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剑术不行,行刺失败,居然还说出了雇主的身份,荆轲真的靠谱吗?

剑术不行,行刺失败,居然还说出了雇主的身份,荆轲真的靠谱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735 更新时间:2024/2/3 12:25:06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这一讲,我们要讲的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刺客,刺杀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荆轲。

他的事迹,记载在《史记》的《刺客列传》里。在这一篇里,司马迁写了五个刺客,分别是春秋早期的曹沫,春秋末期的专诸,战国初期的豫让,战国中期的聂政,战国末期的荆轲。这样看来,荆轲只是五个刺客之一。#荆轲#

但在我看来,虽然写了五个人,但其实只有最后一个出场的荆轲,才是《刺客列传》真正的主角。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从篇幅上看,司马迁写荆轲的内容占了全篇一半多,这足以证明司马迁对他的重视。另外还有一个线索,要从《刺客列传》在整本《史记》的位置来看。

[var1]

在《史记》里,群像式的传记基本都集中在七十列传的最后部分,只有《刺客列传》是列传的第二十六篇,较为靠前。显然,这里有司马迁的某种特殊安排。要明白这个安排,就要看看《刺客列传》的左邻右舍是谁:它的前面一篇是《吕不韦列传》,后面一篇是《李斯列传》。

吕不韦是为秦灭六国做铺垫的人物,而李斯是辅佐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人物。我们知道,司马迁对人物的排序,大致是按照时间线索展开。从这个角度看《刺客列传》里的五个人就会发现,在时间上,能够插入吕不韦和李斯之间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荆轲。

这等于提醒我们,《刺客列传》的核心人物是荆轲。

但问题是,作为刺客,除了刺杀的对象更有名,荆轲似乎并不比其他几位更出色,一来他没有完成任务。行刺失败,已经让人失望了,结果失败后,他又说出了雇主燕太子丹的身份——本来,行刺者为指使者保密,这是基本的要求。看起来,荆轲似乎并不是一名靠谱的刺客。

那么荆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何刺秦?司马迁又为何如此看重他?我们一起走进《史记》来看一看。

隐忍深沉

《史记》对荆轲的塑造是层层铺垫,一点一点深入的。司马迁在一开始点出,荆轲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他的爱好是读书、击剑,而且他曾经用剑术作比喻,游说卫国的国君,希望卫国能自强改革。但是,卫国国君没有任用他,于是荆轲也就离开卫国,来到赵国云游。

[var1]

接下来司马迁记录了两件荆轲云游期间在江湖上的典型事迹。

第一次是在榆次城,也就是今天山西省晋中市附近,在那里,荆轲遇到了著名的剑术大师盖聂。两个人讨论剑术发生争执,盖聂怒目直视荆轲,然后荆轲就离开了榆次。接着,荆轲又在邯郸和豪侠鲁句践下棋。中间两人因为下棋发生争执,鲁句践怒斥荆轲,荆轲不出声,转身就跑了。

司马迁写这两个事件,是想表达荆轲胆小怕事吗?当然不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荆轲“其为人沉深好书”,再结合他后来敢去行刺秦王的行为来看,我认为,荆轲很可能只是不希望在这些细小的问题上,与对方发生无谓的争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荆轲隐忍深沉的个性。

后来,荆轲又从赵国来到燕国。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帮好朋友。荆轲最亲密的两个朋友,一个是器乐名家高渐离,一个是没有留下姓名的狗屠。三个人常常一起喝酒、唱歌,甚至会边哭边唱,旁若无人,纵情恣意,不在乎他人的眼光。

[var1]

也是在燕国,荆轲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人——燕国隐士田光。他知道荆轲不是一般人,善待荆轲。也正是他,改变了荆轲之后的人生轨迹。

重情重义

当时,燕太子丹因为和秦王嬴政有私人恩怨,再加上当时秦国不断威胁燕国,所以燕太子丹策划了一个绝密行动,那就是寻找勇士去劫持秦王嬴政,逼迫对方签署一个和平协议。显然,这个任务很难完成。就算实现了,去劫持秦王的人也很难全身而退。这就意味着,必须找一个胆大细心、勇于赴死的人。

