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之时,刚刚经历了人生最大的失败,夷陵之战的失利对他打击很大。此时的蜀汉,外有曹孙虎视眈眈,在内部关羽、张飞两个最重要的将领相继死去,加上夷陵的损兵折将,黄权投降曹魏,然而对蜀汉来说,相比起内部可能的分裂而言,外部的危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禅尚且年幼,一旦蜀汉的内斗闹起来,刘禅是压不住场的。刘备也知道对内维护稳定才是第一位,而维持蜀汉内部稳定,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派系争斗的问题。所以这个人选只能是诸葛亮。所以,刘备临终的时候必须给予诸葛亮足够的权威,以确立诸葛亮在实际上的领导地位,便于诸葛亮维持内部稳定,弹压蜀汉内部蠢蠢欲动的分裂势力,进而有利于向外发展。
再来看刘备临终说的一番话:“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汉语博大精深,一个“取”字便可以有很多种解释。可以说是“夺取”,也可以说是“选取”。但是在这里绝不会是让诸葛亮取而代之,原因有三,其一,刘备去世时,刘禅已经17岁了,刘禅是“才”还是“如若不才”,刘备心里有数。其二,诸葛亮只是刘备心腹。尽管刘备称帝后,诸葛亮被封为丞相,但诸葛亮若称帝,却是没有政治基础的。其三,刘备的称帝,已经遭到了益州知识分子的舆论攻击。所以诸葛亮是万万不会。
换言之刘备一定要说这个话,说了这个话,诸葛亮才有绝对权威,才不至于造成蜀汉内部的分裂。刘备留下的是诸葛亮李严同为托孤重臣,以诸葛亮为主的格局,李严既是东州集团,又与益州集团同是刘璋旧属,刘备让他同为托孤,是拉拢他,又留下这样的托孤遗言,是巩固诸葛亮的地位,是防备他。
刘备托孤的思虑是很全面的,他考虑了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追随自己打下江山的荆楚集团和以李严为代表的原跟随刘璋的益州集团,巧妙地平衡了两个集团的力量,使其互相制衡,不至于权力过分地掌握在其中一方手中。他也明白李严的威望难以和诸葛亮抗争,所以他最后还适时地扔给了诸葛亮一个道德重负,手段不可谓不高。
在历史上,刘备的这句话也的确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纵观诸葛亮的一生,刘禅没有什么大的翻腾,“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始终有点战战兢兢的意思。蜀中的大臣也都接受诸葛亮有这样的权力,至少没有什么明面上的反对。如果没有刘备的托孤,诸葛亮是否能轻易取得这样的地位?
另一方面,权力越大,责任越大,危险越大,刘备说出“自取”的话来哪怕是出于真心的托付,日后也未必不会给诸葛亮招祸。准确地说,如果诸葛亮处理得好,刘备已经给了他最好的条件;处理不好,一句“自取”就成了贻人口实,诸葛亮只怕不做什么就背上千古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