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从秦国到秦朝对郡县制始终如一,是“治权“发展的结果

从秦国到秦朝对郡县制始终如一,是“治权“发展的结果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187 更新时间:2023/12/17 3:35:44

春秋战国是我国文化思潮和政治变革的重要时期。诸子百家齐登场,各种文化空前繁荣,各种学术观点层出不穷,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许多既有的传统制度、宗法观念被不断颠覆,代之以新的更符合现实需要的思想和制度。郡县制的出现,就是在颠覆了中国古代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实现的。

这种地方行政制度,迅速瓦解了周王朝时期分封制下松散的国家权力,加速了诸侯国封建王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由地处岐山之西的边陲之地,借助郡县制的建立而一举强国,迅速发展成为战国七雄,并最终并吞六国,扫灭蛮夷,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诞生中国第一个封建帝皇秦始皇

郡县制的出现,对当时乃至以后的社会政治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秦国到秦朝始终如一地选择郡县制对全国进行统治,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需要的。

[var1]

一、郡县制的兴起和发展

郡县制从无到有,再到大兴,其发生发展与当时周朝国力由强到弱,礼崩乐坏息息相关。更与秦国在边地的崛起和壮大相生相成。

1萌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设县最早的国家为楚国,设郡最早的是晋国,其他诸侯国也纷纷设郡、设县,但关东诸国的郡县与封国性质差别不大。

这些国家都没能充分发挥郡县的功能和作用,郡县制是在秦的手里发扬光大的。秦以军功立国,西周末年,周幽王被西戎、犬戎围杀于骊山脚下。

危急时刻,秦襄公率军保护周平王迁都洛阳,周平山为奖励秦襄王,将岐山以西实际上由犬戎占领的土地赐予秦,并封秦襄公为诸侯,秦国始立。公元前750年,秦文公大败犬戎,秦国才实际占有岐地。

[var1]

秦于公元前688年,打败冀地的犬戎,将其地设为县,次年又打下杜、郑两县之地。其后,历代秦国国君不时有设县之举,但没有形成大规模成建制的设立现象。

秦国郡县制在萌芽期发展较为缓慢,这与秦国立国短、国力尚弱、兼并战争持续时间长有很大的关系。

2完善时期:

直至秦孝公时期,因感于秦国地处偏僻,得不到各国尊重,为扭转这种局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公元前 356 年,商鞅颁布法令,将军队编制形式推行到地方政府管理体制中,将百姓按军队基层士、伍编制进行编组管理,将原来分散的个体小农家庭系统组织起来。

其后,将全国乡邑集合成31个县,每县设定一个县令,由中央任免,使国君直接掌握县,能最大限度调动全国资源,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郡县制在此时的秦国形成第一层的县级组织机构,郡县制的实行,有效消除传统分封制的影响,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政权,大大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受国土面积狭小限制,此时秦国尚未设郡,郡县制只是初具规模。

[var1]

3制度化时期:

公元前328年,秦国战胜魏国,夺得魏国部分土地,在其上设置上郡,这是秦国设立最早的郡,从秦惠王时开始,秦国郡县制发展进入制度化时期。

随着秦国国力增强,对外兼并战争不断胜利,在对外开拓的国土上设置县,在夺得其他诸侯国的国土上多设为郡,郡县两级地方行政体制开始逐渐完善起来。

与其相关联的郡县征兵制度、户籍制度也逐渐得到完善,有利于秦国动员更多的军壮士兵并保证其战斗力。

至嬴政执国,吞并六国后,在六国故都分别设置郡,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进入制度化、成熟化阶段,使秦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更大范围内得以强化。

[var1]

二、秦推行郡县制的诸多诱因

1以史鉴今,引发秦采用郡县制:

周朝实行宗法为主的分封制,上下联系不紧,制约性不强,使得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极为微弱,出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上逼主,下虐民"混乱局面。

及至"礼崩乐坏",周王政令不出洛阳,分封制弊端凸显。秦立国晚,且长期与犬戎杂居,受周礼仪制影响有限,更崇尚武力,因而郡县制以其军民一体、控制力强受到秦的青睐,成为首选。

2攘外安内,推动秦采用郡县制:

秦建国后一直面临着西戎、犬戎的威胁,同时,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与强大的晋国发生剧烈冲突,外部危机始终笼罩在秦的上空。

而且国内多次出现"君臣乖乱"问题,权臣数次废立国君,使秦统治者认识到君权需要强化。同时,这种战时经济体制与依靠田租生存的新兴地主阶级相适应,为其所喜爱。

内忧外患使得秦大力加强中央集权,长期征战形成的军民一体、以及官员任免随时可控的郡县制,成为秦统治者的不二之选。

[var1]

