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庄公用事实告诉大家如何把自己的敌人宠爱至死

春秋战国时期的郑庄公用事实告诉大家如何把自己的敌人宠爱至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008 更新时间:2024/1/21 11:15:10

话说郑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叫寤生,次子名为段。

[var1]

郑武公对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很喜欢,可他的妻子姜氏却十分讨厌长子寤生。

姜氏讨厌长子寤生的理由非常的荒唐,只是因为这个儿子是睡梦中生的,所以受了惊吓的她厌恶其子。

过了三年,姜氏又生下了次子段,这个儿子长得眉清目秀,白白胖胖,姜氏对他宠溺万分。

公子段自幼酷爱玩弄兵器,嘴巴又甜,姜氏见了越发喜欢,对长子寤生更加厌恶。

姜氏认为自己的次子段远胜长子寤生,所以多次在丈夫郑武公面前称赞次子能干,要求立他为世子。

郑武公对此毫不理会,他不是软耳根子,他明白易储的危害。

姜氏见郑武公不答应,心里不免有些失落,郑武公也是一个好丈夫,他为了安慰自己的妻子,就将共城(今河南辉县)赏给次子段,称其为共叔。

[var1]

郑武公的一片苦心并没有得到姜氏的理解,她依然对长子寤生耿耿于怀,时常言语讽刺,不留情面。

公子寤生知道母亲讨厌自己,所以凡事隐忌,不露声色。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死了,13岁的公子寤生继位,史称郑庄公

郑庄公继位后,承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为了周朝的卿士。

一转眼几年过去了,姜氏见次子段己经长大成人,可还只有共城这么一个小地方,又无权无势,心中十分的不舒服。

有一天,姜氏把郑庄公召进宫,对他说:“你继承了父位,有地几百里,而你弟弟的封地却只有很小的一块,怎么说得过去呢?”

[var1]

郑庄公一听就知道母亲是为了弟弟讨封地,他急忙问姜氏想要把哪个地方封给共叔段

姜氏提出把制邑封给共叔段,郑庄公摇了摇头,表示这个地方不能给,原因是父亲有遗言,不许分封。

姜氏听了,满脸不屑,随后又提出将京城(荥阳县)封给共叔段。

京城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郑庄公低着头不言语。

姜氏见状大发雷霆,厉声喝道:“那你把弟弟逐出国,任他去吧!”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郑庄公见母亲发火了,只能赔理道歉退了出来。

当天,郑庄公召集了一些心腹大臣,将母亲的要求告诉了他们。

大夫祭足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对郑庄公说:“京城地广人多,和新郑相等,封给共叔段这样大的地方,如果他仗着母亲的宠爱,说不定以后会酿成后患呢!”

[var1]

郑庄公听了,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母后的命令,怎么能违背呢?”

大夫祭足急切地说道:“就是把京城封给了共叔段,你母亲还是不会满足的,共叔段也是个不肯屈居人下的。还是早想办法,不要让祸根蔓延开来,否则就不好办了。”

郑庄公听了,仍然不紧不慢地说道:“他如果不干好事,必然会自作自受的,你们等着瞧吧!”

大臣们见郑庄公这么说,只好心事重重地走了。

第二天,郑庄公在朝堂上将京城封给了共叔段。

散朝后,共叔段进宫母亲辞行,姜氏挥手让周围人退下,低声说道:“你哥哥不念兄弟之情,待你很刻薄。今天把京城封给你,是我再三求来的。他嘴上答应了,心内并不愿意,你到了京城,要造车练兵,积草囤粮,暗地里做好准备,等机会来了,我做内应,你举兵入朝,废了你哥哥,你继承父位,方称我心。”

想那姜氏也真是个奇葩,两个都是你的亲生子,为什么非要闹得鸡犬不宁呢?

