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和帝刘肇:智斗外戚,平定天下,埋没在历史中的东汉最强帝王

汉和帝刘肇:智斗外戚,平定天下,埋没在历史中的东汉最强帝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1437 更新时间:2024/1/17 20:50:40

(汉章帝 刘炟

章和二年,公元88年,二月十三日。

一生勤勉有为的汉章帝刘炟龙驭上宾,大行而去。

皇帝驾崩了。

皇帝一死,太子刘肇马不停蹄地就接了老子的班。

东汉幅员辽阔,沃土千里,所辖州郡数以万计,每天递上来的折子能堆成一座小山,如此繁忙的政事,没有皇帝,一天也玩不转。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有了刘肇,一样玩不转,因为刚刚登基的刘肇同志年纪不大,只有十岁。

六年前,他的母亲梁氏因为得罪了皇后窦氏而被囚禁,最后忧愤至死。

而现在,他又失去了那个一向疼爱有加,慈祥仁爱的父亲。

皇位,多少人的目光投向它的时候都是火辣炙热,但当刘肇坐在那上面时,却感觉到无比的寒冷。

看来皇帝自称寡人不是没有道理的,而现在,年幼的刘肇失去父母,正式成为了孤家寡人。

当然,说孤家寡人也不完全对,因为还有名义上的母亲,那就是已经成为皇太后的窦氏。

皇帝年幼,窦太后临朝称制,这很正常,因为你不能指望一个十岁的孩子能承担运转整个帝国的重任。

但窦太后大肆封赏窦氏亲族的行为,就多多少少有些不厚道了。

窦太后的哥哥窦宪,被封为侍中,专门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

说是传达,其实就是代替皇帝发言,当皇帝的家,做皇帝的主。

弟弟窦笃,被封为虎贲中郎将,主要工作是当皇帝的贴身安保,负责24小时监视和控制皇帝。

另有两位族弟,窦景和窦环,均封为中常侍,主要工作是担任皇帝的贴身秘书,负责监督和指点皇帝的日常工作。

如此来看,小皇帝可以说是360度无死角的被窦太后看管了起来。

(窦太后 形象)

如果说窦家人忠君爱国,认认真真给皇帝打工,倒也无可厚非,但偏偏这帮窦氏外戚的品性实在不是很好。

侍中窦宪,一直想要在北方建立军功,好在群臣中建立威信,于是发动战争,远征匈奴。

但此时的北匈奴隐遁大漠多年,每天就是老老实实的在沙漠里吃沙子,对东汉政权早就没有了威胁,所以这场仗如果要打,其实是十分多余的。

一来属于没事找事,二来远征大漠,风险很高,窦宪一个侍中,又不是专职干将军的,想模仿卫青,但我估计他和卫青之间得差一万个霍去病

大臣们当然极力反对,甚至言辞激烈地对窦宪说了这么一句话:

“奈何以一人之计,弃万人之命”——《后汉书》

这句话很尖锐,但却是一个事实。

窦宪同志的行为无疑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根本谈不上是保家卫国。

贸然远征,多少士兵会无辜送命,多少将士会埋骨他乡?

但窦氏掌握大权,没有人能左右窦宪的决定。

(匈奴人)

结果就是仗也打了,人也死了,匈奴人还是没有被彻底消灭。

如果说窦宪只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政治家,那么中常侍窦景就是一个恬不知耻的臭流氓。

按说做到了中常侍这个位置,已经算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平时在官场上作威作福也就罢了,窦景偏偏不消停,他喜欢到社会上去欺负老百姓。

堂堂朝廷命官,上午拦路抢劫,三文五文照单全收。

下午依然拦路抢劫,但又多出一项内容,公然调戏妇女,十里八乡的大姑娘小媳妇儿,只要窦景在街上,三五里外就望风而逃。

那窦太后本人呢?身为皇太后,她本人的品行也可以说是一片糟糕。

作为权后,还是熟悉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

党同伐异,打击异己,跟着窦氏外戚混的,高官厚禄,敢和自己唱反调的,要么开除,要么流放,要么直接处死。

但很显然,东汉王朝的大臣们还是很有气节的。

他们没有选择三缄其口,明哲保身,而是热热闹闹的和窦太后干了起来。

根据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从汉和帝刘肇登基的前五年开始,大臣们就疯狂上书,平均一天上个十四五封奏折不成问题。

