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墨子是如何贬斥孔子的,孟子又是如何评价墨子?

墨子是如何贬斥孔子的,孟子又是如何评价墨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632 更新时间:2023/12/19 10:13:19

[var1]

[var1]

儒家学说之“新”,在春秋战国时代来看,既是其一方面迎合了诸侯国君们期图以礼制来约束日益膨胀的卿大夫和地方权力,另一方面又是在乱世中能够苟且生存的重要法则,因为儒家大抵还是以“尊尊亲亲”为原则的,就是要绝对服从于周天子。正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用在孔子的思想上依然得理。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的上层建筑中很有市场,但在纷乱的时代里这种思想又会随着时代的演变而发生裂变,当人们所想要改变的事情不断囤积,超出了人们的控制能力时,新的思想便会出现在新的领域里。

墨家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更替中出现,而且很快便在诸侯列国中发生巨大影响力。孔子所生活的时代大约是在春秋末期,礼乐制度随着周天子对诸侯列国控制力的削弱而逐渐瓦解,当年孔子所倡导的“贵族”本义,在这个时期被逐渐瓦解,原有的贵族世袭制度和等级之分出现崩塌,新晋的卿大夫和士子们陆续进入朝堂和战场,成为诸侯列国们赖以仰仗的重要智谋团。而孔子打破官方教育的垄断制度,推崇社会大众教育的模式,恰好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导火索,很多有才有能之人,即通过对先贤文化的深耕和兼容并蓄,逐渐开发出新的观念和理念,墨子正好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

墨子曾说自己“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衣之难”,这即说明墨子的来源并非是什么高层贵族,当然也不是受制于土地的贫下中农。墨子的身份更倾向于春秋战国时代的手工业者,即可能是从事某种技术型工种的人群。传说中墨子本人就是擅长制造各类器具的人物,也便对此猜测有所应证。典籍中有“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说的就是墨子曾经也是拜师于儒家,就是从儒家学问中入门,最后从儒家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事实上墨子对孔子最大的反对声音,就是来自儒学中所推崇的“繁文缛节”。

墨子极端的认为儒家的“繁文缛节”非常不利于社会的发展,甚至身先士卒的“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大多不像儒家那样注重礼仪,生活当中更为随性和自由,行走于江湖,“以裘褐为衣,以跋骄为服”,倡导诸侯贵族们也要像民众那样穿粗布麻衣,行春秋劳作,才能更深刻的体会民众疾苦,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如果用儒家适用于朝堂,而墨家则适用于江湖,或许更加贴切墨子的理念。在孔子收徒传授学问而后,到孔子的后人也多在传道授惑,但真正能够在诸侯列国中有所成就的人物并不太多,很多儒门的学子有很多都持续的升级孔子学问,比如说儒家的荀子最后就开陈出新,从儒家学说中剥离出法家学派来。

墨子其实是继孔子而后有着更大成就的宗师级人物,跟孔子的儒家想比墨子的宗派思想建立得更早,也更为系统。即便在春秋战国时代,墨子的门徒们便都有着共同的称呼,即为“墨者”,其历代掌门人即为“巨子”,要说孔子的祖师爷身份则是在汉唐时代才真正出现。墨子在春秋战国时代,既不讲究礼仪规则,又推崇流浪江湖,还有着共同的生活准则,形成固定的团队,还说“兼爱”“非攻”,说“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说“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墨家思想跟孔子所说的“贵族世袭”体系就截然不同,更容易受到普罗大众的拥护,于是墨家思想自出现而后就迅速聚集了大量信徒,甚至在诸侯列国中也形成巨大的思想风暴。很多诸侯国君都愿意邀请墨子到其国内进行宣传,楚国人说“墨子,北方贤圣人。”《鲁问篇》云:“越为公尚过束车五十乘。以迎子墨。”《贵义篇》有云:“墨子自鲁即齐”,墨子的身影可谓遍布当时的诸侯,且皆受到相当的拥戴。墨家巨子甚至有“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的墨家当然比孔子的学说更为可怕。

当然墨子作为具有相当宗教前瞻性的人物,在迎合当时的诸侯列国上,还是有着独特的观点,跟大多数诸侯列国所推崇的执政理念相同,墨子也推崇“任用贤才”,更是说“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只有这样国家才能稳定,才可能实现社会富裕和生活稳定。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又再次驳斥了孔子的“繁文缛节”。

墨子虽师出孔子,但对孔子却没有任何尊敬之意,所谓“孔丘盛容修饰以蛊世,弦歌鼓舞以聚徒,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博学不可使议世,劳思不可以补民”,说“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而儒家的另外一个大家孟子,对墨子评价则非常之高,说墨子“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认为墨子的思想是大利于天下。

更多文章

  • 展览丨“字里春秋——南越国时期文字文物特展”开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var1][var1]本次展览展出文物240件(套),其中带字文物140件(套),特别是南越木简,是自出土以来首次公开展出。展览设“帝国南隅”“宅兹番禺”“烟火人间”“书同华夏”四个部分,从南越国制度、都城营建、生产生活、华夏一统等各个方面,通过出土文字文物,讲述古代中国的岭南故事,对探索两千年前