[var1]

共叔段有了母亲的支持,得意洋洋地去了京城,从此以后大家都称呼他为京城太叔。

太叔段刚来到京城,郑国西部和北部边疆的地方官都来祝贺,大家知道太叔是姜氏的爱子,将来有机会继承父位,所以一个个都来抱大腿。

太叔段自幼被母亲宠爱,对自己的兄长毫不尊重,他也气父亲把位传给了哥哥,时刻都想阴谋夺权。

在京城,太叔段指挥着郑国西部和北部的军队,私自征收捐税,亦然成了一个小朝廷。

太叔段将西北边疆的百姓当成了自己的臣民,造入军册,日夜操练兵马。

[var1]

不久之后,太叔段以打猎为名的强占了鄢(今河南鄢陵县)和廩(今河南延津县北)两座小城。

太叔段强占了鄢和廪后,两个小城的地方官都逃回了新郑。

这两个地方官向郑庄公说了太叔段的不法行为,可郑庄公听了依旧什么都没有说,只是微微笑了一下。

这个时候,朝中有一人大呼:“段,可以杀!”

这个呼喊的人是公子吕,他对郑庄公直言不讳,强烈要求杀了太叔段,以绝后患。

郑庄公面无表情,他说太叔段是自己的亲弟弟,又没什么过错,怎么可以杀了呢?

公子吕表示太叔段把西北边疆的百姓作为自己的臣民,所有的军队也归他指挥,还私自征收捐税,又强占了两座小城,这样的人怎么能留呢?

[var1]

郑庄公则说太叔段是母亲的爱子,自己宁愿少几座城,也不能不听母亲的话,伤了兄弟的情分。

公子吕见郑庄公如此执迷不悟,心中十分不安,可又没有办法。

那么郑庄公真的是个大孝子,大笨蛋吗?

当然不是,郑庄公大智若愚,他什么都知道,他让大夫祭足传话,将公子吕单独召进宫秘谈。

晚上,公子吕一人去了宫中,郑庄公见到了他,一改早朝时漫不经心的态度,告诉公子吕自己担心此事有母亲做内应,所以现在不方便动手,只有宠着太叔段,等他养肥了再杀不迟。

公子吕听了,连连点头,此时的他才知道郑庄公城府极深,不可小瞧。

过了一会儿,公子吕献计道:“如果等太叔段势力壮大了,那时可不易剪除。主公一定要等他先反叛的话,那还是挑引他早点动手好。”

[var1]

郑庄公听了正中下怀,他和公子密谋策划了一个陷阱……

几天后,郑庄公突然把国事交给大夫祭足,说自己要去洛阳朝见周天子,还打算住上一段时间。

在宫中的姜氏得知这个消息,心花怒放,立即写了封密信,派心腹手下送到京城,要太叔段五月初旬领兵新郑,夺取王位。

心腹手下跑到半路,被埋伏着士兵逮了个正着,搜出了姜氏写给太叔段的密信。

士兵将密信交给了公子吕,公子吕下令杀了送信人,密信到了郑庄公的手里。

看到这儿大家都知道了吧,郑庄公根本没打算去洛阳,他的目的就是引蛇出洞。

郑庄公让人伪造了一封假信,派心腹送到了京城,并且向太叔段讨取了回信。

太叔段收到信后,眉飞色舞,还以为母亲己安排妥当,他下令五月初五入宫夺取王位,回信中他还要求母亲姜氏在城中以白旗为号接应自己。

[var1]

郑庄公临走前,还假意去了母亲那儿,告诉他自己要去洛阳朝见周天子,三五天才能回来。

姜氏听了以为时机成熟,不由得满天欢喜。

一切安排妥当后,郑庄公去了廪延,绕道前往京城,公子吕则率车二百乘,在京城附近埋伏下来,就等太叔段出兵,好关门打狗。

再说太叔段收到密信后,派儿子公子滑去卫国向卫恒公借兵,自己带着人马赶往新郑。

一路上,太叔段谎称自己奉郑庄公的命令,去新郑代管国事。

太叔段不知道的是,他前脚刚走,公子吕就派士兵冒充商人混进了京城。

那些士兵等太叔段走远了,立刻放火,公子吕看见火光,率军杀进京城。

京城的军队都被太叔段调走了,老百姓怕惹祸上身,纷纷打开城门,公子吕兵不血刃攻下了京城。

进了京城的公子吕贴了安民告示,老百姓本来就不喜欢狂妄的太叔段,现在知道他要谋反的事情,都说此人必遭天谴。

[var1]

