥的辅佐下,阖闾的军队锐不可当。越王勾践深知不是阖闾的对手,最后采纳范蠡和文种等人的建议,派一批敢死队走到阖闾的军前,面对敌人,敢死队队员们拔出长剑,只见他们没有冲向对手,而是高喊一声,然后整齐划一地挥剑自刎。

这种不要命的“战术”,彻底把吴王阖闾整蒙了。吴军将士看到越国人都这么狠,心军心大乱。勾践趁机发动反攻,吴军铩羽而归。不幸的是,吴王阖闾在败退过程中身受重伤,虽然退回阵中,却不治身亡。

阖闾奄奄一息之际,对自己的儿子夫差说:“杀父之仇,绝不可忘!”夫差内心愤恨不已,发誓一定要灭掉越国,为父报仇。

[var1]

而在越国,勾践开始冒进起来,他觉得自己轻松地战胜了阖闾,若举全国之力,一定能灭掉吴国。其实,论综合实力,越国远不如吴国,勾践这么做,有点张狂。范蠡多次劝勾践:“大王,不要冲动,吴国是一定要灭的,但时机未到。”

范蠡劝了勾践两年,到了公元前494年,勾践再也忍不住,亲率大军入侵吴国,吴王夫差早就憋着一股劲要除掉勾践,双方在太湖相遇。结果,勾践被夫差一顿狠揍,落荒而逃。夫差乘胜追击,勾践被杀得无还手之力,最终退到会稽山上。若夫差继续攻打,越国将有灭顶之灾。

[var1]

四、三千越甲可吞吴

勾践此刻想起了范蠡,他立即恳求范蠡想办法帮越国脱离危机。范蠡说:“事已至此,只能委屈大王,先卑微求和,以图东山再起。”

于是,勾践派文种到吴军中求和,文种先用美女和金钱贿赂了老乡太宰嚭,后者在夫差面前帮勾践说了不少好话。吴王夫差内心十分犹豫,但架不住越国美女的诱惑,最终决定退兵,把吃到嘴的肥肉(越国)又吐了出来。

其实,当时吴国的另一位大佬伍子胥对此非常不满,他当面对夫差说:“天赐良机,让吴国灭掉越国。如果大王不顺势而为,将来越国必然灭掉吴国。”吴王夫差骄傲自大,觉得伍子胥有点长他人志气。

[var1]

不过,夫差也没有忘记杀父之仇,他给文种开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让越王勾践夫妇来吴国做自己的奴仆,用这种方式羞辱勾践。

吴越两国达成和解,勾践要起身去吴国了,文种主动要求和勾践一同前往,但被范蠡拦了下来。范蠡说:

“四封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种也。四封之外,敌国之制,立断之事,种亦不如蠡也。”

范蠡的意思是,搞内政,我不如文种,搞外交,文种不如我。与其让文种陪勾践去吴国,不如让我去。就这样,范蠡跟随勾践来到了吴国。在吴国,范蠡让勾践忍受一切屈辱。例如,夫差生病时,勾践会主动去品尝夫差的粪便。如此一来,夫差被这种成就感所迷惑,三年之后,夫差大发慈悲之心,放勾践归越。

[var1]

勾践归国后,卧薪尝胆,时刻想着报仇,范蠡每次都阻止说:时机未到。

每一年,勾践都会问范蠡:“时机到否?”范蠡答:“未到”。

而在隔壁的吴国,吴王夫差受太宰嚭的蛊惑,将伍子胥赐死。勾践问范蠡:“时机到否?”范蠡又回答:“未到!”

又过了两年,吴国境内发生了水灾,天灾人祸加在一起,吴国祸不单行。勾践忍不住了,他又问范蠡:“时机到否?”范蠡又回答:“未到!”

终于,等到了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成就霸业,整日沉迷酒色,不理朝政。范蠡对勾践说:“大王,时机已到!”

