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主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穷其一生,让蜀汉发展壮大,但最终没有完成自己“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理想,最后积劳成疾而病逝,他死后轰轰烈烈的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即将结束,一直以来诸葛亮被世人神化神机妙算,可以说是无往不胜,却为何屡次北伐,屡次战败?
蜀国小国寡民,先天不足
蜀地虽有“天府之国”之称,但也只是说成都平原这块地方,大部分地区气候湿热,日照时间短,地处于封闭的四川盆地,自古就有“瘴气”的说法,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与雄踞中原沃土的曹魏、盘踞江南的孙吴相比还是有着许多先天的不足。
论人口兵力,蜀国本就是偏安一隅,北伐的时候已经是兵微将寡,区区“男女口九十四万,户二十八万”,人口远逊于中原富饶之地的曹魏。
再看疆域,在当时曹魏已经是坐拥北方九州及扬、荆一部,而蜀国只不过是拥有22郡1州,从严格意义上讲,蜀国真正的有效统治面积可能也就是70万平方公里,休养生息尚可,要撑起北伐实在困难。
小国寡民的先天不足,在经济实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仅从综合国力考量,蜀国明显处于下风,使得蜀国在起跑线上就远远落后于魏国。
诸葛亮长于治国,短于军事
治国,即政治。陈寿在《三国志》中给予了很客观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於将略”。他评价诸葛亮是长处在于治国而不在于出奇谋,这个答案是肯定的。
诸葛亮的长远政治目标和方法手段是协调一致的。他利用“天下思汉”的普遍心理,凭藉刘备身为“帝室之胄”的优越背景,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以与曹操之“挟天子以令诸侯”做法相抗衡。
积极推行“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的方针,做好“外交”工作,为自己争取安定的战略后方和比较可靠的小伙伴,使得自己能左右逢源,创造出有利于自己的外部环境。他“内修政理”,整顿吏治,清明政治,发展经济,搞好内部建设,积蓄实力,文武并用,刚柔相济。诸葛亮的战略目光为刘备集团的跨越式崛起做了充分的铺垫,用政治努力来一步一步实现战略目标。
诸葛亮短于军事,在老对手司马懿看来:“亮虑多决少,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意思就是说诸葛亮顾虑的太过,太过小心谨慎,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志向虽大却往往坐失良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走险棋,不出险招,只有考虑周全后才做决定,这是优势也是败点。作为军事家,完全按部就班而不能根据具体情况出奇制胜,使他错失了好多机会,例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蜀国内部矛盾重重,一山难容“三虎”
在当时魏国早已实行九品中正制,获得豪族的支持,同时在战争年代,为曹魏统治集团甄选出品行优秀的人才,为其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而此时蜀国内部却是矛盾重重,三大集团势力龙争虎斗,内耗严重,为其以后的灭亡埋下了很多隐患。
(一)荆州集团-刘备亲信
所谓荆州集团就是“刘备旧部”,当年追随刘备南征北战,从天南海北拉起来的一批人,是蜀汉政权中的元老集团,因为最后在荆州形成一个稳固的集体,所以称为荆州集团,是当年刘备最信赖的团体。例如我们比较熟悉的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刘封、糜芳、糜竺等等就属于荆州集团,他们政治理念就是紧追刘备,复兴汉室,有着北伐中原的雄心壮志。自白帝托孤后,诸葛亮也就名正言顺的成为荆州集团的代表人物。
(二)东洲集团-刘焉旧部
早在东汉末年,朝廷任命汉室宗亲刘焉为益州牧,成为当时是益州的最高统治者,可益州地区的地方豪强们并不甘心外来户当政,经常发动叛乱,刘焉为控制益州,便引入东州兵压制益州本土氏族。
在东州兵追随刘焉“打天下”时期,当时深得刘焉的信任,所以益州本土氏族被压制后,东洲兵势力越来越膨胀,进而形成以李严为精神领袖的小集团。后来刘备入川,刘焉投靠于刘备,东州集团暗中“放水”让刘备老哥没费多大气力就夺取了益州。
刘备投桃报李,重用东洲派系的许靖为太傅,不久升为司徒;大力提拔法正和李严,视他们为其在蜀地的左膀右臂;迎娶并册封吴懿的寡妹做自己的皇后。此外,一大批其他东州派骨干也得到刘备的重用,东洲派系在蜀国站稳了脚跟。
(三)益州集团-本土势力
其次就是益州土著集团,他们基本上都是益州的土著士族,刚开始其核心代表人物是法正,不过此人在刘备驾崩后没多久就逝世了,后来益州土著集团又涌现谯周、黄权等人,但益州在东汉时期本就是偏远小州,经济文化人口都不如中原,出生益州的人才实在有限,而在军事上,益州集团更是无法与荆州集团、东州集团相抗衡,一直处于劣势地位。
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身为蜀国的二号核心人物,手中掌握着蜀国的军政大权。刘禅曾说过,"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意思是说,刘禅除了负责祭祀之外,其他事情都交由诸葛亮处理,可见诸葛亮的地位之高,权势之重。
在刘备临终前,其实并不是将刘禅托直接付给了诸葛亮一个人,而是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两个人,命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帮助刘禅处理政务。刘备这么做,就是为了平衡二人的权力。但是随着局势的发展,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权利渐渐强大,他和李严暗中角力,两人矛盾越来越明显,严谨的讲,这并不是两个人的问题,而是荆州和东州两大集团内斗的问题。
以谯周为首的益州集团在蜀国的位置不尴不尬,他们代表的是更多本土士族的利益。从蜀国前期开始,益州本土人士就逐渐沉成为下僚,统治者对益州官员缺乏信任,益州人士得不到重任,对蜀汉政权缺乏归属感,进不来了蜀国的核心领导圈子,他们反倒是其他派系联合打压的对象。
当外来人始终比本地人高人一头时,他们对外来人更是恨之入骨,所以益州士族关心的只是自己的利益是否受到侵害,当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总体上倾向于自保。同时,他们也是蜀国最大的主降派,一遇到大是大非就要主动投降,当曹魏攻打而来更是争先恐后的当 “领路人。”
因此,他们对北伐是淡漠的态度,觉得劳民伤财,事不关己,深恶痛绝,当然对于他们来讲,蜀国的灭亡也不会对他们造成实质上的损害和损失。
结束语
北伐失败的有很多种原因,除了经济、军事远不如强大的曹魏之外,蜀国派系的内耗也是灭亡的重要原因。蜀国的国力本来就不如曹魏,内斗却如此严重,且多为个人之间的反目成仇,以至于最后不战而降,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