太叔段出兵第二天就得知京城失守,心慌意乱的他想调转枪头去夺回封地。

可是手下的士兵早就接到家人的来信,知道跟着太叔段没有好果子吃,他们一哄而散,跑了一大半人。

太叔段见军心涣散,只好逃往鄢城,不料走到半路,探子来报,说是郑庄公亲自领兵攻占了鄢城。

京城回不去了,鄢城又被占领,太叔段率兵逃往自己的原封地共城。

共城小得可怜,哪里是正规军的对手,不一会儿就被攻破了。

太叔段从小娇生惯养,什么主意都没有,走投无路的他长叹一声说:“母后害了我了!我有什么面目见我的兄长呢?”

[var1]

说完这句话,太叔段拔剑自刎了。

太叔段死了,郑庄公松了一口气,他可不想承担杀弟的罪名。

不过,政治家还是要作一下秀,郑庄公眼含泪花,扑倒在太叔段身上,大哭了一场。

戏演完了,该算帐了,郑庄公越想越气,自己也是姜氏的亲生子,为什么母亲要这么待他。

郑庄公将姜氏和太叔段的信派人交给大夫祭足,对他说:“把这两封信转交给姜氏,再让姜氏离开新郑去城颖(今河南临颖县西北)去住。

怒气冲天的郑庄公对天发誓:“母子俩不到黄泉,再也不用见面了!”

姜氏接过大夫祭足的信,整个人都在颤抖,她后悔了,如果不是自己偏心,兄弟俩绝不会自相残杀。

[var1]

觉得没脸见长子的姜氏去颖城,她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郑庄公了。

姜氏走了没几天,郑庄公又懊悔了,母亲总是母亲,自己将亲娘赶走,天下人会怎么看她。

郑庄公想将母亲姜氏接回来,可当初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怎么办呢?

好在有个叫颖考叔的大臣,想了一个好点子——挖地道。

黄泉在地下,地道也在地下,这样的话,郑庄公就可以与母亲姜氏见面,将她接回来了。

半个月后,地道建成了,郑庄公亲自将母亲姜氏接了回来,母子俩重归于好。

郑庄公接母亲回来,是为了自己的名誉,他是个政治家,必须爱惜自己的羽

有时候爱你等于害你,郑庄公用实际行动证明,什么叫笑里藏刀。

[var1]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

更多文章

  • 汉武帝居然也写错别字?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千古一帝汉武帝,听王立群讲汉武帝全集,秦始皇与汉武帝

    两千多年后,一封遗诏神奇的出土了。它是一根6棱7面的木棍,全长37厘米。上面还刻着歪歪扭扭的古汉字。这根棍子是用红柳木做的。考古学家称它为斛,据说是当时量米的工具。我仔细研究了一下,古代的斛可以把米装进去,分为十斗和五斗两种。却绝不是我看到的样子。甭管这木棍是做什么用的,重要的是上面有212个字,字

  •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冷冷地说了四个字,被人诟病到今天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韩信被杀后萧何说了四个字,楚汉传奇韩信萧何,萧何韩信对话

    [var1]不过韩信和萧何的结局可都不算太好,韩信最终因为谋反而被斩杀,一代兵仙曾忍住胯下之辱,却没有忍住权力的诱惑。而堂堂宰相萧何最后也在监狱中度过余生。但是你们知道吗?韩信的死实际上和萧何脱不了关系,或者说是萧何一手促进了韩信的死亡,更是为吕后出谋划策才能够置韩信于死地。最后萧何在韩信尸体前更是

  • 河南一座大土堆,官员认定是司马懿墓,考古队:快点抢救性发掘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司马懿最可怕的一段话,司马懿墓发掘全程视频,杨修杀了司马懿后为啥大哭