  • 当初得汉武帝金屋藏娇的陈阿娇,后来是怎样失去宠爱的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陈阿娇金屋藏娇之死,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世人对陈阿娇的评价如何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份能够相守到老的感情非常不易,人人都说帝王情薄,伴君如伴虎,皇帝有后宫佳丽三千,旧人始终抵不过新人,但也没有谁能一直占据一位帝王的心,即使是从小深得汉武帝喜爱的陈阿娇也是如此。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汉景帝刘启一生共有14位皇子,刘彻排行第十,因为从小天资过人,刘彻深得汉景帝宠爱,汉

  • 马超惧怕的三位三国猛将:分别是五虎上将、曹操部将、韩遂部将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与韩遂马超联合的八名武将,韩遂和马超怎么打起来的,韩遂和马超关系好吗

    [var1]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关羽,乃是蜀汉五虎上将之首,他的战力毋庸置疑。公元214年,马超在汉中张鲁那儿混不下去,恰巧此时刘备派出李恢游说马超,马超于是归顺刘备,成为刘备手下的大将。远在荆州的关羽听说马超归顺刘备,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书信,询问马超的武功怎么样?诸葛亮非常聪明,看了关羽的书信,便知道

  • 从关羽与马超被劝降,谈心理战的重要性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解密

    《三国演义》好看也在这里,通过小说家的想象,把历史学者无法现场转播的,加以渲染铺陈。就以张辽劝说关羽投降这一片段来看,我们就可以观察如何去说服一个人,去做原本不可能的事。劝降关羽《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写曹操率领大军打得刘备、张飞四散逃窜、下落不明,只余关羽保护刘备的妻小,打算死守下邳,以全忠义。曹

  • 春秋女子图鉴:如果文姜和哥哥收敛彼此的爱情,她的结局会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鲁道有荡,齐子庸止。[var1]如果说许穆夫人的母亲宣姜是身不由己,才被迫辗转于卫宣公和他的儿子之间;那她的姨母文姜(鲁桓公夫人)则是任由感情泛滥,主动走上了一条与亲哥哥乱伦私通,给她的丈夫带来杀身之祸,给她的儿子带来积年耻辱的一个女人。如果说宣姜被钉牢在“淫妇”的耻辱柱上有失公允,那文姜便是不给自

  • 泪痕春雨漫评春秋战国(十七)鲁国公子息 未婚妻突然变成了后妈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公子息是鲁惠公的长子,公子息真正成年前的人生,怎么看,也是充满光明的。公子息聪明、果敢、仁慈、好学,怎么看也是一个有为青年。而且身为鲁惠公的长子,成为鲁国未来老大的概率,实在太大了。公元前732年,这一年,齐桓公还没有出生呢。当然了,秦穆公、晋文公更不会出生了,至于楚庄王,就更不用说了。那一年,公子

  • 先后熬死了曹家三代人,等到70岁才敢造反,司马懿到底在怕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司马懿为什么70岁才反曹,司马懿到底有没有背叛篡夺曹魏,为什么曹家三代不杀司马懿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魏蜀吴在这个乱世中争霸了几十年,最后却被司马氏的晋国捡了一个便宜。司马家族作为三国时期最大的赢家,究竟是如何从魏蜀吴三大势力中脱颖而出的呢?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司马懿。他作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他自从被曹操征召后,一直为曹氏效力,可以说是当世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有人把他与诸葛亮

  • 春秋女子图鉴:春秋“一堆”姜姓女,表面很风光,内心很沧桑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之子于归,宜室宜家。[var1]在春秋那个美好又纷乱的时代中,姜姓诸侯家的美丽女儿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盛开在时代大树上的一朵朵娇花。她们怀着“之子于归,宜室宜家”的美好心愿,活跃在先秦的天空下,既雕塑了历史的骨架,也镌刻了各自的年华。西周末年,天下之主周幽王昏庸无道,他先是废黜了妻子姜后,后又流放了

  • 读《史记》:齐国史上奇女子:父终生不见,司马迁两次称“贤”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司马迁受刑后妻子对他的态度,司马迁

    在此之后的,能够使齐数十年没有战火,支撑到其他五国灭后,最后归降秦国。这期间一个奇女子的贡献功不可没,她就是齐愍王的儿媳,齐襄王的王后,末代齐王建的母亲,史称“君王后”。[var1]慧眼识珠,私定终身《燕召公世家》记载,齐愍王趁燕国内乱,派齐军打入燕国,导致燕王哙在战乱中丧生,齐短暂地霸占了燕的大部

  • 汉朝的后宫不止有太后干政,还有另一大派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汉朝三大太后,汉朝内部派系,汉朝有哪些有权的太后

    可后宫不只有太后,也不止有皇后和太皇太后,还有一群特殊的女性,不那么耀眼,作用有时却极大。这就是公主们。说明确点就是皇上的姐妹和姑姑,这些长公主和大长公主们。馆陶公主,汉景帝的同胞姐姐。景帝一朝,窦太后始终拥有巨大的政治影响力。窦太后只有三个孩子——馆陶公主、景帝、梁王刘武。馆陶公主作为窦太后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