太子丹最初找的人就是这位田光。

但是,当时田光已经老了,于是他向燕太子丹推荐了年轻的荆轲。临别之际,太子丹叮嘱田光,千万不要走漏风声。田光听完低头笑了。《史记》的原文是:田光而笑曰:“诺。”

接着田光找到荆轲,将刺秦的计划托付给荆轲,然后当着荆轲的面自杀了。田光的死,一方面是为了向太子丹证明自己绝不会泄密;而另一方面,田光选择自杀,也意味着他在表明,自己不是因为怕死才推荐荆轲,而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无法胜任刺秦的重任,更知道荆轲足以担当大任,所以才推荐了荆轲。

这里隐藏着一个长期遭到误解的真相,那就是,荆轲参加劫持秦王的行动,确实是要报答一个人。但这个人不是太子丹,而是以死相托的田光。他是要回应田光对他的信任。

[var1]

事实证明,田光没有看错荆轲。在接下来的事情里,司马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深沉缜密,又敢作敢当的荆轲。

强烈的自我意识

荆轲找到太子丹,告知田光的死讯。太子丹哭过一番后,《史记》说他“避席顿首”,就是离开席位向荆轲叩首。以太子之尊向一个庶民行这样的大礼,可以说是极高的礼遇了。可是荆轲怎么样反应呢?他迟迟不应,良久才说:这是国家大事,我能力有限,恐怕不足以胜任。直到太子丹一再叩首,荆轲这才许诺。

在我看来,荆轲并非是在犹豫,因为当他答应田光的那一刻就已经下了决心。在这里,他只是要用这样的方式让太子丹知道,他的诺言是不会轻易给出的,而一旦给出,就会做到极致。

于是,接下来司马迁写到,荆轲认为,要想取得秦王的信任,必须带上两样信物:一是督亢地图。督亢具体是指哪里,后来说法不一,总之是对燕国很重要的一块土地,现在要献给秦王。二是樊於期的人头。

[var1]

樊於期是秦国通缉的逃犯,因为散播侮辱赢政的言论,嬴政对他恨之入骨,而樊於期现在投靠了燕太子丹,就在燕国。若能献上他的人头,接近嬴政的机会就能大大增加。

但太子丹犹豫不决,杀掉一个投靠自己的人,这有违君子之道。荆轲于是自己找到樊於期,说明事情原委。而樊於期也像田光一样主动自杀,用自己的生命帮助荆轲完成计划,让荆轲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但是,这个计划还是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瑕疵。原来太子丹为荆轲挑选了一个助手,秦舞阳。此人十三岁即杀人,是个猛士。但荆轲心中已有理想人选,这个人是谁,我们无法得知,能知道的是,荆轲在等他。然而荆轲的等待,却让太子丹怀疑他是不是后悔了。就像太子丹小看了田光,他也不懂得荆轲这样的人。他对荆轲说:“时间紧迫,先生是不是无意按照原计划行动呢?不然就让秦舞阳先行出发吧!”

就这样,在太子丹这个雇主的催促下,荆轲仓促上路,于是就有了易水送别的经典一幕。

送行者都换上白色衣冠,给荆轲送行。也许他们也知道,荆轲此行凶多吉少,所以满座垂泪涕泣。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他的筑声而歌。今天我们能知道的歌词只有一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在这样悲壮的氛围里,“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他登上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就是荆轲的果决,他要用生命去完成自己的承诺。

[var1]

刺秦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那位太子丹挑中的助手秦舞阳拖了后腿,他来到大殿前,就吓得变色,结果刺秦计划等于是荆轲一个人执行的。而荆轲留给世人最后的姿势,司马迁用了八个字,“倚柱而笑,箕踞以骂”。箕踞,是两腿张开,在那时被认为是一种傲慢的坐姿。他用这样的姿态表达他对赢政的轻蔑,骂道:“我没杀死你,是想活着劫持你,得到盟约来回报燕太子!”

