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至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高峰

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至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高峰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3832 更新时间:2024/2/8 13:05:08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至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载:“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司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个铭文,那这三个铭文究竟为何意?

第一种说法认为,“母戊”为墓主人的庙号。“司”读“祀”,即祭祀的意思,这三个字的铭文表示该鼎为祭祀“母戊”而作,母戊是商王文丁之母的庙号,该鼎即为商王文丁所铸,是用来祭祀其母。

但是,考古人员通过形制确定,司母戊鼎属于商代晚期,商王武丁后期至其子祖庚祖甲时期,故此说很快被否定。一般情况下,判断一个器物的年代,要通过它的地层关系,然后,在底层关系的基础上,再去看它的器物的组合。但司母戊鼎重现于世时既没有其他器物一同出土,也没有发现墓葬。因此,对于司母戊鼎年代的判断,只能从器物形制着手。专家们把二百多年殷墟文化分为四个时期,每一时期的器物,在造型上都有大致的分期特征。越早的方鼎,它腹部就越深,腿也就细长,根据鼎腿与鼎腹的比例关系,专家们判断,司母戊鼎应该是比较接近殷墟二期的器物特征。

商的人名,以天干地支为自己的称号,这样,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现相同称号的人。甲骨文中提到过,配偶为“戊”的,共有四位商王。他们分别是大丁、武丁、祖甲、武乙王。大丁的时代,不在殷墟的十二位商王之内,而武乙王属于殷墟三期,司母戊鼎与这个时期的器物外形不吻合,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武丁和祖甲王了。这里的“戊”究竟是谁的妻子呢?

第二种说法,将“司”字改释为“后”字。“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分,即她生前乃商王之“后”,并且新说认为,“母戊”并不是商王文丁之母,而应指商王祖庚或祖甲之母。

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的发掘给出了答案。妇好乃商五武丁的一个王后,史载她主持祭祀、打猎、英勇善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将军。考古学家在妇好墓中发现了司母辛鼎,而通过对比发现,司母辛鼎的形制、纹饰和铭文的风格均和司母戊鼎一致,两鼎之间的合金配比情况也极其相似,这就有力地证明司母戊鼎确属殷墟二期。这也断定司母戊的“戊”应该就是武丁王的另外一个王后“戊”,此鼎乃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而作的祭器,祭祀的时候,祭祀者把铭文和纹饰完整的一面朝向祭祀的牌位,把器物的背面对着自己。这种纹饰大多为饕餮纹,它是阴间和阳界沟通的使者,也有专家认为,这种狰狞的饕餮就是早期的龙,是龙的一种变体。在烟雾缭绕之中,龙会把祭祀的信息带到天上。祭祀之后随葬于其母墓中。

但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二倍,重量则是它的六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司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大墓十一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是仅次于商王的。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十二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本篇完)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件盛放了15岁少女头骨的青铜甗,却揭露了商朝最血腥的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商朝最顶尖的青铜器,青铜甗中的少女头骨,商朝人形青铜器

    在提到秦始皇的时候,我们总会赞叹于他统一六国的伟大,尤其是书同文车同轨的举措,为中华文明的向前跃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或许是秦始皇身上可供探讨的内容太多了,很多人好似都忽略了,其实秦始皇还干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那就是他制作了大量的人俑,让之前帝王死后就要牺牲大量人畜的情况得到了改善。在秦始皇之前,历

  • 妲己发明过2个极刑:第2个让犯人生不如死,如今却让女人爱不释手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解密

    第一就是筷子,筷子是中国非常重要的饮食文化之一。就连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都习惯了用筷子,为了可以用筷子,还要大老远跑到超市里买。所以说中国文化给国人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同小可了。妲己为啥要发明筷子呢?根据流传,纣王是个喜怒无常的人,尤其是在饭桌上,在吃饭的时候不是说这个肉不新鲜了,就是这个汤太烫嘴了,

  • 囚父之仇、杀子之恨,周文王和殷商仇深似海,一场牧野之战全报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殷商历史简介,周文王的事件,福建人是殷商后裔吗

