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清官衣锦还乡怕被嘲笑,用一车砖头掩饰,乾隆:全部换成真金白银

清官衣锦还乡怕被嘲笑,用一车砖头掩饰,乾隆:全部换成真金白银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1541 更新时间:2024/1/31 9:52:00

敢于顶撞皇帝的直臣

敢当着皇帝的面去顶撞的这种臣子在明清的的时候已经是属于和大熊猫差不多的稀有物种了。唐朝和宋朝的时候比较多见,基本上无论是昏君还是明君身边都是有这样几个臣子的,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皇帝将国家荣誉和政府实际权力抓到自己手中之后,国家大臣从此刻就知道自己再也不是唐宋时代的国家合伙人了,而是给皇帝的打工人。

这种情况的时代转换比较悲剧,所以使得明朝朱元璋之后越来越缺少像唐朝魏征那样孙嘉淦的臣子了。清朝的孙嘉淦则是一个比奇特的臣子,他是生活是清朝时代的人,但从这个人的整体性格和行为作风来看,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活脱脱的唐宋时代大臣,他和时代大臣风格相差了700年到1000年之久,所以说这种敢于直谏的人才难得可贵。

雍正皇帝的即位充满了各种疑团,当时的社会舆论之中就有很多人都在说雍正皇帝是靠着杀害自己兄弟上位的,因为这种言论的存在对雍正造成了许多负面的影响,所以雍正十分反感朝堂之中的大臣说有关自己兄弟姐妹的事情,一时间皇帝的家事已经成为了龙之逆鳞,谁去说这件事情都会被皇帝认为是在含沙射影的讽刺自己。

孙嘉淦则是不同,他虽然没有像海瑞进谏嘉靖皇帝那样抱着必死之心,但在雍正朝之中针对国家的弊端,整个朝廷之中依旧是他首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在奏章之中建议皇帝要“亲近兄弟,停止纳捐,西北止兵”。这十二个字虽然简短,却是一针见血的将雍正时代的清朝国家弊端都挑明了,让皇帝不得不将这些事情放到明面上来进行解决。

孙嘉淦硬怼雍正皇帝

孙嘉淦给雍正皇帝上书言事时候是引起了那个时候雍正皇帝的愤怒的,还因为他的上书大声斥责当时的翰林院掌事,这就让我们比较奇怪,为何雍正不直接训斥孙嘉淦呢?这里面其实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雍正不是真的生气,他是清朝实干皇帝里面做得最好的一个明君,训斥孙嘉淦的上级而不训斥本人实际上就是在等着有人为他说情,然后自己找台阶下。

毕竟前面雍正皇帝树立的人设就是大家只要一说自己几个兄弟相关的家事就会生气,以前的情况是一品大官都不敢说这件事情,都不敢为那几个争夺皇位失败的阿哥们说情,如今孙嘉淦作为一个小官说这件事情自己却没有生气,这就使得皇帝的尊严会受到手下的臣子猜忌,会认为皇帝之前的不满和逆鳞其实都是伪装起来的,所以雍正需要下台阶。

这个台阶到底是孙嘉淦给还是谁给呢?其实也比较明显,绝对是需要一个地位显赫,手中握有大权的人去雍正皇帝那里为孙嘉淦说情,这样在外面的大臣看来才算得上是比较合情合理,给人一副皇帝生气之后在老臣的劝导之下饶了孙嘉淦一次。这个过程比较难懂,不是观摩过政治的人不知道里面的奥妙,幸好当时辅佐大臣朱轼看透了皇帝的心思。

他充当了说情人,委婉地说明了孙嘉淦作为小官来指责皇帝的家事实在是太过于狂妄,然后又说自己作为一品辅佐大臣都佩服他的胆量,这句话的前半部分是在肯定雍正皇帝的逆鳞不可随意触犯,后半部分则是为雍正找台阶下,佩服孙嘉淦的胆量其实就是佩服他的忠心正直和孙嘉淦,就这样孙嘉淦通过了雍正的考核,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是升官成为了国子监司业。

孙嘉淦在乾隆时代的成就

乾隆皇帝初年的时候,孙嘉淦担任年轻皇帝的老师,每天负责为皇帝讲课,同时他也担任了外朝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官职,这个都察院实际上就是清朝官员之中的监察部门,主要职能就是负责监督官员的生活和行为,如果有不好的地方需要给向皇帝检举,从职能也可以知道这个部门官职的重要性,如果不是真正的正直骨鲠大臣担任,那官员腐败之风将横向不法。

所以在乾隆朝掌管都察院的是孙嘉淦,其实皇帝也没有看错人,是根据他的性格和办事能力将他放到了合适的位置上面,在孙嘉淦任职都察院的十多年之中,清朝官吏一直较为清明,其中很大的功劳都要归功于孙嘉淦,乾隆皇帝对于他十分欣赏,一度将他升官做了刑部尚书,六部尚书在清朝实权官位之中属于第二等的存在,第一等存在一般都是以尚书位置行走军机大臣。