[var1]

勾践一声令下,身穿战甲的越国男儿冲入吴国境内,吴王夫差仓皇应对,结果连年的国力空虚让他很快败下阵来。夫差逃到姑苏台上,派出使者向勾践求和。夫差愿意献出吴国的美女和财宝来给勾践,也愿意给勾践为奴,他只求勾践能像20年前那样,重复自己对他的宽容。

面对夫差开出的条件,勾践内心犹豫了三秒钟,此时,范蠡连忙劝阻说:“大王,当年吴国没有顺从天意灭掉越国,才有了今天的报应。如果你不趁机灭掉吴国,你将再次为奴。”勾践受不了范蠡语言的刺激,立即杀了吴国使者,发兵攻上姑苏台,吴王夫差在绝望中自杀了。

灭掉吴国后,勾践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主。

[var1]

五、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在灭吴归国的途中,众人都向往着回国后被加官进爵,只有范蠡不同,他主动向勾践辞行,表示自己要归隐江湖。勾践一听,非常着急,据《国语》记载,勾践对范蠡说:“我之所以能灭吴,你居功至伟,如果你不走,我愿意和你平分天下。”

范蠡听完,淡淡地回了6个字:“君行令,臣行意。”

我助你完成霸业,实现了我的人生抱负,我此后的事情,你就不要管了。换句话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

范蠡离开勾践后,去了哪里了呢?《国语》只记载了一句话:

遂乘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

意思是,没有人知道范蠡的具体去向。

[var1]

范蠡真的消失了吗,300年后,太史公司马迁写下了《史记》,在司马迁笔下,范蠡先到了齐国,然后他写信给老朋友文种,告诉文种:“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文种看完信后,犹豫了几天,但还是晚了,最终,文种被勾践以“作乱”为由赐死。

而范蠡呢,他到齐国后很快成为首富,后来齐人推举他为丞相,范蠡不愿为官,把自己的财富全部捐给百姓,再次隐居到了山东定陶,在定陶,范蠡又靠自己的双手发家致富,累积万贯家财,成为首富,人称“陶朱公”。《史记》说范蠡每次成为首富,都把钱分给其他人,他活了88岁,一生逍遥自在。

古人云:“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

这说的不就是范蠡吗?因此,人们说范蠡是春秋战国500年中,最完美的人。

六、被过度“吹捧”的范蠡

其实,《国语》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距离范蠡所在的时间最近,连《国语》都不知道范蠡最终的去向。而司马迁所在的时代,距范蠡已经有300多年。但是《史记》把范蠡离开越国之后的故事写得非常详细,这其实不是很合理。

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说过,司马迁写《史记》,部分历史是司马迁人为地制造的。试想,即使司马迁搜集了很多资料和传说,他真的能把范蠡的故事写得如此详尽吗?其实不尽然。因为范蠡和文种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说,和另一个时代的某些人物有些相似。

[var1]

汉朝初年,楚汉争霸,和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何其相似?汉高祖建立汉朝之后,有些人功成身退(如张良),而有些人被诛杀(如韩信),这其实不就有范蠡和文种的影子吗?

历史是一个个轮回,所谓的“飞鸟尽、良弓藏”,司马迁是借范蠡和文种的故事,告诉大家:范蠡的故事,其实颇具讽刺性。司马迁写范蠡,不是在写历史,而是在写一则寓言故事。

在司马迁之后,后人为了抬高范蠡,又把在范蠡身上强行加戏,把西施“送”到范蠡的怀抱,二人最后还成了“神仙眷侣”,只羡鸳鸯不羡仙。唐宋时期,范蠡配享武成王庙,地位再一次被提升。

[var1]

宋朝时期,范蠡再一次被神化,成为士大夫的偶像。到了清朝及近代,范蠡已经成为“财神”,成为众多商场精英们供奉的塑像之一。

简而言之,2500年前的范蠡,还是范蠡。但2500年后的范蠡,已经不是范蠡,他是未来人的追求,是未来人心中的一面镜子。

更多文章

  • 难怪金庸不写汉朝的小说,你看在东汉,哪本武功秘籍轰动了江湖?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金庸遗产一览表,朱玫死后金庸的采访,金庸原著全集免费阅读

    金庸的武侠著作为何有这么大的魅力?除了金庸擅长铺设跌宕起伏的剧情、擅长刻画人物之外,他还巧妙地将武侠故事和真实的历史融合在了一起。在这种亦假亦真的相互辉映之下,读者们往往能够乐在其中,读得津津有味。的确,好比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是以南宋、元朝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了郭靖、杨过、张无忌闯荡江湖以及驱除鞑虏

  • 汉武帝多有远见?1.5万公里远征打下一个战备省,让中国受益至今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武帝打下了多少疆土,汉武帝出兵多少次,汉武帝当时从哪打到哪

    不过,任何一位帝王都有两面性,汉武帝也有自己的弱点。按照史学家的评价,汉武帝最大的问题就是穷兵黩武,且不说他和匈奴人的死磕打光了三代人的财富,就说他劳师远征,打了一场损失巨大却毫无意义的天马战争,更是汉武帝身上的光芒逊色不少。到现代社会,人们基本上认可了汉武帝与匈奴的作战,认为这是以一代人的吃苦来换

