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后,一封遗诏神奇的出土了。它是一根6棱7面的木棍,全长37厘米。上面还刻着歪歪扭扭的古汉字。这根棍子是用红柳木做的。考古学家称它为斛,据说是当时量米的工具。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古代的斛可以把米装进去,分为十斗和五斗两种。却绝不是我看到的样子。甭管这木棍是做什么用的,重要的是上面有212个字,字为隶书,据专家称其中133字实际上是汉武帝的最后一道圣旨。
遗诏的内容为:皇太子,朕体不安,今将绝矣。与地合同,终不复起谨视。皇天之嗣加曾,朕在善遇百姓赋敛以理存贤近圣。必聚请士,表教奉先自致天子胡亥自圮。灭明绝纪,审察朕言,终身毋已,苍苍之天不可得久视,堂堂之地不可得久履,道此绝矣。意思是说:我快不行了,希望儿子能够慎用手中的权力,要比我更加善待百姓。收税别太多,要使用贤能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要以秦二世的悲剧为鉴,谨言慎行,不能重蹈他的覆辙。
我仔细的研究这份遗诏,居然还发现了一个错别字。“存贤近圣”的“存”字少写了一竖!难道是当时的汉武帝已病入膏肓,匆忙间写了个错别字?我想起毛主席那句著名的“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也许汉武帝就是差了一丝文采。
不过,我查阅了资料,正常的“存”字是有这一竖的,可是,很多古代的书法家却少写了一竖。包括怀素、孙过庭、鲜于枢、赵佶父子,大多是草书。皇象的隶书也少写了一竖。这份汉武帝遗诏是用隶书写的,也许就是首创。汉武帝遗诏为什么会刻在木棍上,还埋藏在嘉峪关附近的汉长城呢?考古学家研究了木棍上剩下的79个字符。这79个字,是一名战士在烽火台写给战友的一封信。这几十个字显然与遗诏无关,却指出了木棍的由来:这名战士闲来无事就在棍子上练习写字,并把棍子送给自己的战友。而封遗诏,很可能是士兵们在练字时抄写的习作。这种说法也有点牵强,这么重要的圣旨连司马迁、司马光、班固等人都不清楚,这名战士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