    商周恩怨的开端按《史记》记载,商和周原本是一家子。因为周人的祖先弃,是帝喾之子;而商人的祖先契也是帝喾之子。只不过契的母亲是帝喾的次妃简狄,而弃的母亲是帝喾的元妃姜嫄。如果按子凭母贵来说,弃的出身还要比契高一点。既然是同祖同宗,为什么商人和周人还会产生矛盾呢?咱们细细说来。弃自幼好稼穑之术,是种地的

  • 周文王史录传记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周文王故事,老梁讲周文王完整版,周文王被谁关了10年

    周文王是西方诸侯之长,本名姬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商纣时为西伯,西部诸侯之长,亦称西伯昌,前1100-前1050年在位,在位50年,为翦商大业作好充分准备,但未及出师便先期死去。他是很有作为的创业主,勤于政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同时非常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姜尚为军师,委以军国大计,使“天下三分

  • 周初的分封制,原是周公布下的星盘大阵,初衷却是为监管殷商遗民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殷商历史简介,周初分封制特点,福建人是殷商后裔吗

    殷商遗民成为老大难声势浩大的武庚之乱,连带东夷八国反叛,一共闹了三年,才平息下来。虽然史书上记下了光辉的一笔,但周公心里清楚,尽管自己手下猛将如云,但这场战争赢得并不轻松。而长期内耗,也让周国国力大伤元气。再有一场叛乱,连他自己也没有把握能弹压下去了。所以,还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殷商遗民。这是武王

  • 夏朝天下也是抢来的,为何周朝以后的人都以华夏自居?考古揭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解密

    但事实上,从古至今,我国都没有“华族”或“华国”一说,“华”的直接来源是与“夏”字的互文,在古汉语当中,“华”和“夏”的声母、韵部相同,史书也常常将两个字互通互用,比如《左传》中就有“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夏和华就是同义词。在更多的历史文献中,则通常二字连用,称为“华夏”也叫“有夏”或“诸夏”

  • 印第安人是商朝的遗民?别再这么说了,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印第安人是殷商遗民吗,商朝遗民现状,印第安人有自己的历史吗

    任何时候,社会变革都会引发新旧势力之间的激烈碰撞,殷商时期也不例外。殷商时期,社会变革所引起的结果,就是周武王和周王双方矛盾不可调和,最终在牧野引起一场大战,史称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最终以周武王的胜利告终,而随着周武王的胜局已定,眼见着走投无路的纣王,为了最后的尊严选择了点火自尽,结束了殷商六百年的气

  • 浙江有良渚,山西有陶寺,为何第一王朝夏朝却在河南诞生?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良渚遗址和陶寺遗址的区别和联系,良渚 夏朝,陶寺简介

    为此,浙江的良渚遗址、山西的陶寺遗址以及河南的二里头遗址等都被列为了探源工程的重点发掘对象。特别是良渚遗址的考古发掘,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关键性证据,2019年,良渚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得到了全世界的公认。良渚文化兴起于公元前3300年前后,这里不仅发现了占地达300万平方

  • 什么是“仙人”?为何只有中国有“仙”,周朝篆文揭开这一秘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周朝1800个诸侯国列表,中国3600位神仙的名字,为什么周朝以后没有神仙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是诗人刘禹锡对于他陋室的认可;“弹琴石壁上,翻翻一仙人。”这是李贺对他眼中仙人的阐述;“我思仙人,乃在碧海之东隅。”这是李白对仙人居住在哪里的指引……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仙人在我国古代文人雅士之中也极具影响力。那么,什么是仙人呢?这个秘密便存在于周朝的篆文之中。现在让我们一起

  • “纣王”是怎么被吹成“人王”的?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为什么纣王是最后的人皇,纣王和美人抱在一起吻戏,苏妲己带着姐妹迷惑纣王

    在以前,大家对纣王的认知一般会统一为“残暴”、“昏庸”的形象,但是近些年不知道为什么,“纣王”的形象似乎被“平反”了,甚至被吹成“人王”了。特别是那些《封神演义》的评论中,或者是封神题材的同人作品上,“纣王”都成了和三教圣人、火云三神、女娲这样的人物齐名的“人王”,我觉得已经有些离谱了。以上似乎有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