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陈循:五朝阁老、明朝不老松、铁骨傲然,这位绝代文臣有多牛?

陈循:五朝阁老、明朝不老松、铁骨傲然,这位绝代文臣有多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498 更新时间:2023/12/8 18:00:49

(陈循 画像)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陈循出生在江西泰和的一户普通人家里。

这位仁兄的出身虽然普通,但却拥有一个并不普通的童年。

五岁丧母,十岁丧父,这是一个从小就失去了亲情关爱的人。

而关于陈循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只能给大家讲这么多,原因很简单,因为史书只记载了这么多。

有很多十分优秀的自媒体同行,深谙小说技法,可以将历史书上的三言两语描写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十分有可读性。

但很可惜,那是假的。

历史可以戏说,但不能胡说。

而我翻遍史书,关于这位陈循同志的一生,要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开始说起。

而在此前,史书上虽然没有关于陈循的记载,但我们大致可以猜想得到,这位家庭情况普通,无父无母,从而无依无靠的年轻人一定度过了一段极为艰难的岁月。

家贫出士子,寒门有高官。

在那个社会等级泾渭分明的年代里,想要出人头地,科考似乎成了陈循唯一的出路。

(科举考试)

1414年,陈循参加乡试,中乡试第一,次年,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再中第一。

乡试第一,倒没什么稀奇的,一乡之地,参与科考的,不过寥寥数人,但会试第一,则是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同场竞技,能在高手如云中摘得桂冠,可见得陈循的确是个人才。

但命运总爱捉弄人,陈循前脚刚夺得会试第一,后脚就有人通知他,他第一名的成绩取消,降为会试第二名。

取消成绩,并非陈循科考舞弊,或是弄虚作假,而是因为当时会试的主考官梁潜,也是江西泰和人。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即是同乡,更要互相帮衬,但梁大人为了避嫌,却实难把这第一名定为陈循。

两人是同乡,平素又有相识,难免他人说三道四,出于种种因素,梁潜决定,委屈一下自己的这位老乡,勉强让他当个第二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被降级。

陈循很郁闷,但对他来说,世界残酷,他只能默默接受。

这是明代科举考试的陋规,很大程度上,学子们能否考取功名,能否入仕,决定权并不全在自己手里,很大一部分因素,还要看主考官看你顺眼不顺眼。

这事儿不是我空穴来风,而是确有实据。

建文一朝,江西有一位叫做王艮的考生,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连中三元,原本是那一年板上钉钉的状元郎。

(王艮的奏疏)

但王艮长相极丑,实在有碍观瞻,硬是被取消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舞弊之事不常发生,但刻意打压却时常存在。

当年的王艮是个老实人,此时的陈循却并不好惹。

他顶着会试第二名的头衔到北京再度参加殿试,纸上妙笔生花,策论对答如流,一路高歌猛进,顺利拿下了当年殿试第一的好成绩。

事实证明,是金子早晚会发光,且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发光的可能,必然可以光芒万丈。

考中状元的陈循被朝廷委任翰林修撰,正式踏入了大明王朝的政治舞台。

不得不说,陈循是一个很特别的人。

他的特别之处并不是他多有才华,或者说多有治国安邦的才能,而是因为他是一个性情如水的文臣。

大明的政治舞台之上,精彩纷呈,名臣众多。

性格如风,如大明第一才子解缙,才华横溢,但为人张狂,心浮气躁。

性格如火,如兵部尚书于谦,直言不讳,壮怀激烈,一身正气,涤荡于朝堂之中。

性格如土,如“三杨”(即杨溥杨士奇、杨荣),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他们是大明文臣体系中最为坚实的后盾。

性格如木,如黄淮、胡广之流,人虽平庸,但友爱团结,礼贤下士,选才推贤,也不失为一代名臣。

风火土木,各有代表,各有特点。

而他们身上的特点,也注定了他们的性格中存在尖锐的部分,他们会被一部分帝王所器重,必然就会被一部分帝王所排斥。

太祖喜好守本分的大臣,成祖喜欢素有雄才的臣子,仁宗对文人雅士多有敬重,宣宗喜欢不爱管闲事儿的守正之臣,而英宗皇帝则不爱和大臣打交道,只和中宫里的内侍们多有来往。

(《永乐大典》局本)

解缙虽然主编过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但仍然免不了被皇帝罪下诏狱。

于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曾经力挽狂澜,打赢北京保卫战,将命悬一线的大明王朝拉回正轨,但最终仍然逃不过复杂的官场政治,被英宗皇帝下狱处死。

如此看来,身为臣子,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实在是艰难万分,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堕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但陈循却似乎是个例外。

何谓性情如水?

