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全国的统一,绝对不仅仅是赵匡胤和赵光义一人的功劳。在北宋建立之前,这种风气其实已经成熟了。
就像五朝的后唐、后周一样,他们都有达到统一大业的力量和机会。然而,两个朝代都面临着一些问题。第一个是后唐。后唐建立之初的实力就非常强大。西平千术表明后唐能够结束苦难时代。
但遗憾的是,李存勖并没有在后期逐渐发挥作用。他不仅偏袒宦官和戏子,还猜忌朝廷和汉臣,最终导致了邑都的叛乱。
李嗣源继位后,虽然十分勤奋,但也挽救不了后唐的没落。
后周建立后,统一的曙光也一时降临。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都是有远见的统治者。
他们继位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改掉了许多五朝时期的陋习。在两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下,后州兴盛起来。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让南方政权为之颤栗。
几乎是蓄势待发,周世宗开始打破割据势力平静的局面。连续三次打统一战争,打败后蜀、南唐等割据势力,攻克秦州、后蜀汉中、南唐淮南十四州。
可惜的是,柴荣在进行统一大业时牺牲了。但他三次发动的统一战争,为北宋统一国家开辟了道路,为结束五朝十国分裂奠定了基础。
后来赵匡胤发动陈桥之乱,北宋建立后,继续以郭威、柴荣为基础发动统一战争。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接过旗帜,终于统一了全国。(石敬瑭交接的幽云十六州除外)
北宋统一全国后,很多人问:为什么南唐没有完成统一大业?
在南方十国中,南唐国土面积最大,户籍最多,最富有。另外,南唐的军事实力也很强,曾在对外战争中灭了闵屯楚。南唐鼎盛时期拥有超过20万的铁甲军,是唯一能与中原王朝抗衡的一支。
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南唐崩塌,最终覆灭?
为了恢复、保护环境和人民,南唐成为十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南唐开国皇帝李敏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在任期间,他实施了保护、恢复和休养环境和人民的政策。从政七年,休战避战,积极发展民生,积蓄力量。
这使南唐成为南方十国中最富强的国家。国富民强,朝中大臣向李敏建议用兵。毕竟,团结属于每个人心中。
但李敏不愿长期用兵,继续推行环境和人类保护政策。曾有鹰派大臣嘲笑李民说:翁天社怎么能成大事?
这位大臣肯定要换一个统治者,而且这位大臣估计早就被杀了。但李敏很冷静,并没有对大臣发火。
有一次在谈政治的时候,李敏看到大家又开始抱怨了,于是他主动向大家揭示了为什么要始终保护环境和人民。
当时朝中大臣一致认为,先灭马楚、吴越、王民等邻国小国。
李敏对此说:福建穷险,即使派兵攻打,也未必能得到什么好处。如果为了一小块地而大干一场,最终还是要吃亏的。
至于吴越,他们与中原行政机关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如果派兵进攻,势必招致中原政权的敌意。中原行政南下,我们不就进退两难了吗?
此话一出,大臣们面面相觑,这才明白李敏的良苦用心。至于李敏,他可不想打无准备之仗,所以正在养病养精蓄锐,希望等自己强壮起来再开场。
毕竟后来唐朝灭亡,名将陆温走投无路,决定投降李敏。李敏知道后,对他格外器重,直接任命他重任。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摸清对方的实力。
可见,李敏对于恢复中原统一有着极大的渴望,而事实也表明,他的战略眼光和意图也是非常正确的。
但在李敏死后,接替他的李靖白费了李敏这些年的心血。不仅如此,还错失了一个统一中原的绝好机会。
错失良机
前面说了,李敏在任期间,养精蓄锐应对强敌。南朝政府中最强的就是南唐朝,那么这个强敌自然是北朝政府。
一般来说,李敏的想法是先消灭强敌,再攻击弱敌。临终前,他把李靖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对李靖说:与邻国和睦相处,暗中积蓄力量,到时候剑指中原,这才是王道。
.