(汉和帝 刘肇)

大臣们的态度很坚决,窦氏独大,行为不端,太后必须还政于皇帝,你要不还政,我们就跟你玩命。

这帮激烈上书的大臣们,基本上都年逾古稀,他们世食汉禄,世受君恩,对刘氏亲族忠心不二,很难和皇太后窦氏有调和的可能。

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就解决制造问题的人。

谁是问题的关键人物?

汉和帝刘肇。

那怎么样才能解决皇帝呢?

窦太后有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想法:杀死皇帝。

朝臣们终年上疏,已经让窦太后失去了耐心,而小皇帝一天天的变大,也已经不再甘于被自己控制。

那派谁来杀掉皇帝呢?很简单,朝廷里窦氏的党羽遍布,随便找两个人动手就行了。

汉和帝刘肇陷入了危机之中。

做为帝王,他不能亲政,在朝堂之上,看着文武大臣匍匐在自己脚下,山呼万岁,他却一句话也不敢说,处处都要看窦太后的脸色。

这个皇帝当的实在是太憋屈。

国家事务,人事决策,一桩桩,一件件,自己做不了任何的主。

他是皇帝,但在此时此刻,他更像是东汉王朝的吉祥物。

东汉到底是谁的?

到底东汉谁才是帝王?

刘肇已经丧失了作为帝王的尊严,而现在,他被困在重重深宫,就连生命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举目望去,四下无人。

侍卫是窦氏的爪牙,大臣是窦氏的党羽。

皇帝没有任何人可以依靠。

命为天子,但却命如蝼蚁。

但皇帝没有绝望,因为他发现,他还有一种人可以依靠。

什么人呢?宦官。

对皇帝来讲,贴身宦官和他朝夕相处,他了解他们,并且信任他们。

而对宦官同志们来讲,他们本身就是封建王朝的特殊产物,身残志也残,走到哪儿谁都嫌弃,只有在皇帝身边,他们才能存活。

而这帮宦官同志们中,有一个叫邓众的人,不仅对皇帝忠心耿耿,而且很有谋略。

(邓众 形象)

危急时刻,皇帝很快和邓众组成了“抗窦二人组”。

邓众认为,与其想着如何躲避窦氏的迫害,倒不如反客为主,直接把窦氏外戚势力覆灭了。

这句话算是说到皇帝心坎里了,刘肇日思夜想,就是要覆灭窦氏,拿回主权。

捉人要捉双,擒贼先擒王。

拿回主权第一步,先把窦氏外戚中的骨干成员消灭了。

但拿窦太后开刀很显然不是个很好的主意。

再怎么着,他也是皇帝名义上的母亲,所以只能换一个人选。

那谁是骨干成员呢?

侍中窦宪。

(窦宪)

之前打完匈奴之后,鸡贼的窦宪同志顺便接手了整个帝国的军事指挥权,成为了整个东汉最有权势的人。

想要打倒窦氏,必须先除掉窦宪。

但问题在于,在血缘关系上,窦宪是皇帝的舅父。

刘肇认为,自己身为皇帝,诛杀舅父,实在是大不孝的举动。

看来我们的刘肇同志还是太善良了。

从亲属关系上讲,窦太后还是您亲妈呢,还不是照样要除掉你?