这就回到开头的疑问——为什么荆轲要暴露太子丹的身份呢?因为最初的谋划,并不是简单行刺,而是让荆轲劫持嬴政。但如果无法劫持秦王嬴政呢?那就刺杀他。而荆轲似乎是到最后一刻,依然顽固地追求“劫持”这个理想目标,甚至放过了杀死秦王的机会。而他最终说出太子丹这个名字,我猜想,很可能是要让嬴政知道,你的敌人是燕太子丹,而不是燕国的百姓。这也再次说明,荆轲不是某一个人的工具,从头到尾,他都有自己的行事准则。

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荆轲死了之后,又来了一个刺秦之人。这个人,就是他好朋友,高渐离。他通过自己的音乐才华一步步接近嬴政,不惜牺牲双眼,变乐器为武器,砸向嬴政。这一次行动又失败了,高渐离也死了。

写到这里,司马迁特别提到鲁句践的一句话。鲁句践,就是前面荆轲和他下棋起争执的那位,当他听说荆轲刺秦王的事情之后,私下里说:“唉!可惜荆轲不精通刺剑之术啊!我也太不了解他了。”

[var1]

司马迁为什么要在临近结尾的地方写这么一段?历来有很多种解释,其中一种解释是荆轲也许确实剑术不佳,但他却干了一件很多剑术好的人,不敢想、不敢干的事情。正是在这里,荆轲的形象进一步饱满鲜明,成为了中华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刺秦虽然失败,但他始终没有违背自己的志向,愿意为了大义献出生命。今天看来,荆轲的行为也许极端,但荆轲代表的刺客精神却在华夏历史中自成风景。

总结

好,我来总结一下这一讲的内容。

今天这一讲,我们梳理了荆轲的生平。从中你会发现,荆轲心怀大志,但怀才不遇,流浪江湖。他重情重义,为了知己走上刺秦之路。在这条道路上,田光、樊於期、荆轲、高渐离,这四个人独特的相遇相知,形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最终,荆轲的行动虽然失败,但他的勇气和担当,以及他和朋友之间的友情,却永远流传了下来。

最后,我再给你留一道思考题:有人认为,荆轲刺秦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对这种观点,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上期回顾:屈原:拥有比别人更好的资源和能力,却白白浪费,遗憾投江!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文史重读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东汉风云:何皇后毒杀王美人,汉灵帝宫中设市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王美人为何截取刘荣给太后的信,何太后毒死王美人,王美人惊艳的照片

    宋皇后被废后,忽忽间已过两年,尚未册立继后,六宫无主,当由内外臣工,一再申请,乞立继后,以宣阴化;于是汉灵帝立贵人何氏为皇后。何后出身微贱,是一个屠家女儿,父名何真家居南阳,营业积资,每思攀援权贵,博些微名,凑巧,宫中招选采女,遂囊金出都,赂遗中官,得将女儿充选;也是这女应该大贵,生成一副花容玉貌,

  • 任见:董卓决定挟持献帝逃离洛阳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第三章 寒光凛冽的七宝刀19曹操走后,董卓进一步强化防范,谁想动一动他更不容易了。董卓颁布的法律刑罚,混乱无度,不成体统,全都取决于他个人的意志:对普通老百姓往往实施严刑酷法,而对亲信家族,则违法不究。为了聚敛巨额财富,董卓大量毁坏通行的五铢钱,还下令将所有的铜人、铜钟和铜马打破,重新铸成小钱。粗制

  • 田氏代齐,田家用三百年时间反客为主,取代姜姓成为齐国主宰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齐国田氏怎样取代姜氏,齐国的田氏宗族,齐国为什么从姜氏变成田氏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个历史事件是区分春秋与战国的标志。第一个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另外一个就是发生在前386的田氏代齐,两者都是强臣代君和礼崩乐坏的典型。前者时间早一些,方式更加简单粗暴,通过武力夺权直接瓜分晋国,而田氏代齐要温和得多、缓慢得多。如果把三家分晋比作快速的伏击锁喉,那田氏代齐