3轻礼重法,促成秦采用郡县制:

商鞅变法使秦一改周的王---诸侯关系,而演变为王---郡县关系。在此模式下,秦废井田、开阡陌、制定赋税,推行军功制、官员考核任免制,使得周礼影响愈发淡薄。

而重法合规成为了大家行为的标准,王权进一步加强,效率进一步提升,国家实力越发强大。其后的嬴政、李斯等人均是法家思想的坚定支持和实践者。

使得以法治为治理模式的郡县制,成为秦统治者的上上之选。

4文化一统,需要秦采用郡县制:

秦朝的大部分领土来自于其他六国,其间文字以及风俗习惯等各不相同,秦在全国推行统一的度量衡、文字和货币政策,依托的行政管理载体就是郡县制。

秦在六国故地设立郡县,特别是将六国原政治中心设置为郡,就是要彻底粉碎六国故民复国的精神寄托,秦由中央派遣官员控制这些地方。

[var1]

在中央的牢牢控制这下,由郡统县,县下设乡、里、亭,以什伍来编练民众,将秦的文化传统灌输给广大民众,使其放弃复国思想,一心向秦。

5保卫边疆,促使秦采用郡县制:

秦朝边疆地区,多为对少数民族征战得来,蛮族聚集,可称化外之地,这些领土新并入大秦疆域,人心不稳,必须采用强有力的组织机构来管理,使秦朝的国家观念深入当地人心。

羸政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即是对南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有效管理的表现。秦在北部边疆,与匈奴多年征战,攻取河套地区后,设置九原郡。

迁徙罪犯充边,建立军事基地,并推行什伍制等军民一体制度,来对边疆进行配套强化管理,就是应有之义。

[var1]

三、郡县制奠定千载封建基业

1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

秦在扩张吞并过程中,逐步改变郡县互不统属的局面,最终形成的郡县制,是中央---郡---县三级体制,县为基层政权组织单位,郡处在中央和县两级之间,向上对中央负责,向下对所辖县进行管理。

中央对郡守、郡对县令进行政绩考核,有功者奖,有过者罚。通过下对上负责的方式,形成一套紧密的上下级关系,从而加强中央集权。

为加强对郡、县的进一步管理,秦朝还建立一套完善的监察制,中央派郡监或刺史监郡,郡县派督邮或廷掾监县或乡。

刺史、督邮等可随时弹劾有罪赃的守、令或其他官吏。自上而下的层层督课,保证中央政令的快速下达,促进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var1]

2 建立完善封建官僚制度:

郡县制的建立,使得地方政府不断扩大,官吏职能不断变化,不但使得官吏爵、职分离,还出现文职武职分离。

有爵位的人不一定当官,当官的也不一定有爵位,这是国家政治统治与社会管理职能出现分工的必然结果。

特别是文职武职分离,这种官僚结构形式的出现有利于臣子间互相制约,避免出现朝臣独揽大权导致君主形同虚设的局面,也有利于大臣充分发挥其特长,确保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的正常运转。

[var1]

四、结语

嬴政建立秦朝后,从上到下重新统合政治结构和制度。在顶层,他以"皇帝"自称,意味着重塑政权权威以及重新界定君主角色,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也是最高行政长官、军事统帅、司法裁决者。

在中央部门管理层面,他"立百官之职,不师古。"设立三公九卿制,进一步形成新的官僚体系。

在全国基层组织层面,他一力推行郡县制,以之作为地方组织机构模式,奠定后世封建王朝地方组织模式2000年之基业。

[var1]

周秦之变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封建、郡县之变更是至关重要。然而,郡县制并非是商、周之制的断裂,而是商、周传统的变化延长,是春秋战国时代治理效率化竞争的结果。

更确切地说,是"治权"发展的结果。以皇帝制、官僚制为构成要素的郡县制,能够更有力地发挥出加强君主权力、保持国家力量的作用,因而其延续绵长,一直到清末方才结束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2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文/羽昕

更多文章

  • 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大秦霸业的奠基人和陪葬人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斯的统一霸业,成也李斯败也李斯是什么意思,大秦赋李斯经典语录

    秦国实现大一统,在历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这个横扫六国,把天下诸侯打得找不着北的大帝国,最终却只经历了短短二世。公元前221年统一,嬴政称帝。可是到了公元前207年,完成了首次大一统的秦国轰然倒塌,前后不过14年的时间。而纵观秦国的崛起和灭亡,都始终和一个人有莫大的关系。所谓“成也李斯,败也