历史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也绝非电视剧演义中的那么轻松。

历史是个修罗场,你不杀我,我就杀你。

如此看来,仁慈宽厚的刘肇如果想要对付心狠手辣的窦氏外戚,几乎是毫无胜算的。

但最终的结果,却出人意料。

皇帝和外戚势力的较量,最后以皇帝的全线胜利而告终。

没有什么复杂的计划,也没有什么惊天的反转。

窦氏外戚的失败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太过于麻痹大意了。

常年手握重权,耀武扬威,已经让他们陷入了到了一种“天下无事”的状态中,他们实在想不到,那个一向看起来沉默无语,唯唯诺诺的皇帝居然有勇气对付自己。

但事实是,皇帝不仅有勇气对付自己,皇帝还有胆量在夜深人静时集结宫内的士兵发动政变,一举诛灭窦氏全族。

快刀斩乱麻,武装发动政变,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窦宪被囚禁,窦笃、窦景被下令处死,大家一看皇帝这回当家做主了,充分发挥“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的理念,重回皇帝怀抱。

四海重太平,寰宇终廓清。

而曾经支配皇帝,掀起外戚专权风暴的窦太后,依然可以端庄威仪地坐在皇帝身后。

只不过,此时身份已然互换。

她再也不是那个垂帘听政的女政治家,那个她曾经无比迷恋的宝座,将是她永远的监狱。

历经千般,刘肇终于登基了。

由于东汉初期的历史资料实在不是很多,明帝、庄帝,和现在的和帝,史书上对他们的记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只能用一句话来表达皇帝的执政作为:

理冤狱、恤鳏寡、矜孤弱、薄赋敛。——《后汉书》

审理冤假错案,体恤孤寡百姓,帮扶老弱病残,减免徭役赋税。

一个政治清明的时代开始了。

童年丧母,少年丧父。

他被外戚桎梏,失去帝王的尊严。

他身陷囹圄,甚至差一点死在奸佞小人的手里。

现在,他终于穿越这残酷的一切,终于站到了人们的面前。

我,才是大汉的天子。

我,才是天下的主人。

(东汉 皇宫)

下面,我想用一份数据来反映刘肇治下的东汉:

永兴元年,公元105年,垦田面积达到了732万顷,这是东汉历史上的最高纪录。

户籍人口达到了5325万,这同样是两汉时期的人口高峰。

但这样一个皇帝,却远远没有那些所谓的“千古一帝”被人们所熟知。

人们大谈隋炀帝开科举,通运河,但谁谈过他为了运河工程活活累死了多少民工?

人们又谈宋徽宗赵佶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样样行,书法造诣更是一绝,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因为他的玩乐放纵,北宋人民受了多少水深火热?

名不符实的帝王被人们歌功颂德,真正的贤明帝王在历史的角落里,默默无闻。

今天,希望通过这篇微不足道的文章,希望可以让大家了解刘肇,认识刘肇。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不多不少,共计400多位。

但像刘肇这样的皇帝,才是最可爱的人。

他一生的传奇足以让人津津乐道,但爱民如子,才是一个帝王真正的主旋律。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山寨版的“唐太宗李世民”,果然生出了低配版的“唐高宗李治”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高宗李治和李世民的关系,李世民和如意生下孩子是李治吗,李治是李世民的第几个儿子

    (李春燕)闽国政权的第三任皇帝王延钧有一个长相十分动人的婢女,名字叫做李春燕。说李春燕好看,不是吹的,在诸多史书中都有过较为详实的记载。这位深宫美人面若桃花,肤如白雪,眸如珍珠,齿如含贝,好看的劲头儿,那就别提了。所以尽管李春燕只是个婢女,身份低微,但也经常被皇帝宠幸,甚得龙泽。关于这个婢女的故事,

  • 动态 ‖ 纪念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诞辰1480周年座谈会举行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纪念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诞辰1480周年座谈会于2021年12月8日在京举行。参会人员围绕中华文化促进会四知文化研究工作委员会顾问、原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主任杨沫和顾问撰写的《大隋兴衰的警示》一一纪念隋朝开国皇帝杨坚诞辰1480周年一文进行了座谈。杨门女将领军人物、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原国家工商总局市

  • 拳打朱温,脚踢王衍,单挑耶律阿保机,五代十国除了我还有谁?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王衍,五代十国朱温决战,后蜀王衍简介