    千百年来,邙山上的古墓成千上万,各个朝代的帝王将相、高官贵族葬身于此,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古墓聚集区之一。唐代诗人王建游洛阳时,曾有一首《北邙行》的诗,声动的描述出了邙山古墓众多的情形,“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邙山脚下的百姓戏称,邙山上到处都是名人古墓,只要拿着铁锨上去随便一挖,可能就会挖出

  • 秦始皇有30多个子女,为何却一生没有立皇后?他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秦始皇有皇后和后人吗,秦始皇最厉害的五个儿子,秦始皇的一生有几个孩子

    母亲给嬴政的心理阴影 据现在考古发现的资料显示,秦始皇共有30多个子女,其中儿子20多个,女儿10多个。为何秦始皇却始终没有立皇后呢?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受母亲的影响,对女性丧失了信任。秦始皇的母亲叫赵姬,本来是赵国一名跳舞的歌姬,后来嫁给商人吕不韦为妾。吕不韦想在政治上有所发展,便相中了在赵国为

  • 为证明孔子是韩国人,韩国学者举出3大“铁证”,网友只回复2字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韩国人对孔子的评价,韩国人眼中的孔子是谁,历史上对孔子评价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发展,影响深远。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明史中,曾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留下来的思想及著作,对整个中华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在世界文化上,也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其中最为著名的,那便是孔子了,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传承了上千

  • 三国正史十大猛将排名,吕布排不进前三,赵云连上榜资格都没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盘点三国正史十大猛将,纵使勇冠三军的吕布也排不进前三。而在长坂坡七进七出的赵子龙竟连榜单都进入不了。能在正史中被列为三国十大猛将的人,有的会颠覆你的认知。那么,这十个人分别都是谁?他们在历史中,又创造了怎么样的辉煌战绩呢? 第十位,典韦 在演义小说中,典韦使得两只重80斤的铁戟,臂力过人勇猛无比。而

  • 《完璧归赵》到底是成还是败?司马光:哪有蔺相如这样办事的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相信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会对一篇课文《将相和》留下深刻印象,这篇文章取材于《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表现的英勇与果敢,仿佛他成了秦赵两国“最靓的仔”。最终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发挥,将和氏璧完好无损的带回了赵国。[var1]当时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各诸侯国中的最强者,为秦

  • 三国演义中曹魏五子良将的武力排名,张辽和徐晃到底谁的武艺更高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赵云大战张辽徐晃,张辽vs徐晃谁厉害,梦想三国张辽许褚徐晃

    仅论武力,谁是曹魏最强五子良将,三国时期,人才辈出,尤其是曹魏更是猛将如云,谋事如雨,除了宗亲八虎骑外,最为出彩的就是五个外姓将领,他们分别是张辽、张郃、于禁、乐进、徐晃。陈寿在三国志中将他们合为一传,号称五子良将,通过名称得知能称为良将的人,必然富有谋略,能争善战,相较于蜀汉的五虎上将,他们的武力

  • 司马昭杀死魏国皇帝,注定了晋朝“得国不正”,才有八王之乱?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长期以来,但凡提起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神州陆沉,华夏政权在历史上第一次失去中原地区这个“龙兴之地”,很多痛心疾首的论者,往往喜欢归结于司马氏晋朝的“得国不正”,先天不足,统治合法性不足上。准确说,就是司马昭这个“晋太祖文皇帝”,当街斩杀魏后废帝(高贵乡公)曹髦之事, 认为直接开了公开弑杀天子的恶例,

  • 赵云在长坂坡为何只救阿斗,不救刘备的两个女儿?你看刘备说了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刘备长坂坡摔阿斗对赵云说了什么,武神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是哪一集,赵云救刘备去了哪里

    长坂坡之战刘备这个人比较倒霉,他虽然是皇室后裔,但是到了他这一辈,他们家早就不行了,连他读书都是叔父支持的,以至于他自己只能以织席贩履为生。不过刘备虽穷,但胸有大志,他也想干一番事业,于是他参加了平定黄巾军之战。虽然刘备表现不错,不过由于他本身没啥背景,所以他的事业也一直不温不火。直到曹操攻打徐州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