《道德经》第八章中曾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身在官场,陈循是个十分懂得为臣之道的人。

同僚遭难,他从来都是挺身相助,御史张楷因言获罪,陈循与他素不相识,朝廷之上却能挺身而出,为其求情。

御史刘祚触怒君威,陈循与他相交甚浅,但也会连夜陈疏一封,讲明此中是非曲直。

就连当年那个撸掉他第一名的主考官梁潜落难,陈循也不计前嫌,危难之时仍然愿意伸出援手。

平素与人不相交,能仗义执言。

敌仇对手逢困境,可伸以援手。

而这,正是水的特点。

它不因为人高低贵贱,只管雨露均沾,它也从不记前因旧恨,只管滋润万物。

这样的人,通常只存在于书中。

陈循,则是大明王朝第一个从书中走出来的人。

(顾况 画像)

唐代诗人顾况又有诗云:

上善若水任方圆,忆昨好之今弃捐。

这其中的意思就是,若是狂风,只管纵情飘荡,刮他个昏天暗地。

若是烈火,只管燎原起势,快意燃烧,将这世间一切化为灰烬。

但流水,却是极为神奇的。

它落到河床,便是河流,它落到浅滩,便是小溪。

它在壶中,便是壶的形状,它在杯中,便是杯的身形。

世上有抱负理想之人,大都雄心壮志,年轻时慷慨激昂,想要改变世界,但早晚要和这个世界和解。

这个世界是会变的,这个世界也不会变。

这句话看似矛盾,但在某种情况下,却又十分合理。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在人才辈出的大明王朝,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一直屹立不倒。

但这个其貌不扬,不显山不露水的陈循却做到了。

因为,他明白改变的意义。即,改变自己,便是改变世界。

永乐时期,他是成祖朱棣的专属秘书,时常侍候在皇帝身边,替皇帝起草各类文书。

洪熙年间,他被仁宗朱高炽选中,成为在东宫辅佐太子朱瞻基的帝王少师。

宣宗时期,他是侍讲学士,常伴帝王左右,天子时常与他彻夜长谈,尊为股肱。

(明朝内阁)

而到了公元1446年,大明的初代内阁成员死的死,退的退之后,他更是入主内阁,和大臣曹鼐、马愉共掌内阁,正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头号文臣。

而陈循位极人臣的经历,却十分简单。

他不搞阴谋诡计,也绝不参与同僚党争,更无阿谀奉承、趋炎附势之举。

这位历仕五朝的老臣之所以能扶摇直上,走上顶点,其中精髓只有一点,那就是:

在遵守正邪是非的前提之下,遵守臣子的本分。

是的,政治并没有那么复杂。

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永远是人。

你若看山不是山,那山便不是山,你若看山永是山,那山万古不移,永远是山。

这是陈循一生的顶点,却只是他传奇故事的起点。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

对大明王朝来说,这是一个永难忘怀的年份。

北方草原上的瓦剌部落犯境,英宗皇帝在权宦王振的怂恿下领二十万明军御驾亲征,结果在土木堡(河北怀来)被瓦剌骑兵冲阵,大军死伤过半,几乎覆没,皇帝无援,竟被活捉到了敌营里。

(土木堡之战)

经此一役,大明精锐尽失,瓦剌军队长驱直入,直逼北京城。

京师震动,朝野上下一片惶恐。

大臣们纷纷表示,皇帝都被活捉了,还寻思啥啊,赶紧收拾收拾行李,往南逃跑,退守南京吧!

如今来看,当时若是丢弃北京,大明恐怕又要重演当年宋室南渡的悲剧。

群臣动摇,南逃之声愈来愈高,此时,有四位大臣站了出来。

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户部尚书陈循,兵部侍郎于谦。

他们力排众议,主张死守北京,其中,侍郎于谦更是直言:

“言南迁者可斩也!”——《明史》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此四人,是那个人心惶惶的大明王朝里,毅然决然的逆行者。

(于谦 画像)

而在之后的北京保卫战中,陈循更是日夜勤劳,协同于谦,筹划粮草,安排军需,动员文武百官,安抚城内百姓。

所以依作者来看,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同样有陈循的一份心血。

他是一个文臣不假,手无寸铁,未建寸功,但在国家危难之时,他已然奉献了自己所有的能力。

虽然,他并没有得到一个很好的结局。

北京保卫战胜利了,英宗皇帝也被瓦剌人放了回来。

英宗皇帝的回朝让大臣们觉得政治时局有了很大的变化,而“夺门之变”的发生,更是彻底改写了这些当年在皇帝被俘虏时,拥戴郕王朱祁钰的主战派大臣们的命运。

他们奋力反抗的行为是勇敢的,但他们另立新君的行为在英宗皇帝眼里无疑是一种谋逆。

(明代宗朱祁钰)

于谦累罪处死,陈循也被流放辽东。

这是他第一次离开京师,也是他最后一次回首这里。

看着雄伟宏大的紫禁城,陈循的眼里闪过一丝黯淡,但很快又化为了坚毅。

他从来不后悔自己做过的一切。

力主抗击也好,拥戴新皇也好,一切的一切,皆是为国为民,自己问心无愧。

倘若大明已经出了铁骨铮铮,忠贞死节的于谦于少保,那么,就让我陈循,来做第二个吧!