  • 父亲死于张飞之手,母亲被曹操强占,他长大成一代名将,名字耳熟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解密

    真正处于乱世之中的强者,往往都拥有不卑不亢的性格,用自己强大的心理,不断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比如在东汉末年,出现了数不清的诸侯、谋士、武将,但是能够打出名气的人少之又少。然而就有这么一位名叫秦朗的角色,他貌美如花的母亲被曹操霸占,父亲被张飞斩杀,但他却成为了三国一代强将。 关二爷看中的女人 秦朗的母亲

  • 萧劲光要来福州军区,下属来请示韩先楚怎么接待,韩:我想想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var1]萧劲光视察部队军区司令部感觉这件事非常重要,因为,从海军提供的名单来看,差不多常委班子的人都来了。他们第一时间便把这件事汇报给了福州军区司令韩先楚。韩先楚看完公函以后,脸上露出了笑容,对工作人员说:“老首长这也太谦虚了,他要是能亲自过来,那就是指导我们了,怎么能到这里来学习考察呢?”工作

  • 任见:曹操对酸枣镇结盟非常失望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第三章 寒光凛冽的七宝刀20董卓迁离洛阳,主要是受到来自袁绍为首的关东诸侯的压迫,因此恨透了袁绍,当即下令,将当时在朝中为官的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袁隗之子太仆袁基处死,同时处死的还有袁家大小六十多人。为了搜刮钱财,董卓下令近万兵士洗劫洛阳的富户人家,逮捕洛阳城中富豪,将他们插上“反臣逆党”的牌子,予

  • 荆轲刺秦太过草率,秦国一统天下,最终也难逃昏君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解密

    [var1]赵国一灭燕国开始瑟瑟发抖,当年不怕是因为有赵国挡着,现在的燕国害怕得不得了,其中燕国太子丹最害怕,他把文武大臣着急过来商量对策。一位大臣说:投降吧,反正我们也打不过他不投降没办法啊。另一位大臣不乐意了,他想了一个好方法:我们不投降,但是不能跟他死磕,我们找人刺杀秦王。公子丹觉得这个方法好

  • 曹操祖父曹腾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这样子做的人才能全身而退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曹操和曹腾,曹腾的个人资料,曹操祖父曹腾完整版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好混啊。毕竟是从穷苦人家走出来的孩子,曹腾没有抱怨,他不偷懒,不违纪,不惹事,只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工作。对他来说,只要有口饭吃就已经足够了。懂事的曹腾很快被提拔为黄门从官,调到领导(黄门令或小黄门)身边工作。从此与领导照面的机会多了,不管业务水平如何,起码先混个脸熟再说。自盘古开

  • 被掩藏的历史:匈奴、鲜卑、突厥、蒙古的真实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蒙古语和突厥语都是同源,底层词汇都是相同的,两种语言分化是西迁后的事情。而西迁前的固有词汇,在当代蒙古语和当代土耳其语、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是共同词汇。同属阿尔泰语系的蒙古语、满语、土耳其语的第一人称单数分别是bi、bi、b?n;第二人称单数ci、si、s?n;第一人称复数bid、be、biz;第二

  • 被低估的三国猛将,一生从无败绩,如果重用蜀国绝不会是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尤其是关羽,那更是备受信任,屡屡委以重任。最后在刘备去攻打益州的时候,留下了关羽镇守荆州。虽然,关羽的高傲和自信,刘备不是不知道,其目中无人的性格更是心腹大患。诸葛亮就提醒了好几次,但是呢,还是我行我素,任用关羽在复杂的荆州镇守,不为别的,只是信任罢了。最后关羽果然因为傲气大意失荆州,蜀汉建立的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