范仲淹老先生在北宋的时候就为中国后世立下了做官的典范: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孙嘉淦官位很高,权位很重。但他眼中看到的不仅是大清皇室,也有那皇城之外的天下百姓,当时民间因为粮食不够,在清朝初期的时候就颁布了“禁酒令”。严格限制百姓使用粮食酿酒,这项命令在食物短缺的清初尚且合适,但百年之后的乾隆朝早已经成为了弊政。

在孙嘉淦担任直隶总督之后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上书乾隆皇帝说当今天下物产丰饶,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应该以谷物粮食而限制百姓饮酒。况且南北各地百姓酿酒所使用的大部分也是高粱,谷壳,豆皮,不会造成粮食短缺的情况。乾隆看到这封奏章之后感叹真不愧是孙嘉淦啊!一针见血的就看到了民间的弊端,其实之前的直隶总督并不是看不见这个弊政,只不过百姓喝不喝得上酒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孙嘉淦的衣锦还乡与窘迫

有些人做了一辈子的官就像是没有做官一样,有些人做了一阵子的官就像是做了一辈子的官一样。孙嘉淦就是前面那种人,他做官生涯对于清朝任何一个普通人来说都是十分励志的事情,他的身上没有八旗贵族世袭的尊贵血统,也没有明末投降清廷之后得以享受的福荫,他所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努力,从科举成功之后,从最初级的翰林院庶吉士做起,一直到六部尚书。

这样的做官经历可谓是荣耀至极,这样的经历在年老之后还能以完全之身退休,在古代那个做官终身制都是时代也是一种幸运的事情,明明的京城高官的身份退休,明明是一件衣锦还乡的光荣事情,为何却成为了孙嘉淦老年的窘迫事实呢?

原来当年的事情是这样的,孙嘉淦为官数十载,官虽然是越做越大,但他从来都不收取手下人和地方官孝敬的红包,从来都不利用自己手中的职权贪污,对于皇帝的赏赐也是拿来帮助自己家族之中的贫穷后辈,所以做官几十年不但没有积累下来什么钱,反而像是一个老乞丐孤苦伶仃的回乡养老,但孙嘉淦这个时候都还在照顾朝廷的脸面,他知道自己可以穷,但不能因为穷丢了朝廷的面子。

所以孙嘉淦在和自己的家人回乡的时候专门准备了一架大车,车上的箱子里面装满了砖头,在外人不知道的情况之下还以为里面是孙嘉淦这几十年来积累的钱财,乾隆皇帝一开始不知道实情,还派人专门去刺探,结果发现真的是砖头之后就沉默了,心中回味着这几十年来孙嘉淦做出的贡献。

其实一开始听到孙嘉淦运输了一箱黄金回家的时候,乾隆皇帝也是比较担心的,因为他也做皇帝十多年,也见证了许多臣子当着皇帝面一套,背着皇帝面又是一套,很多看起来清廉的官员其实都是装出来给皇帝看得,乾隆信任了孙嘉淦几十年,从先帝雍正时代就见证了这位名臣的奇迹,所以他不希望自己心中高达伟岸的形象因为贪污积累家财而倒塌,所以才派人去查探。

得知真相之后的乾隆心中沉默其实是百感交集的体现,他的心中有对于自己不相信孙嘉淦,以小人之心度君之之腹的后悔,也有对于孙嘉淦这样正直忠诚大臣的歉意,一想到当朝一品大员,六部尚书如此寒酸归乡,乾隆心中就不是滋味,所以为了挽回朝廷面子和弥补自己心中对于孙嘉淦的愧疚,让天下人才前赴后继的为大清效力,乾隆皇帝颁布了圣旨将箱子里面的砖头都换成了真金白银,让孙嘉淦真正做到了衣锦还乡。

更多文章

  • 这一仗没打赢,让鸦片战争推迟百年,又让大清迟钝了一个时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鸦片战争大清有取胜的可能吗,鸦片战争大清能打赢吗,鸦片战争如何改变大清

    缅甸有一部史书,叫《琉璃宫史》,里面记载:缅甸曾派7200万军队来攻打南宋,并且夺取了我国的云贵川等地。等到元朝统一政权后,元朝派了一万骑兵征伐缅甸,击败缅甸,元朝史官认为士兵1人单挑八千缅甸士兵。如今看来,这完全就是个笑话,缅甸全国人口加起来都没有7200万。缅甸在历史上,和元明清多次爆发过战争,