粉身碎骨又有何惧怕,我亦要留下一身清白在这人世之间。

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陈循结束流放,返乡时病逝,时年七十八岁。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伤心北宋亡国,奇女子挥毫留下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无独有偶,南宋灭亡时,面对蒙古铁蹄下被摧毁的锦绣繁华,同样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女子,被俘之后,千里辗转,写下题壁词《满庭芳·汉上繁华》,署名却连姓氏也没有,书为“徐君宝妻”。而且写完之后,就投池而死,词也便成为绝笔。同样一生只留下了一首哀悼亡国的作品。两首词都写得血泪斑斑,将个人身世与国破家亡紧密相联

  • 同样采用府兵制,为何西魏培养出强悍军队,唐朝却遭遇无兵可用?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但是在面临同一种征兵制度下,西魏和唐朝的情况却刚好相反。在府兵制的军队制度下,综合实力稍逊的西魏,培养出一支颇具战斗力的军队,而经历“开元盛世”的唐朝,却面临无兵可用的窘境。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府兵制是什么呢?府兵制,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

  • 史林探秘:捋一捋李世民的职位,有点明白玄武门前为何流血了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这些都是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时所拥有的头衔,这些头衔里有爵位,有荣衔(只是加官无实权的职位),有虚职(职务由他人代行),有实职......它们结合在一起告诉了我们一个史实,李世民与李建成为何会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我们就来看看这些头衔具体都是什么吧。爵位、荣衔、虚职爵位:秦王。由于受到先秦历史的

  • 假如你是吴三桂,你会投降多尔衮还是李自成,还是死守山海关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吴三桂与李自成山海关决战,李自成与清军山海关大战,假如吴三桂投降闯王李自成

    是投降李自成还是多尔衮,或者据守山海关呢?这里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理论当时吴三桂、清军和李自成三股势力是一个互相克制的关系,就像石头剪刀布一样。吴三桂据守山海关,铜城铁壁,但是清军的铁骑不擅长攻城,而李自成的起义军人多势众,攻城掠地最擅长不过。李自成的民兵多以步兵为主,在面对清军的铁骑的时候却非常无力,

  • 东晋,琅琊王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为何一直不敢篡位当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琅琊王氏50世后家谱字辈大全,琅琊王氏最终结局,东晋琅琊王氏

    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下,皇权的不断加强,中央权力的日益扩大则是贯穿整个封建时期的历史潮流。然而汉朝后期皇家的逐步衰落,门阀士族们却渐渐兴起,演变成一种不容忽略的政治势力。但皇位只有一个,世家门阀壮大了,势必要走向谋朝篡位的地步,这几乎可以说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然在东晋时期,却出现了一个另类,

  • 大元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分析!娶媳妇他先享用,第一个孩子要摔死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元朝疆域图大元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之一:内讧与夺权蒙古人性格强悍,他们历来遵循强者为尊,你比我强,我就听你的,你比我弱,我干嘛听你的,谁的话都不管用,即使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道德的束缚在蒙古人眼里算个球!于是,成吉思汗刚死,蒙古人的内讧,就开始了。成吉思汗临死前说,他的汗位由窝阔台继承。这让他的另一个儿

  • 唐朝剑舞:皇室、民间、军营都有涉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唐朝时期的剑舞文化,唐朝军营文化,唐代三绝中以剑舞著称的是谁

    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史上,唐朝算得上是最繁盛的一个朝代,不管是文化经济还是政治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丰富了唐朝社会生活,同时也对后世朝代产生了深刻影响。在艺术上,唐玄宗时期,朝廷设立梨园,和教坊司共同进行艺术培养,让大唐音乐舞蹈以及戏曲得到了快速发展。朝廷对于艺术的提倡,让艺术各种形式都

  • 出身赤贫的朱元璋如何以雷霆手段惩治官员腐败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朱元璋惩治腐败的手段,朱元璋查腐败电视剧,朱元璋是怎么解决贪腐问题的

    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败力度加大,一大批“问题”干部落马,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明太祖朱元璋也领导过一次规模浩大的反腐败运动,力度之大、手段之残忍为历代之最。从空印案到郭桓案,明初官场现形记,数万官员惨死刀下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介布衣,领导农民起义推翻元朝,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帝国

  • 解缙:朱元璋时期的大才子,偏偏是个官迷,搞得自己不得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解密

    一直坚信一个道理:人一定要真正地认清自己,要懂得如何正确地发展自己!作为明朝时期的大才子,解缙主持编撰的《永乐大典》内容林林总总,其中包括了经、史、子、集,涉及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事实上,单凭这一点来说,解缙已经可以封神了,但他

  • 老子创业、儿子败家、孙子背锅,南唐被灭到底是谁的错?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赵匡胤灭南唐,宋朝南唐小周后复原图,南唐怎么灭亡的

    但凡是一个政权的末代君主,都免不了被骂“懦弱无能”,李煜也不例外。只不过,将南唐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的,不是李煜,而是他爹李璟。唐朝灭亡后,中国迎来了一次大分裂,后人将那段历史称为“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到979这短短的70多年间,先后有5个政权在中原地区定都,分别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