那么李靖听了吗?明显不是。他上台后,一改李敏光复、保护环境和人民的方针,开始在国外用兵。
他用兵的对象不是中原,而是李敏一再叮嘱他不要动用的周边国家。
公元945年。趁着福建国内动荡,李靖出兵攻占了建、汀、漳三地。不久,南唐灭了闽国,俘虏了闽侯炎正。
闽国灭亡后,吴樾发现自己处在南唐两难求生的境地,形势尤为严峻。正因如此,吴越出兵,开始与南唐争夺福建领土。
两队一共打了三年,都带着各种伤病。如果说谁受的苦最大,那应该就是南唐了。
因为,在吴越的阻挠下,南唐并没有达到最初的战略目标,反而陷入了战争的泥潭。
而这还只是李靖的第一个战略失误,第二个战略失误最为严重。公元947年。治理中原发生了一件大事,后来辽朝灭了金朝。
对于侯唐来说,这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你现在带兵进入中原,中原统一基本上指日可待。
但此时的南唐已经经不起两线作战。最终刘知远捡到了这块香饽饽,后来汉朝建立了。至于南唐,只能趁着这个乱局出兵马楚。虽然马楚最终被歼灭,占领了整个湖南地区。但是不久之后,他就败给了马寅的老将军。
总的来说,李靖即位后征伐东西方,但最终并没有取得什么重大的胜利,反倒是四面楚歌。不仅如此,连年战乱也给南唐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试想一下,即便李靖当时真的带着自己的部分势力去征讨中原,也未必能坚持多久。毕竟那个时候,南唐的国力已经开始衰落了。
当时,李敏留下了一个地富兵强的国家。但是经过李靖的手之后,立刻就拒绝了。不得不说,当时的李敏真是有眼光,有远见。
他一开始不愿意开战,大概是知道中原的治理迟早会乱,所以才伺机而动。但可惜他死得太早,而且李靖是一个温和的统治者,不像李敏那样具有深远的战略眼光,最终失去了统一中原行政的唯一机会。
在经历了与吴越、马楚、闽国的战争之后,南唐逐渐衰落。已经不复当年强大,也失去了与中原王朝抗衡的实力。
公元955年。新建立的中原王朝政权向南唐王朝发起进攻。在后周大军的重创下,李靖只能派使者求和,并免去帝号,甘愿做大臣。
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南唐进一步衰弱。当时,失去了长江天险的南唐,被北宋轻而易举地征服了。
与吴越政权的不当冲突
造成“第二代执政者眼界狭隘,到处用兵,导致国家走向衰落,以致失去了统一大业的良机”,这其中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军阀总是不战而退。
一些有统一看法的人采取稳定优先的政策。
例如,元朝末年,朱元璋先是南下歼灭了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的势力,然后北伐。毕竟,只有当你不担心未来时,你才能放手去做伟大的事情。
所以,南唐要想完成大一统的事业,就必须先挑战吴越,消灭他背后的势力,然后才能北伐。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靖的用意也是非常正确的。五朝中原王朝也看到了南唐的强大,害怕南唐统一南方,所以进行了北伐。于是,他继续与吴越、马楚政府交好,形成了三围南唐的局面。
这种封锁局面也有效地牵制了南唐的活动,使得南唐统一中原的战略构想难以实现。
李敏最初之所以不想用兵,而是采取保护环境和人民的政策,可能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总的来说,这不能全怪李靖。只能说南唐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尴尬了,可以说是敌我之争。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补充一点,南唐虽然有实力,但无法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特别是,它反映在人口中。南唐鼎盛时期,该地区有103万户,500万人口。同一时期,中原王朝统治着255万户、1277万人口。
在古代,人口代表兵力和税收。人越多,士兵就越多。而战争就是消耗,南唐肯定消耗不了中原王朝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