  • 老将VS新人:基业60年的吴国为何面对14岁的晋国毫无回手之力?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齐国和吴国巅峰对决,吴国败得最惨的一次,吴国打赢了晋国吗

    华夏大地最终也没有成为刘氏,也不是曹氏,更不论孙氏的天下。晋国默默崛起,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先后消灭魏、蜀二国,江东之地仿佛探囊取物。[var1]曾经的辉煌已然不再,长江天险也难以阻挡晋国铁骑,东吴孤立无援,最终葬国。是什么让曾经纵横赤壁的江东六郡走向灭亡的?让我们一起一探究竟吧。一、吴国晚期为何不

  • 他是《三国演义》中的绝世猛将,武力不下赵云,却很少有人提起他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赵云手下八大猛将,许褚对赵云评价,赵云老婆照片

    但要问起《三国演义》里的文鸳,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为啥呢?要知道文鸯也是三国时代的一员猛将。他的成名之战是项县之战,当时文鸯随父亲文钦以及毌丘俭发动淮南之叛,司马师亲率大军来镇压。文鸯当时只有18岁,但勇力过人,他亲自率领一支突袭队,趁夜杀入司马师的大营,让司马师受惊不小,刚动过手术的那只眼伤口突然

  • 孙权一生最后悔的两件事:结错了一门亲事,输掉了一场战役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纵观孙权一生,虽然没有经历什么太大的波折,但是令他后悔的事情其实也不少,其中有两件事情足够让他后悔一生,简单点说就是结错了一门亲事,输掉了一场战役。结错了一门亲事就是不应该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本来孙权把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一是为了加强孙刘联盟共同对付曹操,另外一方面是试图以美色和安逸的生活困住刘备

  • 赵国40万大军败于秦国大将白起,赵括又要负多少责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大战之一,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长平之战决定了战国时代天下土地的最终归属,也间接成就了我国千古一帝秦始皇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千秋大业,在战争中,赵国四十万大军败于秦国大将白起,白起用计坑杀了赵国四十万战俘,只放回240名老幼以示威慑。那么长平之战始末如何?赵括在失败中又要负多少

  • 孔子曾说出一句“脏话”,却意外流传千年,成为现代教师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孔子随便骂了句脏话被流传至今,孔子曾经说过怎样的话,孔子随口说了一句脏话是哪句

    [var1]孔子在历史上,据说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七十二人是德行比较好的,历史上也称为七十二贤士。正因为有了这些人,儒家思想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得以蓬勃发展。它虽在某些朝代受到压制,但仍有着深远的传播。最著名的是《论语》。据说这本书是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合作写的。[var1]孔子有一个非常聪明的弟子,名叫

  • 刘禅曾经说了三句话,吓坏了诸葛亮,吓跑了姜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刘禅投降姜维说什么话,三国演义姜维刘禅对话,刘禅和诸葛亮闹翻的原因

    可是,历史是不允许的。岂识刘禅并非愚钝之人,反而很聪明。近代李密说过,刘禅作为国君来说,就可以和春秋首霸齐桓公相比。所以刘禅的心智是很成熟的,可是成熟的他又为何做了很多很多的傻事呢?我们需要剖开这几件事来好好分析。第一句话就是那句很出名的“此间乐,不思蜀”,大家都会认为这句话是刘禅昏庸无能的体现,却

  • 孔子随口骂了一句脏话,流传了千年,却成为老师们的口头禅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var1]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所创立的儒家是几千年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受她影响的,而记载他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论语》更是被奉为经典。而他本人也被尊称为“圣人”,什么是圣人,圣人是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简单来说,就是完美无瑕的人。孔子非常博学,

  • 诸葛亮点灯续命,主灯被魏延扑灭,姜维要杀魏延,他为何冒死阻拦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并不属于我们人类的范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诸葛多智而近妖”。诸葛亮点灯续命,主灯被魏延扑灭,姜维要杀魏延,他为何冒死阻拦。正因为这样,超越了我们人类的诸葛亮,把人界的一切英雄豪杰玩弄于肱骨之间。官渡之战,一统北方地区的霸主曹操,被诸葛亮玩得手忙脚乱,全无反抗之力。 火烧赤壁,

  • 大禹竟是古埃及的蝎子王?《山海经》有新发现,夏朝或许是古埃及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真实的夏朝大禹,蝎子王和大禹,夏朝大禹不是中国的吗

    想必大家小的时候,应该都有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吧,这个故事在我们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的时间了,大家都认为大禹就是我们的大英雄,《山海经》是我国一部著名的上古典籍,书中曾描述了一个虚无的世界。不过您可能不知道,其实《山海经》中,还有关于古埃及的记载。[var1]有观点认为,没有文字资料就无法确定一个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