  • 李牧死,赵国亡!从无败绩的李牧,或许不是被郭开害死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牧和李牧的区别,郭开被烹杀过程,郭开与赵偃王后的关系

    [var1]有些人同样为白起感到遗憾,虽然白起为秦国立下不世之功,但从战争的性质上来说,白起的几次重大军事行动都属于“侵略”行为,而李牧的战绩主要在于保家卫国,是正义的防御之战。所以,笔者认为李牧更加让人敬重,他的结局更加让人心痛。[var1]李牧,嬴姓,李氏,赵国人,自幼从军,军事经验非常丰富。战

  • 诸葛亮拥有旷世奇才,为何刘禅那么菜?真的是烂泥扶不上墙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三国这段历史,很难不提一个人,无论演义还是历史,都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被后世尊为“千古一相”,他就是诸葛亮。遗憾的是,诸葛亮最终没有北伐成功,没有完成复兴汉室、二分天下的大业,对此,有很多亮迷们也为诸葛亮扼腕、叹息。诸葛亮没有名垂千史,更多的原因归咎在后主刘禅的无能,以至于全能的诸葛亮什么都在

  • 剖析李牧之死:秦王和赵王各怀鬼胎,李牧被活活逼死,细思极恐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正如苏洵所说,自李牧被杀之后,秦将王翦纵横天下,再无敌手。秦国灭赵,指日可待。[var1]一、李牧怎么死的?关于李牧为什么被杀,《史记·廉颇蔺相如传》云: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

  • 秦统一六国它是最大功臣,如今是陕西人心头宝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内容提要: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战争年代粮食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想要赢得战争不仅要有好的策略和强大的兵力,填饱肚子更是前提,秦统一天下有一半的功劳要归于这道美食,流传至今它仍然是陕西人的最爱,它究竟是哪道美食呢?跟着笔者往下看。[var1]秦统一六国顺序秦一统天下的历史想必各位读者都相当熟悉了

  • 袁术和袁绍为何不联合起来?他们联合起来不早就是天下最大诸侯?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袁术与袁绍的实力对比,袁绍和袁术哪个厉害,袁术与袁绍关系

    首先,两人存在嫡庶之争中国古代是个宗法社会,讲究的就是一个名分,在一个大家族中,嫡庶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嫡子将继承爵位,也将集成绝大多数的社会关系,庶子就得需要靠自己的打拼。红楼梦里,嫡子贾宝玉众星捧月,庶子贾环则是被丫头欺负,充分体现了嫡庶之分。而在袁绍这个家族中,袁术虽然是弟弟,但他是嫡子,袁绍是

  • 东汉的建立,离不开豪强世族支持,为何还会发生“党锢之祸”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东汉两次党锢之祸,党锢是什么意思,党锢之祸

    尽管从皇帝的角度来说,更希望把皇权掌控在自己手里,但东汉的皇帝却发现,想要把王朝延续下去,那他们就必须与豪门世家达成妥协,最常见的方式,就是采取皇家与豪强子女通婚的方式。也正因为外戚原本就有强大的势力,想让他们站在皇帝的角度考虑利益得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东汉王朝所出的股肱重臣

  • 秦亡时六国后裔要复国,晋朝灭亡时,魏蜀吴三国后裔为何不复国?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秦灭亡后六国复国,夫差死后吴国有复国吗,历史上秦灭六国的下场

    [var1]事件回顾我们先看看,在秦国即将灭亡的时候,一些所谓的起义,他们都是打着怎样的旗号呢?首先是陈胜,陈胜打的旗号是公子扶苏的名号。其次,项羽打的旗号是楚人的旗号,因为曾经项梁的说过一句话,那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与此同时,刘邦和项羽相差不大,毕竟他最开始也是打的楚国的旗号。[var1]而张良

  • 不为人知的昌平君,险些挡住秦国统一的步伐,逼得秦始皇孤注一掷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始皇为啥抹杀昌平君,昌平君个人简介,昌平君反秦

    时间已经到了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军灭了韩、赵、魏,三国已是囊中之物,成为秦属颍川郡、邯郸郡、东郡。下一个还有些实力,能与秦掰一掰手腕的目标就是楚国。大殿上,文臣们气定神闲,统一六国是既定的方针,事态按部就班地顺利发展。老将王翦则神色凝重,“兵者,国之大事。”每一场胜利都是将士们的鲜血换来的。一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