    (战火纷飞的晚唐时节)中和四年,公元884年。这一年的大唐,处在水深火热的黄巢农民起义之中。知识分子出身的黄巢同志因为屡次科考不中,恼羞成怒,一气之下组织了数万农民军,开始了自己的造反大业。不造反不知道,一造反吓一跳,原来辉煌灿烂的盛唐只是虚有其表,盛唐早就成了残唐,败唐,实在是不堪一击,黄巢一路高

  • 朱元璋为何如此恨这个姓氏?下旨让男的世代为奴,女的世代为娼!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每一个朝代的帝王都有着非常高的权力和地位,他们说出的话没有人敢不听,更没有人敢违背,可以说他们就是上帝,他们所下达的命令几乎没有人敢违抗,我国很多皇帝的出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贵,就像明朝第一位皇帝朱元璋,他就是农民出身。朱元璋从小家中贫困,为了温饱只能给地主家放牛,可是还常常吃不饱饭。因为一次意外的

  • 王安石得到宋神宗支持,主持变法,为何最终被罢相?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的弊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一、阻力重重王安石在变法之初,提出了许多改革时弊的政策,但是遭到了朝中守旧派的强烈反对,他们纷纷上书,不仅攻击新法,甚至攻击王安石本人,说他“以富国强兵之术,启迪上心,欲求近功,忘其旧学”。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结果被宋神宗外放;翰林学士范镇“三疏言青苗,夺职致仕”;“富弼以格青苗解使相”

  • 81岁的武则天为什么还要养男宠?原因很简单,3点揭露背后的野心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武则天一生的四个秘密,武则天一生做过一件最傻的事,武则天的四大宠男叫什么

    特别在文化上更是多姿多彩,不仅仅“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宁静淡泊,也有天生我才,散金复来的豪迈自信,也有多病登台的沉郁顿挫。不仅限于文化上的繁荣多样,在制度上,更是出现了唯一个千古女帝,相较于其他朝代的后宫擅权,外戚攀附,这些并未在其身上发生。甚至更进一步,贞观之治的承继,对于开元盛世的开启,宛

  • 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卫军,怎么最后不战而亡了?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建文,建文四年朱棣攻破应天府,朱棣最后一战打赢没有

    在封建王朝时期,谋权篡位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可能是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杀兄逼父退位,也有的可能是像清朝时期的九子夺嫡一样,兄弟之间兵戎相见,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叔侄相争,比如明朝燕王朱棣征讨建文帝朱允炆,强行夺取政权。虽然说建文帝资历尚浅,确实不是朱棣的对手,但是要知道他是朱元璋亲封的继承

  • 苏轼新婚当晚,写下一首洞房诗描述场景,流传至今成千古名句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苏轼洞房诗全文,苏轼50首必背古诗,肥水不流外人田苏轼诗句

    一提起大文豪苏轼,相信很多人都对他十分熟悉。毕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几个文人能像他一样出色,诗写的和他一样好的未必会写文,文写的和他一样,好的未必能有他会做菜,菜做的和他一样好的未必有他懂朝政。关于苏轼的传奇故事,三天三夜都讲不完。人们熟知的关于苏轼的故事,莫过于他是如何在朝堂上和王安石针锋相对

  • 唐朝女子究竟有多开放?袒胸装女扮男装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朝官职品级一览表,唐朝女性高清图片,唐朝女子服装复原

    女子也可袒胸露乳,胸口前春色仅仅用薄纱罩住,若隐若现,性感逼人。光是着装就这么开放,那么私生活和社会地位方面,与传统认知当中的女性形象,又有着怎样的不同呢?先说服装,从服装来看,唐朝女性的着装就算是现代来看也是十分奔放。从隋朝进入唐朝以来,我国服饰也发展到了全盛时期。我国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达使得纺

  • 朱元璋的家世:大姐被送人,大哥不孝,只有二姐夫被封侯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解密

    因朱五四是佃农,靠租种地主的土地为生,生活异常艰难,大姐又是女儿,因此,很小的时候就被送给了一户姓王的人家,长大后同王姓的儿子王七一成了亲。大哥朱重四,是朱五四的长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溺爱,因此,惯出一身坏毛病,不爱劳动,对父母也不是很孝敬,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曾在《御制纪非录》回忆自己的大哥,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