  • 康熙为何21岁就立太子?背后苦衷耐人寻味!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康熙为什么两次废太子,康熙当年为什么要立太子,康熙为何被立为太子

    这么一来,就出现一个疑问:康熙十四年,康熙也才刚刚21岁,这么年轻,为什么就急于册立太子呢?这可能有三方面的原因:其一,怀念赫舍里氏赫舍里氏是顾命大臣索尼的孙女,她的父亲葛布喇是领侍卫内大臣,他还有一个叔叔叫做索额图。康熙亲政时,也只有孝庄身后的科尔沁部落这一支强有力的支持,面对咄咄逼人的鳌拜,康熙

  • 水患来临,乾隆做了一个决断,结果导致百姓死亡惨重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以为最为自恋的皇帝非乾隆莫属,典型的自我迷恋型人格,但是很多的历史事件却让后世明白,这个皇帝并非有他自己认为的那么好。首先胸无点墨却极为好标榜文采,一生作诗4万余首,却无一首脍炙人口。对历代大家的惊世之作品头论足,拿着红章大印各种的盖章留痕。亲手毁了无数的名家之作。这些也暂且不提。单

  • 清朝“宗人府”是干什么的?为何妃子们闻之色变,宁死不去?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宗人府在什么位置,清朝妃子位分排名,清朝妃子漫画

    前世今生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宗人府的前世今生。宗人府最早设立于明朝初期,那时候还不叫宗人府而是大宗正院,直到洪武二十二年才改为宗人府。对于宗人府《明史》这样记载:“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并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属籍。”不过从永乐皇帝以后,宗人府大多由勋戚掌事,而它所管辖的

  • 黄冈走出个“大家”,公称民国狂士却自诩菩萨,晚年却凄惨离世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民国黄冈王啸风,黄冈历史十大名人,清末黄冈巨富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民国时期的学术氛围,那必然是“繁荣”。这个时代群星荟萃,涌现了许多才高八斗的大学者,例如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然而,有位学者虽说名声不如这些人响亮,但是却令人印象深刻。他就是熊十力,其桀骜不驯、特立独行的性格令后辈们又敬仰又害怕。晚年,他却泪流满面,感叹中国文化亡了,心力衰竭

  • 民国“四大家族”的陈氏兄弟,败出大陆后,他们的结局怎么样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新泽西州,一位中国的陈先生来此开了一家养鸡场,犹太邻居劝他卖掉鸡场,这位陈先生没理会,不料竟因此陷入窘迫的境地。传到台湾后,还被昔日的同僚好一顿笑话。当时,新泽西州正在大修高速公路,运输的便捷带来养鸡利润大幅下滑,陈先生的鸡场受到严重的冲击。其实,陈先生的鸡场只有6500只鸡,就

  • 鳌拜死后,康熙是如何对待他的子孙后代的?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康熙与鳌拜的斗争,郭德纲单口康熙擒鳌拜,康熙试探鳌拜

    古代帝王为了能够使得自己的江山千秋万代般延续下去,他们常常会任命一些顾命大臣来辅佐自己的继承人,尤其的在后主尚且年幼之际,顾命大臣就显得更为重要。不过细数历代顾命大臣,他们大多都没有好结局,被后主夺权杀害者比比皆是,更有甚者祸及家人。但是相较于这些人,清朝顾命大臣鳌拜家人的结局则要好得多。鳌拜身份并

  • 清朝一人因拍马屁而被处死,头颅被挂在菜市口,12年后才下葬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解密

    拍马屁没什么错,然而清朝年间有一个人因为拍马屁而被斩首,头颅菜市口挂了12年之久,皇帝才允许下葬。此人是谁?做了什么?为何下场如此凄惨?1672年,汪景祺出生在杭州一个望族。父亲曾担任户部侍郎,哥哥是礼部主事。他很聪明,年少时成名。由于他有才华,加上良好的家世,让他变得目中无人,恃才傲物,认为没有人

  • 清朝王爷是如何消磨时光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古话说得好:“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古代当某个人当上皇帝,那他同宗族的其他人也会得到相应好处从而升官加爵。比如明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他将自己儿子全部封为藩王,然后派遣到全国各地镇守一方,不过这也间接导致了后来朱棣篡位。所以清朝没有沿袭明朝的做法,而是参考了晋朝“宗王官于京师”做法,仅仅给只给王爷们封

  • 历史上跟康熙捉住鳌拜的那些少年,后来都什么下场?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康熙是清朝第一明君,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能够与之媲美的皇帝也不过凤毛麟角。18世纪的日本把他当作圣人,欧洲各国更是将其视为“哲人王”,几乎相当于圣人一般的存在。而“智擒鳌拜”是他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那时候他刚刚掌权两年,只有十六岁,却能凭借计谋除掉手握大权的鳌拜,这份谋略与勇气实属难得